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 意
敘 意

敘 意



Bg S

 敘意﹍ 憨山大師註文

  敘意就是敍述;就是憨山大師要註解整部《道德經》內涵的意義,他藉一開章把它敍述出來。

  西域諸祖造論以破外道之執、西域:就是以中土來講西方的國家。西域它是從漢朝的時候才有提到這兩個字,所以後世就經常以西域來講西方諸國,像越南、緬甸、印度這一些國家;這裡的西域就是指印度。過去釋迦牟尼佛、祖師大德從這裡所傳過來的法,祖師他們造論,造論就是他們所講的佛教這一些經典,包括「經」、「律」、「論」三藏,就是要破除外道的 執著。什麼是外道?心外求法就是外道。祖師們造論,就為了要破外道的執著一定須要善自他宗。

  須善自他宗。意思就是說一定要了解別人的內容是什麼;就是我雖然賣這個東西,我也要知道別人賣什麼東西,等於就是知己知彼的意思。

  此方從古經論諸師、未有不善自他宗者。此方:指中土來講。未有:就是不曾有。祖師雖然學佛,他也知道「佛」也知道「道」。儒、道、釋,甚至法家、墨家……等他都知道的意思。

  吾宗末學、安於孤陋、吾宗:就是學佛的人。末學:指學佛的這些人或自稱。怎麼樣呢?他們也不想去了解別人,安於孤陋寡聞,只讀佛學的經論,別的他不曉得,他安於孤陋。就像我們開始要講《道德經》的時候有人批評,某某法師在講《道德經》?他也不講佛法,講那個什麼道教的東西。《道德經》他說是道教的東西,這個就是安於孤陋,他沒有通達,所以就批評《道德經》是道教的東西。

  昧於同體、昧:就是不明白。同體:就是指靈靈覺覺的心體是一樣的都是你所學的法落於心外求法,而不曉得心性是一樣的。同體就是我們那個心性、自性,那個佛性是一樣的,即使是外道,也是一樣的。

  前一陣子有一位校長他跟談到某一位法師說:「有佛法就有辦法」,這句話有沒有通達?佛法是破執著!我就藉這個破他的執著,如果有佛法就有辦法,那基督教麼辦?所以這句話就沒有圓滿,要有圓滿的話,應該怎麼說?「有智慧就有辦法」!這智慧包括回教、基督教 …… 教,凡是有智慧就有辦法,哪有 佛教就有辦法,那別的宗教呢?這個話就講得沒有通達。我們人要有智慧,你自己標榜自己的瓜甜?你那個話講得有沒有通達,這很重要。那基督教怎麼辦?這句話要是基督教的人聽到,他就不能接受;但是我說「有智慧就有辦法」,哪一教都會接受,這才會圓滿,真理是信教跟不信教的人都會接受,那才是真理。不是我信我講我講我的好但我講我的好你的不好。「真理」是信跟不信都認同,那個才是真理,對不對?所以只要「 有心就有辦法」,那也可以通。所以佛教是什麼教?是眾生教!哈!哈!…… 所有有心的人、有心的動物,只要有心性的都是佛教徒。我就用這個來講昧於同體,我們不知道所有眾生那心性是一樣的。

  視為異物。以為我們學佛了,就認為這個道家不對,那個儒家不對,把它視為是不對的。異物:就是反的。不是的,你應該了解它的內容是什麽東西,講得有沒有道理。

  不能融通教觀、就因為太執著了,沒有辦法融通儒教是什麼?道教是什麼?沒有辦法整個綜觀。「觀」是綜觀全覽,把全部通達了才論定!你沒有啊!你就落於執著,安於陋室,孤陋寡聞裡面。

  難於利俗。所以學佛學到最後沒有辦法利俗,你都以為佛教是怎麼樣怎麼樣,而在實踐上沒有辦法利益到所有的眾生。利俗:就是利益所有的眾生。我們才要透過正法,真正的正法是要從做人開始,怎樣跟家人相處?你不要一下子想成佛,你做人都做不好了,你要成佛?你打高空啊!不可以!我們現在要先利俗。利俗:就是先與週遭的人都能得到利益,人家才會相信你,你學佛是真的有在學、有在改變、而不是打高空。要成佛,先從我們的家庭開始,對先生、對太太、對兒女……等能夠融洽,再來說成佛的道理,這個你都做不到了,要成佛?講得太遠了。

 其有初信之士,就是剛剛要來學習佛法的人。

  不能深窮教典。你還沒有深入通達教典。

  苦於名相支離、難於理會。你就落於名相的那一些追求裡面,難以通達。理會:就是要把道理通達了而不要名相裡面。現在很多佛學院都在教什麼?都名相的觀念,而沒有辦法去把「理」通達,通達比較重要,不是在於名相。

  記得我剛從池上回來,有一次郭居士,他來考我。耶!八正道是什麼?我說:你不要問我這個,你查字典或電腦按一下就知道了,你不要問我這個,你要問我道理的“理”啊!你要問我理而不是問我名詞,問「名詞」電腦按一下就有了,不用問我!你問我八正道?「八正道」你去按電腦,電腦就會有了,而我是講道理的,理你問我,我會回答你,你問我八正道?我沒有在記那個,哈哈……,所以這就是落在名相。學佛就是要通達道理,你把理貫穿通達很快就這樣子而已,就是妄想執著這麼簡單,學佛哪有那麼難的。我那時候告訴天月這個道理,她說很簡單,她還不曉得 裡面才是問題,哈哈······,很簡單?她很有自信,欸很簡單喔!呵呵……是很簡單,但要做才難,問題在於「做」難。

  至於酷嗜老莊為文章淵藪、至於「酷」:非常喜好。非常喜好老莊的這些文章。淵藪:無窮的。意思就是說老莊很多文章、無窮的、很精采的。
  及其論指歸,老莊的理論論述在指什麼?在指人心的歸向。你要去了解啊!讀了老莊這麼多文章裡面,大家都怎麼樣?
  莫不望洋而歎也。像看海洋一樣啊!一片浩瀚無窮的大海,汪洋一片,找不到它的盡頭。
  迨觀諸家註釋、迨:就是我們來看一看。諸家:很多人。即使看了很多人的註釋,現在市面上你可以看到很多註解《道德經》的書,他們的本意都有所偏頗,沒有辦法深入整個老莊的精神所在。
  各徇所見,各「徇」:徇徇先至;就是你巡視一下、看一看,有一種巡視的意思。你用心把它看一看,每一家的註解,把它巡視一下看看
  難以折衷。折衷:就是講到中心思想裡面。你找不你找不到真正講得好的。很難的啦!很難看到的。
  及見口義副墨、所以,我們看不到這些,難以折衷。口義:就是這些講經的人,用口來講道理的這一些人。副墨:書寫的這一些人。講《道德經》的人跟書寫的人。
  深引佛經、都引用佛經來做註腳。
  每一言有當、且謂一大藏經皆從此出。都是從這裡出來的,事實上《道德經》是我們學佛的一個跳板,我才這麼說!就是從這裡面所引申而出的。
  而惑者以為必當、深有慨焉。惑:就是迷惑。有迷惑的人,或沒有通達的人,以為一定是這樣的。深有慨焉:深深的有其感慨。

  余居海上枯坐之餘、因閱楞嚴法華次、有請益老莊之旨者、海上是指上海附近,在上海的範圍,亦比喻一個地方的區域。過去在書畫界有一個海上畫派,海上畫派就指吳昌碩、王一亭這些人,他們都住在上海。枯坐;就表一個出家人沒事,靜坐在那個地方。之餘:就是說還有一點時間。憨山大師說:我看《楞嚴經》、《法華經》,當時以楞嚴為主,以法華為次,有來請教我老莊。之旨:主要旨意、重點的。

  遂蔓衍及此以自決。遂:相從、於是。蔓衍:纏繞。這個講話一講到主題,就會衍生出來很多東西,所以才及此以自決,我才以那個中心來講這個敘意讓大家明暸。自決:就是我把它綜歸起來這篇敘意來講一講。
  非敢求知於真人、真人:真正懂得的人。誰是真人?事實上憨山大師他就是真人,這是他的客氣話,憨山大師的客氣話。
  以為必當之論也。這是最重要的,重點也在於此。

  且慨從古原教破敵者、發藥居多、而啟膏育之疾者少。這裡就說過去大概都從古原教破敵者,從過去到現在,大部分做老莊註解的人都是發藥居多,什麼叫發藥居多?發藥:就是一個藥引,引申而已。譬如在中藥裡面有一些藥是藥引,就是帶路的!如當歸是帶路的,就是藥引,後面那個藥性才會出來,這裡就講到重點,多數都是引入而已,沒辦法講到老莊的中心思想。你看憨山大師他用很多隱喻,所以這個要懂要稍微轉一轉,參一參。他認為在古註解裡面而啟膏肓之疾者少,什麼叫膏肓之疾,能夠直指中心思想部位的那個少。膏肓就是藥沒辦法達到的地方,都是在旁邊繞,,能講到重點的就是少。

  非不妙投、第未診其病源耳。事實上不是說沒辦法達到妙處,投其中心,而是都沒辦法次第的去診斷他的重點,他的病源在哪裡?病源:就是真正的重點在那裡。老莊所講的重點在哪裡?都沒辦法去參出來而亂用藥。真正會治病的是在找出病源,病源一找到才可以用藥,那你病源沒找到,怎麼可以治病呢?同樣的道理啊!我現在點你的,就是你的「根本」,根本解決了,就可以改過來了。所以我叫天月第一個要做的就是 “藏”,一藏就有心量、就全部俱足了;天卿在點她什麼?那個 “小聰明”,小聰明一改過來,就不會有甚麼奇奇怪怪的,你抓到她病的重點,你下藥她就好了,意思是這樣。

  是故余以唯心識觀而印決之。我用唯心,唯心就是用佛法的唯心識觀,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以心跟識用這個樣子來印決老莊的整個過程。
  如摩尼圓照、我用唯心跟識觀來印決老莊講的道理,就像摩尼圓照。摩尼:就指我們的那個摩尼心智,也就是以我們如來藏性的圓滿智慧來看老莊。
  五色相鮮、就是青、黃、赤、白、黑五色,在這裡五色就是眾彩煥爛。所有這些外面五彩繽紛的世界,可以互相襯托出來。
  所以我才說,色彩學上要是會用,要用那中間色才最能夠襯托出所有
  空谷傳聲、在山谷裡面一個叫聲就可以傳到很遠。
  眾響斯應。用真正自性的智慧,才可以解出《道德經》的真妙處,這幾句話這樣講就容易通達。

  苟唯心識而觀諸法、苟:就是急切的求取。我們都是用識心來觀一切的識心來看一切法。諸法就是一切的法,包含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急切的用意識心來看一切法。
  則彼自不出影響間也。這一些也就不會離開他意識心所要表達的一切。影響:就是他所要表達的一切。
  故以名論。就是用這個來論說《道德經》。我的敘意,就是這個。

憨山大師的文章,比喻講得很文言,所以必須要左右敲一敲才可以通達。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