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心三昧九次第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慈悲喜捨.人類情緒的美感
第二章 十二緣起. 夢醒之際
第四章 正知當下
無相心三昧九次第

無相心三昧九次第


Bg j22

  一般人的取相是依往昔印象,加上當下的情緒﹙情緒是一種染色﹚,猶如盲者摸象,憑空想像的重覆疊影。


  無相心三昧九次第是針對一般人的不正知取相,採取一種漸進的對治。以淨相取代不淨相,以單純想取代不單純、雜染想。在每一個境界、每一個相裡都看到它的壞處,以想為患,即以取相為患。一切想都來自取相,任何取相都有我我所這種二分的惱患。


   (一)首先取世間想﹙或稱村邑想﹚,知道佛法不離世間覺,但是只要依世間就有「飲食男女、利害得失」的欲諍,見諍,要止諍,唯有慈悲喜捨,先做到真能無所求,才能面對世間「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只要不修行、不得解脫,世間永遠紛諍不安,要社會安寧,先求自己心安,能知「世間之患」,有愛就有礙,才能真知出世間同修梵行的殊勝,才能依世間﹙供養﹚而不為世間所繫縛。


  (二)此時不作意世間想而作意同修梵行想。這是基於對伴侶的渴望,眾生怕孤單。修行過程中常受貪瞋痴慢疑的考驗,依戒律有戒律之諍,依知見有知見之諍,依僧團有領導之諍﹙如提婆達多事件﹚,只要同修沒解脫,就有人我對待、魚目混珠的假見證。知道同修的味與患,才能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依止梵行者而不為同修梵行所縛。面對惡知識,只有多做止觀,多正知出入息。不觸或少觸無法慈悲喜捨的境。走在修行路上,還有很多的坎坷、挫折、或是精進上的困難,缺乏適當同修的鼓勵,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此時更想要獨處,就進入第三個次第。


  (三)森林想:不作意同修梵行想,以依賴同修為患、為刺,同時作意森林獨處想。一個人走到山頂面對天、地,自然感到心胸與森林打成一片,漸漸去感覺森林萬物在想什麼,此時的想就不會想到人世間的事情,想的不再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是想著人與大自然的關係。與森林一起呼吸,與萬物同在,不再有人﹙同修﹚的引力與壓力,也不再依賴同修為增上緣。


  同修梵行難免有疏漏不理想或不如法,此時仍有人我比較、見諍﹙但已比世間計較單純太多﹚。知見同修梵行的味、患而離。此時修森林想,無事想,各有各的因緣想,六根對境,取因緣等於自然,不逞強、不造作,超然的看待。天下本無事,一切只因作意不單純,其實我們只要清淨的空氣、水,足夠滋養的食物?。


  以自然﹙超越善惡﹚取角,狗在路邊發情,你不會覺得妨礙風化、鳥在電線纜上大小便,不會覺得不衛生,來往的眾生﹙包括親人、朋友、同事?﹚通通在六道輪迴,他在六道輪轉,你非要以人道要求,豈不強求?


  每一個人還未解脫以前,都是在六道裡面輪迴,基督、耶穌帶給我們一個最強烈的教訓是,你不要審判人,當你覺得某一個人有罪,你想丟石頭的時候,你自問你有沒有罪?有沒有懺不完的過?不要輕易的把自己所犯的錯都看成小過,別人所犯的過都看成大過,不要有那種我慢。何妨用自己的見證,而不是直接的攻擊對方的錯,只有這樣你才能面對人如面對自然,有面對六道輪迴的心情,你面對六道輪迴又何忍責備?他在輪迴,一切都在輪迴,你忍心責備嗎?你忍心責備表示你不知道整個世間在輪迴。


  有機會多看動物紀錄片,可多取類似鏡頭,想想人類很多行為就像動物﹙畜生道﹚一樣,也許可以為之釋然。人類能接受動物行為,卻很難接受人類行為與動物一樣,以動物行為為自然,以人類行為為不自然。其實人類也在畜生道輪迴,顧生不顧死。


  面對眾生苦難不能慈悲,一味趨樂避苦,滿足一時的計較、佔有,與畜生道並無兩樣。面對人我看待能看成與動物間互相對待,雖然有點悲哀,但那卻是輪迴的自然相,由此可以超然物外,更不願做個不知不見苦諦的眾生。以心行取,而不以貌取人,人道代表正直、慷慨,有慚有愧、有慈悲、能增上。


  森林想的主要目的是回歸自然,不起人我對待,完完全全的接受六道輪迴,不做是非善惡的判斷。以後我們不必到森林,就可以做森林想,看到一隻蟑螂我們就可以進入森林想。眼看自然色澤,耳聽自然聲音 ……意﹙思﹚自然呈現。能隨時隨地欣賞一滴水掛在蜘蛛網、葉柄、花瓣上 ……欣賞一隻螞蟻、蚊子、蜜蜂、蝴蝶各種昆蟲的一舉一動。


  凝視陽光穿過樹梢、每一個 42度角都有彩虹,我們看得到嗎?傾聽麻雀、白頭翁、畫眉鳥的清唱、蟋蟀蛙鳴、溪澗聲、火燒乾柴聲、雨聲、雷聲和風聲 ……。鼻嗅舌嚐百草、百葉﹙可揉成球團嗅﹚、百花、樹皮、土壤、流水、露珠、陽光 ……舌舔、身觸、意隨五根自由聯想或無想。但避開人身、人為﹙建築、傢俱、塑膠、化學、電子、音樂、電影……﹚


  不管有沒有機會離境,先管﹙做好﹚身邊的一隻螞蟻、蚊子、蒼蠅?任何六根可觸的自然,能欣賞品味其色、聲、香、味、觸、法﹙蒼蠅也有相、尋!﹚體會對方﹙非人﹚的可意、不可意,有沒有選擇?有多少選擇?人們都把自然看得太淡,賺的錢要回饋社會,但我們所賺的錢什麼時候回饋給我們的大自然。當我們直接去想和自然的關係時,會更懂得感謝,更懂得愛惜自然,懂得和自然親近,懂得省力。


  森林想的味是接受欲諍、見諍、不諍是自然,諍也是自然,一切放下。患是於森林想住而不出,不見自然﹙六道輪迴﹚之苦。森林想仍有患,也不是隨處有森林,森林無常。


  (四) 大地想:不作意森林想,同時作意大地想。沒有森林,至少也有土壤,大地比森林更廣大,更能承載,由心如森林到心如大地,心更廣大,更無分別。大地想是一種「無所求」的相,近似慈心作意,很容易心地清淨,叫做淨界。依止「大地﹙淨界﹚」,一切承擔接受,對眾生苦更能體會退一步海闊天空,就進入「空無邊處」。


  大地與空無邊處之間可再細分為水想 →火想 →風想 →空無邊處想﹙虛空無礙﹚。此乃以慈心處作意配合界分析,大地想又叫地遍處作意,水想叫水遍處作意,火想叫火遍處作意,風想叫風遍處作意。地、水、火、風俱無分別、無分彼此,地無物不承受,不擇淨不淨而受、水不擇淨不淨而洗,火不擇淨不淨而燒,風不擇淨不淨而吹。地無分別的承擔,水無分別的潤澤、火無分別的溫暖、風無分別的調節、換氣﹙出入息﹚。由風作意,更能體會出息擴張而無外,入息收縮而無內,止息無內無外、渾沌無二,見縮﹙入息﹚﹙出息﹚與五蘊生滅起落,由此見身息相依、心息相依。


   (五)空無邊處想:大地雖更無分別,但仍有細分別,仍是有對有礙、有量、有患﹙無常﹚。不作意大地想,同時作意空無邊處想。

  「一切歸零、重新開始﹙既往不究﹚」的作意,對空無邊處想極有助益。過去已死,接受﹙過去﹚已經發生,已生即是已死,已死指不能改變,但擺在眼前的是未生﹙身口意﹚。在已生身口意與未生身口意之間有無量的空,看到此空,隨時入空心三昧。


  或是於正知出入息中,以悲作意,吸時去感受眾生的苦,悲心會讓心地廣大,無礙不分,見眾生苦如己,見己之苦如眾生,見苦即收不加苦,體會退一步海闊天空,境不轉人轉,一切承擔接受,一切無礙。空就是有無量的選擇,有萬般的可能性,有不可預測性,當六根觸境,在刺激與反應之間,有空,即是不立即反應,不一定反應,有很大的心量,有很大的空間,就可以過濾世間所有的污染。


  (六) 識無邊處:虛空無礙,仍是識的作用,識不著空則無邊,不作意空無邊處,同時作意識無邊處。每個人都是世界的中心,每個人的作意都是一個新世界的啟動﹙開始﹚,經常這樣取角,很容易看到處處是心的識無邊處。識能分別過濾,不與有量相應,不與貪瞋痴慢疑相應,識轉清淨無量。

  以喜心作意,感謝一切觸對的提醒,則無時不見苦,無時不正志,見到每一個人都是世間,而且是世間的中心,處處是心,處處無心。


  (七) 無所有處:空是依地﹙淨界﹚、識是依空,都是無常、有量、有惱患,能在識無邊處看到此患,就很容易進入一無所有,萬緣放下的「無所有處」想。
  (八) 非想非非想處:無所有處還是有「相」、有量、無常、惱患,此時不作意一切相,不作意無所有處,唯作意「無相界」或「涅槃界」,很自然的就進入非想非非想處。


  (九) 無相心三昧:非想非非想處,仍有微細想患,同時作意出離「無相界」。這叫無相心三昧修行次第。每一個次第都是以一想﹙取相﹚取代一想,都係依相入定的前方便,即一心一境由一心一相來。


  慧解脫阿羅漢不得四禪九定,所修的就是不依相入定的無相心三昧。《雜阿含926經》稱之為﹙不依尋伺而修禪﹚,又叫做「無相禪」。因為不依尋伺,所以根本不具足初禪五條件「尋→伺→喜→樂→一心」。這是一種直接以「滅諦」為所緣的空觀,演變到大乘小品般若經,就變成「觀空而不證空」的「菩薩行空,不證無相,亦不墮有相。」


  「不依相入定」的主要修法,仍是收攝六根,於五蓋出離如實知,然後依「無相心三昧九次第」﹙根據《中阿含小空經》﹚,逐一取捨村邑想、梵行想、森林想、地想、空無邊處?,最後唯作意無相界﹙涅槃界﹚。


  嚴格說,這不是不依相,而是以一相取代另一相,一直迴向﹙趣向﹚或「作意」涅槃寂靜「相」。《中阿含大拘絺羅經》與中部有名大經,都一致強調修無相心解脫,要依無相界的作意。實修上,一般採取「觀無常」配合「出入息念」。俱解脫阿羅漢以得四禪為根本定,依四禪證「空三昧」,不苦不樂心解脫。這非依相入定,於「相」尋伺不可。唯有先得初禪五自在,才可能得四禪九定。


  「相」是心與境的交集,唯有透過相才能見心。取相係對治不善巧的癡心妄想。連「無相心三昧」都是有取,取的是微細的無相之相,連「第八定」都係有微細取。「不取相」對沒有四禪九定體驗的人而言,嚴格來說,是不可能的。通常說,不取相,只是不取「不善巧的相」,例如「不如法的取角」,並非真能做到如實知見「實相非相」。


  無相心三昧與正思惟三昧相輔相成,也都要配合正知出入息。修無相心三昧要依照次第,一個個見味、見患、才能對「離」有知見。如果覺得有困難,那就退回三大修行總綱:1.慈悲喜捨、2.根本作意、3.正知正念。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