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與菩提
煩惱與菩提

煩惱與菩提


Bg B31

   學佛人關心學習的效果,即使初學兩三天也很想知道學佛心得有沒有過人之處?不自覺的熱心參訪同好同學,參訪名師隱士,生活頓時活潑生色,與未學時比較起來,宛若新生,打從心底高興的說「我找到了」。


   若從經敎入手去學習的人,便巴望所知所見被肯定被稱讚。若從打坐入手的人,便巴望被肯定稱讚已入禪已入定已超越常人境界。若從修氣修脈入手學的人,便巴望被肯定被稱讚已打通任脈督脈,已打通奇經八脈,已能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已出陽神已成什麼仙。若從修密修明點入手學的人,便巴望被肯定被稱讚已打通中脈 若從修密持咒入手學的人,便巴望被肯定稱讚惡業已消,所求靈驗,夢境殊勝。若從修密修雙身採補入手學的人,便巴望被肯定被稱讚色身上品妙好,願受上師憐愛眷顧。若從神異入手學的人,便巴望被肯定被稱讚已與上師相應已與本尊相應,已能自誦咒語。


   若從參禪入手學的人,便巴望被肯定被稱讚已悟已破什麼關。若從持佛名號入手學的人,便巴望被肯定被稱讚是上品上生根器。若從持戒入手學的人,便巴望被肯定被稱讚難行能行。若從慈濟入手學的人,便巴望被肯定被稱讚布施功德。若從小乘入手學的人,便巴望被肯定被稱讚已得什麼果。若從大乘入手學的人,便巴望被肯定被稱讚已證什麼地菩薩。若從說法著述入手學的人,便巴望被肯定被稱讚辯才無礙。若從出家入手學的人,便巴望被肯定被稱讚難捨能捨,已度苦邊。


   若被肯定被稱讚,頓時喜形於色,若不稱我意則失望,若不被肯定則憂愁悔恨,若被誹謗則憤怒難消,若被冷落時則悲苦不活。若平輩知見相左,便唇槍舌戰,若不是平輩不是同學,便默然而去,從此不相往來以示不屑。
   所謂「我找到了」,學佛只是多此憂悲惱苦,就這樣過了信仰宗敎的一生,似乎都未曾關心所學是不是佛法,自詡學佛,從來不自知就是自己經常罵人迷信的迷信人。


   我們習慣於過多采多姿的生活,不堪忍平淡日子,不堪忍面對生老病死苦,於是有宗教信仰,學佛以用滿足不堪忍之處,短暫的宗教效應,却誤以爲已找到了歸依處,一頭栽入宿命流中永無出期。原來我們學佛也如同學習一般世間技藝學問那樣,欲求獲得某種超凡入聖的什麼,即此錯誤,欲心向外追逐聖境,如同追求多采多姿的生活,未曾改變久遠以來的生活習性,在宿命流中學佛,所以只是增長了宗教信仰的憂悲惱苦,無濟於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佛法出現於世間是爲了解除我們的憂悲惱苦,若發心學佛,便是學永斷憂悲惱苦,無論是學小乘學大乘都一樣,學小乘自不在話下,學大乘於廣修菩薩行中不憂悲惱苦,豈非更顯出大乘之難能可貴。若是如此,學佛有無效果有無成就,無須向外求人以心印心,但當反省我今日減損多少憂悲惱苦?我現前減損了多少憂悲惱苦,我於每一念頭的起伏生滅,如實知減損了多少憂悲惱苦?欲心生時知欲心已生否?瞋心生時知瞋心已生否?癡心生時知癡心已生否?若都不知就都不學佛。


   若已知欲念,能消除欲念否?若只能乾瞪眼看著欲心染欲,已做多少佛學學術研究,已著述多少經論,已得什麼禪、什麼定、什麼神通又有何用處?若瞋恚念已生,能消除瞋恚心否?若不能,持咒豈非白持?與上師相應與本尊相應豈非白相應?雙修採補豈非只白白供人淫欲?若愚癡害心已生,能消除害心否?若都不能,做慈濟,持戒,念佛,拜佛,參禪,讀誦,持咒,修氣修脈修明點,打通任脈二脈中脈,有種種異能神通豈非都只是白忙?


   貪瞋癡是憂悲惱苦的根源,貪瞋癡永斷則煩惱永盡無餘。煩惱若未盡,煩惱現前時,煩惱可以即是菩提,煩惱可以即是貪瞋癡。若面對煩惱時,於觀色無常,厭,離欲,滅盡,見法湼槃,煩惱便是菩提,若不能,若都不自知在煩惱中,煩惱即是貪瞋癡,終將墮入三塗苦。學佛不是學技藝學問,而是學習面對煩惱,永盡煩惱,實踐所謂煩惱即菩提。當知當證,所應證者,即是證此菩提。而此一菩提,於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可證,隨時隨地可檢別自己學佛的程度,瞬間可自知自證,不待他人肯定稱讚,不待向外參訪名師以心印心。


   若知乎此,不用學外道法,但當實踐八正道,此是諸佛成佛之道,我們隨此道而去,念念煩惱厭離滅盡,見法湼槃,煩惱即是菩提,若喜貪盡時說心解脫,則能自知自證不受後有。
   貪瞋癡永盡則心解脫。心解脫有三種層次,可令我們學佛人隨時自知自證自己的程度。雜阿含四六四經:


   若觀色無常而斷身見,戒取,疑,這是初果解脫境界,能於觀色無常時厭,離欲,滅盡一念喜貪便證一念解脫界。若學者疑佛法僧便 未斷疑,尚不知不見湼槃,若疑戒便未斷戒取,也尚未見湼槃,若以爲世間實有,色身是世間法之一,便見取色身實有,尚未斷身見,也尚未見湼槃,不能觀色無常時見法湼槃,縱然善說佛法,善作佛學學術研究,縱然勤於念佛,拜佛,誦經,誦咒,做諸布施功德,參禪打坐,都尚未入佛知見,無須求人以心印心,無須求人肯定,但當實踐八正道,以戒爲師,戒爲諸善功德本,終將斷疑斷戒取斷身見,得法眼淨,自知自證初果,若有誤會已悟已證,也將因實踐八正道,可得及早發現有錯,不至於走入歧途。


   若觀色無常,厭,離欲,滅盡,由點而面,能持續較長的止觀境界,貪欲、瞋恚、愚癡漸漸薄弱,便已證二果斯陀含。若見美色,已生淫欲念不能瞬間除滅,尚未證斯陀含果,若見惡色已生瞋恚念不能瞬間滅盡,尚未證斯陀含果,若見不美不惡色已生愚癡心,不能瞬間除滅,尚未證斯陀含果。但當實踐八正道,縱然一時誤會也將及早發現有錯,不至於四處宣揚,自暴其短。


   若觀色無常,厭,離欲,滅盡,成片展現,貪欲瞋恚已斷,少慢未除,則證阿那含果。若尚有夫妻行爲,還未證阿那含,一切有雙修採補,有夫妻行爲的學者都未達到此境界。若見美色生可意也還未證此果,若見惡色生不可意也還未證此果,若有脾氣那怕一點點,也還未證此果。但當實踐八正道,不至於誤會已證阿那含。


   若觀色無常,厭,離欲,滅盡,解脫,無間等,喜貪已盡,心解脫,慧解脫自知自證,成阿羅漢。若尚有絲絲貪瞋癡念,連阿那含果都未證,更別說證阿羅漢果。若無漏盡通,便未證阿羅漢果,若無宿命通尚未證阿羅漢果,若無天眼通尚未證阿羅漢果,若無神足通,尚未證,若無他心通尚未證,若無天耳通尚未證,慧解脫者只是向阿羅漢 尚未證阿羅漢,自我陶醉只是貽笑大方。但當實踐八正道,不至於誤會自己的成就。


   由證初果以至阿羅漢果,所證解脫界,是由點而面而遍處而無間等,程度有別,但解脫本質無二無別。譬如一念淫欲念已生,若不斷不解脫,便有一念惡業,便有一念痛苦,若一念解脫便滅盡一念之後有。這一念不受後有與阿羅漢我生已盡不受後有是無二無別的,譬如十寸大蛋糕,取其一分,一分蛋糕的材質與十寸大蛋糕無二無別。


   從證初果解脫境界至阿那含解脫境界都叫做斷界,以斷一切行故名斷界。若已斷貪瞋癡三界愛欲,叫做無欲界,生活於三界不住不計三界,大乘者叫做無住湼槃界。若滅一切行就叫做滅界,滅界心解脫,永離於生死。所謂解脫便有如上所述斷界解脫,無欲界解脫,滅界解脫,三種解脫層次,本質則無二無別。


   我們學佛便直截了當從斷煩惱下手去學,不學稀奇古怪,但當以戒爲師,實踐八正道,先以戒力遮止不善行,離欲離諸不善行而生明,而悟而證初果。若已證初果,則能觀色無常,厭,離欲,滅盡,解脫,由點而面而遍處,以一念爲解脫之單位,隨憶隨覺隨觀,如實知一念便一念解脫,所謂煩惱即菩提,菩提是智慧之果實,若一念解脫便得一念菩提。


   譬如我們面臨髒亂汚穢的道路,後退無路,必須向前走,既已走入髒亂汚穢之煩惱區域,若怨天尤人,煩惱不止叫做煩惱,於念念間怨天尤人念念都造惡業,現前便已邊走邊受雙重份量的痛苦,未來更背負不可逃避的困厄。若於此髒亂汚穢中,不論倡導環保不倡導環保,不論參與公益或不參與,要當念念如實知,善護念,厭,離欲離諸不善,滅盡,解脫,見法湼槃,身受心不受,終將走出髒亂,雖在髒亂中煩惱即菩提。

   學佛的主題在於斷除喜貪,若喜貪已盡,煩惱永盡則說心解脫。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