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自性相品第五-4
無自性相品第五-4

無自性相品第五-4


Bg f21

了不了義

爾時,勝義生菩薩又對佛說:

「世尊,諸佛如來所說,秘密意趣的語言,

甚稀奇,甚稀有,乃至微妙最微妙,

甚深最甚深。難通達最難通達,

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趣,就是說:

『若於心識分別所行境界,
普遍計度以爲實有宇宙萬象,

所依境界物質行相中,假名安立以爲色蘊,

於色蘊中或色蘊的自性相,
或色蘊的差別相,

及爲色蘊永斷寂靜,
遍知色蘊修證涅槃,

或自性相或差別相,一一法相都有自性相,一一法自性相中又有差別相,世尊假名安立叫做色蘊乃至遍知,

這一切行相爲心識所分別普遍計度以爲實有一切宇宙萬象,就叫做遍計所執相。

世尊依此施設,這一切諸法都虛妄分別,相無自性性,

及一方面從生無自性性而了知勝義無自性性。』

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趣,就是說:

『若即於此心識分別所行境界,普遍計度實有宇宙萬象所依境界行相中,由於遍計所執相不成實,虛幻故,

即此自性虛幻,無自性性,法無我眞如

清淨所緣,是名圓成實相,

世尊另一方面施設由此了知勝義無自性性。

如於色蘊如是,於受想行識諸蘊皆應廣說;

如於諸蘊如是廣說,於十二處,
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

一一處中皆應廣說;於十二有支,
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老病死,

一一支中皆應廣說;於四種食,

食物食,觸食,念食,意識食,
一一食中皆應廣說;於六界,

地水火風空識,十八界,眼耳鼻舌乃至意識界,一一界中,皆應廣說。』

勝義生菩薩修菩薩乘,號稱菩薩摩訶薩,於世尊初轉法輪時聽聞蘊,處,緣起,食,界,諦,乃至三十七道品,都無成就,不如利根性聲聞。於世尊二時中說隱密相法要,聽聞六般若波羅蜜,也一樣沒有成就,不如其他中根性聲聞。於世尊三時中,直說勝義,說三無自性性時豁然大悟,而悟入勝義,故名勝義生。此時正在表露悟境,以求世尊印證。從此段經文可知,末法時期有很多大德判教,說三時敎優於二時敎,二時敎優於初時教,都不如理說。諸君若還未悟,千萬不要背棄初時所說種種經典,法惟一乘,優劣之說皆是因人種性而有不同知見,若拾人牙穢,信口說說,是大業障,退失善法,不可不慎。

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趣,就是說:

『若於心識分別所行境界,普遍計度實有生老病死苦所依境界行相中,假名安立以爲苦諦,

苦諦遍知,或自性相或差別相,一一自性相有差別相,一一差別相有自性相,諸行皆苦,

心識分別所行,普遍計度實有一切諸苦,
就叫做遍計所執相。

世尊依此施設,這一切諸法苦,空,
相無自性性。

若即此心識分別所行境界,
普遍計度實有種種憂悲惱苦,

所依境界行相,是名依他起相,
循業發現,所謂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

世尊依此施設諸法緣生,生無自性性,

及一方面從生無自性性而了知勝義無自性性。』

如是我今須解世尊所說義趣,就是說:

『若即於此心識分別所行境界,普遍計度實有一切生老病死苦所依行相中,由於遍計所執相不成實故,

即此自性無自性性,法無我性,
無主宰性,眞如平等,

清淨所緣如淨眼人,是名圓成實相。

世尊另一方面依此施設了知勝義無自性性。

如於苦諦如是,於餘諦集滅道諦皆應廣說,

如於四聖諦如是廣說,於四念住,

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品中,一一皆應廣說,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

勝義無自性性。」

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趣,就是說:

『若於心識分別所行境界,普遍計度實有百千三昧所依禪定行相中,假名安立以爲正定,

及爲正定能治所治;初禪治聲刺;二禪治覺刺;三禪治喜刺;四禪治息刺;空定治色刺;識定治空刺;無想定治識刺;非想非非想定治無想刺;滅盡定治一切想受刺;

若正修止未生應令生,

若已生止,堅住不忘,得定能治所治,若不得止不得定,所說一切佛法都空談,白忙,未得應令得,未證應令證,

證禪定才能再跨出一大步,步步走上成佛之路,倍修增長廣大,智慧乃能現前,無定無智慧,不修定即是不求智慧,

如是一一自性相中有一一差別定相,
一一差別定相中有一一自性相,

四禪八定有無量百千三昧,心識分別所行境界,普遍計度實有一切禪定境界是名遍計所執相。

諸行皆是苦,百千三昧也皆是苦,無上殊勝止息,相無自性性,世尊依此所施設。

若即此心識分別所行境界,普遍計度實有種種禪定所依行相,循業所發現,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是名依他起相。

世尊依此施設緣生無生,生無自性性,

及一方面從生無自性性而了知本來寂靜,勝義無自性性,不待修諸禪定。』

如是我今領解世尊所說義趣,就是說:

『若即於此心識分別所行境界,普遍計度種種禪定所依行相中,遍計所執相不成實故,

即此自性無自性性,法無我性,無主宰性,平等眞如,

如睜眼人清淨所緣,無一切禪定境界,名圓成實相。

種種禪定境界,種種三昧,如無相三昧,如空三昧,如念佛三昧,如光明三昧,都是依他起相,非是清淨所緣,若是清淨所緣,於依他起相上清淨所緣是名圓成實相。

另一方面,世尊依此施設,實際從修止修觀修禪中,法無我眞如,清淨所緣證入勝義無自性性。」 

此文有二義很容易誤解,一者『清淨所緣』;二者『一分勝義』。先說清淨所緣,都誤會身心清淨,境界清淨就許是勝義,錯把雜染當作勝義,這是顛倒。然則,云何許是清淨所緣?虛空在垃圾堆中也自清淨,即是清淨所緣。初地以上菩薩境界,以三毒煩惱未清淨,隨時隨地都墮雜染境界,應隨時隨地除遣,清淨所緣時,不是沒有依他起相諸禪定境界.也不是沒有遍計所執相,是即此遍計所執相,自性無自性性,法無我眞如。


再說一分勝義,勝義豈能分成一分一分耶?可分成一分一分即是遍計所執相,非勝義。勝義無自性性,非尋思所及,惟有從緣生無生之理去悟入,另一方面從相無自性性,實際於修止修觀時悟入,是故說一分勝義,又一分勝義,是指從這一方面,又從另一方面去領悟勝義無自性性。

世尊,譬如毗濕縛藥草,是草藥,印度有中國沒有,

在一切散藥,仙藥方中,都應安放此味,才有效用。

如是,世尊,依此道理,諸法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無自性性了義言教,遍於一切不了義經,都應安放此味。

什麼是不了義經呢?
沒有顯示,沒有安處無自性性了義言教之經典就叫做不了義經。而今勝義生菩薩領悟了無自性性了義言教,知道過去世尊所說一切經典,如說蘊,處,乃至三十七道品,裏頭都安處了義言教,只因自己不悟,不知世尊善說善制法毗奈耶,一切經典裏頭都有了義言教,只是隱說,顯說而已,現在已知已悟,一一指出一法三相,何者不了義,何者了義。


就是此義,經典中若無了義言教,便非世尊所說,若是世尊所說,必定有了義言教。爲什麼呢?世尊善說善制法毗奈耶故,譬如紅色筆所書寫出來的任何一點一筆一字一句都必定是紅色的。是故一向有信口跟隨他人說小乘經非了義經,誹謗小乘經的有情,應當即刻改變觀念。小乘經是世尊所說,既是世尊所說,必定是了義經。

當知,了不了義不在經文,經文是依他起相,依他起相上所顯示才是了義。

世尊,如彩畫地,遍於一切彩色圖畫,

一切彩色圖畫,都同一味,

無論用靑色,或黃色或赤色或白色,或混合使用來畫各種圖畫,顏色都同一味,又能顯發彩畫事業。

如是,世尊,依此道理,諸法皆無自性,

廣說乃至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了義言教,

遍於一切不了義經,皆同一味。

又能顯發種種經典中所不了義的文采義理。

這是很重要的觀念。我們的言行舉止,都是中心思想的表露,心地慈悲的人舉手投足都很和靄,遣詞用句都很體諒,他都不必標榜慈悲,不必敍述慈悲的道理,旁人也都能親受體會,而沐浴在慈悲中。就是此義,世尊最初轉法輪,所說的片語隻字,一舉一動都表露生無自性性的意味,不待直接闡述生無自性性之義理,利根種性親受領悟,朝夕都沐浴在勝義中,何用言說呢?何用表示呢?都無痕跡而顯示,這是我們所嚮往,生當佛世,親聆教誨! 


而於此時,師生間的語錄,不都表露了了義嗎?那怕是最尋常的噓寒問暖,所謂不了義言說也被顯發出令人激賞的文采。
是故當知,世尊以諸佛之知見所表露的片言片語,我們能指謫這是不了義,這是外凡嗎?


我們若說蘊處界乃至三十七道品是不了義,是外凡,只是自傷己身而已,因爲明明是世尊以無自性性的中心思想所表露的教我、很放肆的說它不了義。以前我們都無知,信口說說,而今已知,智者不蹈覆轍!

世尊,譬如一切珍饈美味餅乾糖果內,

加入熟酥,更可口好吃,熟酥是從乳多次提煉而出,似奶油。

如是,世尊,依此道理,諸法皆無自性,

廣說乃至自性涅槃,無自性了義言教,
無自性性了義言教,

置於一切不了義經,令生歡喜心。

這是佛法不同於其他一切外道法及世間法的地方。譬如救濟貧窮,行布施,一般宗教徒都行布施,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一樣行布施,佛教行者更非行布施不可。『布施』一向說不了義,是人天法,這是泛指外道及一般人說,若是佛法中,布施中有了義言教,令人更生歡喜心。爲什麼呢?外道及凡夫只知助人爲快樂之本,只知行善有陰德,只知行善可升天堂,他們以爲是上帝主宰,或以爲社會倫理如此,不知布施之所以然。而佛法指出,布施是創造宇宙人生的動力。


宇宙萬有非上帝所創造,非無因自然生,是我們每個人自己以布施行爲所建立的,我是宇宙萬有的主宰,宇宙可任由我創造。怎麼說呢?


宇宙萬有是遍計所執相,虛幻不實,依有情布施行爲而循業發現,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依他起相,緣生無生,勝義無我性,布施行爲改變,宇宙萬有的內容也跟著變,如同金錢收入改變,生活環境也跟著變,因爲主權在我,不是上帝在支配我,也不是自然演變。而『我』的身體,心識都包括在內,都因爲布施行爲之內涵而循業改變,所以說『我』非我。佛法所說布施,在裏頭加入了勝義無自性性,令生勝歡喜。


是故當知,世尊所說一切法,那一法是不了義呢?自身不了義所以所見一切法皆不了義,設若已悟,所見一切法皆了義。

世尊,譬如虛空遍一切處,皆同一味,

不障礙宇宙萬象,人文歷史變遷,
山河大地變色,天災人禍,任其生住異滅

如是,世尊,依此道理諸法皆無自性,

廣說乃至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了義言教,

遍於一切不了義經,皆同一味,

不障一切聲聞乘,獨覺乘及諸大乘所修行的趣向,無非都是循業發現,各有所知各有所得。」

三乘都是世尊所建立,依有情種子性向而建立,三乘不可偏廢,這種觀念也是我們所欠缺的,以爲一切衆生都非學大乘不可,喜大厭小,謾罵小乘。或說大乘非佛說,是逐漸演變而成立的,後後勝前前,佛法愈來愈進步。種種說都是循業發現,不如理說。


佛法若是愈來愈進步,正說明佛法不究竟,也都還沒有成熟,這種還待日日進步的法,我們若奉爲眞理,是顛倒慧。事實上不是這樣。在阿含經裡頭,世尊告阿難:「我法無漏無欲,減沒,度通解脫眞沙門至涅槃。阿難,我今以是無上道法殷懃囑累汝,莫增減我法。」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在阿含經裡頭處處見,大乘殊勝語在阿含經裡頭也處處見,不是世尊入滅後,諸大德所猜測那樣,種種諍論都是循業發現。因此,我們若想獲得正知正見,也唯有循業才能發現,持戒修福,從布施入手去學。

勝義生說是語已,爾時世尊讚歎說:

「善哉善哉,善男子,你現在已經能領悟如來所說,甚深密意所顯示的義趣,

又於此義趣,善作譬喻,所謂世間毗濕縛藥草,彩色圖畫地,熱酥,虛空。

勝義生,如是如是,如你所說,沒有誤解,

如是如是,你應受持!」
世尊印可勝義生菩薩所描述的知見。

爾時,勝義生菩薩又對佛說:

「世尊,最初說法時,在中印度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園林中,

惟爲發心趣向聲聞乘的比丘,

以四聖諦相,苦,集,滅,道,轉正法輪,雖然是甚奇,

甚爲希有,一切世間諸天,魔,梵,人等等

先無有能如法演說佛法,而在那時所轉法輪,

未了義

還有更上一層,還有容許探討,是未說了義,

是允許諸有情諍論安足處所。

未了義不是不了義。未了義是還未細說勝義,諸法殊勝了義諦相但憑學者從四聖諦去領悟如實知,若如實知則證法眼淨,或證斯陀含,或證阿那含,或證阿羅漢,或再發心而入菩薩第九地、第十地。因爲初時中有利根性,有中根性,有鈍根性,能自肯自悟者不待世尊細說,所以叫做未了義,以其未細說,所以是學者評論處所。


未了義被誤解,以致後人據此判教,說初時教是不了義教,誹撥世尊所說法。


其次,這段經文是勝義生菩薩的知見,不是佛說。勝義生菩薩在初時中聽聞四聖諦不得要領,是故判定四聖諦未了義,不敢說它不了義。事實上,利根種性如善現並不認爲初時教是未了義。智者見微知著,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知百,知千萬,遍知,何有未了義?未了義是未知者說,因人循業發現,所以有上有容,是諍論處所。


再次,世尊說三時教,說解深密,據勝義生菩薩所判,是已細說了義,無上無容,非諍論安足處所,實際上未知者還是以爲未了義,還是靜諍論處所。由此可知了未了義純是有情個人的判定,因人而異。是故,勝義生此處判教,世尊並未印可,也由此斷定勝義生菩薩於此會中悟勝義,不是如其他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知而故問。


更有甚者,世尊入滅前所說經典,或判爲五時敎,最頓最圓,實際上還有絕大多數有情以爲未了義,有上有容,是諍論處所,是故當知,所謂了義遍顯在一切經典中,不論大小乘經,經文都是遍計所執言辭所說,非勝義;勝義要我們自己循業去領悟。

世尊在昔第二時中惟爲發心趣向修大乘的有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雖更甚奇,甚爲希有,

而於彼時所轉法輪,還有更上一層,還有容受說明,

猶未了義,是諸有情佇足諍論的處所。

發心趣向大乘並不表示勝於聲聞乘,聲聞乘的修行生活很嚴謹,不是一般五欲心重的有情所能履行。於初一時中就有很多聲聞不堪寂靜生活,欲念熾盛,於是退心發趣修大乘,世尊有聽其還俗改修菩薩乘者,也有不聽許的,促其更安於聲聞乘,令證阿羅漢果,如難陀尊者,如二十億耳尊者。


其次,並不是初一時中惟有聲聞乘,於第二時才有發心趣向菩薩乘的菩薩。在初一時中,摩訶男和弟弟阿那律,兄弟倆的趣向不同,阿那律不願持家,捨家出家證阿羅漢,摩訶男便趣向菩薩行廣做布施,證阿那含。又如給孤獨長者,是世尊最讚歎的菩薩行者,也於初一時中便向世尊求菩薩乘法,於後時也證阿那含果。


廣大的有情大致能趣向菩薩乘,却没有聲聞行者的條件,爲什麼呢?不能離欲梵行,所以菩薩行者的成就要持久才能看得到苗頭,而聲聞乘行者以能斷,速得成就,反而被譏爲自了漢。這是誤解聲聞及菩薩行。怎麼說才不誤解呢?


一切學佛者皆是菩薩行,其中有爲自利益,專修加行解脫煩惱障的就叫做聲聞乘,解脫煩惱已趣入第八不動地菩薩位。不解脫也佈畏衆苦的,就叫做趣寂聲聞,是世尊所呵責,希望我們不要遇上這種聲聞種性,也希望我們不要學這種聲聞。又於其中有悟入勝義,證法眼淨者,此生不證阿羅漢,也不回向菩提,當於來世無佛時自證辟支佛,就叫做獨覺乘,但無論趣向如何,終歸一途,都證入無漏界,這就是佛法之殊勝處,法惟一乘,所以,一旦發心學佛都可說入菩薩乘,爲分類衆中種性差別,因人而分爲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或如來乘或大乘。


於初一時中應度者都已得度,還未得度,不能不爲彼等更說詳細,這些未得度的人就是五事未具,福德和智慧都不足,惟更發大乘心,廣做布施,持戒,忍辱,做諸饒益有情事才可能循業發現正知正見,所以說惟爲發趣修大乘者,以隱密相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專題討論空義,雖然專題討論般若,密義惟有自證,不待多說,智者若具足了福德資糧,必定悟入,所以還有上有容,猶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

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爲發心學佛的有情,不論他是何種性,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直截了當詳細說明殊勝了義,轉正法輪,都已經很詳盡做充分闡述,無上無容,是眞了義,非諸諍論安足處所。

若就有沒有詳盡說明來區分三時教,如勝義生菩薩說。但本經開宗明義就指出:「若是本師假施設句,即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若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即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不成實故,非是無爲。』愈是詳細說明愈偏離勝義,從中領悟勝義的有情也就愈少了。

是故當知,第三時敎不優於第二時教,第二時教也不優於初一時教。但是世尊已將入滅,非得爲一切衆生做詳盡說明不可,雖然細說無多大好處,可指導衆生種善根,清淨障,成熟相續,積集福德和智慧資糧,以待未來。

勝義生菩薩是因第三時教而領悟了義,所以讚歎第三時教。關於這一點,世尊也一樣不予印可,因爲那一時敎所說最好,是見仁見智,衆生各有所見,若就世尊來說,世尊只是應病予藥,法法都殊勝,是故世尊常常說:『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每一時期所說法都一樣好,畢竟世尊是遍一切智者,怎會說不善法呢?只是略說廣說而已。

世尊,如果善男子或善女人,於此如來,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所說甚深了義言教,

聞已信解;書寫;恭敬聽頌聽講解,

護持道場都是護持;依法奉行是供養;助印贈送,講解,依法奉行是流布;受持讀誦是受誦;時時受誦是溫習;不要止於聽聞,聞後應如理深思,思而後自然會依法奉行,不經思惟則無後續行爲,看不懂佛經,往往就是欠缺如理思惟。

若如理思惟而以其所悟,除遣種種行相而修行,將生何所福德?

以其修相發起加行有二重義趣,一者信解,書寫,護持,供養,流布,受誦,溫習,思惟,等等即是修相,不間斷奉行即是發起加行。二者,如是加行而悟入勝義,清淨所緣,是名修相發起加行。

勝義生菩薩說是語已,爾時世尊回答說:

「勝義生,這樣的善男子或善女人,

他所生福德,無量無數,很難用比喩了知,

我現在爲你略說:如指甲上土比大地土,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

百千分不及一,數算計喩如隣虛分也不及一;或如牛跡中水比四大海水,百分不及一,廣說乃至隣虛分也不及一。鄔波尼殺曇譯作隣虛,就是物質分析到不能再分析,已隣近虛空,如現代原子說。

如是於不了義經,聞已信解,

廣說乃至以其修相發起加行所獲功德,

比此所說了義經教,聞已信解所集功德,

廣說乃至以其修相發起加行所集功德,
百分不及一,

廣說乃至隣虛分也不及一。」也就是說,若不悟入勝義,沒有此會所詳細說明,清淨所緣殊勝了義,一切經典都是不了義經,若只於此不了義經信解,書寫,護持,供養,流布,受誦,溫習,思惟,如是修相發起加行,他的功德很小很小,如一指甲縫沙土。


若悟入勝義,如此會上所詳細說明,清淨所緣殊勝了義,一切經典都成爲了義經,聞已信解,書寫,護持,供養,流布,受誦,溫習,思惟,如是修行,清淨所緣,出世間智慧發露,其功德比如大地土,比如四大海水,非爪土非牛跡水所能比。

世尊說是語已。爾時勝義生菩薩又對佛說:

「世尊,於此解脫深密法門中,

應當如何稱呼此教?我應當如何奉持?」

佛告勝義生菩薩說:「善男子,

此經名爲勝義了義之教,說此勝義了義之教,你應當奉持。」

說此勝義了義教時,在大會中有六百千衆生,

發心上求佛果,下化眾生,誓證無上正等正覺;

有三百千聲開遠離塵垢,
悟入殊勝了義實相,

於諸法中證得法眼淨,證初果須陀恒;

有一百五十千聲聞,永盡貪欲,瞋恚,愚痴等諸漏,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再受後有;

有七十五千菩薩證得無生法忍。 所謂無生法忍,於勝義不動不搖,去除五怖畏,即第八不動地。

所聞皆是同一殊勝了義,無上無容,無諍論安足處所,而所證有初發心菩薩;有悟勝義須陀恒;有阿羅漢;有第八不動地菩薩,可證知: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不可偏廢,是世尊所施設,三乘法同是佛說。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