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哭泣的聖人
站在俯視琵琶湖的地方、親鸞聖人小聲地嘆息道、「爲何我的心不能像湖水那樣的寧靜呢?愈想要它靜下來就愈散亂」。
凝視着湖面的聖人、抬頭仰視天空。美麗的滿月清澈皎潔不禁說道:「爲何不能像眺望月亮那樣去拜望開悟之明月呢?層層煩惱之雲不斷地遮住開悟的明月、照這樣下去,一定會下地獄。這一大事、要怎樣才能解決呢?」

↑ 從此叡山眺望琵琶湖而嘆息的親鸞聖人
「你的生命只剩十年 …… 接到聖德太子的夢告時是親鸞聖人十九歲的時候,本來就被十分激烈的無常所驚醒而出家的聖人。夢告的打擊一定超乎我們的想像。從磯長的太子廟再次回到比叡山。親鸞聖人又繼續那熾烈的求道。
進入佛門已流逝了十七年的歲月。「不管再怎麼聽,再怎麼去追求,心情一點也不開朗,後生是十分暗黑、難道、我是走錯路了?」
苦惱的聖人(二十六歲)有一天訪問了京都的慈鎮和尚。「師父,親鸞全力以赴地修行到今日。但是至今後生還是一片黑暗。或許像我這樣的人是不能得救了。想到這裡,我實在惶恐不安,到底要如何才能解決我靈魂的歸宿呢?
描寫到被比叡山的修行所煩悶的聖人的心理狀況、就是「歎德文」(存覺上人作)的下一節。
「雖凝視定水,但識浪頻動,
雖說觀心月,仍被妄雲覆住。
然而如一息接不上則長往千歲」
聖人通過二十年比叡山的修行發覺到「雖凝視定水,但識浪頻動。雖說觀心月、仍被妄雲覆住這種內心的實相。
「雖凝視定水 …… 」是指想使自己的心,像靜靜的琵琶湖的水面一樣平靜下來、則欲望、怒火、愚痴的煩惱心浪却更加劇、逆轉的狀態。
「雖說觀心月 …… 」 是指雖想凝視心中開悟的月亮、但是心裏却想著不應該想的事、一點辦法都沒有。想到如果我現在死了、但腹底還是模模糊糊的狀態叫做「妄雲尙覆」。親鸞聖人、發覺自己不驚醒之心而醒,發覺自己不認眞之心而變認眞了。
對於自己那種心態、聖人是如何去面對呢?
「可是如一息接不上則長往千歲」如果沒有驚醒的心、也沒有認眞的心,照這樣下去的話,現在,如斷了氣、一定會一頭栽入千載那麼長的時間大苦惱連續不斷的無間地獄裡。
比叡山上的聖人,就這樣爲自己不能認眞的心哭泣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