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見五蘊皆空/小乘佛法如何禪修
書籍目錄
照見五蘊皆空/小乘佛法如何禪修

照見五蘊皆空/小乘佛法如何禪修

照見五蘊皆空

   念念都捨,捨掉,但捨不是壓制的妄造空境,只是隨起隨消。如此直修下去,最後真智實相般若必然現前。此時一點都不吃力,不必觀了,到達另一境界「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皆空就是身也空,心也空,精神世界一切都空,身心也無,感覺也無。空了,自己找自己的身心覺受都找不到,沒有腰酸腿麻等現象,意識心中如果還有個感覺,那是受陰,也要空掉;妄想有沒有?沒有了!想陰也空。

   「照見五蘊皆空」,五蘊一了,什麼都了!無苦亦無樂,既無歡喜也無悲,實相般若自然呈現,見自性空性,不完了嗎!雖然如此,觀還是初步的修法。例如密宗的所謂觀想,或天台宗的所謂止觀的觀境,這觀字是用第六意的思想妄心,也是分別的妄想妄心,都是由尋、伺,審察的心態入手。但觀的作用很重要,般若修法即從觀心開始修觀自在。

   假如你求個神通、求個清淨、求個境界、求個氣脈通,都是意識妄念的欲求;你把這些觀念弄清楚,念念捨,捨即佈施,念頭來就丟開,隨便它是什麼念頭,包括佛法的心思都丟開。能念念佈施,自然持戒,起心動念,對與不對,善與惡,都拋掉,當然是戒了。能念念佈施,自然忍辱,忍即切斷念頭,合乎法忍。能念念佈施,自然精進;念念來則捨之,去也不追,自然是禪定。這六度都在觀心境界中,等到自性般若顯露,便照見身心內外一切皆空,都空無所了。

小乘佛法如何禪修

   小乘佛法的修持,對行者的心理狀況有個名稱叫「有覺有觀」。念佛也好,觀想也好,顯教也好,密宗也好,都是有覺有觀,有知覺,有感覺在觀想,心清淨與不清淨,身體舒不舒服感覺得到,這便是有覺有觀起修的境界。那麼修到了無覺,肉體感受沒有了,還有觀,是比較進一步的修行人,但觀的心念仍在。真做到了無覺無觀,感覺不存,更不必起觀,自然清淨,如此小乘的禪定修法才算有基礎。然而你要知道,這個清淨,它是心意識所顯現的清明境界,不過已經不錯了,如果由此繼續定慧等持修下去,即使不了菩提,也可證果。所以舊譯修觀方法「有覺有觀」。玄奘法師棄而不用,新譯「有尋有伺」。

   「尋」的心理現況,一個念頭去接另一個念頭,一個思想去接另一個思想,就是尋的現象。「伺」,妄想念頭好像停止一樣,似乎不大用力,很靜,但其實還是念。古人譯為「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裏,談心理修持的狀態,提出三個程序,玄奘法師將之異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 無尋無伺」。這些心意識的心念變化過程形態,自己須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如此這般修持所產生的功德和妄想的關係究竟如何,瑜伽師地論以這三地概括得層次分明,這裏暫且不提。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