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三 ~ 六
書三 ~ 六

書三 ~ 六


Bg B22

一九四七年丁亥十一月十二日


書三  廿四年春二月十五日

   昨日得書,問法懇切,令人起敬。措〔惜〕所陳之義,盡是邪知邪見,此由以前問津佛法,未得一箇明白人,故貽害如此。今于所問數端,修加駁正。從前知見,務希掃除淨盡。附佛外道書籍,屏之遠方,或付丙丁。一心念佛,莫求義解。如是積以歲月,或于淨宗有入門處。幸聽我說,善思念之。


   君問如何了解一心,高出發願生西萬萬倍?此義是淨宗最上乘說,亦是淨宗常談,經中分明具有。《大彌陀》(無量壽經)言三輩往生,俱以發菩提心為本。又言不明四智,只生邊地疑城。《觀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乃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云云,何嘗不以了一心為根本耶?如此修去,一生可望得無生法忍。常途信願行三字,固不可非,然于菩提心未注重,即使生西,難期上上品,何以故?未了一心故。一心難信,了尤不易。能了,則入無學位矣。


   然大乘法義,當從此入手,始為發心。君但信萬法俱在心內,諸佛眾生亦在心內,淨土穢土亦在心內,如是極力念佛,用功一年半載再問,莫憑口說。尋常念佛,不明此事,雖得往生,亦是下品。吾教君第一義諦,入手從了心趨入,自然高出萬倍,蓋吾為根器較好者,勉以了義之教,以發菩提心為基礎故也。


   教下言發心之書,文廣義博,猝難領解。吾用簡單法門相訓,但了一心,即攝諸義,即是真正發心。不了一心,雖發願往生,總滯邊地疑城。此種較世間法固優,終非我佛接引眾生本懷。吾之勸足下閱壇經者以此,此書未嘗言發心,而句句的指人心,言言都是究竟了義。足下自從容理會,此書發明無餘蘊。


   云何更問勝義諦耶?了一心,即真勝義諦也。勝義諦者,一心是也。謂之佛性,謂之真如,謂之法身,謂之法界,皆真心之異名,皆是我之自心。諸佛眾生,平等無二。如再不達,老實念佛,終有明白之日。但逐語言,則無希望。吾勸君常看壇經者,即以此書啟君菩提心耳,誰謂欲君參禪哉?參禪大法幢,近今濁世能建立耶?足下一聞《壇經》,便指出某種註解,及心燈錄。嗚呼,此種斷人善根之書,豈可寓目耶?大抵宗門之書,一概不需註解,凡作註解,皆是荒謬絕倫,附佛外道。


   何以故?宗門直指本心,令人自悟:一入義解,便塞悟門,永斷善根。故中峰大師於《信心銘》,《證道歌》,皆有闢義解之作,所以中峰為正法眼藏。夫《壇經》何需注腳?如欲注腳,吾且告君,《五燈會元》、《尊宿語錄》、《指月錄》等,皆壇經絕妙註解也。應將前註,急急捨去。每日閱《壇經》,宜直心自悟,不解者闕之。十萬八千語,存而不論可也,萬勿穿鑿,以求義解。


   君又有放下最難之問,當知放不下時,一心念佛,便能放下。淨宗珠清濁水之喻,正如此。心若馳散,便以佛號抵制之,久久自靜。凡學法。那箇不用苦功夫,如不用功,而遽能放下,何須學耶?念佛工課,足下可自訂之。吾意凡作一事,當以全力注之。如念佛。則盡日繫念于是,無有休歇。若訂時間,其休歇時多多矣,豈有成功之日,努力念,無間念,勉之勉之。念佛之外,所持諸咒,既曾學過,亦不必廢。只要知心為根本,一切法門,皆入第一義諦。


   足下有二女而無子,當知《觀音普門品》云:「設欲求男,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賢夫婦何不常念彼經,持觀音名號耶?既于淨業有益,又于願求有補,何事不作?佛法是一家言,但達心宗,而勤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其無效者,不肯長時修,心外有法,或作或輟耳。(如教奉行。已生四子。恕注)


   足下既修淨土,五戒宜受。凡不作十惡業者,皆可受五戒。何以故?五戒十善業攝。瑜伽菩薩戒,六度四攝攝盡。君如真正發菩提心,不惟五戒宜受,菩薩戒亦宜受,當知菩薩戒,有在家出家兩種,瑜伽戒是在家出家公共之戒。能受,則于淨業為益極大,莫怕莫怕。當知能發大心,即應受菩薩戒,此戒以菩提心為根本,故于治生產業,生男育女,絕無妨礙。但受戒時,于己一面,只是發心,及明持犯開遮之義,在外緣方面,須得高行阿闍黎,為之羯磨,否則不能得上上品戒。

書四  廿五年夏六月廿四日

   君有利人之心,如佛說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何嘗不是?殊不知經中屢云:若自有縛,欲解彼縛,無有是處。又云:自不修行,欲他修者,終無是處。足下如真欲利人,當精進無倦,使有成就。作六道父母,人天師表,是分內事。登報及口耳相傳,有何利益?


   凡學法。貴有決定心,(非成不遷)長時心,(常常做去不可間斷)無間心,(如雞伏卵熱氣一斷便無生意)有此三心,無不成功。夫佛有種種法,治眾生種種心。故經云:方便有多門。豈必門門遍試,乃得成哉?貴信一門,入其深際,乃有是處。四弘誓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者,是豎論,非橫論,莫誤會。豎論者學通一法,再學別種,以後有無量法門也,非謂一時並進。若一時並進。一法都不能成,有何利益?記之記之。

書五  廿六年秋七月七日

   竊嘗聞之,法門無量,要從一門深入,乃有是處。故古者大師教人恆言:要有箇入頭處。夫所謂入頭者,各教不同。宗門以知有為入頭,次第禪法以初觀成就為入頭。以此例密法,事一本尊,當知亦爾。(鄙)意以為一有入處,空慧朗然,縱橫萬變,視此為基。否則,終身門外漢也。 足下美材,幸專心一法,窮以歲月,令其開通。毋兼營並騖,毋見異思遷。入海算沙,說食不飽,宜痛戒之。


   世亂,人心無所依倚,求之佛法。今佛法成為時髦品,龍蛇混雜,以偽亂真,大抵名聞利養是求。我輩不可入此種隊裏,乃真佛子也。

書六  廿六年冬十月初九日

   頃奉惠書,斷斷以淨土觀為請,若慮僕有所秘惜者。夫法貴流通,吝而不與,是為犯戒。但恐距離太遠,有非筆墨之所能罄,又恐聞而不修,所以默然。今歷時三載,請已踰三。茲將此入手方便,為君一言,諦聽!諦聽!


   學此觀者,須于佛前,默念三皈五戒,守十善道。繼發三種心:一廣大心,(誓度一切有情眾生)二決定心,(觀不成,不能見異思遷。)三長久心。繼而入坐,(或全跏或半跏)觀六大空。(地、水、火、風、空、識)最重要在四大,破我見身見故。一、地大散歸西方。(從頭至足堅硬者,皆屬地。)二、水大散歸北方。(血汗津液皆屬于水)三、火大散歸南方。(暖氣屬火)四、風大散歸東方。(鼻息屬風)此四大既空,惟有空大。(第五大)誰知空者,則惟有識。(第六大。)此二大不必久住。即以此識心,諦觀于日。(即十六觀經日觀)前之四大,須攝心觀想。初坐時,每大往各方推散,最短必經十分鐘之久,或更久尤佳。此法本于《觀經四帖疏》。卷三第三頁。君細心玩之。凡坐必向西,必心平氣靜。入坐之初,須攝心不亂,毋求速效,有效毋驚喜,久久自成。(此為修日觀前勝方便、有此方便、日觀易成。恕注)


   君學密法,于四大六大,素所飫聞,並無奇特,但貴能入耳。僕歸家已六年,與諸弟子離群索居,不知伊等造詣如何。通淨土觀者,似乎不少。其他妙觀,約有十餘人,而死者過半,無可稱也。


   大抵末世學法,女勝于男。(知苦勝。)男中老者,勝于少壯。知苦乃入佛法,少壯多不知苦,故難入耳。學法之人,要少欲知足,不外慕,不求名聞利養,方是佛子。世亂如此,皆由眾生不能少欲知足,造十惡業,釀成浩劫。我輩皈依十力導師,豈可不自警惕乎!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