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淨土是三乘共庇
書籍目錄
◎ 淨土是三乘共庇

◎ 淨土是三乘共庇

最圓滿的境界


Bg S18

   談到「淨土」這兩個字,我十分贊同太虛大師說過的一句話,太虛大師說:「律爲三乘共基,淨爲三乘共庇。」太虛大師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律就是戒律,戒律在我們中國形成一宗,是八宗裏的律宗,使佛教徒認爲我不是律宗門下的,就不研究律,大家也忽略了律的偉大及重要性,這是偏差,它應是三乘共基,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大小乘的共同基礎,不管是大乘小乘都是要戒律的。而淨土爲三乘共庇,庇是庇護,淨土這種信仰也是大小乘共同的信願。從這個態度來說,淨土信仰是一切佛教徒共同的信仰,不要以爲——我是淨土宗的才相信淨土,好像不念阿彌陀佛的就不相信淨土,或者說不修持念佛法門的人,就說他沒有淨土信仰,如果有這個觀念,那是偏差的。我們首先應有這個觀念,淨土是大小乘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仰。嚴格的說,他也不應該孤立的成宗。

   現在有一個困難,譬如說,我走到那裏,很容易被問起:「法師,你是修什麼宗的?」早幾年前我很大方的告訴他,我是修什麼宗的,現在我常感到很困難,不知道如何啓口。爲什麼呢?這種宗派的形成,事實是在歷史演變中形成的,並不是在佛世的時候候就有這些大乘八宗、小乘兩宗,佛在世時是並不存在的,只是有各個法門度化不同的衆生。譬如說中國大乘有個三論宗,三論宗就是學習三部論而成一宗派的,就是百論、中論、十二門論。十二門論跟中論是龍樹菩薩的作品,百論是龍樹菩薩的弟子提婆的作品。龍樹是西元一百五十年跟二百五十年之間的人物,離開佛陀已是五、六百年之間的人物了。這三部論明顯的在佛滅後五、六百年才有的作品,這些論典透過鳩摩羅什來到中國,已經是佛滅一千年以後的事情,中國由於這三部論的學風養成爲一個宗派而傳遍出來,就有所謂的三論宗,是不是三論宗就是歷史演變發展而形成的呢?我們對宗派有這樣的態度較成爲合理的認識。

   換句話,淨土宗的信仰也有這種歷史形成的背景因素。這也許是一些平時認真念佛的人不大注意的,但我的講解並不是要引起各位對念佛的懷疑,或是不信念佛的思想,而是要透過歷史對經論的研究,幫助我們了解這句佛號的莊嚴和殊勝,有很多的殊勝可能在年代的傳統當中我們忽略了或者疏遠了曲解了,而造成宗派的衰微。我們基本的態度要曉得宗派是在歷史的演化中形成,而且淨土的信仰比較形成爲專宗也是中國歷史中的現象。而最早淨土應是佛教徒的共同信仰。

最圓滿的境界

   講到淨土的淨,西洋人講到事物的完美,常常用三個字讚歎它,就是「眞、善、美」。對於最完美的境界,又用一句話代替眞、善、美的,就是「聖」,聖者的聖。在我們東方,尤其是佛教,對最完美的境界,也應該是合乎眞、合乎善、合乎美的。但佛教在眞善美的意義上把它統括起來,用一句話來代替它,就是「淨」,清淨的淨,這個淨在現代觀念來說含有這意義。淨土這個土在印度也叫做「剎」,就是寶剎的剎,我們形容寺廟叫寶剎,就是清淨的地方,淨土就是一種清淨安樂的地方。我們衆生生命所存在的地方是娑婆世界,能否稱爲淨土呢?不能。我們當前的世界,「阿彌陀經」稱爲五濁惡世,那是穢土。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