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卿 弘法師開示
數息
數就是以數數字的方法,來取代妄想,取代雜念。我們做「數息」時,要單純到自己的欲望只是要好好「數」,好好數這個數字,沒有多餘的欲望。這樣的好處就是看自己的欲望和妄想是不是太多。
平常我們的心大部份都是散亂的,我們的心散亂到什麼程度?自己也不曉得。要用什麼來量呢?佛教的量法是用這個「數」來量。從1數到9,再從9數到1,沒有妄念進來,連續三次,這樣就算數得不錯,這個可以騙別人,不能騙自己的。
你若無法從1數到9,再從9數到1,來回連續三次,沒有妄想雜念進來,你說你的心有多靜,那都是騙人的。心靜不下來,叫做苦,你若不知道這是苦,在佛教裡,叫做「愚痴」。
我們可以先數1,再吸氣、呼氣。然後數2,再吸氣、呼氣 …… 一直數到9,再倒數。也可以數1再吐氣、吸氣。然後數2吐氣、吸氣 …… 數到9,再倒數。比較昏沉或血壓低的人,可以數吸氣;比較散亂或血壓高的人,數呼氣。
如果開始雜念很多的話,也可以數呼吸本身。就是說吸氣,全程數,看看從1數到幾,這樣可以知道吸氣的長度、知道呼氣的長度。比如我們手掌左右交疊,姆指銜接,姆指銜接處有脈動。你可以感覺一個吸氣,脈搏跳幾下,一個呼氣,脈搏跳幾下,可以知道呼吸的長短比例。
知道呼吸長短以後,還是回到原來的數息法。數1吸氣、呼氣,或數1呼氣、吸氣,這個要自己去體驗、去體會,看看那一種適合你。再有雜念進來,沒有關係,讓我們學習一種「不著急」的態度,來對待我們現在要練習的東西。我們把每一個呼吸都看成是第一個呼吸,也是最後一個呼吸,這就是出入息念的「原點作意」,我們隨時都可以歸零,不抓過去。
看到雜念,我們心平氣和的接受,接受現在的心沒有能耐收攝,我們歸零重數,不受過去、未來的束縛。這是一種功夫,功夫就是要練。不要說一時練不成就很著急,或是心灰意冷,認為大家都是一天過一天,何必要修心?散亂就讓他散亂,睡眠品質不好就讓他不好,不要管他,不去注意就算了。這樣就是愚痴。
我們若想要修行,就要將自己的身心調整得好一點,這就需要練習。一時練不成不要緊,慢慢來,我們沒有「趕緊」﹙台語﹚,也沒有「無要無緊」﹙台語﹚。我們學習出入息念,是用呼吸來按摩身心的苦,用呼吸來推拿世間的苦;用呼吸來感覺無常;用呼吸來感覺無我。
為什麼會感覺苦?沒有能耐專心數息就是苦;心靜不下來就是苦,心不能收攝就是苦,呼吸本身要用力就是苦。呼吸的用力影響很大,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影響我們的疲勞,影響整個精神狀態。
如果身體有緊,例如眉心緊時,不數,改用出入息「吸拉呼推」法,按摩「緊處」,直到鬆開才數。再發現身體有緊時,不數,改只做出入息「吸拉呼推」,如是反覆練習。如果是心理上、精神上的壓力,我們也一樣透過出入息的方法,來作調節,讓自己的壓力,慢慢的放鬆。
去感覺吸氣是一種緊,吐氣是緊的放鬆,就是連想要將身心放鬆的念頭也沒有,只管感覺,一直去感覺,吸氣緊、吐氣鬆,吸氣緊、吐氣鬆?這一鬆一緊就是一種按摩。如果感到抽象、不清楚,那就從頭部看到腳底,吸氣去看那一部份比較緊,吐氣去感覺它有比較鬆,每個部位看一、二分鐘。從頭到腳做一次,從腳到頭再做一次。
一下子不能鬆的,不管它,還是觀下一個部份。然後再從頭到腳,做重點式的,不能鬆的部位多做一點點,還是不能鬆,仍然不管它,繼續下一個部位。等到整個都鬆了,就去感覺呼氣,感覺呼完氣那種鬆的感覺,等於說你的身心就坐在那個鬆的感覺,坐在那個空的感覺裡面,這樣再來數息。
我們也可以用出入息配合界作意來看。從緊到鬆、從鬆到緊,都算是一種水的流動。我們固定在一點看,叫做看「地」。看到緊和鬆之間的變化叫做「水」。注意力可以透過呼吸一直集中、一直收攝,可以調節身體的溫度,去感覺身體從頭到腳的溫度變化,為什麼會變暖?為什麼會變冷?能調整身體的冷暖,又可以使身體局部的緊擴散到全身,那就是「火」的作用。再來就是調風,讓身體越來越柔軟,呼吸越來越順暢、沒有緊迫。
觀呼吸的過程中,身心真的可以轉化,心的空間會擴大,這是很微妙的地、水、火、風、空、識。這個空,可以從呼吸來創造。我們能夠專注呼吸,內心的空間會很大,有空間才有時間;沒有空間,就沒有時間。沒有時間,就很容易緊張、著急。
識代表我們的心量。識作意﹙注意﹚在呼吸就是風作意。風作意不但能創造心量空間、令識清淨,還能調和身心,使身心柔軟、輕安。世間沒有一件事比身心粗重更苦。身心若不覺輕安、柔軟、無論你擁有什麼,都不算快樂。所以我們要透過識界、風界的作意來調身、調心,達到輕鬆的狀態。
隨息
做好數息,再來做隨息。隨就是感覺。要用心來呼吸,不是用身體呼吸,是直接用心的感覺來體會。隨息就是正知出入息,呼氣正知呼氣、吸氣正知吸氣、止息正知止息。出息要完全,入息要充足,是全身呼吸,不只是橫膈膜深呼吸。
出息要覺察全身一節節有氣感﹙有如喝下熱開水,水溫暖遍全身,節節推出﹚一節節鬆開,入息要覺察全身一節節拉緊、收縮。不要無意識地任由「習慣」呼吸,要「用心」、「全身」一節節呼吸。若未覺察「需要」出入息,就止息,「止息」之後自然知道需要出入。
這樣的出入息是「身念住」的出入息,以全身的收縮、膨脹為注意點。不要讓「全身」變成名相,是真的感到全身裡外通透。這樣的出入息非常「沒時間」讓雜念進來。「萬一」有雜念,也要學習接受,一點也不排斥,但也不要理睬,只管隨息。這要練到一個吸氣由腳底吸到頭頂,一個呼氣由頭頂呼到腳底。每一口氣都清清楚楚地正知。完全做到「意動才氣動。意不動就氣不動。」
能在吸氣的時候,感覺吸氣是一種全身的收縮;能在呼氣的時候,感覺呼氣是一種全身的放鬆。能夠感覺,吸氣是一種收、一種緊;呼氣是一種放、一種鬆。所以,吸氣有提神的作用讓我們不昏沈;呼氣有安神的作用讓我們不散亂。這個作用要自己去感覺,當我們感覺到的時候,我們對出入息的感受會更體貼,更能夠受用。
用我們整個心來品嚐。用整個心,從心底由衷的去感覺,呼氣對身心的影響;從內心深處來感覺,吸氣對身心的影響。去品嚐、去體會,呼吸跟身體互相的影響,去感覺呼吸跟精神互相的影響,這是一種身息相依、也是心息相依。
一開始這樣看若有困難,我們就先看吸氣,丹田向外膨脹,外表它是往外,但其實內在它是一種收縮。看呼氣,丹田向內縮入,外表它是往內,其實內在的感覺是一種放開來、一種鬆開來。吸氣時丹田膨脹、橫膈膜下降;呼氣時丹田縮入、橫膈膜上升,這是外表比較明顯。
內層的變化是吸氣時,心臟偏向收縮;吐氣時心臟偏向膨脹擴張。吸氣時瞳孔收縮,吐氣時瞳孔擴張。再看下去就感覺全身的五臟六腑,都是在吸氣時收縮,吐氣時膨脹。
不只五臟六腑如此,每一個細胞都是這樣。感覺愈來愈細微,功夫就愈來愈細微。不只我們當下身心在收縮、膨脹,全世間都在收縮、膨脹,整個宇宙都在收縮、膨脹。所有的地、水、火、風、空、識都在收縮、膨脹,你看到的每一個東西都在收縮膨脹。
可以一項一項的感覺。可以感覺到吸氣是收縮、呼氣是膨脹,這樣叫全身的按摩。普通的按摩都是在身體外部推拿,不能按摩內部,但呼吸可以推拿內臟,不但可以治普通的病,也可以治癌,它可以化解身體的腫瘤,最輕的可以化解鼻子過敏,治療呼吸器官的疾病。當然佛教的目的不是為治療身體的疾病,佛教的目的是利用出入息來創造精神的空間,讓自己的心量廣大。
當我們能夠觀察、體會呼吸,可以感覺吸氣是收縮、呼氣是膨脹,感覺到最後發現收縮中有膨脹;膨脹中有收縮,這樣按摩就出神入化,出神入化後,那個感覺就是在消化呼吸,呼吸若有消化,空界就會生出來。當然之前要先有忍耐性。那個地方較緊、較麻、較酸、較痛都要忍,能夠堪忍才能繼續觀察、體會。
隨息時呼吸分三個階段。有二種分法,第一種分為:初﹙開始﹚、中﹙中間﹚、後﹙結束﹚。全心全意去體會,這三個階段不同的感覺是什麼?猶如吃東西,開始嚼味,嚼到一半的味又不同,嚼到最後味又不同。東西在口中嚼動,味覺在變化;我們對呼吸也是如此去體會。這都是在培養對呼吸的正知正念,讓我們的敏銳度愈來愈強。
第二種分法:上﹙鼻﹚、中﹙兩乳之間﹚、下﹙丹田﹚。去感覺吸氣由鼻孔進入、經過胸部中心位置、到丹田;再由丹田呼出、經過胸部中心位置,從鼻孔呼出。感覺這三個點有空氣進入、有空氣流出,沒有間斷。
我們用的是自然呼吸,沒有刻意的長或短,也沒有忽長忽短,有任何長短變化,都是漸近的。感覺吸氣,從開始吸、吸到一半、吸到快要結束,沒有間斷。感覺呼氣,從開始呼、呼到一半、呼到最後,沒有間斷。吸與呼之間、呼與吸之間都沒有間斷。在現階段的練習,間斷代表散亂、代表昏沈。有散亂、有昏沈,呼吸就很容易間斷。
很自然、很單純、一心一意去感覺呼吸,身體自然會靜下來,心自然會靜下來。因專注而呼吸逐漸變短、變細,因專注而心逐漸統一,就變得很省力。當呼吸變得微細時,很容易陷入昏沈。所以此時更要清楚什麼叫初、中、後,並且不能間斷。不要以為自己沒有呼吸,打坐時很容易以為自己沒有在呼吸,你還沒有進入四禪,怎麼可能沒有在呼吸。以為沒有在呼吸只是一個不良的呼吸習慣。
有些人一打坐,大概有作意的關係,一下子呼吸就變得很小,他在隨的過程中,呼吸沒有調得很好,他的身心還沒有預備到這個狀態,他的呼吸量變小是沒有用的。他的身心需要很大的呼吸量,但他的心跑太快了,他身體所需的呼吸量遠大於他正在進行的呼吸量,所以,他會有氣暈的感覺。隨作得好,這種氣暈的感覺就不會發生。你身心狀態到底需要多少的呼吸量,是透過這個隨來感覺的。當隨作得不好時,就退到數,繼續作數息。
再來是感覺吸氣較清、呼氣較濁;吸氣較滑、呼氣較澀;吸氣較細、呼氣較粗;吸氣較涼、呼氣較暖;吸氣較短、呼氣較長;吸氣較輕、呼氣較重。就是去感覺吸氣和呼氣性質的不同,如此感覺越來越敏銳。呼吸的需要量越來越少,呼吸變細﹙接近短,不是長﹚,有點若有、若無﹙但不是停止呼吸﹚。越是微細,越分不清是在吸還是在呼,這時越要注意到底是在吸,還是在呼。呼吸可以很微細,但仍要明覺其微細的進出,初、中、後。
能夠如此正知當下生滅,生時知生,滅時知滅,初、中、後清清楚楚。且明顯感覺初、中、後之間的空,與出入息之間的空。「隨」本身已經要生「空」,這才可能進入「止」的前方便──觸點的尋伺,到相的尋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