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目錄
洞察真理

洞察真理



Bg A5

   「如實智見」是依據真理而看清萬物,尤其是前面所說過的無常、苦、無我。簡單地說,「依據真理的看清」,即是「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為」。因此,我們必須要徹底的明了參法印,因為它是佛教最簡短的精華。在巴利文中有這樣的句子譯成泰文:「法不值得去執取」。法即是萬物,不論什麼都不值得執取為「我」、「我所有」、「善」、「惡」、拿取、貪愛、憎恨等。如果有了任何一個感受,不管是滿意或不滿意,合意或不合意,均已執取那事物了。不必要的而佔為己有,就叫執取。甚至在思行上或感受上也可稱為執取,如想著貪愛、喜不喜歡、擔心憂慮等。

   這「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為」依著「不值得執取」的原則。若值得執取也就值得「拿取」和「成為」。拿取的例子如,那束縛著我們的金錢財產、食物等及令我們滿意的事物。「成為」的含義是認為我是這個、我是那個,是男是女、是夫是妻、是孩子、是孫子、勝利者、失敗者、統治者、平民、主動者、被動者、我或我所有等一切都稱為「成為」。如果深入的觀察思考,將能覺察執取「我是人」是不值得快樂的,因為那是苦的所依處,因而產生厭倦。如果不執取「我」,也就沒有苦了。在這裡主要是說明不論那一類的「成為」,就必定產生那一類的「苦」。因為無論成為什麼,他須要承受這個「成為」,忍耐地住下去,忍耐著生活,必須要為這個「成為」而爭取、奮鬥,至少也會在心裡為了執取「成為某種」而掙扎、奮鬥。當「我」或「我所有」產生時,肯定還有另一些外在的「我所有」,如某人是「我所有」的,於是就有了我的丈夫、我的妻子、我的這個、我的那個,直到出現了各種成為「我」的責任-要成為丈夫、妻子……等。實際上這說明了每一個「我」的「成為」,就必須無時無刻的為這個「成為」掙扎,這都是染取驅使我們去執著種種的事物的反應。

   還有一件事常令人不能理解的,即如果不去拿取或成為,那怎能生存下去?對於不曾思考這個問題的人,這可能是一個極大的疑問。在這裡的「拿取」、「成為」的意思是指心染執的情形。由於煩惱欲望的執取,而認為是我的「拿取」、「成為」,如此一來心識就始終陷入沈重、熱惱、束縛、打擊、刺傷和燃燒中。當我們確實明白這一點,將會運用這智慧來接觸一切事物,以明明了了的心念守護著心,而不致淪為萬物的奴隸。

   雖然我們感覺到這些事物實在是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為,但是這煩惱還是存在,我們仍將隨煩惱的強弱而去拿取。我們不必像盲目者那樣急躁熱惱地拿取、成為,而最後落入無明染執的陷阱中,做出自殺或其他傷害自己的行為。這些都在教導我們應如何在生活中沒有拿取、沒有染執。

   如果,我們運用佛智,確實地知曉法性是無常、苦、無我,一切是不值得「拿取」、「成為」,而去「拿取」、「成為」時,則可說我們是取得勝利而非敗給事物,淪為奴隸。譬如老虎和毒蛇是價值昂貴的動物,當我們沒有其他方法來謀生時,很自然地,我們就會以正確的方法去捕捉來換取生活費。若方法錯了,我們就得死在老虎爪下。萬物也是如此,特別是五蘊,有著無常、苦、無我的形態,它從始至終都燃燒著煩惱欲望,在這參世的時間中如果有誰盲目地認同這無常、苦、無我,那他的人生就充滿苦惱,與我們常見的凡夫無異。

   任何人都崇尚「善業」,如果我們以錯誤的方式對待它,或過於執取它,那將會遭受到善業的苦。除非已明白自然形態本來就是這樣,然後合乎理性地行事,請各位別忘了,除非那些被稱為「睜開眼睛」的人,以覺知的智慧去接觸這些裡面含藏著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為的毒素。否則我常常提到的「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為」將會反過來將「苦」潑給那些不知此狀態而去「拿取」和「成為」的人。如果因為某種因素,還需要拿取和成為的話,尤其是對那些不能放棄煩惱的人而言,就應該明明了了-「它是不值得拿取、不值得成為」,而去拿取、成為,這種作法是不會錯誤的,而且恰到好處,在拿取和成為中保持著和平安樂,苦也就沒有了。

   可能還有人懷疑,如果沒有拿取、成為,他將無所事是,那還有能力保護自己的財產?這是那些不甚了解真理的人的疑問。如果我們能充分的了解,就曉得以正確的態度對待萬物,總比迷信、貪婪的行事好。有這麼一句話說:「我們應該以了了分明的心念接觸萬物;別用習氣貪欲接觸萬物,就是這樣罷了!」若我們以無明去接觸萬物,不論是做什麼,其結果必定是與以覺知去接觸萬物者不同。

Bg R

◎看透眞理的「智見」即是找不到「值得拿取」、「值得成爲」、或「値得執著」。
◎無論「成爲」什麼都好,它都必須為了「成為」而爭鬥到底,這個負擔好重呀!
◎如果必須「成爲」,就應該認識清楚執著的本質,並應用智慧去處理。

◎以正見去「成爲」,將戰勝妄執,而不會淪落為「成為」的奴隸。
◎我們不必「拿取」和「成為」 依然可以工作,並正常地去維護財產。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