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自性相品第五-1
無自性相品第五-1

無自性相品第五-1


Bg f8

爾時,勝義生菩薩對佛說:

「世尊,我曾獨自在閒靜處尋思:

『世尊以種種方法說五蘊的所有自相,

緣生相,寂滅相,
永斷煩惱相,如實知五蘊相。

如說五蘊的自相,生相,滅相,永斷,
遍知,說十二處,說十二因緣,

說四食,也都如是說。
又以種種方法說四諦的

所有自相,如實知四諦,永斷煩惱,作證成阿羅漢,

如法修習。又以種種方法 說十八界的所有自相,

種種界性不顛倒錯亂,同一界中又非一界性,衆生循業發現,有個別差異,

永斷煩惱,如實遍知十八界的自相,
種種界性,非一界性,永斷。

又以種種方法說四念住的所有自相,
四念住能對治所要對治煩惱,

精勤修習,念念正念無有愁憂而自娛樂,
若未生正念應速令生,

已生正念令堅住不忘,
加倍修行增長廣大所證。

如所說四念住,說四正斷,
說四神足,說五根,

說五力,說七覺支,也都一樣如是說。

又以種種方法說八支聖道的所有自相,

自相,能對治所對治煩惱,
如法修習,未生令生,

已生令堅住不忘,倍修增長,廣大所證。

而世尊又說,一切諸法都無自性,
無自性與自相是對立的;

又說一切諸法無生,無生與緣生是對立的;又說一切諸法無滅,無滅與滅相是對立的;又說一切諸法本來寂靜,本來寂靜與永斷煩惱是對立的;又說一切諸法自性湼槃,自性湼槃與遍知修證是對立的。

未審世尊依何秘密意趣,作如是說:

『宇宙萬有都無自性,緣生無生,

斷滅無滅,貪瞋痴三毒煩惱本來寂靜,
不待遍知修行,自性湼槃』?

我今請問斯義,希望如來哀愍解釋,

說明一切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湼槃,這些道理的秘密意趣。」

勝義生菩薩,他的德號爲什麼叫做勝義生?有說他還未悟勝義諦,尚待悟,待生勝義,所以德號叫勝義生。有說,他參與此法會初生勝義,故名勝義生。另有一說,爲令他人都悟入勝義,都生勝義,故名勝義生。縱觀無自性相品,他所問的問題,經世尊回答後,還是誤解 了世尊的密意,依此,勝義生菩薩當是初生勝義,還未遍知密意。以下經文中將有叙述。


佛法中有頗多爭論,都是世尊入滅後的事。世尊住世時,若有爭議,有大比丘,有大菩薩,爲仲裁,若還不能息諍,最後有世尊在,無不迎刃而解。世尊入滅後,大比丘,大菩薩相繼入滅,佛法也隨時間褪色,於是有說空,說有,說部分空部分有,及大小乘諍論,大乘是佛說非佛說,種種爭議,人見人殊,各說各話,經過二千五百多年,今年是一九八八年,民國七十七年,吵吵鬧鬧依舊沒完沒了。


這種情形應當是很正常的現象,一切法相品中,世尊說明得很詳盡,空花本來沒有,但因病人的惑業不盡相同,有人把空花看做毛髮,有人把空花看做蒼蠅,有人把空花看做蜜蜂,有人把空花看做胡麻,種種知見,都是依他起相,循業發現,知見相同的湊成一宗,若要一切眾生都同一佛教,除非一切衆生都同一自共業,若是如此,一切衆生都已經成佛。世尊在阿含經處處說:「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這話是什麼意思呢?世尊從初轉法輪即顯示勝義,中說般若顯示勝義,末後入涅槃再顯示勝義,都純一滿淨,無所謂先說有、中說空、後說中道,這種判教是後學一己之見,不如理說,何以見得?


解深密經開宗明義就標示:「一切法者,略有二種,所謂有爲無爲,是中有爲,非有爲非無爲,無爲亦非無爲非有爲。」也就是說,說有,非有非空,說空,非空非有。若如實知此義趣,世尊說有即是中道,說空也即是中道,世尊從來不說眞常有,不說斷滅空。


但是衆生循惑業發現,誤會世尊初轉法輪時,所說蘊處界等所有自相,生相,滅相,永斷,遍知等知見是偏有,後一時又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這是偏說空。於是勝義生菩薩提出來請問如來,其中密義何在?

爾時,世尊回答勝義生菩薩說:

「善哉善哉,勝義生,你所遍尋思慮的,

甚爲如理,大部分衆生都有同樣的疑惑。
善哉善哉,善男子,

你現在能請問如來如是甚深密義,

你現在爲了要利益安樂無量衆生,

哀愍世間一切諸天,阿修羅等,

為了讓他們獲得義利安樂,
所以發起這疑惑來問。

你應仔細聽,我當爲你詳細解釋,

所說一切諸法,所有自相皆無自性,緣生無生,

變滅無滅,貪瞋痴三毒煩惱本來寂靜,
不待遍知修行,自性湼槃,

所有一切秘密意趣。」

「勝義生,當知我依三種無自性之性的秘密意趣,

說一切諸法都無自性。

無自性 “性” 是何義?若了解「性」義,便可了解無自性性之義。“性” 是何義呢?體之謂。體又是何義?身體的體,人身無體不成人;物體的體,物無體不成物,譬如茶杯,茶杯的整個結構,有相狀,有功用,很實際的可摸可用,存在眼前使我們指認它叫做茶杯,茶杯的整個結構就是茶杯的體。若把茶杯打碎,茶杯無體,茶杯就不成其茶杯了。我們現在試把體字代入自性一詞,自性就叫做自體,男人的自體不同女人的自體,人體不同狗體,茶杯體不同茶葉體,所謂自性由此可知,就是個體,彼此不同,有別於他就叫做自體,也叫做自性。


宇宙萬有,細分彼此,每一物都有他的自體,也就是都有他的自性。若加以分類,同類歸納在一起,動物有動物的自體,植物有植物的自體,礦物有礦物的自體,若從地水火風的體質來分類,地有地的自體,水有水的自體,火有火的自體,風有風的自體,若就一切法的三相來分類,遍計所執相有遍計所執相的自體,依他起相有依他起相的自體,圓成實相有圓成實相的自體,表彼此不同,不令錯亂。若就宇宙萬有的全體觀,一向說本體,或說本性,或說自性,以世俗知見來推論,無體不成物,是故宇宙萬物若無本體也無宇宙萬物,所以宇宙必有本體,或說自性。這種知見是最標準的遍計所執相。


現在我們再把體字代入無自性性,就成爲無自體體,這一詞裡頭有二個體字,上面那個體字是無自體一名詞轉變成下體字的形容詞,也就是無自體的體。我們都以爲凡物必有體,而今世尊說,沒有自體之體,也就是無自性之性。


凡物都有自性,此自性由誰所造?是上帝造?是自然生?是因緣自生?若是上帝造,誰造上帝?若是自然生誰造自然?若是因緣生誰造因緣?都是凡夫知見。何以見得都是凡夫知見?理不周遍,爭論不休,所以都是凡夫知見。

相無自性性

所謂宇宙萬有一切現象都無自性之性,一切緣生都無自性之性,宇宙萬有的勝義諦也一樣沒有自性之性。善男子,怎麼說,宇宙萬有一切相無自性性?

就是說,宇宙萬有都是我們普遍 計度所執著的現象。何以故?

這是由於假藉心識的分別作用,肯定一一法自相,若無分別意識,無宇宙萬有,

並非由於一一法自相肯定自相,譬如茶杯自己肯定自己叫做茶杯,若是如此,茶杯即是有情物,

而今茶杯非有情,是藉由意識肯定它才有的東西。其它萬物莫不如此,所以說,一切萬有無自性性。

譬如戲劇中的人物,山河景色,以及生活恩怨種種,都是觀戲者的意識分別肯定的,迷入戲中隨著劇情演變,情緒起伏,堅固執著所見都眞實。而實際上,我們若從戲中清醒過來,就很理智的明白,戲中一切萬有,都是假名安立爲相,並非一切萬有一一自相不經他人安排而能自相存在,是故說名,一切相無自性性。

生無自性性

怎麼說,宇宙萬有生無自性性?
就是說,我們普遍計度所執著的宇宙萬有,

都是依他惑業所發現的現象,何以故?

這是由於依他惑業,因緣力所生故有,並非自然有因緣生,因緣若會自生,因緣就是主宰,

而今因緣不自生,依他惑業緣生,
所以說生無自性性。

勝義無自性性

怎麼說宇宙萬有勝義實相無自性性?

是說宇宙萬有因緣生,而因緣生不是自然有,要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循惑業而發現,

緣生依他起相,生無自性性故,勝義諦相平等眞如顯現在依他起相上,依他起相生無自性性

勝義諦相也無自性性,也就是說,緣生法無生,也叫做勝義無自性性。 

有說,假必依眞,假的可以說沒有,眞的就不可以說沒有,眞的若沒有,如何被假的所依?一向認爲勝義爲眞,依他起爲假,依他起是依他勝義而起,依他起可以沒有,勝義不可說沒有。此說不如理,勝義若爲依他起相所依,能被他依豈可說無自性?若有自性便是一法, 若是一法便是遍計所執相,非勝義。

勝義無自性性的道理,很難直接從勝義諦相去探討,若直接從勝義相去探討,勝義有內容,所探討的勝義只是遍計所執相而已,還未到勝義。所以,文中討論勝義無自性性,當從依他起相上及遍計所執相說,因爲一切法無二,勝義遍顯在一切諸法相上,執迷有眞,有自性,總還是在相上討生活。是故經文說,即緣生法,亦名勝義無自性性,緣生無生,法住法空,法如法爾。

世尊在阿含經初轉法輪即顯示此義,緣生法即是勝義,智者舉一反三,不待言說勝義,因爲言說即已失勝義。當時應得度都已得度,還未得度的,不得不爲他詳細說明,
專題探討勝義,說空,再說中道,爲勉勵下愚之輩,方便讚許彼等能信受殊勝語。可惜,小人難養,稍加鼓勵便忘了自己是誰,反而污衊世尊初轉法輪時所說法不善,更侮辱世尊隨身大比丘衆都是小根器。

這種觀念一直流傳到我們現在末法時代,諸君當自反省,倘若我們現代的人都是大根器,大乘學者,爲什麼還是貪欲瞋恚愚痴的奴隸?別說斷煩惱,連淡薄一絲絲都談不上,十足的小人物,我們憑什麼辱罵阿羅漢?憑什麼說世尊初轉法輪 所說法不究竟?我們應當懺悔信口胡說,應當謙卑,庶幾可度!

何以故?於諸法中,若是清淨所緣境界,我顯示彼以爲勝義無自性性,
爲什麼這樣說呢?於一切法行相,中,若是清淨所緣境界,我顯示他,所緣的正是勝義無自性性。

清淨所緣境界是悟入境界,若未悟無法理解,往往誤會,以爲身心清淨就是清淨所緣境界,於靜坐時,空靈一片,或光明現前,或悲心無量,或輕安得未曾有,或止息不可言狀,種種境界現前都不是清淨所緣境界,都還是遍計所執境,未到地。那麼什麼是清淨所緣境界呢?

於諸法中知所緣境界緣生無生,於靜坐時,空靈也罷,粗重也罷,光明也罷,昏昧也罷,悲心也罷亂心也罷,輕安也罷,不輕安也罷,止息也罷,未止息也罷,都是生滅境界,於此生滅境界中,緣清淨境界,彼清淨境界無生滅相,清淨本然,緣生無生。

一切生滅境界都是依他起相,不是清淨所緣境界,

所以說,於緣生法中,若是清淨所緣境界,也叫做勝義無自性性。

還有一切諸法圓成實相,所謂圓成實相,也叫做勝義無自性性。說圓成實相,或說圓成實性,是爲了使衆生悟入一切諸法的眞相說的,若執圓成實相有自性,圓成實相即是諸法中的一法,是遍計所執相,爲什麼呢?有自性即是有差別性,與他不同,若與他不同必生起諍論,既有諍論處非是平等眞知,非勝義。若是圓成實相,諸法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

爲什麼呢?一切諸法遍計所執相,是有情所執著,諸法本身無主宰性,

法無我性就是勝義,也就是無自性性。

是一切萬法的殊勝了義眞相,以其無主宰性,無差別自性,

隨順宇宙萬法,任每一法,依其自相自性,循業所顯現,勝義無自性性便遍顯在一切諸法上。

由上述因緣,就叫做勝義無自性性。

善男子,譬如空華,眼睛生病才見空花,空華沒有主宰性,不能自生自滅,

一切諸法相,相無自性性,當知也是如此。

譬如幻像,把空花看做毛髮,把空花看做蒼蠅,把空花看做蜜蜂,把空花看做胡麻,是循各人的惑業發現的,毛髮,蒼蠅,蜜蜂,胡麻等依他起相都是循惑業所發現根本沒有,緣生而無生,所謂無自性性,當知也是如此。

有說依他起相無自然生,不許依他起相無自性,這是强做解人,不如理說,由此文可知。

從依他起相生無自性性,這一方面來領悟勝義無自性性,當知也是如此。

說無自性性不是斷滅無,所以不必害怕落空,若說有自性,那是遍計所執自性,還未見到勝義無自性性,於後時還應當繼續觀察勝義,無論他是古德或是現代學者,都一樣。

譬如虛空,惟是山河大地種種萬象,虛空無我性所顯現,遍一切處。

所謂虛空,有山河大地種種衆色才顯現出什麼叫做虛空,遍一切地方有山河大地種種萬象,即遍一切地方顯現出虛空。爲什麼能眾色能現虛空呢?以其虛空無我性,隨順一切萬法,生滅不已,虛空猶如如不動。

另一方面,勝義無自性性,
當知也是如此,

一切諸法法無我性,遍顯在一切諸法相上,諸法生滅不已。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以其無自性性,勝義如如不動。

善男子,我依如是三種無自性性的密意,說宇宙萬有都無自性。

勝義生,當知,我依相無自性性的密義,

說宇宙萬法緣生而無生,變滅而無滅,

本來寂靜不待永斷貪欲瞋恚愚痴三毒煩惱,自性涅槃不待遍知修證。

爲什麼呢?如果一切諸法的自相都不實在,都沒有,

則沒有生,如果沒有生,就沒有滅,

如果沒有生沒有滅,就本來寂靜,沒有煩惱,

如果本來寂靜沒有煩惱,一切衆生的自體都涅槃。

於虛幻不實中,都沒有一小分實有,更可令他證入涅槃,

所以,我依諸法相無自性性的密義,

說一切諸法緣生而無生,變滅而無滅,本來寂靜不待永斷煩惱,自性涅槃,不待修證。善男子,

我也依諸法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密意,說一切諸法緣生而無生,變滅而無滅,

本來寂靜不待永斷煩惱,
自性涅槃不待修證。爲什麼呢?

法無我性,則無主宰,無我見,無我取,
無個性,所顯現勝義無自性性,

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
一切諸法的法性都安住無爲不動,

一切煩惱雜染不相應故,

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地方,

一切諸法的法性都安住不動,所以無爲,
任諸法相變遷擾亂,法性猶自如如不動,

由無爲,故緣生而無生,變滅而無滅,

一切貪欲,瞋恚,愚痴,三毒所造做的善行,惡行,不善不惡行,一切雜染都不相應,

本來寂靜不待永斷煩惱,
自性涅槃不待修證。

是故,我依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秘密意趣,說一切諸法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其次,勝義生,並非由於有情界中諸有情衆生,分別觀察宇宙萬象一一法的自性後,固執宇宙萬象都有自性,也不是由於分別觀察宇宙萬象的起源,固執宇宙萬象實有起源自性,也不是由於分別觀察宇宙萬象的真相後,固執有創造宇宙萬象的自性,不是這個緣故,我才安立三種無自性性。


沒有宗教信仰的衆生,觀察宇宙人生萬象,有說眞實,有說不眞實,無論認爲眞實或不眞實,都受宇宙萬象所支配,身不由己,不得不認爲宇宙萬象都有自性,未死亡之前不得不承認現前的實際,馬馬虎虎過日子。這類衆生沒有正知正見,只是未種善根,因緣未成熟,還容易使他改變知見。若是有哲學思想的衆生或宗教信仰的衆生,由於觀察宇宙人生的起源,相信宇宙人生萬象必定有起源自性,雖然如此,他們也只是想想而已。這類衆生沒有正知正見,只是因緣未成熟,還容易使他改變知見。


若是對宗教信仰或藝術或科學或哲學更進一步去探討宇宙人生萬象的眞相,有信仰上帝的,有信仰眞主的,有信仰玉皇的,有信仰科學的,有信仰唯物的,有信仰唯心的,有信仰心物合一的,有信仰唯識的,有信仰恆常不滅什麼的,但無論他信仰什麼,都認爲有一眞實自性正在支配著宇宙人生萬象。但這一類衆生也都只是馬馬虎虎,沒有牢固的執著,如果因緣成熟,還是很容易令他們悟入正知正見。所以,世尊並不是因爲這緣故而建立三種無自性性的秘密意趣。

然而由於有情眾生,在探討宇宙人生萬象的起源,及肯定宇宙人生萬象的眞相後,他們建立思想學說,立宗派,立教團,廣泛宣揚,增益遍計所執自性,迷戀宇宙萬象,不願捨離夢幻。這一類衆生很頑固,很難教化,所以,我安立三種無自性性。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