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目錄
智見清淨

智見清淨



Bg A6

   接下來進入第七個清淨品,稱為「說智見清淨品」,聖道的智見是內觀的最終階段,其成果為內觀的第五階段。

   隨後的隨順智是智見的第九層次,也是「行道智見清淨品」的最後一個階段。在「行道智見清淨品」和「智見清淨品」兩者之間插入「出世智見」是為區別聖道者和凡夫的工具。但由於「出世智見」很快就消逝,因此就把它歸納於「行道智見清淨品」中。因為它還是屬於欲界的境界,但又的確是介於凡聖之間,或可稱為涅槃所緣境的智見。

   總結這五品內觀 Vipasana 法門,第一品為「見清淨品」,在這階段已不再有錯誤的見解了,因為已知曉人與眾生,並可將其區分為各小部份的因緣。第二品的內觀法門為「度疑清淨品」,在這階段已知曉因緣和合法,有關於各部份的組合因素是無限的。第三品「道非道智見清淨品」,在這階段已知曉對或錯,道非道,已不再迷戀於修定所產生的那超越常人所能預料的奇異事件。第四品為「行道智見清淨品」,它又另分為九個階段,前面已講述過了,這是能突破三界諸行的智見,是使煩惱不再留下的主要原因。第五品為四個聖道,有須陀洹道智等,道的行持後,必得聖果,這是肯定的,也能產生明了的智見,知道到底煩惱和苦已熄滅了多少,不過這並不在此話題內,因為它並不簡單而且也和這裡的內觀行持沒有關系。內觀法門總共有五個階段,加上前面的兩個根基「戒清淨品」和「定清淨品」,共為七個階段。

   這一切都是修習內觀所應注意的事,前天已講述過了,它具有完整的規則,稱為形式止觀法門與自然止觀法門是一對。在一個小時內想要詳細的講解所有的內觀法是超越我的能力範圍的。實際上講幾個小時都不足夠,只能掌握其要點,做為思考上的正確前導罷了,以防落於錯誤,因此可說是作為自己繼續尋求更詳細資料的基本知識。由此緣故便著重的來講解佛教的修行原則,希望各位別誤解此為教育界的事,因此如果不了解這修持事項,我們是無法進入佛教和不能符合修持原則。

   在此做個總結,我們已看出學習內觀法的理論有著層次上的原則,然而到底什麼是內觀法之立身處的根源呢?答案是戒和定。什麼是增長、發展內觀的所緣「境」呢?答案是一切事物,稱為全世間,「三界(有)」、「諸行(一切因緣和合法)」、「五蘊」,因為在這三界中也不過只有五蘊吧了?有如前天所講解過的。什麼是內觀的真相形態呢?或透徹看清的狀態呢?即是從這充滿在界的成、住、異、滅的無常、苦、無我到產生怖畏、厭離感,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為這種狀態,必須要顯現在內觀法門中。什麼是內觀法門的任務呢?它的責任是熄滅無明、顛倒妄想。因為內觀法門的真正意義就是透視、看清。什麼是內觀法門的成果,其成果是透澈看清萬物後而進入聖道,能完全的撲滅煩惱轉為清淨、光明、寂靜。如果更簡捷的說,即是戒和定是內觀法門的根基,這五項清淨品是內觀的真相,能在無常、苦、無我中清徹明了這世間諸界、諸行(一切因緣和合法)或五蘊中尋求智慧,其任務就是要斷除這黏縛著世間的無明、顛倒妄想。能產生那徹底看清的光明,染執心已不再遺留下來,把將心和界黏縛在一起的工具斷除,就是內觀法門心已「解脫(Vimutti)自由」的狀態,從諸有解脫出來,心不再有苦了。因再也沒有貪愛著任何的界,這種狀態稱為完全脫離苦了,這就是最究竟的實現道、果、涅槃的佛教任務。

   這些都是在指導如何實行這七個步驟來實踐內觀法門,其行持的方法又如何?即是要如何的去接觸以及看清世間,這九個步驟的智見實行情形,總稱為內觀法門。除了製定這形式性的步驟外,至於更詳細的內容,則可以從佛書中或導師們的指導,繼續探討。在這裡主要的重點是預防把錯誤的內觀法認為是正確的內觀法,進而迷失於誤解中,出現了買賣式的內觀修持法,也出現了新的宗派或佛祖,實在是非常可憐的情形。我們理解之後,就應該互相的提防,如果遇到此類事件時,我們才能下合理的判斷。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