
節錄自華嚴經講記 1948~1950集
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人間,人間苦!從前生在人間樂,有樂趣,現在人間的樂是假的。我常常用比喻來說,好比吸毒、打嗎啡,都是外面境界刺激的樂,不是從內心發出來的。從前人有修養、有道德,他那個樂是從內心發出來,那是真樂。現在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都是外面刺激,不是真樂。了解事實真相,你就不能不放下,自然放下,自然知道用功了。真正是用功的人,無論在什麼環境,功夫都不會間斷。念佛這個法門殊勝,我口裡不念,心裡念,口上這個佛號間斷沒關係,心裡不間斷,念念心中有佛,念念心中有極樂世界,這叫真念佛。心裡面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你想想看,還有什麼業障!
業障是什麼?天天想我造了好多罪業,我跟很多人結冤仇。你每想一次,你的業就又加重一次。何必去想過去,何必去想未來;過去、現在、未來都不可得,這《金剛經》上說得清楚。所以,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都叫做妄想。這個妄想是意在造業,身口沒有造;意在造業,都有報應。《地藏經》上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你的念頭不善,你的念頭與性德相悖,那就是不善,就是輪迴業。所以我們能把念頭轉一轉,轉成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這與三界六道毫不相關,佛法給它起個名字叫淨業。你要知道,三途六道是染業,這是清淨的 —- 淨業,與十法界不相應;與西方極樂世界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要能這樣修,以身親證,自度度他,功德不可思議!這話雖然聽了,意思不很清楚,所以境界現前又被境界轉去了,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總是做不了主。
做得了主是什麼樣子?給諸位說,做得了主,自己永遠是謙卑的樣子。對待別人,不管這個人是善人、是惡人,決定是恭敬的樣子,也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禮敬諸佛」,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像世尊在《華嚴》經上所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自己是凡夫、是眾生,你見到人的時候,都是對諸佛如來那一分恭敬心來接待;他造作善、造作惡都不要理會,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這是真懺悔。普賢第二願「稱讚如來」,對別人所做一切善事稱讚,不善的事不但不說,心裡不落印象。這是性德自然流露,這是攝受一切眾生,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回頭。
「廣修供養」,我們這種修行的方法就是供養,做出來給大眾看。這裡面財、法、無畏三種供養具足。我們要做,身體做,身體是内財,內財布施。我們依照佛的教法去學,放下萬緣,一心專念,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是法供養。真正這樣做,我們業障消除了,身心健康,往生的時候沒有病,預知時至,自自在在的走,無畏布施。不要花一分錢,三種布施做得徹底、做得圓滿,果報得大自在。你在這個世間有家親眷屬,你能顧得了他們嗎!他們也顧不了你,一口氣不來,各人走各人的路,隨業流轉,誰都幫不上誰的忙。可是你真的念佛成就了,往生極樂世界,他們無論在哪一道、哪個世界,你都能看得到、都能關懷他、照顧他,他需要幫助的時候,你可以幫助他。
所以佛法不是絕情絕義,佛法有情有義。世間人短視,只看到眼前,看不到來生後世;佛法的利益,生生世世,永遠不斷的。所以教下常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大慈大悲裡怨親平等。對我們這樣程度來講,中下根性的凡夫,如果不是用大乘經教,長時間的薰修,很不容易得力。在這個時代要學大乘,這是世尊的教誨。佛說在正法時期,他提倡小乘,持戒就能得度證果。像法時期是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是淨土成就,淨土是大乘。為什麼末法時期學大乘?大乘是開放的,現在講民主自由開放,大乘就是民主自由開放,符合於現代社會的思潮。為什麼正法時期佛要提倡小乘?那個時候是君主專制的時代,沒有資訊,沒有交通,大多數的居民一生居住在一個地區,老死不相往來,小乘適合於那個社會。
你要講大乘,講自由開放民主,他不懂不能接受。由此可知,佛陀的教化是應機說法,應機施教,活活潑潑,沒有一成不變的。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所以叫善巧方便。佛沒有一定的身相,身相是眾生業力變現出來的。所謂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自性跟唯心就是你的心性變出來的。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跟這個道理很接近。水是個礦物,它沒有心、沒有念、沒有形相,我們有意念對它,它有反射,就現相給我們看。所以我們念佛,佛就現前;念菩薩,菩薩就現前;念貪瞋痴,餓鬼地獄就現前。
古人說得好,「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那個夢境就是反射,就像我們對水實驗那個現相一樣。你自己想想,你晚上睡覺作夢,是什麼境界?沒有夢是無明,有夢是妄想,出不了三界,出不了六道。真正有功夫的人,他睡覺是在定中,有覺有觀,跟性德相應。我們凡夫睡覺的時候,沒有覺也沒有觀,所以講作夢。作夢是妄想,沒有夢是無明,沒覺沒觀,跟性德相違背;這個就是生死輪迴的現象,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
要承認自己是凡夫,業障深重,那個懺悔的心才發得起來。真正要想離地獄苦,離六道苦,求願往生的心才懇切,才真正能把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不是那樣的懇切,放不下。我多做一點好事是為眾生做的,不是為自己做的,與自己毫不相關。我們有力量,幫助眾生,應該要做的。菩薩的心願是念念不捨眾生,不捨幫助眾生的心願,除非自己沒有能力,有能力就要做。如果你做這個事情沒有名聞利養,你做的這些事情就是諸佛菩薩所做的。
法慧先已說。如來真實性。我從彼了知。菩提難思議。
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這首偈就是「第六,一偈,推功有本者,非師心也,亦謙己推人,異乎凡情,令法鉤鎖,殊塗同致,下八準之」,下面八段都是這個意思。我們先將清涼大師註解的意思略略的做個說明。這是性德,是聖德,所以異乎凡情,跟我們凡人恰恰相反。凡人做一點好事,一點功德,一定是據為己有;覺悟的聖賢人,他做的好事不是這樣想法,做任何好事,功是別人不是自己的,這才叫事實真相。自己再有能力、有智慧,如果別人不理解,不認真效力的把這些事情做好,你的功德從哪裡來!我們同學都知道知恩報恩,如果恩不知道,你怎麼報法!
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湯池小鎮這兩年所做的,誰的功?不是我的功,也不是楊老師的功。是每一位老師的功,每一位工作人員的功,包括義工,湯池居民每一位都有功。他們合作、接受,所以才有成就。老師同心協力來落實〈弟子規〉教學,如果湯池鎮民不接受,哪來的功!功德是大家的。大家的功德,一個人把它拿去了,這不是好事情。功推給大眾,這個功德、福報才大。大眾的福報那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個人的功德很有限。覺悟的人懂,聖賢人懂,所以從來不居功。
世尊一生為我們表現的如是,諸菩薩亦如是,中國古聖先賢也如是。堯舜的時代是真正聖賢國君,那個時候還沒有稱帝;偶爾在路上看到士兵押解著罪犯,他停車下來問問這個犯人:你犯的是什麼罪?他說:犯了偷盜,偷人家的糧食。你為什麼要偷人家的糧食?因為天旱,老天爺不下雨,沒有收成,不得已去偷別人的糧食。國王聽到了,就告訴這個士兵,他沒有罪,你把他放掉,我有罪你把我關起來。這個士兵很驚訝,問為什麼?沒有德行,我不是一個好國君,所以老天不下雨,害得他沒有收成,這是我的罪,應當把我關起來治我的罪。話說完之後,天就下雨了。國王這一念善心,感動天地,就風調雨順。
這是能夠把過失自己承當,好處都是別人的。這叫積大功,累大德,積累功德。中國古人常講積陰德,陰德是自己做了好事不要叫人知道。事業是大眾做成功的,哪裡是個人的!一個工程師畫出圖樣,建一個偉大的建築,建成之後,是不是工程師建的?每一塊磚頭、每一塊瓦片都是工人做的,工程師不居功。功勞是所有工人的,凡是參與這個工程的工作人員,他們盡了一分力。凡夫是糊塗人,唯恐功勞別人拿去了,所以爭功。爭功反而功虧折,推讓那個功是圓滿的。
所以「推功有本」,是「一切慧菩薩」講的;他說他能夠講出來,是因為前面法慧菩薩先說,他從他那裡聽來、學來的,你看他多謙虛!『法慧先已說,如來真實性,我從彼了知』,我知道的是從他那裡學來的。推功有本,有根本源頭,不是我聰明、有智慧,是我跟法慧菩薩學來的。非師心也,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但開風氣不為師」,不居功。
我們今天學佛,學什麼佛、什麼是佛,總要曉得。佛法不是迷信,佛不在外面。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佛在你心裡,你的心就是佛。心迷了,你是凡夫;心要是覺悟了,就稱你為佛。迷是什麼?迷是糊塗了,糊塗是迷,明白是覺。對於一切事理,佛法講的性相、理事、因果都明白了,這人叫佛;對這六樁事情,性相、理事、因果不明白,糊塗了,這就叫凡夫。你說「我不信佛」,那你永遠不相信自己會明白。不相信自己會明白,他還是個佛,叫糊塗佛。他有佛性,自性裡面有真實智慧,只是現在有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他,他好像是糊塗了。其實障礙不是真的,智慧、德能是真的。真的是不生不滅,永恆不變。佛法對於真妄,簡單的定義就是永恆不變是真的,它會有變化就不是真的。
我們現在最重要的,是在這個動亂不安、災難頻繁的這個時代,要如何幫助自己、幫助別人。佛告訴我們,想幫助別人先要成就自己,自己不成就,沒有能力幫助別人。所以佛菩薩、祖師大德都教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真心,不要用妄心。佛經上告訴我們「真心離念」,真心沒有念頭,沒有起心動念。《華嚴經》裡面說「迷唯一念,覺止一心」。迷是無始無明,妄想的根,就是起念。所以真心離念,沒有念的時候是你的真心。念從你真心起的,真心起的反而障礙了真心。
怎樣才能把業障懺除,迷的時候才起業障,悟的時候業障就沒有。要怎樣覺悟,佛就是覺悟,心上真有佛就是覺悟,我們從這裡下手,這是成佛之道,是成佛的根本道,因為心即是佛。佛又告訴我們,十法界從心想生的。我們心裡想佛就是佛,想菩薩就是菩薩,想貪瞋痴就是三惡道;貪,餓鬼道,瞋恚,地獄道,愚痴,畜生道,想什麼就現什麼。凡夫有心能想,自性無心能現,感應道交絲毫不爽。
乾隆時候有一位大德,灌頂法師,他的號叫慈雲,所以常常稱他為慈雲灌頂大師。這個人很了不起,通宗通教,顯密圓融,著作豐富。現在在日本《卍字續藏》收他的註解有二十多種。我知道他老人家註解應該有四、五十種。他有《觀無量壽佛經》註解,他的註解叫〈直指〉,簡稱是<觀經直指>,分量並不多。裡面有這麼一句話,說眾生造作的罪業極重極重,沒有辦法懺悔,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都沒有辦法懺他的罪;我們今天講的「慈悲三昧水懺」、「梁皇寶懺」,水陸法會這個懺悔,都沒有辦法懺他的罪。
最後還有一條能把他的罪懺除,一心念阿彌陀佛,一心執持六字洪名,沒有消不了的罪業。這一生沒有遇到佛之前造的罪業,遇到佛之後,對佛沒有真正的認識,也造了不少罪業。所以冤親債主有多少!要排起隊伍起來&密麻麻的看不到邊際,這些都是過去今生有意無意得罪的人。他要覺悟了,饒了你不跟你計較;不覺悟的人,他的執著很重,你殺我,我一定要殺你,你叫我受苦,我一定要叫你受更苦。但是覺悟的少,執著的多。灌頂大師的話正確,你心上真有阿彌陀佛,不必口上。口上有,心上沒有,沒用處,冤親債主照樣找你麻煩;心裡面有,口裡頭沒有,冤親債主也不敢找你麻煩,你是佛心。
開頭學的時候有夾雜、有間斷,那是業障!可是還有救,因為你不懷疑。如果你一懷疑,那個麻煩就大了,把你的功德全破壞。不懷疑,怕夾雜、間斷,你就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所以念珠有什麼用?念珠的用途,第一個就是提醒自己,看到念珠就想到要念佛,心上要有佛;第二個用途是計數的。手珠意思都是一樣的,常常提醒自己,佛像也是提醒自己,見到佛像如真佛在。要知道,在這個六道輪迴裡頭,只有佛能救我們,除佛之外,沒有人能救。佛從自心所現的,這才真能救自己。靠外面的佛是心外求法,那叫外道。中峰大師,禪宗的大德,他為淨土宗的同修造了一部〈三時繫念〉;他在〈三時繫念〉上講得很清楚,「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阿彌陀佛是自己心性變現的。你心性裡面想,阿彌陀佛就現前,現前是自性彌陀。往生的時候,淨土現前,唯心淨土。這一定要知道,時時刻刻記住,不可以忘記。
彌陀淨土是唯心自性,眼前我們的環境也不例外。我們所看見的這 些人,你喜歡的人也好,討厭的人也好,恨他的人也好,都是我自性變現的,你怎麼恨他,是恨你自己,沒有恨到別人。心外無法,法外無心,自他不二,性相一如。懂得這個道理,再也不會怨恨人。佛在大經上講得透徹,「生佛不二」;我是眾生,那是阿彌陀佛、毘盧遮那佛,跟我這個眾生一體,是一不是二。我跟十法界的眾生也是一體,也是不二。淨土穢土全是心現,我的心清淨,現淨土,我的心染污,現穢土;我的心善,現善人,我的心不善,現惡人,全是自心所現。除自己心之外,沒有一法可得,這是諸法實相。所以明瞭之後,你自己的心自然謙卑,對一切眾生自然尊重,性德流露。性德純淨純善,煩惱跟性德完全相反。迷了,性德變成煩惱;悟了,煩惱又變成心性。所以對煩惱你也不要討厭,也不要怨恨,一念就轉過來。
在日常生活中以敬佛的心敬人,真誠的恭敬。性德雖然在迷,這個做法能把心性引出來,這是自利;感化別人,讓別人覺悟,讓別人回頭是利他,自行化他。一定是先自行再化他,自己沒有做到是決定不能化他。不能化他,就跟他起對立、矛盾、衝突,生生世世的冤冤相報。所以學佛從做人學起,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教我們,第一個「禮敬」;〈禮記・曲禮〉第一句,「曲禮曰,毋不敬」,跟普賢菩薩第一願完全相同。你說我心裡很恭敬,表示不出來。古人說得好,誠於中一定形於外,表裡是一致的。你心裡面歡喜,自然有笑容;心裡面有悲痛,臉上形容是哀戚,裡外是一不是二。所以你裡面真有恭敬心,外頭哪有沒有禮貌的道理!自然就有禮,不教也會。這些事情我都親見過,對一個人真正恭敬,就是走近他的身邊,腳步都很輕,恭敬的樣子就出來了;沒有恭敬心,粗心大意的,行動就完全不一樣。所以從禮敬開始。
<弟子規>前面是教禮敬,教我們怎麼樣對父母,然後把它發揚光一切大。以禮敬父母的心、行為來禮敬一切眾生,這才是學習〈弟子規〉真正的義趣。如果只對父母恭敬,不是父母就不恭敬,你沒有學到。《華嚴經》上講「一即一切,即一」,用父母來代表,讓我們知道如何對待一切眾生。樹木花草、山河大地,乃至於虛空,都有自性。自性是能現,萬物是所現,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性相一如。自性就在現相裡,黃金在金器裡,金器就是黃金,黃金就是金器。現相就是自性,自性就是現相,性相是一不是二。所以在大乘教裡面,性叫法性,相叫法相,法性跟法相不二,然後你就見佛!
人有迷悟,性沒有迷悟。中峰國師在繫念佛事裡面講得很詳細,沒有迷悟的是真的,有迷悟的是假的。我們的自性是不生不滅的,不來不去的,不迷不悟。悟都沒有,哪來的迷,所有這些對立的名相全都加不上。凡是為自己的都是迷,為別人的都是悟。你真的想破迷開悟,應當知道從這裡下手 —— 起心動念為別人。我們要做出破迷開悟的好樣子,一切一定是從自己開始,從自己做起。我執是執著,最堅固的執著,執著的根就是從 “我”。把 “我” 放下了,你才能證須陀洹果,你才能入佛門。
你們讀《金剛經》就知道,須陀洹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果他有這四相,世尊就不稱他作須陀洹。在《華嚴經》裡面初信位的菩薩,是小學一年級。我執放下,起心動念都是為佛法,都是為眾生。佛法能覺悟眾生,佛法能普度眾生,所以要護持佛法。護持佛法從自己依教奉行做起,叫真護持。護佛的戒律,這是根。沒有戒律就沒有佛法,經典雖然在世間,變成了 “佛學”。“佛學” 救不了眾生,化解不了災難;學佛才行,學佛能救自己、救眾生,能化解災難。
所以出家同學四個根要特別重視,要從〈弟子規〉做起。〈弟子規〉是做人的,全篇的内容就是四個字「孝親尊師」。中國五千年的聖學就是孝道、師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儒所傳的,孝道;佛所傳的,師道。佛法為什麼在中國盛行?中國有孝道的基礎,所以非常適合於佛法的成長。世尊滅度之後,弟子們四面八方教化眾生,可是只有在中國這一支真的是茁壯、開花、結果。其他的很多都沒有了,唯獨在中國,這一支真的永久傳下來。如果我們現在孝道丟掉了,肯定佛法也會滅亡。以後經典雖然在,全變成佛學,傳統的變成儒學、變成道學,學佛、學儒、學道的人沒有了。如果我們發心直下承當,我們繼承五千年的道統,我們學佛、學儒、學道,你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人,真正名符其實,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