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想教人修什麼法門,還要把這個法門讚歎為最高、最妙,他才會樂意去修;所以祖師大德對於每一個法門,都要說是圓滿究竟的。
元、明、清以後的念佛人,認爲念佛是最究竟、最了當、即生成就的法門。那麼,明清之後念佛的人是什麼樣的觀念呢?舉例來說,印光大師在他的精華錄中講到西方彌陀淨土的法門,他說:「十方諸佛捨此法門,下無以度衆生;九界衆生捨此法門,上不能圓成佛道。」這等於說諸佛如來,出世應化人間,好像是爲了淨土法門,一切凡夫地,甚至登地大菩薩也都要靠這個法門才能圓成佛道,淨土法門是最究竟、最圓滿的法門,可以當生成就。
衆生的根機,你若教他修什麼法門,還要把這個法門讚歎爲最美、最高、最妙,他才會樂意去修你若告訴衆生說他的根機是初級的,應該老老實實去學初級法,誰會承認自己是初級的根機?大概是因爲衆生有這樣的習氣吧,所以祖師大德對於每一個法門都要說是圓滿究竟的,衆生才肯去修學。
我們將印光大師的觀點向上追溯,在歷史上,一般認爲是淨土第一代祖師的廬山慧遠大師,他的念佛觀,事實上沒有談到這些,而且他的念佛法門比較高超,慧遠大師所修的是「實相」念佛,實相念佛就是般若空性觀。與他距離不遠的北魏時代,有一位曇鸞大師,是中國淨土宗第一位提「帶業往生」者;依仗佛的願力往生的觀念,佛經本身就有,但是帶業往生是他的刻意提倡。這一位曇鸞大師並且將龍樹所解釋的「難行道」和「易行道」又做了一番不同的解釋。龍樹是根據大寶積經而提出的論點,認爲一方面在娑婆世界行菩薩道度衆生,一方面上求佛道繼續精進求悟,是爲「難行道」;如果先往淨土,再來娑婆世界度化衆生,就叫做「易行道」。而曇鸞大師主要是將「易行道解釋爲:容易修行而又快成佛」與龍樹論師的意思不太一樣。
曇鸞大師認爲難行道與易行道的差別處在於:難行道主要是理事要相應,易行道是在觀想中修行所以叫做易行。舉例來說,「布施」,是身體力行來布施,可是普賢菩薩的行願品就有就種觀想 —- 觀想一個花燈奉獻十方諸佛。觀想是一種念頭、繫念或者思維;觀想同樣有功德,念念也能成就,所以對修行來說,也有這種殊勝方便。尤其到了密敎,特別重視觀想,如觀想本尊加持。這是曇鸞大師對於淨土的發揮。
在唐朝又有一位很有名的淨土宗大德善導大師,他把淨土法門分爲「聖教門」和「淨土門」,聖敎門是指正常修行,不必求往生的法門。淨土門就是方便門,爲了引導衆生的方便。善導大師認爲,末法時代的衆生,要老實承認末法根機,末法的根機最契機的就是淨土法門。如果是正法時代、是利根或有福德因緣的衆生,則修正常道的聖教門。
印光大師認爲淨土法門,十方諸佛捨此法門,下無以廣度衆生;九界衆生捨此法門,上不能圓成佛道。我研究過,中日弘揚淨土宗的法門,一直到印光大師才特別這樣講,在他之前歷代淨土宗大德,還沒有人有這樣的說法。以上,一般傳統中國佛教徒對淨土的修持,其重要觀念大概就是如此。接下來,談印順導師的看法及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