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生於此?
為何我們生於此?

為何我們生於此?


Bg E61

  這次的雨期安居我沒什麼體力,

  身體不適,所以就來到山上呼吸一些新鮮空氣。人們來拜訪我,我卻不能像以往那樣地接待他們;我的聲音幾乎快沒了,氣也快盡了。現在還能有這個身體坐在這裡給大家看,可算是一種恩賜了。它本身就是一種恩賜,很快地你們就看不到它了;氣將盡,聲音將逝,它們將逐漸衰退而離去。


  它們是如何衰退的呢?想想一塊冰塊,原先它單純地只是水,將水冰凍起來之後就結成冰塊;但過不了多久它就溶化了。拿塊大冰塊,估計約像這兒的錄音機一樣大,然後將它留置在太陽底下。你可以看到它是如何地消耗,和這身體幾乎一樣,漸漸地分解。不要多少時間,所剩下的就只是一灘水了。這就是所謂的變壞滅盡,一切組合而成的事物之衰敗與溶解。長久以來,甚至打一開始,就已經如此了。當我們出生時,就帶著這種天生的性質來到世間,無法避免;一出生,我們便帶著老、病、死而來。


  所有坐在這個大廳裏的人,不論比丘、沙彌、在家男女,毫無例外的,都是 「敗壞的一塊」。現在它還很堅實,就像這塊冰一樣;它像水般地開始,變成冰有一段的時間,而後又溶化了。你能在自己身上看到這種衰退的現象嗎?看看這個身體吧!它每天都在老化,頭髮在老化,指甲在老化 ……,一切都在老化 !


  你以前並不像這樣子的,是嗎?大概比現在小多了,而今已長大且成熟了; 隨著自然的法則,從現在起你會衰退。身體就像這冰塊一般地消耗,很快地,就像這塊冰一樣,完全消失。


  一切的身體都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所組成;一具身軀由地、水、火、 風聚合,我們稱為一個人。本來很難說你能稱它是什麼,但現在我們稱它為「人 」。我們被它所迷惑,說那是男性、女性,給它取名字,先生、太太等等;如此 一來,我們能更易於互相辨認。但實際上並沒有任何人的存在,存在的只是「地 」、「水」、「火」、「風」。當它們聚合成這種為人所知的形體時,我們稱此結果為「人」。現在,不要對它過度興奮,如果你真地洞察它,那是沒有任何「 人」存在的。


  身體裡肉、皮、骨等等堅硬的部份,稱為地大;身體流動的部份稱為水大; 身體裡溫暖的機能稱為火大;當風在體內流動時,就稱作風大。


  在巴蓬寺,我們有一個既不是男也不是女的身體,那是掛在正廳的骷髏。看上去你無法覺知它是一個男人或是一個女人;人們互問那是男的還是女的,而最後所能做的也只是茫然地看著對方。它只是一具骷髏,所有的皮、肉都沒有了。


  人們對這些事情都很無知。有些人到了巴蓬寺,當他們走進正廳時,看到那具骷髏就立刻跑了出來!他們不忍卒睹,他們害怕,害怕這具骷髏。我想這些人 大概從來沒有看過他們自己吧!怕這具骷髏,他們不思索骷髏的意義。要到寺院裡來,他們得坐車或走路,如果他們沒有骨頭,他們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他們還能像那樣走嗎?然而,他們坐車到巴蓬寺,走進正廳,看到骷髏就直奔出來!以前他們不曾看過這種東西,他們生來就有,然而卻不曾看過;現在有機會看到,真是幸運非常。即使是年紀大的人看了也都害怕,幹嘛小題大做呢 ?這表示他們對自己完全陌生,並沒有真正地瞭解自己。也許他們回到家之後, 三、四天仍然無法入眠,然而他們卻一直都和骷髏睡在一起呢!穿衣在一起 ,吃飯在一起,做任何事都和它在一起;但是,他們竟然會害怕。


  這表示人們對自己有多麼陌生,多可憐啊!他們總是朝外看,看樹、看別人 、看外在的對象,說「這個是大的」、「那個是小的」,「這是短的」、「那是長的」。他們忙於看其他的東西,而從沒看到他們自己。老實說,人們真的很可憐,他們沒有皈依處!


  在出家儀式中,要出家的人必須學習五個基本的禪坐主題:頭髮(kesa )、 體毛(loma)、指甲(nakha)、牙齒(danta)、皮膚(taco)。有些學生和受過教育的人,當他們讀到出家儀式中的這一部份時,會暗自笑道:「法師到底要 教我們什麼呢?竟然教我們長久以來就擁有的東西。他沒有必要教我們這些東西 ,我們早已知道了;為什麼還要費神地來教我們一些我們已經知道的東西呢?」


  愚人就是如此,他們認為他們已經看見頭髮了!但我告訴他們,當我說「看見頭髮」的時候,我所指的是去看見它的真實面目!看見體毛的真實面目,看見指甲 、牙齒、皮膚的真實面目,這就是我所謂的「看見」並不是很表面地看見, 而是依循真實來看的。如果我們能看見事物的真實面目,就不會受那麼多苦了。 頭髮、指甲、牙齒、皮膚,什麼是它們真實的樣子?它們漂亮嗎?它們乾淨 嗎?它們有沒有真正的實體呢?它們是穩固的嗎?不,它們什麼也沒有。它們並不漂亮,但我們卻這麼想。他們並不是實體,但我們卻認為它們是。


  頭髮、指甲、牙齒、皮膚,人們真的對這些著了迷。佛陀設立這些東西作為禪修主題,教我們要去瞭解這些東西;它們是易變的,不完美的、無主的, 它們不是「我」或「他們」。我們與生俱來就有這些東西,且被它們所惑,但實際上,它們是污穢的。假如我們一個星期沒有洗澡,我們能忍受彼此接近嗎?我們真的很難聞呢!當人們流汗很多,例如許多人一起努力工作時,那味道可真是糟。我們回家用肥皂和水將身體整個地擦淨,味道就會減低少許,肥皂的香味替代了它。在身上抹肥皂也許可以使身體聞起來很香,但事實上,身體的臭味依然存在,只是暫時地被掩蓋住了,一旦肥皂的香味消失之後,身體的味道又會再次地出現。


  而今,我們卻認為這些身體是漂亮、可愛、健康長壽的,我們會認為我們永遠不會衰老、生病或死亡。我們被身體迷惑、愚弄,因而對存在於我們內在的真正依歸一無所知;依歸的真正地方是「這顆心」,心是我們的真正歸宿。這個大廳相當大,但它卻不能當作一個真實的歸宿;鴿子居住在這裡、壁虎居住在這裡 、蜥蜴居住在這裡,我們也許會認為這間大廳是我們的,但卻不然,我們其實是和其他一切事物住在一起的。這只是個暫時的棲身之處,不久我們就得離開它;人們卻以這一切做為依歸。


  因而佛陀說,去尋找你們的歸宿,意思是要你們去尋找你們真正的心。這顆心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人通常不看重要的事物,反而花時間去看不重要的事物, 例如,當他們在清潔房子時,他們可能會很盡力地打掃房子、洗滌餐具以及其他 等等,但卻忽略了要注意他們自己的心。他們的心可能不舒服,他們也許感覺憤 怒,掛著一張臭臉洗碗盤;他們沒有覺察到他們自己的心是多麼的不乾淨啊!這就是我所謂的「以暫時的棲身之處作為皈依」。


  他們美化房子、家庭,卻沒有想到要美化自己的心;他們不查驗苦。「心」是個重要物,佛陀教導我們,在自己的內心尋找皈依處 -「當自皈依」。還有誰能成為你的皈依處呢?你可能想依賴其他的事物,但它們是不可靠的;只有當你真正在心裡找到皈依時,才能真正依賴其他的事物。 心才是真正的依歸,別無他物。你可能會試著去依靠其他的事物,但它們都不 是可靠的事物;除非在你的自心裡已經有了依歸,你才能真正地去依靠別的事物 !在你依靠其他事物之前-不管是老師、家庭、朋友或親戚,你都必須先以自己為依歸。


  因此,今天來此探訪的你們——無論在家與出家,請好好地思考這個教導,然後問問你自己:「我是誰?我爲什麼在這裡?」問問自己:「我爲什麼會出生?」有些人不知道。他們想要快樂,但痛苦卻不曾停息過。貧或富、老或少,他們都同樣受苦一切都是苦,爲什麼呢?因爲他們沒有智慧;窮人不快樂,因爲他們擁有的不夠多;有錢人也不快樂,因爲他們有太多事物要照料。


  當我還是個年輕沙彌時,做過一次佛法的講演。我談論到擁有財富和財 產的快樂,擁有僕人等等,……一百位男僕、一百位女僕、一百隻大象、一百頭乳牛、一百頭水牛……,樣樣皆百!在家人眞得很喜歡那樣,但你能想像照料一百隻水牛嗎?或一百隻乳牛、一百位男僕、一百位女僕……,你能想像照料這一切嗎?那樣好玩嗎?人們並沒有考慮到這一個層面。他們只想去擁有,擁有乳牛、水牛、僕人……,都要成百。我說五十隻水牛已經是太多了,光搓捻繩子來繫住那些家畜就已經不得了了!但一般人沒想到這一點,他們只想到獲得的快樂,而不考慮其中滋生的煩擾。


  如果我們沒有智慧,所有圍繞於我們四周的事物都將會成爲苦的根源;如果有智慧的話,這些事物會引領我們脫離痛苦。眼、耳、鼻、舌、身和意……,眼睛未必是個好東西,知道嗎!如果你心情不好,單看到別人就會使你生氣和失眠;或者你和別人戀愛,如果你得不到你想要的,愛也會是苦。於欲望,愛與恨兩者都是苦;希望得到是苦,希望不要得到也是苦。想得到東西 ……,即使得到了它們,也是苦;因爲你會害怕失去它們。一切都只是「苦」而已,你要如何與它共同生存呢?你可以擁有一棟既大又豪華的房子,可是,如果你的心不善良,它終究不能滿你所願。


  因此,你們應該反過來看自己。爲什麼我們會出生?這輩子裡我們眞的得到了什麼東西了嗎?在這個鄉下地方,人們從孩童時就已經開始種田了,到了十七、八歲,便匆匆忙忙地結婚,唯恐沒有足夠的時間賺錢。他們從早年就開始工作,心想如此一來他們將能致富。他們種田,一直到七或八十歲,甚至九十歲。我問他們:「從你出生以來,就一直在工作,現在差不多要走了,你要帶什麼一起走呢?」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他們所能說的只是:「我都不知道!」對於這,我們有一則諺語:「別沿途採摘莓子而耽擱了……,在你曉得以前,暮色早已來臨。」就是緣於這一句「我都不知道!」。他們滿足於「我不知道」,坐在莓樹的樹枝間以莓子塞飽他們自己,……「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當你還年輕時,認爲單身不好,你覺得有點兒孤獨,於是找了個伴生活在一起。兩個人在一起就會有摩擦!獨自生活太安靜了,但和別人住又會產生摩擦。


  當孩子們小時,父母會想:「當他們長大些時,我們將會過得好些。」他們養小孩,三個、四個或五個,心想著,當小孩長大時,他們的負擔便會減輕;但當孩子長大時,他們的負擔反而更重了。就好像兩塊木頭,一大一小,你丟掉小的拿起大的,認爲那會比較輕;但,當然不是如此。當孩子小時,他們不會煩擾你們太多,只要給他們飯糰、香蕉就好了;當他們長大 時,他們希望有摩托車或汽車!好了,你愛你的孩子,你無法拒絕,因此你試著去給他們所要的東西。問題來了:有時候父母便會爲了這件事而爭執,……「不要給他買車子,我們的經濟能力還不夠!」但是,你愛你的孩子,所以就向別人借錢。也許父母還得自己省吃儉用,來買孩子想要的東西呢!接著下來,又有教育的問題,「當他們完成學業時,我們就沒問題了。」 然而學習是無停息的!他們要完成什麼呢?只有佛學這一門才有完成之時,其它的學科都只不過在不斷地周旋而已,到頭來可眞令人頭痛呢!如果一個家裡有四或五個小孩,那麼父母就得每天爭執不休了。


  延緩於未來的「苦」我們是無法看清的,我們認爲它永遠不會發生;當它發生了我們才知道。那種痛苦 —— 與生俱來就在我們體內的痛苦,是難以預知的。當我還是小孩子在放牛時,我會拿煤炭來擦牙齒使它們潔白;我會回家照鏡子,看牙齒如此美好潔白······。我只是被自己似骨的東西愚弄了,就是這樣!當我到了五、六十歲時,我的牙齒開始鬆動,而當牙齒開始掉落時,更是弄得我好痛。吃東西的時候,感覺嘴巴好像被人踢中了一樣,眞是痛得不得了。我有過一次這種經驗,於是,乾脆就請牙醫師幫我把牙齒給拔光;現在我已有了假牙。我的眞牙齒給我帶來許多麻煩,我就將它們全都拔光,一次拔掉十六顆。牙醫師不願意一次拔十六顆,但我告訴他:「拔光它們就對了,後果由我來承擔。」所以他就一次把它們全都拔了;有些還是完好的,至少有五顆。將它們一次統統拔光,可眞是危險;拔掉之後,整整兩、三天我完全無法吃東西。


  以前,還是個放牛小孩時,我總認爲擦亮牙齒是件不得了的事;我愛我的牙齒,我想它們是好東西,但最後它們還是得離去。牙痛幾乎要了我的命,我經年累月地慘遭牙痛之苦;有時候,上下牙齦還同時腫脹起來呢!
  你們有些人將來可能有機會親自經歷這種經驗。如果你的牙齒還很好,你每天刷牙保持它們的美好光潔……,但,注意!它們不久也許就會跟你惡作劇了呢! 


  現在我只是讓你曉得這些事情 —— 痛苦是從內裡生起的,是從我們自己的身體內部生起的;身體裡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讓我們依靠。當你年輕時還不太壞,但年歲漸增時,它們開始損壞。一切事物都開始毀壞,因緣條件隨著它們的自然法則,不管我們對它們笑或哭,它們仍只是持續著它們的自然法則;無論我們對它們的感覺如何,它們都沒什麼不同。無論我們處於痛苦或困頓,無論我們生存或死亡,對它們而言都沒什麼兩樣;而且,沒有任何知識或科學能阻止這事物的自然法則。你也許能讓牙醫來檢查你的牙齒,但即使他能把牙齒醫治好,它們終究要步上它們的自然法則。最後,甚至連牙醫也會有同樣的問題;一切事物最後終歸於毀壞。


  這些都是我們精力還旺盛時就應該思惟到的,我們應該趁著年輕時修行。如果你要修功德的話,那麼趕快行動吧!別等到老時才去做。大部份的人都要等到老,才到寺院裡去修習佛法。女的、男的,說的都一樣:「等我老了再說!」我不懂他們爲什麼那樣說,一個老年人有足夠的精力嗎?讓他們和年輕人較量賽跑,看看有什麼差別。他們爲什麼要等到老時才開始呢?就好像他們永遠都不會死一樣。


  當他們到了五、六十歲或更老時,「嘿,祖母!一起到寺院去吧!」「你去吧!我的耳朵再也不行了。」懂我的意思了吧?當她的耳朵還很好的時候,她聽到的是什麼?「我不知道!」……,只是將時間耽擱在採摘莓子上。最後,當耳朵聽不到時才到寺院裡來,那是沒有希望的。她聽開示,但對他們所說的卻毫無所知。人們直要等到體力耗盡時,才會想到要修習佛法。


  今天講的,對於能夠瞭解的你們或許有所用處。這些事情是你們應該開始去觀察的 —— 它們是我們的遺傳。它們會漸漸地愈變愈重,一項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承荷的重擔。過去,我的雙腿很強健,能夠跑;現在,只要稍微走動一下就感到沈重了。以前,我的雙腿帶動我;現在,我卻得帶動它們。當我小的時候,看到老人家從坐椅上站了起來:「噢!」甚至到了這個時節他們還是不解。坐下時他們就唉一聲:「噢!」,站起來時也唉一聲:「噢!」總是這「噢!」但,他們卻不曉得,到底是什麼使他們唉聲嘆氣。


  即使到了這種地步,人們還是不瞭解身體的危害。你永遠也無法知道什麼時候你要離開這個身體。造成一切苦痛的,很單純,只是因緣條件隨著它們自己的法則在運行。人們管它作關節炎、風濕症、痛風等等,醫師開葯方,卻從沒完全治癒過,到最後還是毀壞,甚至連醫生也一樣。這是因緣條件隨著它們自然的法則;這是它們的法則,它們的天性。


  現在就請好好看著這個!如果你能提早看清它,你會好過些,如同看到一條有毒的蛇在你面前的路上一樣。你如果看到毒蛇在那裡,你可以避開牠而不被牠咬到;如果沒看到,就可能會繼續向前走去踩到它,然後被牠咬了。


  如果痛苦生起,一般人都不知道怎麼辦。到那裡去醫治呢?他們想要避免痛苦,他們想要離開它,但當它生起時卻不知道要如何去對待。他們就這樣活下去直到他們年老·····生病······,然後死亡……。


  據說,從前如有人病入膏肓時,他近親中的一位應該在他的耳邊輕聲地說:「補哆、補哆」他們拿補哆去做什麼呢?當他們都快被抬上火葬的柴堆時,「補哆」對他們而言有什麼用處呢?當他們年輕力壯時,他們爲什麼不學「補哆」呢?現在呼吸都很困難了,你去對她說:「媽,哺補,補哆!」何必要浪費時間呢?這樣只會使她困惑迷亂,不如就讓她安詳地離去吧! 


  一般人不知如何解決在他們自己內心的問題,他們沒個皈依處。他們容易發怒,而且欲望很多;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他們沒有依歸。


  我希望把今天的開示送給你們當家庭作業,無論你們是務農,或是在城裡工作,都緊記著這些話並且去深思·····「爲什麼我會出生呢?我能帶走什麼呢?」反覆不斷地這樣問你自己。如果你常常問自己這些問題,你會變得很有智慧;如果你不在這些事上反省,你將會無知依舊。聽完今天這段話:你可能會得到一些啓示,如果不是現在,那麼可能在你回家時,或許就在今天晚上,便能有所領悟。當你在聽開示時,每樁事都會沉積了下來;但,也許它就在車上等著你,當你上了車,它就跟你在一起了。而當你回到家時,也許一切便豁然開朗了 「噢!原來師父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我以前就是不能瞭解!」


  我想今天這樣就夠了,如果說得太久,這把老骨頭會太累了!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