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談到修行時,
你眞正需要的是由誠實和正直開始,而不需要給自己製造太多麻煩。你們居士中沒有人研究過經藏,可是你們仍然能夠貪、瞋、痴,是不是?你是從哪裡學來的?你需要去閱讀經藏或論藏不會有貪、瞋、痴嗎?這些都已經在你的心中了,你不需透過研究才能擁有它們,相反地,佛法是用來探究和捨棄這些的。
讓認知從你的内心散發開來,如此一來,你就會修行得正確了。如果你想看火車,就到總站去看吧!你不須走完北線、南線、東線和西線去看所有的火車。如果你想要看每一部火車,最好到「總站」去等,那是所有火車的終點。
有些人來告訴我:「我想要修行,可是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我沒辦法研究經典,我逐漸老了,我的記憶也不大好 ……。」只要看著當下這裡就對了,看著「總站」,貪在這兒生起,瞋在這兒生起,痴也在這兒生起。光是坐在這裡,你就可以觀看所有這些東西的生起。就在當下這兒修行,因爲這裡就是你卡住的地方;這裡是「認定(世俗)」生起的地方,專注(定)生起的地方,這裡也是「法」將會生起的地方。
因此,「法」的修習是不分別階級或種族的,它只要我們向内觀、看見和明瞭。剛開始,我們先訓練身體和言語遠離穢惡,也就是「戒」。有些人認爲要有戒,就必須整天整夜背誦巴利經句,但是,實際上,你只須讓你的身、口無瑕疵,那就是「戒」了。這並不難瞭解,就好像在烹調食物一樣……,放一點點這個,放一點點那個,直到恰到好處,而且美味可口!如果你已加進正確的佐料,就不需再添加其他東西來使它可口,因爲它已經很美味了。同樣地,正確地照顧我們的身和口,將會帶給我們「戒」。
「法」的修行隨處可行。過去,我四處遊走,只爲尋求一位老師,因爲我不知道該如何修行,我總是害怕我修得不對,於是便不停地從這座山爬到那座山,從一個地方跑到另一個地方,直到我停下來,好好地反省了一下。如今,我明瞭了。過去,我一定非常愚痴,我到處跑,尋找修習禪坐的地方 —— 我並沒有覺察到它已經在那兒了—— 我的心中。所有你所要的禪坐就在當下的你的裡面;當下的你,裡面就有生、老、病和死存在。這就是爲何佛陀說:「智者自知」的原因。我以前也說這句話,但卻不了解它的涵義,我四處追尋,直到幾乎筋疲力竭而死 —— 直到那一刻,當我停下來時,我找到了我一直在尋求的,就在我心中。所以,我今天才能夠告訴你們有關這的一切。
因此,在你們修習「戒」當中,就照著我在這兒所解釋的那樣來修習。縱使有些人可能會說,在家裡無法修行,有太多的障礙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連吃飯、喝水都會變成障礙了。如果這類的事都是修行的障礙,那麼的話,就別吃好了!修行眞的有很多利益,怎麼會有障礙呢?如果你站在一根刺上,那好嗎?不去站在刺上不是比較好嗎?「法」的修習會給所有的人 —— 不論什麼階級,都帶來利益。不管你修得多少,你對眞理的認知就有多少。
有些人說,身爲一位在家人,他們無法修行,環境太擁擠了。如果你住在一處擁擠的地方,那就去觀照擁擠罷!讓它開闊、寬大。心已被擁擠給蒙蔽了,好好地訓練它,去認識擁擠的眞相。你越忽視修行,你就會越忽略要到寺院來聽聞佛法,你的心就會越深陷沼澤中。就如同一隻青蛙跳進洞裡一樣,只要有人帶著一把釣鈎來,青蛙的命就完了,毫無選擇的餘地。牠只能坐以待斃了。因此,小心點,別讓你自己掉進一個小角落裏去 —— 有人可能會帶著一把釣鈎把你釣起來。在家裡,你已經被你的小孩和孫子所煩擾,這比青蛙還糟!你不懂得如何去不執著這些事物,一旦老、病和死一來到,你怎麼辨呢?這就是那把將要來釣你的釣鈎,你能夠往哪裡跑呢?
我們的心就是處於這種困境中,花費所有的精神在小孩、親戚、地位:而你卻不知道如何放下它們。沒有「戒」和「慧」來放下事物,你是沒辦法解脫的,當受、想、行、識招惹苦時,你總是深陷其中。爲何會有這種的苦呢?如果你不去觀察的話,是不會知道的。假如快樂生起,你就束縛於快樂之中、耽溺於快樂之中,卻不問問自己:「這快樂是從哪裡來的?」
因此,調整你的見解罷!哪裡都可以修行,因爲心到處都與你同在。如果在坐著的時候,你有善的念頭,你可以覺知它們;如果有惡的念頭,你同樣可以覺知它們,這些都與你同在。躺著的時候,如果有善的念頭或惡的念頭,你一樣可以覺知它們,因爲,修行的地方,就在心裡面。有些人認爲,每一天都一定要到寺院去,這是不必要的,只要看著自己的心就夠了。如果你知道修行的地方在哪裏的話,你會充滿自信的。
佛陀的教法告訴我們要看著自己,不要去追逐時尚和迷信,這就是爲什麼他說:「持戒帶來幸福,持戒帶來財富,持戒導致涅槃。因此,將你的戒持清淨。」尸羅(戒)是指我們的行爲;善行帶來善果,惡行招來惡果,不要期望天神來協助你,或天使和護法來保護你,抑或良辰吉日的庇護,這些都不是眞的,不要相信它們。如果你相信它們,你就會受苦,你將永遠在等待好日子、好月份、好的一年,天使和護法,這樣你只會受苦。往你自己的行爲和言語裡看,往你自己的「業」裡看。做善事,你會承受善報,做壞事,你會承受惡報。
假使你瞭解善惡、對錯都在你的心中的話,那麼,你就不須到其他地方去尋找它們了,只要在它們生起的地方去尋找就對了。如果你在這裡掉了東西,就必須在這裡尋找。卽使你剛開始找不到,還是得繼續在你遺失的地方尋找,可是,通常我們在這裡掉了東西,卻跑到那裡去尋找,你哪時候才找得到呢?善與惡的行爲都在你的心中,只要繼續在此尋找,有一天,你一定會看到的。
一切的眾生皆根據他們自己的「業」而感招。「業」是什麼?人們太容易受騙了,如果你做惡事,他們說閻羅王(yama)會將它寫在一本簿子上,當你到那裏時,他會拿出他的記錄簿來調查你,你們都害怕死後的閻羅王,卻不認識在你自己心中的「閻羅王」。如果你做壞事,卽使你鬼鬼祟祟地自己一個人做,這個「閻羅王」就會將它記錄下來。坐在這兒的你們當中,大概有很多人曾不爲人所見的秘密地做過壞事,但是,你看到了,不是嗎?這個「閻羅王」全都看到了,你自己看得到嗎?你們大家稍微反省一下「閻羅王」已經全部記錄下來了,是不是?你是沒辨法逃避的;不論你自己一個人做或團體,在野外等等 ……。
這裡有沒有人曾經偷過東西?我們之中大概只有少數以前是小偷,縱使你不去偷他人的東西,也仍會去偷自己的東西,我自己就有這種傾向,所以我才斷定你們有些人或許也是一樣。也許過去你曾偷偷地做過壞事,沒讓其他任何人知道,可是,即使你不告訴其他任何人,自己也必定知道,這就是那個監視你和將它全部記錄下來的「閻羅王」。無論你走到哪兒,他就將它完全地記在他的記錄簿裡。我們要知道自己的動機,當你做壞的行爲時,惡便存在;當你做善的行爲時,善便存在,你沒有任何地方可以躲藏的。卽使他人沒看到你,你自己一定會看到;卽使你跑進一個深洞裏,你依然會找到自己啊!做了惡的行爲而能夠逃避開來,是件不可能的事;同樣的道理,你爲何不會看自己的清淨呢?你全都看見 —— 平靜、煩亂、解脫或束縛 —— 我們親身看到所有這一切。
在佛教中,你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有的行爲,我們不能像個婆羅門一樣,跑進你的家中說:「願你幸福與強健,願你長壽。」佛陀並沒有那樣說。光憑口說,病菌怎麼會除去呢?佛陀治療病痛的方法是說:「在你生病前發生了什麼事?你的病是什麼促使的?」然後你告訴他整個經過。「是不是像這樣子?服這方藥試試看。」假使藥不對,他試另外一種,如果是對症下藥,那就是正確的藥了。這種方法是有科學根據的。至於婆羅門,他們只在你的手腕上繫一條線,然後說:「好,幸福、健康,在我離開這個地方後,你只要起身,吃道豐盛的餐飯,就會好起來了。」不管你付他們多少錢,你的病痛將不會痊癒的,因爲他們的方法並沒有科學根據,但是,人們就是喜歡相信這個。
佛陀不希望我們去相信這些東西,他希望我們以理性來修行。佛教流傳至今已有幾千年了,大部份的人卻不顧是非對錯地繼續依照他們老師所教的去修行,那是很愚痴的。他們只是一味地遵從先人的例子。
佛陀並沒有鼓勵這種事情,他希望我們以理智來行事。例如:有一次,當他在教導比丘們時,他問舍利弗尊者:「舍利弗,你相信這個敎法嗎?」舍利弗尊者答:「我還不相信。」佛陀於是讚揚他的回答:「非常好,舍利弗,一位智者不輕易地相信。他會觀察事物,觀察它們的原因及情況,然後在他相信與否定前,先明瞭它們的實相。」
可是,今日大部份的師長,都會說:「什麼?你不相信我?!滾出去!」大部份的人都畏懼他們的老師,不論他們的老師做什麼,他們就盲目地追從。佛陀教我們要黏附於眞理,聽聞教法,然後理智地思惟,探究進去。對於我的開示也是一樣 —— 去思惟它,我說的對嗎?確實地探究進去,往自己的內心裏去探究。
所以,我們說「守護你的心」,守護他自己的心的人將會從魔羅的鐐銬中解脫出來。就是這顆心去執取事物、認識事物、明瞭事物、經驗樂與苦的 ……,只是這顆心。當我們全然了知「世俗(認定)」和「有爲法」的眞相時,我們自然會把苦丟掉。
一切事物都只是事物,它們本身不會造就苦,就猶如一根非常銳利的刺。它使你痛苦嗎?不,它只是一根刺,不會招惹任何人。可是,假使你去站在它上面,你就痛苦了。爲何會痛苦呢?因爲你就踩在刺的上面。刺只管它自個兒的事,不會去傷害任何人,唯有你去站在它上面,你才會痛苦。我們之所以會痛,是因爲我們自己的關係。色、受、想、行、識,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只是事物,是我們自己去招惹它們的。如果我們去打擊它們,它 們會反擊回來;如果我們不去管它,它們也不會去干擾任何人,只有醉漢才會去找它們麻煩。一切「有爲法」皆是根據它們的性質而招感,所以佛陀說:「寂滅爲樂。」如果我們克服「有爲法」,了知「世俗(認定)」和「有爲法」的本來面目,既非「我」也非「我所」,既非「我們」也非「他們」,並了解到這些信念都只是我見時,「有爲法」便解脫自我的妄執了。
如果你認爲「我很好」、「我很壞」、「我很了不起」、「我是最好的!」,那麼,你就是見解不正了。如果你將這些念頭視爲「世俗(認定)」和「有爲法」的話,那麼,當他人說「好」或「壞」時,你都不會在乎。只要你依舊視它爲「我」和「你」,就好像有三個黃蜂窩一樣,只要一說話,黃蜂就會嗡嗡地飛出來叮你。那三個黃蜂窩就是:我見、疑、戒禁取。
一旦你往「世俗(認定)」和「有爲法」的眞實本然裡看,自負便無法戰勝。別人的父親就如我們的父親,他們的母親就好像我們的母親,他們的小孩就好像我們的小孩;我們視其他眾生的苦、樂爲我們的苦、樂。
如果我們這樣來理解的話,我們可以和未來佛面對面了,那並不難。明瞭每個人會遭受同樣的命運,那麼,世間就會跟鼓皮一樣平滑了。如果你想見彌勒佛 —— 未來佛,那就別修行吧!你大概會等到他罷,但他可沒瘋到會收那樣的弟子呀!大多數人都只是懷疑。如果你對自我不再懷疑,那麼,不管人們說你怎樣,你都不會在乎,因爲你的心已經放下,已安住於平靜中,這樣「有爲法」就被平定了。執著於修行的相上 …… 執著於修行的相上 …… 那老師很差,那個地方不好,這才是對的,那是錯的 ……。不,沒這些事,所有的這些想法都擺平之後,你就與未來佛面對面了,那些只握著他們的手祈禱的人,永遠也達不到 °
因此,修行就在這兒了,如果我再多說的話,大致上也都一樣,其他的開示跟這個也會是一樣的。我已經將你們帶到這裏了,如今,你們思惟思惟罷。我已經將你們帶到「道」上了,不管誰要去,就在那兒了,那些不想前去的人,可以留下來。佛陀只送你們到「道」的起點「如來只指出道路」,對於我的修行,他只教我這麼多,其餘都是靠我自己。如今,我教導你們,也只能告訴你們這麼多,只能夠帶你們到「道」的起點。不論誰想回去,可以回去;不論誰希望繼續前進,可以前進。現在,就由你自己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