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執一切相皆是有相
由遍計所執自性相故,彼諸有情,於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中,隨起言說。
由於普遍計度宇宙人生萬象,執著所知所見,這類有情眾生,於探討宇宙萬象起源自性,有說宇宙萬象是創造主所創造;有說宇宙萬象是自然生;有說宇宙萬象是阿賴耶緣起;有說宇宙萬象是法界緣起;有說宇宙萬象是眞如緣起,若又探討宇宙萬象的真相,如果以爲宇宙萬象是創造主所創造的,便崇拜創造主,唯有創造主眞實;如果以爲宇宙萬象是自然生,便建立種種科學理論或哲學思想來解釋宇宙人生,崇拜自己,以自己的知見爲眞實;如果以爲宇宙萬象是阿賴耶緣起的,便以爲唯阿賴耶眞實;如果以爲宇宙萬象是法界緣起的,便執著唯法界眞實,若以爲宇宙萬象是眞如緣起的,便執著眞如眞實,餘者皆非,建立宗派,隨起言說。
如如隨起言說,如是如是,
「有說,世間有創造者,一切萬物皆由自在天所創作,富貴貧賤不待你勤奮努力,了生脫死更不必你去費心,信奉天主便可得救。」
「有說,決定世間有善,決定世間有惡,誰受樂誰受苦,未來受苦受樂都不能强求,假使眼耳鼻舌身決定將要老壞,親愛將要別離,怨憎的人將要聚會,善緣惡緣將要相合,都自然而生,自然分散,生老病死之事何須假作勤勉,方便修行,應當知道毫無意義。
當我們在胎中時,手足,胸背,腹肚,髮爪,四肢血脈等等都自然而成,出生以後漸漸老壞,而老壞以後還自然新生,所以古典中有如是語:『荊棘的針頭尖,是誰磨造,鳥獸身上的彩紋是誰畫,這是自然生沒有誰所造作,也不可任我們意願能成就世間諸物,也不得任意 廻避轉變世間諸物。』」
「有說,以妄想分別所以有我相,而受世間生命,當生命盡時,也是以妄想分別而命盡,受生是自然而受,命盡時也是自然而盡,不待行善升天,不怕爲惡將下地獄。」如如隨起言說,如是知見如是言說,都依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增益執著遍計所執自性,染著五欲之樂,迷不知返。
由言說薰習心故,
由於言說的內容與習性相應,正中下懷則喜,不相應不中聽則瞋,薰習染汚我心,增長我慢我痴,
由言說隨覺故,
由於言說薰習染汚心,種子起現行,心喜則貪欲,追逐五欲之樂,不喜則瞋恨,加重造作惡業,
由言說隨眠故,
由言說隨起貪欲,瞋恚,愚痴,覺受世間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造種種惑業,隨眠於心識田中,以此之故,
於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上,
循業發現,於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中,
執著遍計所執自性相。
執著普遍計度所執自性的一切幻相。如眼睛生病,依病目發現空花,依習性把空花看做蒼蠅,看做蜜蜂,執著虛空確實有蒼蠅蜜蜂。
如如執著,如是如是,
如如執著,如是富貴,如是貪賤,
於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上,
於依他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上,
執著遍計所執自性相,
執著遍計所執一切宇宙萬象,一一現象皆有自性,一如所言說知見,宇宙萬象是真實的,是創造主所造作的,是自然生的,是唯物的,是唯心的,是唯識的,是阿賴耶緣起的,是法界緣起,是眞如緣起,是實有阿賴耶,是實有法界,是實有眞如,是實有創造主,是自然生餘皆非,
由是因緣,生當來世依他起自性,
由是因緣,生起將來世依他起自性,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
由此因緣,或爲煩惱雜染所染,
由此因緣,於緣生中,或爲貪瞋痴三毒煩惱所雜染,
或爲業雜染所染,
或爲善行所雜染,或爲惡行所雜染,或爲不善不惡行所雜染,爲身口意的行爲造作種種業,爲業行所染,
或爲生雜染所染。
或爲生所雜染,未出生已先得罪父母公婆,兄弟姊妹,已生有病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有老苦有死苦,有種種不可名狀苦,爲生雜染所染,無邊惑業又都一一記錄於阿賴耶識中。
無論你信奉創造主也罷,信奉自然也罷,斷滅想也罷,信奉阿賴耶緣起也罷,信奉法界緣起也罷,信奉眞如緣起也罷,信奉其他宗教鬼神也罷,都免不了隨惑業轉。
於生死中長時馳騁,長時流轉,無有休息,或在那洛迦,或在傍生,
於生死中奔馳,生生死死,長時輪轉,都沒有休息,有時候在地獄中,有時候在畜生中,
或在餓鬼,或在天上,或在阿素洛,
有時候在餓鬼中,有時候在天上,有時候在阿修羅,
或在人中受諸苦惱。
有時候在人中,以苦爲樂,受種種苦惱。
復次,勝義生,若諸有情,
復次,勝義生,如果諸位有情衆生,
從本已來未種善根,
從無始來,未種善根,未發菩提心,
五事未具
未清淨障,未成熟相續,
未使種善根的煩惱障碍清淨,
未使種善根的身心成熟,
未多修勝解,
未多親近善知識,未多聞正知正見,未多思惟修行正法,未對佛法產生決定性信心,
未能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
未饒益有情衆生,未能積集福德與智慧二種學佛資糧。
世尊安立緣起,所謂緣起是依他起自性,是有爲法,有情衆生聽聞佛法之後,別立阿賴耶緣起,法界緣起,眞如緣起,性空緣起,都把阿賴耶,法界,眞如,性空貶入有爲法中,這是不如理說,爲什麼呢?能被依止,被緣起,即是有作爲,即是有爲法,非勝義。
若是勝義,平等眞如,顯現在依他起自性中,緣起皆是惑業緣起,種子成熟而緣起。阿賴耶,法界,眞如,性空,如如不動,遍顯在緣起緣生因果法中。
一向說性空緣起,緣起性空,不是性空被緣起所依,而是顯示性空即是緣起,緣起即是性空,性空與緣起不可分割成二物。錯解性空緣起,導致也錯解阿賴耶緣起,法界緣起,眞如緣起,於是一口咬定,不可沒有眞實的阿賴耶,法界,眞如,性空,都把圓成實自性貶入依他起自性中,而增益遍計所執自性。於是由於言說熏習而輪轉不休。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未種善根,未清淨障,未成熟相續,未多修勝解,未能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五事未具足所致。
什麼叫做未種善根?未種菩提根,善根就是菩提根,什麼叫做菩提呢?諸佛所證,就是出世間智慧,就是阿賴耶,法界,眞如,性空,等等異名,還有很多異名隨言所說。未種善根就是未種植成就出世間智慧的根,簡說就叫做善根。
衆善奉行諸惡莫做,是種善根的資糧,但衆善奉行諸惡莫做不是善根,只是世間善行,是業雜染,爲什麼呢?以汚染心行善。什麼叫做汚染心行善呢?求榮華富貴,求名聞,求利養,求健康美麗,求生天堂,求不遭受災厄橫逆,甚至都不求善報,通通是汚染心行善。怎麼說,不求報行善也是汚染心?凡有行必有報,不求報自有不求報之人天果報,凡是人天果報皆是世間行善,是故不求報善行不是不好,是糟蹋果報,是因爲他沒有正知正見,不知世間善行皆是貪欲,瞋恚,愚痴的化身,所以是污染的業雜染。
一切行為,不外是善行、惡行,不善不惡行,凡有行必有報,因果絲毫不爽,不求報也一樣有報,也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依他起自性的特性,若不要報,不行便無報。
一向說不求報,是不向受施人求報,其次,所施物,施者,受施人,三者當體都空,不是否認現行的善行,除了白痴及瘋子才不知自己正在行善,若是假裝自己沒有正在行善,等同白痴。然則一向說清淨心行善是怎麼做呢?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是苦法,既然凡有所行必有報,就不令其生人天果報,不增長貪欲瞋恚愚痴,當一一迴向,願一切衆生離苦得樂,願證菩提,願求出世間智慧,如是願,如是求即是清淨心行善,即是種善根。不是有求皆苦嗎?爲什麼說如是願如是求是清淨心行善,是種善根?唯空是樂,菩提是空,出世間智慧是空慧,離貪瞋痴三毒畢竟空故。什麼叫做未清淨障呢?未使種善根的障碍清淨,以致不知種善根,也反對他人種善根,甚至有心要種善根都不能如法種善根,末法時代的有情大都如此,原因是障碍未清淨。是什麼障碍未清淨呢?惡不善行便是,離欲不善行則生明,唯有持戒修福的人能信受正法,能種善根,所以正信佛教徒沒有不受戒,戒能清淨修行上的障碍,遲遲不肯受戒的有情,是有原因的,惡業牽制,過去所造惡行應墮三塗報的報應未受,業力令他不能受戒,因爲戒功德與十方世界善行共鳴,戒能使惡業不現行,若受了戒,便削弱惡業力,是故惡業使然不令受戒。假使想要學佛,要種善根,不信受善法戒是很難很難的,應當奮勇戰勝惡業力,不然,福報用盡時,便是惡報時,後悔都已經來不及。
什麼叫做未成熟相續呢?未使種善根的身心成熟,譬如受戒,既受了戒,邊疑悔邊受戒,無法持戒,不能使善業相續,善業若不相續,惡業便抬頭,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便是未成熟相續。若要成熟相續,唯精進一途,別無二路。爲什麼不能精進呢?
未多修勝解之故,什麼叫做未多修勝解呢?信心不移,決定信便是勝解。我們對正法總是疑悔不信,以致未成熟相續,未清淨障,未種善根。疑悔不信的原因是未多親近善知識,
未多聞正法,未多聞思修正法,又爲什麼如此呢?不知慚不知愧,一直以爲天大地大我最大,我都很好,很如意,雖有些過失,難免嘛,又非聖賢,誰能無過?就這樣放逸過日子,做貪欲的奴隸,做瞋恚的奴隸,做愚痴的奴隸,以苦爲樂,欺騙自己,說日子都過得蠻不錯,不知慚愧,何必親近善知識,學佛,多迷信啊!這是有原因的,因爲未能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多修勝解不是他的福報,拒絕親近。
什麼叫做未能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呢?未饒益有情衆生,學佛的基礎建立在饒益有情衆生的行爲上,不饒益有情,沒有佛法可學,無論大小乘佛法都一樣。饒益有情的行爲少成就也少,饒益有情的行爲多,成就也多,是相對成正比的。什麼是饒益有情呢?布施,持戒,忍辱便是饒益有情,而布施持戒忍辱的進行,必須精進,禪定,智慧,才能相續不斷,福德與智慧便在饒益有情中滋生,以此爲資糧,用來種善根,用來清淨障礙,用來成熟相續,用來多聞勝解,也以此用來滋長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生生不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若不持戒,也就是說不學佛,是可理解的。
所以如此,是遍計所執,以爲世間實有,戀棧五欲之樂,錯解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實在很可憐!
我爲彼故,依生無自性性,宣說諸法。
我為了教化他們,依依他起自性生無自性性,宣說諸法,說五陰,十二處,十二緣起,四食,四諦,十八界,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處處說無我我所,緣生無生。
彼聞是已,能於一切緣生行中,
他們聞是諸法後,能於一切緣生宇宙萬行中,
隨分解了無常,無恆,
隨他個人領悟力,了解諸行無常,隨緣生滅,沒有恆常的生命,沒有恆常的世界,沒有恆常不滅的什麼,
是不安隱變壞法已,
無我我所,都是不安穩,剎那剎那變異,敗壞留不住的現象,他了解後,
於一切行,心生佈畏,深起厭患,
對於世間一切行相,心生佈畏,深起厭患,
心生怖畏,深厭患已,
心生怖畏,淫欲可畏,名利可畏,睡眠可畏,飲食可畏,遊戲可畏,深深厭患已,
遮止諸惡,於諸惡法能不造作,
遮止種種惡行,對於貪欲,瞋恚,愚痴,諸惡法能不造作,
於諸善法能勤修習,習善因故,
對於諸善法能勤修習,如布施,持戒,慈心,
未種善根能種善根,
雖然做不好,已經修習善因,因此之故,未種善根的能種善根,一一善行皆能迴向,
未清淨障能分清淨,
未清淨障能開始令清淨,滌除種善根的障礙,減少一分障礙,便種植一分善根,
未成熟相續能令成熟,
使未成熟善根的身心,令相續成熟,善根日日增長,越能發現昨日非,知慚知愧,
由此因緣,多修勝解,
由此因緣,能多親近善知識,能多聞思修,能多勝解佛法,對佛法生決定信心,
亦多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
也多積集福德與智慧二種資糧,步入學佛的正途。
彼雖如是種諸善根,乃至
他雖然如是種植善根,
乃至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
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
初學基礎薄弱,所積集福德與智慧都不足以資助他解決困厄,如同初入社會的青年,薪水微薄,不足以持家,
然於生無自性性中,
於緣生無自性性道理中,不能如實知宇宙萬有虛幻不實,
未能如實了知相無自性性,
無法了知相無自性性,
也就無法了知緣生法即是勝義無自性性,
及二種勝義無自性性。
以及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
既然無法從二種方向去領悟勝義無自性性
於一切行,未能正厭,未正離欲,
對於世間一切造作行爲不能真正厭離,
既不能離諸欲,
未正解脫,未遍解脫煩惱雜染,
不能解脫貪欲瞋恚愚痴,不能周遍解脫三毒煩惱雜染,
未遍解脫諸業雜染。
也不能解脫種種身口意業雜染,還是 愛喜淫欲,名利,睡眠,飲食,戲論,
未遍解脫諸生雜染。
也就不能周遍解脫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於六趣中輪轉不休。
不悟勝義,所以不能眞正厭離種種貪欲,反過來說,能眞正厭離世間貪欲,能周遍解脫煩惱雜染,周遍解脫業雜染,了脫生死,不受後有,即是已悟勝義無自性性,才能不住識,下不緣名色,上不緣行,畢竟解脫。世尊初轉法輪說生無自性性,五事具足的都不待世尊再說 相無自性性及勝義無自性性,舉一反三自證解脫。五事不具的所以不能領悟勝義,不能正厭離,不能離欲,不能解脫。所說五事不具就是未種善根乃至未積集二種資糧。
未遍解脫諸生雜染。
也就不能周遍解脫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於六趣中輪轉不休。
不悟勝義,所以不能眞正厭離種種貪欲,反過來說,能眞正厭離世間貪欲,能周遍解脫煩惱雜染,周遍解脫業雜染,了脫生死,不受後有,即是已悟勝義無自性性,才能不住識,下不緣名色,上不緣行,畢竟解脫。世尊初轉法輪說生無自性性,五事具足的都不待世尊再說 相無自性性及勝義無自性性,舉一反三自證解脫。五事不具的所以不能領悟勝義,不能正厭離,不能離欲,不能解脫。所說五事不具就是未種善根乃至未積集二種資糧。
如來爲彼更說法要,謂相無自性性,
如來爲他更說法要,所謂相無自性性,
及勝義無自性性,
及勝義無自性性,初期不能悟無生的有情,如來慈悲只好更說法要,專題討論勝義,說般若波羅密多,
爲欲令其於一切行能正厭故,
爲了要令不能解脫的有情,
能正觀無常,能正厭離,
正離欲故,正解脫故,
能眞正遠離種種貪欲,
解脫種種束縛,得自在,
超過一切煩惱雜染故,
超過一切貪欲、瞋恚,愚痴,
種種雜染煩惱,畢竟寂靜,
超過一切業雜染故,
超過一切身口意業雜染,無論善業、惡業,不善不惡業,畢竟清淨,
超過一切生雜染故。
超過一切生苦,老苦,病苦,死病,憂悲惱苦,畢竟湼槃。
彼聞如是所說法已,於生無自性性中,能正信解相無自性性,及勝義無自性性,
他聽聞如來從生無自性性中,指出殊勝了義實相來討論,演繹般若波羅密多,專題闡述無常,苦,空,非我中之『空』慧,令他能正信了解相無自性性,悟入勝義無自性性,
揀擇思惟,如實通達,於依他起自性中,
揀擇思惟,如實通達一切法相,於緣生萬象中,
能不執著遍計所執自性相。
能不執著遍計所執自性相,正解宇宙人生實相,放棄種種偏執言說戲論,
由言說不熏習智故,
由於言說不熏習正智,不妖言惑衆,不惑己心,
由言說不隨覺智故,
由於言說如法如義,不隨惡知惡見引起貪欲,瞋恚,愚痴煩惱雜染,不隨覺智故,
由言說離隨眠智故,
由於言說如法如義,不造作種種業雜染,離隨眠智故,洗滌隨眠中貪欲瞋恚愚痴煩惱,
能滅依他起相,於現法中,
能滅依他起相,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於現前宇宙人生萬法中,
智力所持,能永斷滅當來世因。
智力所持,能永斷滅當來世再受後有的生因。
由此因緣,於一切行,能正厭患,
由此因緣,於一切行爲能正厭患,不愛喜淫欲 名利,睡眠,飲食,遊戲,
能正離欲,能正解脫,
能正離種種貪欲,能正解脫瞋恚,愚痴,能周遍解脫三毒煩惱,
能遍解脫煩惱,業,生三種雜染。
惑業種子,生老病死等三種雜染。
復次,勝義生,諸聲聞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
復次,勝義生,諸聲聞乘種性有情眾生,也由此正道,此行迹,悟入勝義無自性性,
證得無上安隱涅槃。
依此修行證得無上安隱涅槃。
諸獨覺乘種性有情,諸如來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
諸獨覺乘種性有情,諸如來乘種性有情,也都由此正道,此行迹,悟入勝義無自性性,
證得無上安隱湼槃。
依此修行,證得無上安隱湼槃。
三乘所悟相同,所證也同此安隱湼槃。
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
一切聲聞有鈍根性,中根性,利根性,
一切獨覺有鈍根性,中根性,利根性,
一切菩薩有鈍根性,中根性,利根性,
根性千差萬別,皆共此一妙清淨道,
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
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途,
所謂不二法門,惟此一途。
我依此故,密意說言,惟有一乘,
我依此故,密意說言,惟有一乘法門,
非於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性,
或非一切有情界中沒有種種有情種性,
或鈍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別。
有人鈍根性,或有人中根性,或有人利根性,一切有情衆生,根性千差萬別,但無論何種根性,有樂聲聞乘,有樂獨覺乘,有樂菩薩乘,並非一切菩薩都是利根性,也並非一切聲聞乘都是鈍根性,有些有情喜大厭小,不學而寄身於菩薩乘中,也有些利根種性依願力顯示聲聞乘,大小乘是依有情的趣向而安立。
趣寂聲聞種性
善男子,若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
善男子,如果一向趣入枯寂聲聞種性的有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教化開導他,都不能改變他的願心,令當坐道場,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爲什麼呢?
由彼本來,惟有下劣種性故,
由於他本來都只顧自己,惟有下劣種性,
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衆苦故。
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衆苦故。
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棄背利益諸衆生事;由彼一向怖畏衆苦,
由於他一向慈悲薄弱,所以一向背棄利益諸眾生事;由於他一向怖畏衆苦,
是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
所以一向背棄發心作種種修行,一事無成。
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衆生事者,
我終不說一向背棄利益衆生事,不利他,
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當坐道場,
一向背棄發心修行,不自度的人當坐道場,既不坐道場,
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也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是故說彼名爲一向趣寂聲聞。
所以說,他是一向趣入枯寂,好逸惡勞的聲聞。
迴向菩提聲聞種性
若迴向菩提聲聞種性補特伽羅,
如果迴向無上正等正覺聲聞種性的有情,
我亦異門說爲菩薩。何以故?
我也說,他就叫做菩薩,爲什麼呢?
彼旣解脫煩惱障已,
他既然已經解脫貪欲,瞋恚,愚痴三毒煩惱障,難斷能斷,
若蒙諸佛等覺悟時,
若承諸佛教誨,於廣大利益一切眾生事業上,發心精進,證取無上正等正覺時,
於所知障,其心亦可當得解脫。
於貪欲,瞋恚,愚癡三毒所不知的餘習障礙,其心亦可永斷而得解脫。
所知障有二,一障礙證入涅槃的一切智,二障礙證入無上正等正覺的一切種智。
一切衆生固執身心爲我,固執實有宇宙萬象,我執和法執牢不可破,爲貪欲,瞋恚,愚癡三毒煩惱所障礙,不悟勝義,不得一切智,只好任令貪瞋癡蹂躪。若要出離煩惱,首先要悟無生,即是悟勝義無自性性,去我法二執,知身心及一切宇宙萬法無我我所,貪瞋癡三毒才囂張不起來,一時可斷,或漸次斷,因人而異。悟入勝義證一切智通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能斷煩惱即是悟勝義的功用,是故,有說聲聞所悟不同菩薩所悟,此說不如理,若三乘所悟不同,便有三種勝義,若如是差異,即非勝義。
有說阿羅漢我空法有,只斷“人” 無我,未斷“法” 無我,此說不如理,爲什麼呢?我是法中我,是萬法中之一法,法執不斷,我執不能斷。若是我法不斷而能證阿羅漢,不待如來出世,一切外道法皆可證入涅槃,可知此說不合道理。
然而,只斷煩惱障,於所知障未完全清淨,衆生業力不可思議,國土世間不可思議,如來境界不可思議,龍國不可思議,不得一切種智,不能了知。仔細觀察,原來是貪瞋癡三毒尚有餘習未清淨,所以所知障未清淨。解脫餘習惟有從利益一切眾生事業上,及發心成佛二事並行,別無他途。是故如來說,若迴向菩提聲聞種性,亦異門說他是菩薩,將可現證無上正等正覺,於所知障可得解脫。
其次,所說種性,是一切種子心識中的種子性。每一衆生的趣向都不同,身口意所造作行爲都不同,所熏習的種子都不同,種性就是說衆生自己所熏習的種子性向。
一向趣寂聲聞種性,由彼本來惟有下劣種子性向,所以無法教化他證入無上正等正覺,譬如橘子,再怎麼照顧他也不可能令他長出蘋果,因爲種子不同故;若要得到蘋果,也蠻簡單的,種下蘋果種子即可。同樣的道理,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若一念向上,發心熏習 如來種性,即能證入無上正等正覺。
有說種性是本有,此說不如理,爲什麼呢?若是本有,便是有始,既是有始,不可說宇宙萬有不實,不可說無造作主;其次若是本有種性差別,背離緣生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生無自性性之理,可知此說是邪見。
不可思議熏,不可思議變,是一念之間可行善,可行惡,可行不善不惡,種子心識便在我們一念之間轉變熏習,若是迴向菩提聲聞,原本是趣寂聲聞,於一念之間便成爲迴向菩提聲聞種性。如來常說,不可輕未學,何況已斷煩惱之聖者。
由彼最初爲自利益,修行加行脫煩惱障,
是故如來施設彼爲聲聞種性。
由於他最初爲利益自己,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加行解脫貪瞋癡三毒煩惱障,所以如來安立,這一類有情叫做聲聞種性。譬如現代的學校教育,全心全力在學校裏讀書,就叫做學生,做學生並沒有什麼不好,雖然他只顧自己的利益,加行用功讀書,都不爲家人賺錢,不爲社會做事。一旦學成畢業,是社會上的優秀人才,是在家中的驕子;專心修行也是如此,沒有什麼不好。但是,如果學校畢業,不肯爲家庭分擔家計,不肯爲社會服務,一向趣入安逸,那是下劣種性,是可恥的;同理,斷了煩惱障證阿羅漢,而不肯利益一切衆生,也是可恥的。
所幸沒有這種阿羅漢,所以阿羅漢是人天師。如來所呵責的趣寂聲聞是未悟未證的下劣聲聞,三乘中都有下劣種性,這一點不可不知,才不至於以偏概全,以爲一切聲聞種性都不好,一聽說聲聞種性就生起卑劣心,只傷害到自己而已,不動阿羅漢絲毫德行啊!阿羅漢一念迴向菩提即是第八不動地菩不可不知。
菩薩種性
復次,勝義生,如是於我善說善制,法毗奈耶,最極清淨意樂所說善教法中,諸有情類,意解種種差別可得。
復次,勝義生,如是在我善說一切法要,善制一切戒律,是最清淨意願所說的善教法中,一切有情衆生,不論是下劣種性,中根種性,利根種性,都能依他性向意解種種差別知見,都各別有所得。
世尊善說一切法,善制一切戒律,而且是自最極清淨心所流出,法惟一乘戒惟一說,只因爲有情衆生根性差別,於是於初轉法輪時,利根種性舉一反三悟入勝義,有證阿羅漢,有證法眼淨,有證不動地菩薩。其他五事未具的下根性及中根性也都能種善根,乃至積集福德智慧資糧。
爲令一切有情都能悟入勝義,於是於二時中專說般若空慧。
善男子,如來但依如是三種無自性性,
善男子,如來但依如是三種無自性性,
由深密意,於所宣說不了義經,
由於甚深秘密意趣,一落言說便已非勝義,在所宣說沒有詳細闡述勝義的經典,
以隱密相說諸法要:
以隱密相說種種方便法要:
謂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
說一切諸法都無自體相,緣生無生,變滅無滅,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本來寂靜不待永斷貪欲瞋恚愚癡三毒煩惱,自性涅槃不待遍知修證。
於是經中,若諸有情,已種上品善根,
於如是經中,如果諸有情已經以清淨心迴向菩提,種上品善根,
已清淨諸障,已成熟相續,
已清淨煩惱障,已經使種善根的身心成熟相續,
已多修勝解,
已多親近善知識,已多聞思修,已經能多修戒定慧,對佛法僧戒四不壞信生決定信,
已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
已經能積集以清淨心所迴向的福德及智慧二種修行資糧,
彼若聽聞如是法已,於我甚深密意言說,
如實解了,於如是法深生信解,
他如果聽聞如是法之後,於我甚深秘密意趣言說,如實了解,
於如是義,以無倒慧如實通達,
於如是法深生信解,於如是義理以無顛倒智慧,如實通達、
於此通達善修習故,
悟入勝義,於此通達勝義實相,
善修習戒定慧故,
速疾能證最極究竟,
疾速能證得最高級,極端無上的究竟,
於此過程中,一一地上都有顯著的成就,
亦於我所深生淨信,
也於我所建立佛,法,僧,戒,四不壞信,深生淨信,成就四不壞淨,
知是如來應正等覺,
知道這是如來,應受人天供養的人天師,已證無上正等正覺,
於一切法現正等覺。
於一切法顯現無上正等正覺相,
爲利益一切有情而說。
若諸有情,已種上品善根,
如果諸有情已經以清淨心迴向菩提,
種了上品善根,
已清淨諸障,已成熟相續,
已經清淨了諸煩惱障,
已經使種善根的身心成熟相續,
已多修勝解,
已多親近善知識,已多聞思修,已經能多修戒定慧,對佛法僧戒四不壞信已生決定信,
未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
但是還不能積集上品福德與智慧二種修行資糧,
質直類種性
其性質直,是質直類,
他所熏習種子性向,質樸魯直,是忠厚質直類,
雖無力能思擇廢立,
雖然沒有能力從聞思中揀擇道理,廢不了義,立勝義,
而不安住自見取中。
而不安住自以爲是的見解中,
自以爲是的見取往往都偏執不正。
彼若聽聞如是法已,
福德與智慧二種修行資糧還未達到上品程度,他如果聽聞了隱密相所說法要,
於我甚深秘密言說雖無力能如實解了,
對於我說甚深秘密雖然沒有能力如實了解,
然於此法能生勝解,發清淨信,
然而對於此法能生決定信,發清淨信心,
信此經典是如來說,
確信這經典是如來所說,
這種信心是從持戒修福而來,深信此經,
是其甚深顯現,甚深空性相應,
是如來甚深智慧所顯現,
與甚深般若空性相應,
難見難悟,不可尋思,
愚癡凡夫難見難悟,
不是我心意識所可尋思計度,
非諸尋思所行境界,
不是心意識所尋思計度的種種境界,如光明,如忘我,如悲心,如空境等等都不是,
微細詳審,聰明智者之所解了,
微細詳審,我實在太差,
要聰明智者才能領悟了解,
於此經典所說義中,自輕而住。
對於此經典所說義理中,自輕而住不敢承擔。
作如是言:『諸佛菩提爲最甚深,
說這樣的話:「諸佛所證無上菩提爲最甚深,
諸法法性亦最甚深,惟佛如來
一切諸法的法性也是最甚深,惟有佛如來
能善了達,非是我等所能解了;
能善了達,不是我們愚癡凡夫所能憶測了解;
諸佛如來爲彼種種勝解有情,
諸佛如來爲那些種種決定信仰佛法僧戒的有情衆生轉正法教;
轉正法教;諸佛如來無邊智見,
諸佛如來無邊智見,
我等智見猶如牛跡。』於此經典,
而我們的智見猶如牛跡,不能度。」
此類有情如是自輕,於此經典,
雖能恭敬,爲他宣說,書寫護持,
雖能恭敬,為他宣說,書寫護持,
披閱,流布,慇重供養,受誦溫習,
閱讀、助印流通,慇勤供養一字一拜,朗誦溫習,等等佐助衆事,
然猶未能以其修相發起加行,
然而猶未能以其懇切奉行佛教之信仰發心如實修行,
是故於我甚深密意所說言辭,
發心如實修行,是故對於我甚深秘密意趣所說言辭,
不能通達。由此因緣,彼諸有情,
不能通達領悟。由此因緣,這一類有情,
亦能增長福德與智慧二種資糧,
也能增長福德智慧二種資糧,
漸漸積集而成爲上品資糧,
於後相續未成熟者成熟,亦能成熟。
於往後相續成熟,使未成熟的也能相續成熟。
若諸有情,廣說乃至未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
如果諸有情,已經能清淨心迴向菩提,種了上品善根,廣說乃至還不能積集上品福德和智慧二種修行資糧,
非質直類種性
性非質直,非質直類,
他所熏習種子性向,不是質樸魯直,不是忠厚質直類,善自作聰明,愛發表意見,
雖有力能思擇廢立,
雖然有能力從聞思中揀擇道理,
揀擇自己所需,放棄自己所不需,
而復安住自見取中,
而又很篤定安住在自己所揀擇,自以爲是的知見中,但以其善自作聰明,非質直性,
彼若聽聞如是法已,
他如果聽聞了隱密相所說法要,
往往曲解經義,
於我甚深密意言說,不能如實解了。
對於我甚深秘密意趣言說,不能如實了解
於如是法雖生信解,
對於如是隱密相所說法雖生信解,
然於其義,隨言執著,
然而對於法要中的義趣,
隨著文句言說執著自己的見解,
謂一切法決定皆無自性,
說宇宙萬法決定都沒有自性,
如夢幻泡影就是空無的,斷滅的,
決定不生不滅,
宇宙萬象既然都是空幻的,根本沒有生,
決定不會有滅,一切都不生不滅,
決定本來寂靜,
本來寂靜不待斷除貪欲瞋恚愚癡三毒煩惱,煩惱就是菩提,本來寂靜,放任自在,吃喝嫖賭樂趣無窮,
宇宙萬象既然都是空幻的,根本沒有生,決定不會有滅,一切都不生不滅,
決定自性涅槃。
一切衆生自性涅槃,本來都是佛,心,佛,衆生等無差別,傻瓜才修行,修得來的也會失去,不必修得的圓成實相,
由此因緣,於一切法獲得無見及無相見,
自性涅槃不假遍知修證。世間五欲之樂原本不實,受用又何罪?天眞活潑是眞道人,飯來張口,色來淫欲,食色性也,平常即是道,不淫不食反平常,以爲有道可修是癡狂人,任運自在即可,任運自在即是悟道人。由此因緣,對於一切宇宙人生萬象,獲得無見及無相見,以不修爲眞修,以放肆爲任運自在,罪性本空,極盡淫欲,追逐名利之能事,
由得無見,無相見故,
由於獲得「無」的智見,
及「無相」的知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