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病治病、無病强身(代序)
書籍目錄
有病治病、無病强身(代序)

有病治病、無病强身(代序)

Bg D38

  吾人膝下共有孫十四人,稚幼者今年六歲。某日在幼稚園中玩耍時,忽見一子跌坐而泣,吾孫乃趨前扶持並語其曰:「勿哭,起身」又言:「跟我吟唱!」「扯耳、扯耳。無驚、無驚、喫百二十。」並隨即輕拉其耳,接著將上耳殼朝下拉,最後將耳殼中央向前彎,再將 「無驚、無驚、喫百二十」複誦三回並將右手輕拍其左胸,左腳更咚咚落地。


  此為本省家庭應急保健法之一,即使幼子跌倒,身無外傷,倘若驚嚇過大,必定出聲吟唱及「扯耳」藉以刺激耳部的末梢神經,如此便能立刻由驚嚇中恢復過來。


  「無驚」為本省方言,意喻:「未能克服驚怕經歷便不可能活到高壽!」
  吾孫之所以利用此保健法安撫友人,緣於昔日亦承他人類似的挽治及見過他人所行,故此急救其友的姿態,雖當年僅有四歲,也直若「行醫」的行徑。


  將自身受惠的保健法傳授他人方為「行醫」的根本精神、而「行醫」的保健知識也能即時發揮效用。因此在家中身為人母必須隨時體察家人的臉色與動作,察其是否賴牀,起牀後是否形容憔悴?顏面浮腫?甚至丈夫的臉色是否灰暗?步履沉重且疲憊不堪?

  主管到達公司時也應時時注意同事。部屬是否疲倦地駝起背來?眼睛是否佈滿血絲?聲音是否有氣無力?


  如此的保健法,毋需特別的資格或儀器,因吾人的保健之道是根據「先生媽」(家庭醫師伯母之意)所傳授的中國傳統保健法與中國醫學之本 —— 張仲景先生「傷寒論」中的醫術截長補短(擇其長,去其短)再加上吾人三十八年中的臨牀醫學觀察患者所得到的經驗與理論而自創的保健法。


  本書將介紹吾人所提倡的部分保健之法而此法是以配合體型、症狀的飲食生活與消除今日疲勞的預防法為架構。實行之初或許心有未殆,但不妨由簡單處逐步實行,爾後必能使諸君的體型、症狀獲致改善,進而取得身、心兩面的調和,在此盼望諸君能平安度過健康、自適的人生。


莊淑旂(一九八七年夏)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