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宗三時教相
書籍目錄
法相宗三時教相

法相宗三時教相

隔條

前言

   大乘佛教的各個宗派,都以自家之教義為極致,而判攝釋尊之一代時教。譬如:天台的五時八教,華嚴的五教,以及法相的三時教等。這種以自家學說為本的佛教觀,謂之「判教相」。此處「判」字有兩種意義,第一是分判,辨別之義。第二是評判,論定之義。「判教相」就是辨別經中的旨趣,以論定這一部經是屬於那一類的意思。

   原來釋尊出世施教之目的,在了生死並不在於言說。所謂:「說法者,無法可說。」然而,眾生迷惑顛倒,煩惱障重,不知解纏去縛之法,不明離苦得樂之方,所以釋尊又不得不詳為解說,而且解說之時,又不能不應眾生之機,因為如果不契機而說,則眾生不能了解、領悟,那麼,雖說也是枉然!

   釋尊之說法既是對機而說,因時施教,因此,自從大法東來之後,以至於晉朝末年,古大德判別釋尊之一代時教,有十八家之多,然而都沒有流傳下來。自唐以來,較為完備,而且被大家所遵循的,只有上面所說的天台,華嚴和法相這三家而已!現在筆者僅就法相宗的三時教相,略加介紹。

正說

   法相宗的三時教,又分二種。第一是年月之三時教。第二是義類之三時教。
先說年月之三時教。

   第一時是有教:以四大五蘊等法為實有,故稱為有教。原來我輩眾生,無始以來,不悟因緣假合的道理,而妄執色身以為真我,因此起惑、造業、受苦,無法出離三界六道輪迴!

   大悲釋尊於是就在鹿苑,轉四諦輪,暫說四阿含等小乘經,開示緣起無我的真理。所言「我」者,不過是四大五蘊等法,聚集而成的假相與假名而已,並無一成不變的「我」存在。所謂:「汝一身中,質礙是色,領納是受,施設名言是想,造作是行,了別是識,何者是我?」小根人聞此佛法,遂悟無我之理,而漸登聖位(小果)。這種「法有我空」的道理,就是釋尊第一時所說的教法。

   第二時是空教:釋尊於第一時雖然假說了「法有我空」之教法,但是一般眾生多不了解釋尊的密意(善巧方便),卻妄執「法有」的言教為真,以為心外真有實法,因此釋尊不得不在鷲嶺為說摩訶般若等經,開示「一切皆空」的法門。令中根人捨小趣大。

   第三時是中道教:釋尊雖於第一時破斥實我執,於第二時破除實法執。但是仍有許多眾生不解佛意,反而墮入偏空的妄見,不但以為諸法的事相為空,即其實性亦空。因此釋尊不得不於最後為說「非有非空」之中道教。所謂「心外之法非有」,以破有執。「心內之法非空」,以破空執,離有無二邊,正處中道。屬於這一類之教法有華嚴、解深密等經典。

   如上所說,前二時的言教,是對治根機之方便而說的,所以名為不了義教。至於第三時教,正顯中道,是為了義教。

如果就根機來說:

   第一時教是唯為發趣聲聞乘者而說。
   第二時教是唯為發趣修大乘者而說。
   第三時教則普為一切眾生根機而說。
   如此依年月之次第先後,隨眾生根機品類之不同,而分別為三時之教法,謂之「年月之三時教」。

   其次再談「義類之三時教」,「義類之三時教」,並不拘泥釋尊說法時間之先後,只要是詮一切有的言教,皆屬於第一時教,只要是詮空之言教,則屬於第二時教;只要是詮中道之言教,則皆屬於第三時教。
   譬如:華嚴經是釋尊初轉法輪時所說,但是其內容,正是顯示三界唯心的中道教,故應攝於第三時。
   又如遺教經之類,雖為釋尊之最後說法,但是因其內容屬於小乘之有教,故應攝於第一時。如上所說,就是「義類之三時教。」
   總之:若依根機漸修之順序言,應為年月之次第,若依教法之內容言,則應為義類之次第。

小結

   大涅槃經中,比喻佛一代時教之相狀,或如乳、或如酪、或如生酥、熟酥以及醍醐,當知:乳、酪等等,名相雖然不同,但其補身益人之妙用則是一樣。釋尊的言教,亦復如是。

   雖然有「有、空、中道」等等名相之不同,但是其於接引眾生了生死,成佛道之旨趣則是一樣。

   因此古大德於一切經教,不憚勤勞,辨別論定,雖然見解有淺有深,說法不一。可是其用意乃在方便學人,使於一切時教之綱領條目,淺深次第,洞然明白,由是可以循序漸進,以至於見性成佛。古德這種嘉惠後學之苦心,真是令人敬佩。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