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依佛、法、僧 -1
歸依佛、法、僧 -1

歸依佛、法、僧 -1



Bg m13

  捨居家時,當願眾生,出家無礙,心得解脫。

  我們在前面講過了,這個家是個殊勝的因緣,能夠成就你的道業。當你捨棄這個家去出家的時候,願衆生心得解脫,就像我們從牢獄得到釋放。但是發心出家的,是不是出了家,眞的就能無礙呢?有的出家人,沒有讀〈淨行品〉,佛法學的也不太多,還有家庭的情況,各種的困難。或者他自己並沒有想到出家,而是家人把他捨到廟裡去了,這兒很多,從小就捨到廟裡頭去,家裡沒有辦法討生活,捨到廟裡頭去。


  像這類的情形,有人問過我,出家能好嗎?我說,他生到這個家庭裡,家庭困難,能把他送到廟裡去,很不容易,這是好因緣。如果他生到富貴家庭,把他綑住了,他只享受五欲樂,根本到不了出家的地方,根本聞不到佛法,他也不會現僧相。這有多種解釋,就看修行的人怎麼解釋。現在我們修行普賢行的人,就是修淨行的人,都是講淨行,「善用其心」。


  不要把「善用其心」忘了,每一句都要想到「善用其心」,「善用其心」在那兒呢?當願衆生,最後那一句,「所行無礙」、「心得解脫」、「無乖諍法」都是的。前面舉的是事,最後跟理相合。捨掉居家的那個時候,放下、看破、自在,自在了當然無礙了。他告訴你不是身得解脫而是「心得解脫」。你的心要是不解脫,出了家也不解脫,出家就跟在家差不多。要心解脫呀!所以居家是菩薩,出家是羅漢。你要當菩薩?還是當羅漢?出家也有菩薩,但我們連羅漢也得不到,連初果、斷見惑都辦不到,更談不到羅漢,我是這麼比喻。當你捨居家的時候,你的意念觀察,願一切眾生出家很好,出家就沒有障礙了。


  爲什麼我剛才講《優婆塞戒經》呢?大家不要聽說出家很好無罣礙,就想出家,你出家障礙恐怕還多的很。出家並不是那麼容易的,我不勸人家出家,你在家修行很好,《優婆塞戒經》告訴你了,在家的功德無量。出了家,你不修道,也不學經,到時候,東跑跑、西混混,施主又供養你。人家用血汗錢掙來的,乃至於有些人挖空了心思,掙了幾個錢,很不容易。當你受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人家打工那幾個錢?


  我們在紐約,有打工的,一個小時還不到五塊錢,吃頓飯還不夠。你想到這個,何不自己賺自己修呢?這是我不勸人家出家的原意。假使你是大菩薩出家呢?利人天,人天推崇了。你說法利益眾生,以你自己所修行的功行、所修的道德去利人,出家當然好。但是這類的根器不太多,我沒有道德,我遇見的少。希望能夠有這種智慧,有這種智慧,在家出家都一樣。特別是在現在末法的時候,我們在家說法利益衆生,方便的多,但是各有因緣。


  入僧伽藍,當願眾生,演說種種,無乖諍法。

  僧伽和合,和合衆叫「僧伽」。「」就是園地,僧伽所居住的園地,所居住的處所。你要到廟裡去,到寺院裡去,我們說,「演說種種,無乖諍法。」這個是要僧衆自己演說「無乖諍法」。你到寺廟裡去,可要你來說,當機衆說。你聽見人家演說種種諸法,一到了寺廟裡去你就發願,願一切衆生都能夠無諍,就是這個涵義。


  和合衆,在我們講是六和。六和,有理也有事,在理上圓證,圓證菩提,初果向,初果;圓證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乃至見道位,修道位,乃至菩薩的五十位,《華嚴經》說是五十三位。這是理和,大家同證、圓證。事和呢?大家同在一塊兒修行,事和就有許多種。同受的比丘戒,沙彌同住的是沙彌戒,沙彌不能跟比丘同住,大家都受戒了,都是僧,大家共同在這兒修,叫戒和同修、見和同解。


  見就是看問題的看法,你看是白的,我看是紅的,我們就爭起來了。我硬說是紅的,你硬說是白的,無諍得按什麼呢?得按佛說的教法,以戒法來決定,做羯磨法,這樣就消滅評論了,就不爭了,這叫見和的同解,就是見一樣的。大家解釋一個問題,都是同樣的解釋,那麼錯誤的也不爭嗎?錯誤的不是,人跟人我之爭,做羯摩法解決僧衆之爭,那他做羯磨法大家都認識它,在我們中國永嘉大師,做這麼一個偈誦,也是解釋這個的。


  「圓頓教,勿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我對這個事有懷疑,我就要爭。「不是山僧逞人我」,不是我這個出家人要跟人爭個是非,爭人我之見。「修行恐落斷常坑」,你在修行的時候,不是落於斷見,落於斷見就我們講空性,他說一切什麼都空,沒有關係。乃至於吃肉喝酒,娶妻子都可以。這樣子不是落斷見嗎?他把那個空解釋錯了,那個空不滅不壞世間相,你就壞世間相,那就不算理。


  常見呢?他不能知道諸法無常,不能知道一切諸法如夢幻泡影。他一聽幻,不要緊,反正我死不了。他說活不到一百歲,活到六十歲也可以,我現在三十歲,還有好幾十年。這種是不定的,所謂無常者,就是說不定哪時候,只要是肉體,要一切法中說,都是成住壞空,生住異滅,一天都在變異,運動不停地在變,也就運動不停在壞,這是見和。


  見和,大家應當對這個生滅法有共同的見解。利和同均,得到好處了,廟裡頭有人供養,廟裡頭的財物都是大家共用,平等平等,都是做羯磨法而分的。永嘉大師說的那個偈頌,是指修行的時候,重要關頭,那是屬於知見、看問題的看法。不然不告訴他,不給他指條明路,善知識不開導他,那就是錯誤了。意和同悅,意是心意,大家是歡歡喜喜的共同修道,在伽藍裡頭不要生是非,不要互相乖違、互相爭鬥。


  詣大小師,當願眾生,巧事師長,習行善法。

  大師指佛,小師是指和尚。三師和尚是指得戒和尚、羯磨和尙、教授和尙這三師爲大師。小師,像是引禮師。當你入佛門之後,一定要受戒,一定要親近這些早已出家的善知識。一切的善知識都是師長,如果到善知識那裡去請法的時候,要善識、要巧識。每位善知識都有他的個性,不是每個人都像佛一樣。在過去,你跟哪一位師父學法,不論他是五教或四教,或是法相或是密宗,如果是在我們華人師父們當中,你來學這個,給你講講無所謂,不太重視師友之間的關係。但有的會拒絕不見你,如果想親近也會有些困難,因爲他自己要修行。比如在台灣,要經過知客師,要通過許多的關卡,還不容易親近得到,小師父還可以親近,大師就很難了。密宗的師父呢?他們說見師如見佛,要想跟他修一個法必須是他的徒弟,是他的徒弟就要聽他使喚。


  不過,我認爲要親近師父不容易也就是說聞法因緣不成熟,還是很困難,聞法還是有很多障礙,因此必須懂得善巧方便,親近一位善知識,這位善知識是修什麼法門的。到這裡參學的時候,要打聽打聽這位師父是什麼宗風,我們講通俗一點,就是要知道他屬於那一宗,禪宗、淨土宗、天台宗、賢首宗或是法相宗?那麼你是學什麼的,要找對你的機,去親近你的上師。


  所謂巧事者,這個善巧方便當中有這種差別。但如果要想問什麼問題,要先集中一點,這些都是指出世間的佛法說的。如果只是爲世間求福德,求點智慧,求消災免難,那麼到寺廟裡,心要誠,作個功德就可以了。或請幾位師父念《地藏經》或者《藥師經》,或〈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或拜〈大悲懺〉、〈梁皇寶懺〉,但心要誠,自然就能成。當然對師父,不要起分別心,我所說的分別心,是指對念經的這幾位師父。一般人的觀點會認爲小師父沒有什麼修行,他們念可以嗎?如果生起這個心,念經作用很小,甚至於沒有作用,反而有謗法的罪過。


  心裡至誠,看一切僧人都是佛,看一切在家的道友們亦如是,只要是到法會來的,我看你們都是菩薩,你們自己怎麼看我,我不管,我認爲你們都是菩薩。凡是發心能聞到《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經題的名字,你將來一定能入法界,一定能成佛,這不是我說的,這是佛的授記。你聽到《金剛經》,《金剛經》上也是這樣說的。《妙法蓮華經》上說,只要聞到一句一偈,一定能成佛。這叫巧,我只是講一個字,方便善巧,所以你要懂得善巧。


  「習行善法」,前面親近師長,是就事上說的,這裡是就理上說的。什麼是善法呢?這是文殊師利菩薩答覆智首菩薩的,這個善法超過了十善業,這個善法必須得從事入理。在理上,我們剛才沒講經之前已經跟大家說了很多。事一定要入理,事怎麼入理呢?就是把今天所做的事迴向,這個迴向一定入到理向,入到理性,就知道性空。今天我所做的事情,都是緣起,所做的事情都是普賢行,都是行菩薩道。那就跟師父學學怎麼樣行菩薩道,怎麼樣成就菩薩道。智首菩薩問一百一十種問題要怎麼樣成就啊?文殊菩薩告訴他就是這樣成就。每四句都是成就普賢行的,都是成就菩薩道的,也就是從此成佛的。


  求請出家,當願眾生,得不退法,心無障礙。

  想要出家,離開世俗的這個家,但是自己發心要出家的時候,要發願,願一切衆生都能脫離三界。發菩提心的第一個就是出離心,出離心就是出世俗家,這只表示一部份,但還不能夠離三界,只是初步的能夠離開這個世俗 的束縛。因爲在家修行不太方便,所以要發願,願一切衆生都能夠出了家不退,不然的話還不如不出家,我對出家的認識是這樣的。如果在家能好好修行,在家修還是好的,如果你感覺在家有障礙,你能放得下,但是出家必須獲得父母的允許,父母不允許是不合法的。


  或者你們會問我,我出家是否獲得父母的允許?我的父母並不知道。那時我在外頭出家,他們在東北,被日本佔領了,我也沒有辦法回去請求他們,我自己那時候也不知道,所以這就要看因緣了。「求請出家」,在家者要請求父母,如果有夫婦關係,得請另一方答應。你要出家了,先生答應了嗎?或是太太答應了嗎?必需得家人同意,許可了才可以。


  收徒弟,師父也不可以馬馬虎虎的,你來了要出家,我就收了,那不行的,先得問問他的父母同意否?像中年出家的還得問他太太,我在台灣收了兩個弟子,我都問過他們的太太,她們都願意不給他作障礙,那就可以了。要是年輕的,必須父母答應,有的是父母送出家的,這種善根可不容易,那是他前生發願,願父母不給他障礙,而且還成就他的道業,可不能退。不像現在,現在出家像在演戲似的,化粧扮個出家人,唱戲完了之後,下了台就散了。


  現在,有練習出家,到寺院裡出七天或十天家,完了又回家。這個好不好呢?這也是方便善巧。我感覺到去寺院出家也好,出了,就繼續受比丘戒;若出不了,試試看,不行,回去,這樣也沒有關係。已經受戒了怎麼辦?受戒了就把戒還給佛。這樣說:「我現在有業障,還沒有善根,等以後有因緣再說。」男衆許可七次,女衆只一次,沒有方便,這也是不平等的。這種不平等是有一定的因緣,當然現在不是講戒,講戒的話就詳細的跟大家講。


  但是出家之後,要堅定信心得永不退轉,要心無障礙,心有障礙,進都進不了,退是一定的。我說要是罷道還俗,說這個戒我守不了,趕緊請求佛菩薩慈悲,你向一個人說就行,向一個比丘說也行,我把這個戒還給佛了,還給法了,我不受了,你就去做你在家的事情,這樣子很對。如果說你又守戒,你也不還俗,就在佛教裡混,這就是《涅槃經》上講的,魔王波旬向佛說:「這回你可死了,你死了,我就把你的佛法給破壞了。」魔王波旬就說了種種方法,這麼破、那麼破的,佛還是說你破壞不了。魔王說:「我現在想了一個方法。」佛說:「你想了什麼方法啊?」魔王說:「我讓我的魔子魔孫穿你的衣服,但不做你的事。」現在我們如果看到了那些魔子魔孫,把他當作三寶,不管他是什麼示現的。


  但是我的認識是這樣的,波旬以爲他勝利了,最後還是輸了。爲什麼呢?就算那些魔子魔孫到佛教裡,就這麼地混了一下,不做佛事,但還是得做一點。你早晚大殿不上,有人請念經的,你爲了錢還是得去念。因爲你拿單錢,你不給人念經,這份錢不會開給你的。哈!只要你這麼一念,這個善根就種下了,將來這些魔子魔孫就轉變了,還是佛子。這種事,佛經上說的很多。只要是你種下了,只要一聞它,是永遠不退的,在性上、本體上不退的,但是我們所看的相還是退的。這是方便出家,沒出家以前的方便。以下還有四願,就是出家了。


  脫去俗服,當願眾生,勤修善根,捨諸罪軛。

  「脫去俗服」,脫了在家的衣裳,換了出家的衣裳。「勤修善根」,爲什麼你要出家呢?你想捨離在家的惡,在家的惡緣多,染業多,想捨離那個染業。你出家了就別作惡了,「勤修善根」,不要走罪惡的道軛,改變一下。 


  我們家裏頭,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前面講的是講在家的功德,那是行菩薩道,要想完全當生斷惑,當生證眞,斷見思惑,一定得出家比較方便。出家就換換服裝,這個形式還是要做的,就是脫去俗服,把在家的衣服脫掉了,就等於把雜染去掉。我們這衣,不論是袍子,不論是身穿長掛子、小掛子、圓領方袍,本來是漢朝、宋朝、明朝,都是這個服裝,清朝改了一下,清朝不是這個服裝。


  我們穿的僧服不是佛制的,到了中國穿的這個袍子,就是我們那個和尚穿的裙子,爲什麼袍子裡頭還有一層呢?那就代表裙子,代表五衣。但是我們把它弄的尊貴了,說法時或做什麼重要事情的時候,才穿袍子。如果我們穿了袍子,這跟佛制合嗎?佛制是要偏袒右肩,要是你在做事,穿了袍要怎麼做事呢?拖拖拉拉的,不行的。到我們中國一千多年了就是這樣子,大家都是這樣子,你如果不穿,和尚就受責備。


  那時我跟慈舟老法師,或弘一法師,我們有時候不論是講經拜懺什麼的都不穿袍子,方便一點,就披三衣、五衣、七衣、大衣,這是眞正的袈裟。像我們一出去,不說在那邊,就說在美國,誰都知道我們是佛教徒,這種服裝很奇異、很怪。有些人說要改,說這種服裝不太好,以前是太虛大師先改


  變僧制的服裝,現在在台灣開世界聯合會的時候,也想改變服裝,但是積重難返,說一說還是算了,很不容易改變的。但是,穿了這件衣服,你不大敢到娛樂場合,如果你去了,人家一看,這位和尚怎麼到這種地方來了,不論男的女的,人家都知道你是佛教徒。我說它也有好的,它控制著你,使你不能也不敢造很多錯誤的事情。有人說你穿這件服裝不行,你脫了換了還差不多,這種事也很多,也不是沒有,但大家不要起分別心。


  所以我說服裝跟剃度鬚髮關係很大,因爲這是制度,這個制度不是佛制的,但是到了我們這個中國的僧人,流傳已久了,成了一個慣例了,反而可以脫離很多的錯誤,少做好多的惡事。這是落髮之後的第一願,之後就得剃頭了。


  剃除鬚髮,當願眾生,永離煩惱,究竟寂滅。


  小和尚還沒有鬍鬚,那是指中年出家的,要把鬍子頭髮都剃了。但是我們禪宗大德也有留鬍子的,來果老和尚就留的很長,虛雲老和尚也留頭髮鬍子,但不是有意留,他是行頭陀行,他一年剃一次。那麼一年剃一次,把頭髮一剃的最初相貌很難看。因爲他以前的頭髮一年沒有剃,鬍子也很長,長的很長很威嚴,大家看了都喜歡。趕到過年了,初一那天一定剃,因爲這不是在叢林、山裡頭,所以他就剃了。這一剃顯著有兩個相,這又不同喔!一般的出家人初一、十五,一定要剃頭,但我們中國的禪宗也有些變化,我說這些大家知道就行了。現在學禪的很好,也不是像那麼樣子了,也把頭髮剃光光的,也不行頭陀行,特別是台灣,腦殼都是亮的。我看他們每半個月剃一回,拿著剃頭刀自己這麼刮,這成了什麼呢?成了慣例,生活習慣。


  要出家,要想斷盡煩惱,剃度鬚髮的時候,就是斷盡煩惱的意思,斷盡煩惱雖然是沒證得寂滅現前,但這表示著寂滅現前。永離煩惱了就是究竟得寂滅了,這一句就是剃除鬚髮,就是我們要斷煩惱了,頭髮就是像煩惱那麼多。但是文殊菩薩教導我們不要在相上執著,很簡單,應當是懂得煩惱即菩提的意思。怎麼斷伏煩惱呢?「善用其心」。「善用其心」可不要忘了,每句偈子都有關於你的「善用其心」,如果你不會想的話,會出問題,你要起了分別心,又不會想,看別人都是錯的。或是從戒律觀點學了幾部經,你也懂得了,像我們講的那麼詳細,一看了出家人,就這不對,那不對的,千萬別生這個念。我說:「你要口嚴,心裡不要生這個念,你本來是求福的事,你爲什麼捨福呢?他是他,你是你。」你「善用其心」,鬚髮一脫了,就表示永離煩惱了,究竟能夠成佛了,一出家,就成了因,這個因將來就得了成佛的果,是這樣的一個涵義。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