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節錄自華嚴經講記 1948~1950集
現在我們對於這些理論方法知道得很清楚,現前的問題就是如何把它落實,百分之百的落實。所以我們對人、對事、對一切萬物謙敬。這些年來我們提出四個字,在國際會議上贈送一些朋友們,「誠敬謙和」,真誠、恭敬、謙讓、和睦,待人接物,這是悟;不知道謙虛,不知道禮敬,那就是迷。所以頭一個要學謙,對治貢高我慢的習氣。要知道貢高我慢習氣人人都有,與生俱來,這不是學的。從前李老師常講個比喻,討飯的乞丐,你仔細觀察,他貢高我慢。貧,真無立錐之地;賤,沒有地位,你看他在路邊,坐在地下,求人家布施個一文、二文,有錢人從他面前過了,他還哼一聲「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有幾個臭銅錢而已!」你看他那個樣子,言語傲慢,還瞧不起人。
傲慢在〔末那識〕,「四大煩惱常相隨」,生生世世,與生俱來的。四大煩惱第一個是我見,執著身是自己,這是大煩惱、是輪迴心。你只要有這個執著,你就永遠出不了六道輪迴。儒家不講出世,所以他只勸人傲不可長,你的傲慢有,但不要再增長了。佛家講超越六道輪迴,慢要斷掉,如果斷不掉的話,六道出不去,我們學佛要在這裡做功夫。
戒律很難持,規矩很難守,原因是我們的壞習氣養成習慣,想改改不掉。頭一個克服自己傲慢,自以為是,自以為了不起,這是修道人最大的障礙。天主教的早晚課是〈玫瑰經〉,〈玫瑰經〉十五段,第一段就是講聖母瑪利亞的謙卑,他把它擺在第一個。這就曉得,世出世間聖人,無論是哪個宗教,從謙卑學起。
我們要學謙虛,要學敬人,尊敬別人,要學著推讓;好事讓給別人,過失自己承當。不能把過失推給別人,功勞自己承當,這是最不道德的,縱然你做成功了,會折福,福裡面包括壽命,也虧折了你的壽命。為眾生服務沒有別的,處處要給眾生做好樣子。好壞的標準是戒律,所以〈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沙彌律儀〉這是標準。依這個標準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不善的遠離,善的要認真去做。
前幾年我在日本開會,順便去訪問江本勝博士,參觀他的水實驗。他接待我,請我吃飯的時候告訴我,他說「宇宙的核心好像就是一個愛」。因為他水實驗當中,對這個實驗得最多,無論哪一國的言語文字,只要是「愛」的這個意思,水結晶的反應都是最美的。他發現這個祕密,我說沒錯,你看西方的宗教,經典雖然那麼多,最重要的一句話,「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在佛教也不例外。佛教講「慈悲」,慈悲就是愛,佛教說的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方便是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不同,能落實到恰到好處叫方便。所以它沒有一定的形式,無一不是慈悲,叫大慈大悲,大用無方。
菩提心是悟,輪迴心是迷。什麼是輪迴?分別執著就是輪迴。用《金剛經》上四句話來講就很清楚,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有輪迴。學佛還是用輪迴心來學佛,佛法也就變成輪迴法。如果我們捨棄輪迴心,用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用這個心,所有一切法都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佛法、世間法不在外面形相,在用心。用菩提心,一切法都是佛法,我們跟不同宗教往來,讀他們的經全是佛法。如果我們用分別執著的心,念《華嚴經》也不是佛法,是世間法,所以一切法總在用心不同。
「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三大段偈讚分,第三個小段西方勝慧菩薩。
它的十段就是十住,第三段就是第三住。初住是發心,二住是治地,如何對治心地;換句粗的話來說,就是如何把我們的心治好,心有病,把它治好。這裡面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真止、真觀。止是定,觀是慧,有定就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有慧,不會被外面境界迷惑。有這種功夫,才談得上修行,所以第三住叫修行住。有定、有慧,不迷、不動,你才有資格去參學,到十方多看、多聽、多觀摩。佛教我們的十信,培養菩提心,也就是回歸自性,自性是真性,真心裡面有十種德,這十種德就是十信心。這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我們迷了,觀沒有了;我們的心動了,止沒有了,所以自性裡的十種德都失去了。
第一個是「信心」,我們信心失掉,不信自己,不信佛菩薩。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跟我們講「信願行」,這是修淨土的三個條件,叫三資糧,頭一個是信。蕅益大師給我們講了六個信,第一個是信自己,第二是信他,他是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決定真實,沒有懷疑,那你才信。然後跟我們講,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說六個信,自他、理事、因果,這是性德。佛教導我們,第一個是建立信心,跟大乘教裡面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是一個意思。
第二個是「念心」。從信心再生起念心,十方諸佛菩薩教給我們,祖師大德教給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不再有別的念頭,我們這一生就決定成就。
第三個是「精進心」,精是純而不雜,進是往前進,沒有後退。古大德教給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這一門就是淨宗法門,我們依據的經典是淨土五經一論。《華嚴經》就是五經一論的詳細講解,《華嚴經》末後,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最後方向目標是極樂世界。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告訴我們,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淨宗初祖。慧遠大師是中國淨宗的初祖,娑婆世界的初祖是普賢菩薩。釋迦牟尼佛出世,第一部講《華嚴》,在華嚴會上提倡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是普賢菩薩,《華嚴經》末後導歸極樂,他是娑婆世界的淨宗初祖。蓮公很難得,他從這再往上推,還有個初祖,比這個還大。遍法界虛空界的初祖,淨宗初祖,是大勢至菩薩。
第四信位是慧,「慧心」。那就是心裡面充滿智慧,智慧的反面是煩惱,轉煩惱為菩提就是慧心。給你說老實話,煩惱斷不了,煩惱斷掉了,慧心就沒有了。煩惱跟智慧是一個性,迷了這個性就是煩惱,覺了這個性就叫智慧。所以智慧跟煩惱是性德這一分迷悟的名號,我們把煩惱轉變過來它就是菩提。
第五是「定心」。你看他先講慧心,再講定心。二住位的菩薩,一切慧菩薩,跟我們講,先講真觀,後講真止,這是對一般普通人說的;如果是上上根人,定慧等運,是平等同時的。我們這些凡夫,必須是先看破,後再放下。所以當年章嘉大師教我「看得破,放得下」,跟《華嚴經》上講的順序完全相應。看破是真觀,放下是真止,你要不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你怎麼肯放下!這是對中根人講的。對下根人講不是這個講法,先叫他放下,然後他就看破,這也很了不起。下下根人,愚夫愚婦,沒念過書,不認識字,人很老實,教他放下萬緣,他真放下;教他一心念佛,就老實念佛。念個二、三年,他開悟了,預知時至往生。這就是古大德常常讚美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兩種人最好教。上上根人,一說他就通,定慧等運;下下根人,教他放下,他真肯。當中這一部分人是佔絕大多數,上不上,下不下,先要跟他講,搞清楚、明白後,再勸他放下他才肯,最難度的人。
第六信位是不退,「不退心」,這才是真正能保住了。也就是佛法裡常常講的三不退 — 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十信心,到第六都是自己成就,自己成就才能幫助別人。
第七「迴向心」,把自己所修學的智慧德能、所有一切功德,與一切眾生共享,心量拓開,不為自己,迴向是拓開心量。三種迴向,第一個迴向眾生,就是四弘誓願裡頭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條很重要,把眾生忘記了,菩提心就沒有了;念念為眾生,念念為別人想,把這個擺在第一條。然後再迴向菩提,菩提是覺悟,求智、求覺,除 “智” “覺” 之外,一概不求。普賢菩薩教導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迴向菩提。最後迴向實際,實際是法性,這是總的迴向。
普賢菩薩末後的三願就是三種迴向,恆順眾生是迴向眾生,常隨佛學是迴向菩提,普皆迴向是迴向實際。所以十願,願只有七條,後面三條是迴向,迴向說三個。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迴向眾生;第二、第三斷煩惱、學法門,是迴向菩提;末後「佛道無上誓願成」,那是迴向實際。你看佛怎麼個說法,它是圓的,它是通的,真的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就是一法。哪一法?任何一法,法法皆如,沒有一法不如。所以一法通了,一切法全通了。後面這四個心,七、八、九、十是菩薩心,也就是我們講菩提心。
第八「護法心」,有迴向心你才能護法,護法的心才生得出來。護法從自己護起,自己要不能依教奉行,你護什麼法!我要護釋迦牟尼佛的法,我要護三世一切諸佛的法,從自己戒定慧做起。古大德講的是實話,戒沒有佛法就沒有了。經存在沒有用處,我常講,變成佛學,不能夠利益眾生。佛教我們從十善業道做起,標準是高,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這是佛法的根,基本法,沒有這個東西就沒有佛法。十善都能落實,這才是經典裡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是有標準的,所以什麼都要從自己做起。
第九是「戒心」,重視戒律,要把〈弟子規〉看得比什麼都重,你的根才深,你的根才牢固。無論學哪個法門、哪部經論,沒有這個根,你就是把經講上一千遍、講上一萬遍,都還是飄飄搖搖的,隨時可以倒掉。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是性德,我們今天見人九十度的鞠躬禮是性德。我們的內心對人真誠的恭敬,九十度鞠躬禮是自自然然的表態,不是做作的。我們對任何人,對兒童都不例外,對下屬也應該是這樣的,那是你的大慈大悲,把他們統統都教好。言語柔和,質直,直心是道場,人要正直,態度要柔和。
最後是「願心」。我們這裡講一個團體是一個家,整個宇宙是一家,宇宙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誰的心?誰的識?自己,它怎麼不是一家!《華嚴經》最後一品「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宇宙是一家,十法界的眾生是一家人。「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自己成佛了,就看到大地所有一切眾生都成佛道;我醒過來,從睡夢中醒過來,山河大地也醒過來。我迷了,一切都迷,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心是自己的心,識是自己的八識五十一心所。所以願心發出來之後,菩提心發起來了,就入初住,超越十法界,自性是沒有邊際的,所以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是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這個關係多密切。所以初住菩薩就是這十種信心圓滿,成佛了。初住就是佛,不在十法界,在一真法界。
二住菩薩治地住,我們前面講的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真觀、真止,這是二住。真觀、真正修成,你心地裡面的妄想分別執著除掉了,為什麼還沒有圓成佛道?習氣除不掉,還有習氣在。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執著的習氣沒有,分別的習氣也沒有,只是妄想的習氣在。妄想是無明,無始無明的習氣,這個很難斷,必須經過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才除盡。等覺位把無始無明習氣斷盡,那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華嚴經》上稱為「妙覺位」。
爾時勝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
這叫長行。下面是偈頌,也是有十首偈頌。長行裡面,『勝慧菩薩』,清涼大師有小註,跟我們說明,「西方勝慧,以解佛勝智,隨空心淨,故以為名」。這是解釋什麼叫勝慧,勝是殊勝,慧是智慧,能夠理解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殊勝,沒有人能超越,究竟圓滿。因為三住菩薩,真止、真觀他修成了,所以他能夠體會如來殊勝圓滿的智慧,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所以稱為勝慧。他為什麼不染?知道諸法實相,也就是經上常常提示,相有性無,事有理無。對十法界的人來說,還要加一句,因果不空,因為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因果變現出來。這是說只要在妄想沒有放下之前,十法界裡面的果報全都是因果顯現出來的。我們以極樂世界來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叫真性。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這才是事實真相。
我們凡人,如果深信因果,起心動念不敢有不善的念頭。不善的念頭,出不了六道輪迴,就有不善的果報。超越輪迴之後,像阿羅漢、辟支佛能夠應化在六道,應化在六道有沒有因果?那就是百丈大師野狐禪的公案,「不昧因果」,不是沒有因果。有報應,但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報應以前是什麼因,現在應該受報。釋迦牟尼佛曾經在外面托缽遇到荒年,旱災,人民沒有東西吃,釋迦牟尼佛也托空缽,沒有人供養,只好吃馬麥,所以他有三個月「馬麥之報」。
孔老夫子周遊列國,「在陳絕糧」,沒得吃,這有果報。琉璃王滅釋迦族,那是過去殺生的果報。因緣聚會時,從前他殺他,把這族滅掉;現在這一次又聚會了,反過來他又滅 這一族。所以釋迦牟尼佛知道這個事情,琉璃王來滅這一族,釋迦牟尼佛沒有阻攔,攔不住的。佛陀只勸人逃生,躲閉,逃掉。琉璃王的軍隊強盛,釋迦族沒有法子抵擋。事後弟子們向佛請教,這究竟是什麼因果?佛說,在過去很長的時間之前,不是一世、二世,釋迦族是一群漁夫,捕魚的;琉璃王這個族,也就是池塘的魚。那個時候是遇到災難,糧食不足,釋迦族就把這個池塘裡面的魚一網打盡,把這池塘的水放掉,魚都不能生存。
魚裡頭有王,有頭目,牠發一個狠誓,一定要報仇。結果在這一生中又碰到,這些魚脫離畜生身,都變成人。看到釋迦族,前世的冤仇,他要來征伐,把這一族滅掉,一報還一報。我們想想,現在捕魚的人很多,尤其是用密網,連小魚都不放過,你就想到琉璃王的果報,還敢做這個事情嗎!所以欠命的要還命,欠債的要還錢。真正了解業因果報你就曉得,這個世界上的人,生生世世,決定沒有說哪一個人佔了便宜,哪一個人吃了虧。這一生我吃了虧,他佔了便宜,來生他要還債。還債總還要加一些利息,所以實際上沒有佔到便宜,吃虧的人沒有真吃虧,所以古人常講吃虧是福。
『爾時』,第二會結束,第三修行住的勝慧菩薩,『承佛威力,普觀十方而說頌言』。這就是前面講的「推功有本」,自己謙虛,推崇別人,不是我有能力,我是承佛威神加持。「普觀十方」,是看十方眾生,這意思是也蒙十方一切眾生的加持,我才能說。你從這裡看到人家謙虛、恭敬,一絲毫自以為是、傲慢的心態全沒有。
我們知道,初住以上就是真佛。天台「六即佛」裡頭「分證即佛」,他雖然不是真正究竟圓滿,他是真的。古人用月亮做比喻,什麼是真佛?真正的月光,十五滿月,就好比究竟圓滿佛;十四,還差一點,好比等覺;十二、十三,好比十地。我們知道,十住菩薩是月牙,大概是初三、初四這個月牙,月牙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假的月光是什麼?水中看的月光,千江有水千江月,水裡面那個月光是假的;比喻六道裡面修行有成就的「觀行即佛」,這是假的,這不是真的。介於這當中的叫「相似即佛」,相似怎麼比喻?
佛在楞嚴會上教給我們,捏目所見,我們用指頭把眼睛輕輕的按一按,兩個眼睛焦距就不一樣,你會看到兩個月亮。這兩個月亮,一個是真的,另外一個是相似即佛,很像,還不是真的。那是四聖法界,所以四聖法界是「相似即佛」。六道裡面真正修的功夫好的,比相似還要低一級,「觀行即佛」。如果沒有這個功夫的,有名無實,叫「名字即佛」,有名無實。天台的六即說得好,第一個是「理即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從理上講是真的,人人都是佛。但是從現相上來講有差別,頭一個是「名字」,你學佛了,你受了三皈五戒,但是你做不到,做不到是有名無實,叫名字,這不起作用的。
在六道輪迴裡面,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我們念佛法門裡面講,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決定得生淨土,這叫「觀行即佛」。觀行有止、有觀,你有真的修行功夫。我們念佛有止、有觀,放下萬緣是止,一向專念是觀。我們心裡頭有阿彌陀佛,口裡頭念阿彌陀佛,每天拜阿彌陀佛,這是觀;一切萬緣放下,這是止,有止有觀,叫觀行即佛勸行修到得三昧,就是得定,那就是「相似即佛」。從定中開慧,智慧開,想就沒有了,轉煩惱為菩提,十法界沒有了,你到一真法界,「分證佛」。
所以你看菩薩謙虛,人家成菩薩,分證位的菩薩,還這麼客氣。承佛佛力加持,還有十方大眾加持,才能為大家說法,你看看這種謙虛,這是性德自然圓滿的流露,我們應當要學。每一段的經文都有這兩句,「承佛威力,普觀十方」,為什麼遍數這麼多?這是我們最容易犯的毛病,所以不斷在提示我們,警覺我們,這是佛菩薩無盡的慈悲、無盡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