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疏鈔擷序
書籍目錄
卷 一
卷 二
普賢行願品疏鈔擷序

普賢行願品疏鈔擷序


Bg g84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出。一切菩薩.及菩薩上求下化稱性所修之道.皆從此入。
▍篤修一行.圓成萬德.頓令因心.即契果覺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
▍參宗者專主參究.以期明心見性。不知其機稍劣.不能明心見性者多多也。
▍《華嚴》一經.王于三藏。乃如來初成正覺.為界外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說一生成佛之法。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出。一切菩薩.及菩薩上求下化稱性所修之道.皆從此入。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夫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雖隨機設教.種種不一。求其若聖若凡.上中下根.乃至逆惡之流.同于現生了生脫死.俯謝三界.高登九品者.唯淨土一門為然也。


  噫!如來大慈.普度眾生。唯此一法.堪暢本懷。眾生修行.冀出生死.唯此一法.決遂所願。法門廣大.利益宏深。固宜一切佛子.悉皆奉行。何近見愚夫愚婦.率多竭誠歸命。而通宗通教之士.反漠然置之.若不聞知者然。其故何在。以研教者按常途教理以論斷證.不信有帶業往生之事。矜常處生死以度眾生.不願為速出生死之人。不知坯器未燒.經雨即化。煩惑未斷.轉生即迷。自利尚難.焉能利他。此皆不諒己德.以博地凡夫.稍具慧性.便以法身大士之作略自擬.以致一誤永誤也。


  參宗者專主參究.以期明心見性。不知其機稍劣.不能明心見性者多多也。即使已得明心見性.而惑業未斷.仍舊輪迴生死.不能出離者.又多多也。五祖戒.草堂清.海印信.真如喆等.乃其確證。噫。死生亦大矣.何可以專仗自力而不仗佛力耶。抑或自力果愈于佛力耶。夫人之處世.大而創業垂統.小而一衣一食.莫不仗眾人之力.以成自事。至于了生死大事.乃雖有佛力而不肯倚仗。欲顯出格之作略.恐墮愚夫之窠臼。其志可謂大矣.惜乎不知其所謂大也。


  不觀《華嚴》一經.王于三藏。乃如來初成正覺.為界外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說一生成佛之法。其一生成佛之歸宗結頂究竟實義.在于以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夫善財所證.已得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所謂等覺菩薩也。等覺去佛.特一閒耳.尚須回向往生。舉華藏世界海諸菩薩.同稟此教.同修此法。豈今之通宗通教者.其根性之利.證入之深.悉能超過此等菩薩乎。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往聖前賢.人人趣向。豈此諸經論.皆不足遵依。此諸聖賢.皆愚夫愚婦耶。一言以蔽之.曰:「業深障重.未應解脫。」故致日用不知.習矣不察而已。


  〈普賢行願品〉者.即八十卷《華嚴經》.末後之〈入法界品〉。善財徧參五十三員知識.至普賢所.承普賢開示.及威神之力.即證等覺。普賢乃為說偈.稱讚如來勝妙功德。以文來未盡.故未結而終。清涼國師特著《疏鈔》,以大宏其道。


  至德宗貞元間。南印度烏茶國王.方貢〈普賢行願品〉之梵本全文.譯成四十卷。前之三十九卷.即八十華嚴經之〈入法界品〉.而文義加詳。第四十一卷.乃現所流通之普賢行願品也。時清涼亦預譯場.極為讚揚.奉命撰《疏》。四十卷之全〔疏.中國久已失傳。幸東洋藏中.尚有其書。北京刻經處.專刻古德佚書.不久當可流通也。


  此一卷經.又復重為別行疏.以備樂簡略.及修淨土者之研窮。其徒圭峯.為之造《鈔》.固已中外流通矣。但以文富義繁.不便初機。范古農居士.以世以《淨土三經》并行願品一卷.為淨土四經。三經註者頗多.不妨隨機取閱。此經唯有《疏鈔》雖發揮盡致.而初機每多茫然。遂即《疏鈔》擷其要義.刊板流通。文雖簡略.義仍具足.可謂觀機逗教。有益法門.殊非淺鮮。學者果能先閱擷本.後讀全文.不但清涼宏讚之心.可以悉知。而普賢勸發.如來出世之心.亦可以悉知矣。敢請通宗通教之士.共隨華藏海會諸菩薩.及諸愚夫愚婦之班.一致進行.同往西方。庶可不孤佛化.不負己靈也已。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