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畏懼的苦行僧

(Mahatma Gandhi,1869 ~1948)
簡 介
甘地「聖雄」之名的由來原為孟加拉偉大詩人泰戈爾對甘地表示尊敬之稱呼,原文「Mahatma」意為「偉大的靈魂」。他是印度歷史上最富傳奇的人物,也是信仰自由的苦行僧。
甘地外表簡樸,學識平庸,外表也膽小羞怯,但卻掩蓋不了他內心的愛國情操。他無私地為自由奉獻、搏鬥,受盡磨難;面對英國殖民政府壓迫,毫不退縮,終於解放印度人民族專制的社會枷鎖。他對於真理的追求是從容鎮定、毫不氣餒的,他一生對真理的奉獻,值得我們借鏡與效法。
誕生與教養

家庭教育對甘地的美好人格有著重要的影響。甘地誕生在一個中等的家庭。
祖父烏塔姆昌德是是當地邦政府的首席部長;而祖父過世後,父親也成為當地的首長。甘地的父親共結過四次婚,甘地是第四位妻子普特里拜所生下的。
甘地的母親溫柔而虔誠,篤信宗教,始終不渝地奉行齋戒和祈禱,給兒子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兒子十分崇拜她。甘地曾經向他的同伴表示:「如果我身上有任何的美德,都是從母親身上繼承的,母親所留給我思想中的一切就是聖潔。」
有一次,甘地衣著不整地走在大街上,正好被出來購物的母親給撞見了,母親當場就說了他幾句。但是甘地不但不認錯,竟然還理直氣壯地頂撞母親說:「媽媽,你未免也太 小題大作了吧!偶爾不修邊幅又不礙事,你又何必如此?」母親沒等甘地把話說完,就連忙搖頭制止,告訴他說:「孩子,不注重細節的人,必然粗心大意,而粗心大意的人能成就大事嗎?再說,如果你連自己的衣著都整理不妥貼,將來又如何能仿效你的父親處理眾人的大事呢?好好想想吧!我不需要你現在就向我低頭認錯,只希望你日後能改過。」
由此可見,甘地他母親對孩子的管教方式,是嚴肅而不失寬厚的,但是只要甘地犯了不誠實的過錯,她就會一反常態地嚴厲指責。正因為母親如此注重甘地的人品,所以甘地的性格才能夠始終光明磊落。
甘地求學的時候,儘管認真努力,仍然只是個「中等學生」。雖然他害羞、膽小,怯於與人交往,也不愛運動,但是卻擁有高尚誠實的人格。有一次,當時的英國政府派遣傑魯士督學到學校測驗學生的英文程度,傑魯士一共出了五道題目,其中四題甘地都答對了,只有「茶壺」這個字寫錯了。當時教師用腳尖踢他一下,暗示他去抄襲鄰座同學的正確寫法,但是他很固執,完全不理會教師的暗示,因此被老師責罵「愚蠢」,然而他並不以為然地反駁老師說:「我覺得靠作弊獲得高分而被表揚是可恥的,我堅持憑我的實力考取滿分。」
甘地從來不對同學與師長撒謊,而且只要是一點小小的過錯,便會使他流淚,因為甘地認為師長的責備是最使他難堪的事。有一次,甘地因為受到責罰,當時他很悲痛地哭泣並表示:「我不是因刑罰而難過,我的難過乃是因為別人以為我罪有應得。」由此可知甘地具有很強烈的羞恥心與堅定的持守人格之信念。
赴英學習
甘地的父親於1885年過世,兩年後他進入一所學院就讀。但是甘地對於學校的學習氣氛並不滿意,於是便有一位長輩向他建議,如果想像他父親一樣擔任公職,最好去英國學習法律。但是要如何才能籌集到赴英留學的費用?由於家庭財源不濟,他試著向各處去申請獎學金,但是都沒有結果。
他無視於挫折和困難,繼續不懈地努力,最後終於籌集了一筆貸款。然而他的母親不願意愛子離家遠行,擔心那會影響他的人格,在外國會受到誘惑而放縱自己。甘地為了不使母親反對,因而向母親發誓自己不會受到任何的誘惑,並且堅持不喝酒、不近女色、不食肉的誓約。
然而在赴英前夕,甘地再次受到阻礙。甘地屬於莫德・班尼亞種姓,過去該種姓的人從來沒有人去過英國,因此大家對於甘地要出國一事議論紛紛,最後召開一個種姓的會議,請甘地出席。族長告訴甘地:「照本族的意見,你去英國的打算是不妥當的。我們的宗教禁止航海遠行。我們還聽說到了那裡如果不損害我們的宗教,便無法生活。你在那裡要保持我們的宗教是不可能的。」
甘地據理力爭:「我並不認為到英國去是違背了我們的宗教,我到那裡的目的是求學深造。而且我已經答應我母親不做你們最害怕的三件事,我相信我的誓言能保障我的安全。」在甘地的堅持之下,他最後被種姓法庭決定剝奪種姓,但是這一切並沒有把他嚇倒,甘地仍然搭乘1888年9月4日的船到英國南安普敦。當年甘地十八歲,他在船上寫的日記中,坦率地描述了自己的經歷和恥辱:「我相信如果任何人處在我的境況,他將不可能看到英國。我所經歷的困難使我對到英國學習,比原來想像的更為熱烈。
素食心態的轉變

剛到英國的甘地,非常地想念家庭、祖國。英國的一切對他來說都是那麼地陌生。
特別是因為堅持吃素,因此能得到的食物都淡而無味,甚至經常處於饑餓狀態。有一次在居住的附近,甘地無意中發現一家素食館,這個發現讓甘地快樂得如同「一個孩子得到了他心愛的東西一樣」。這一餐是甘地到英國以來稱心如意的第一餐,臨走前他買了一本薩爾特的《素食論》。
甘地將這本薩爾特的書從頭到尾讀了一遍,印象非常地深刻。自從讀了這本書的那一天起,甘地可以說是真正變成一個知所抉擇的素食者。過去他對素食的堅持,是因為遵從對母親的承諾,以及忠於自己相信的真理,但是並沒有全然地順服,在他內心同時有另一個聲音,希望每一個印度人都成為肉食者,這樣自己終有一天才可以公開地、自由地吃肉,並且勸導別人也吃肉。
現在甘地內心主動選擇素食,並主動研究許多飲食的書籍,他驚奇地發現素食主義的許多作家,都曾經非常細緻地從宗教、科學、實踐和醫藥方面著手探討過素食的問題。例如從倫理的角度來看,人之所以超越於下等動物,倒不在於前者必須以後者為食,而是高級動物必須保護低級動物,兩者之間須有互 助,就如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人們之所以飲食,也並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生存。現代科學證實了他祖先的飲食習慣非常合理。
從此之後甘地積極地宣揚素食,成為一位熱情的素食主義者。他參與許多在英國舉辦的素食協會會議,並經常為雜誌撰稿,介紹許多關於印度人們的飲食習慣、風土人情及喜慶節日。
羞澀的護身符

甘地的思想逐漸地形成,但是卻無法擺脫天生的羞怯,即使只是在六七個人的面前表達想法,也經常會令他不知所措。
有一次他受邀為一個提倡素食的場合演講,事先準備的講稿只有一頁,但當他要站起來宣讀時,他的眼睛卻因為緊張而變得朦朧,而且還不斷地發抖,完全無法讀出來,最後只得由其他人代為宣讀。這樣的羞怯個性,直到後來甘地到了南非才有一點改變。
日後甘地談到自己的天生羞澀時表示,雖然自己對此經常感到很難為情,並且鬧了許多笑話,但是卻也有很大的好處,因為羞怯的個性教導他學會用字簡練,並自然而然地養成了一種約束自己思想的習慣。在他所有說過的話或是寫過的文章中,從來沒有一句思慮不周的字句,因此避免了許多差錯,也很少浪費時間。
這個經驗教導甘地「沈默是信奉真理的人精神訓練的一部分」。甘地指出:「在我們日常生活裡,確實有很多急於講話的人。這些人可能會有意或無意地浮誇、抹殺或縮小真理,如果要克服這種弱點,沈默是必要的。一個很少講話的人,他的言詞往往比較經過考慮,他會衡量每一句話。當一個人擁有滔滔不絕的談吐,說實在的,這不見得對這個世界會有什麼裨益,有可能是浪費時間。我的害羞確實維護了,我,它讓我成長,幫助我識別真理。」
接觸各種宗教
甘地生來就屬於毘濕奴信徒(即印度教徒),雖然從小就經常到哈維立神廟去朝拜,但是這並沒有觸動他內心真實的感情。小時候,他唯一的宗教體驗是來自家中一位老傭人蘭芭的影響。甘地小的時候很怕鬼怪,所以蘭芭教他可以反覆誦念「羅摩那摩」(為毘濕奴的化身,反覆念誦表示對羅摩的崇拜),就不會害怕。甘地並不相信毘濕奴,但是因為相信蘭芭,所以自幼年起,當他害怕時便開始反覆誦念「羅摩那摩」,以消除對鬼怪的恐懼,直到成年,都非常地有效。
甘地的家庭教育中,經常有機會接觸其他的印度教宗派,所以自然養成一種容忍一切宗教信仰的態度,並根深蒂固地深信:道德為一切事物的基礎,真理為一切道德的本質,真理是他所追求的唯一目標。
甘地從倫敦的學生時代開始,就開始認真嚴肅地研究宗教信仰,以一種同等崇敬的心理,探求所有宗教信仰的精華,認為所有信仰內在的精神都是同一的,而外形是無關緊要,甚至可能成為一種障礙。
甘地曾對一位力勸他改信基督教的朋友說:「我曾認真地想過要信奉基督教,甚至有段時間研究《聖經》,認為當中的教導能夠使一個完人樹立最好的榜樣。但是最終得到一個結論:我們印度教中沒有的東西,在基督教的《聖經》中也沒有辦法找到。如果能夠做好一位印度徒,其實也意味著能夠成為一個好的基督徒。」
接著又再補充:「如果一個人能夠達到他自己的宗教信仰核心,他也就達到了其他信仰的核心。上帝只有一個,但是通往上帝的道路卻有很多條。」
非暴力運動的萌芽

甘地在英國學習三年後,取得倫敦法學協會所頒發的律師證書後回到印度。回國後的甘地發展並不順利。
天生害羞的個性使得他無法在法庭上詢問證詞,在孟買待了六個月,一事無成。後來朋友介紹他去穆斯林商行在南非的律師,協助處理一宗重要的訴訟案件,於是甘地於1893年4月出發前往南非班德。在南非,甘地與當地的勢力發生衝突,這激發他隱藏著的道德力量,讓所受到的恥辱與失敗變成了一種富有創造的激情。南非的白人很少,他們不把當地的南非人與印度僑民當人看待,不論其職業或身份,都通通污衊是苦力或蠢貨。
甘地第一次受到侮辱,是在朋友帶甘地去拜訪德班法庭的時候,甘地一進入法庭,法官就要求他摘去頭巾。甘地對於這種污衊自己民族頭飾的行為感到非常的憤慨,於是將此事投信報社,以維護自己在法庭纏頭巾的權利。當地報界對這件事廣為議論,並評論甘地是「不受歡迎的人」。
大約一個星期之後,甘地搭乘火車到比勒陀利亞。雖然他的代理人為他買的是頭等車票,但是中途有位白人上車 看到甘地,馬上向鐵路局人員表示不願意和「有色人種」同一車廂,於是甘地被命令搬到行李車去。甘地拒絕這樣的要求,接著就被警衛推下火車,鐵路當局還拿走他的行李。
當時正是冬季,甘地的行李被拿走,他也沒有勇氣去拿回來,只能夠在漆黑的候車室凍了一夜,心裡一直在思索:「我是應該站起來為我的權力奮鬥呢?還是回印度去?」甘地最後決定要留下來,忍受這一切。多年後他回想這次的事件,說道:「我的積極非暴力運動的想法就是從那一天開始產生的。」
南非的公開演講
甘地親眼見到他的同伴在南非的困境,到了比勒陀利亞的第一個行動就是召集一次印度僑民團體會議,將自己的想法發表公開的演說。這是甘地第一次公開式的演說,這次他並沒有膽怯害羞,他內心深處的勇氣讓他完成了一個成功的演講,將他從苦難和怨恨中得到徹底的解脫。從此之後,他的演講也不再失敗。
甘地並沒有去責怪少數白人的蠻橫無理,而是強調要爭取印度僑民的尊嚴,並引發每個人的自覺。也就是在任何地方都應該努力培養自己的美德。如生意上的誠實、個人的清潔習慣、消除來自宗教、種姓和團體的局限,團結一致。幾乎在一夜之間,這位害羞而膽怯的青年變成了熱衷於公眾服務人們的首領。
發表《綠書皮》
甘地結束在南非的訴訟案後,仍然繼續留在南非,為納塔爾印度僑民的權益努力。首先他將不同種族的僑民組織成「納塔爾印度人協會」,替他們寫一封封的請願書,成功地為他們辯護。甘地在南非二十年期間,積極投身於當地反對種族歧視的鬥爭,因此,他贏得了很高的社會威望,成為一名頗有影響的社會活動家。他的戰鬥熱情及新聞寫作天賦,在一封封的公開信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雖然他知道自己所做出的貢獻,也因為能夠獻身於有益的事業而自豪,但同時也謙虛地感到自己能力微弱。
在南非停留期間,甘地曾回到印度,把南非的印度僑民悲慘境況寫成〔在南非英屬印度僑民的苦難〕 書,因為封面是綠色的,所以又稱為「綠書皮」。此書得到印度報刊的廣泛宣傳與評論,書中的記述措詞嚴謹,毫無矯揉造作,也沒有敵意或誇大其詞,他在書中闡明自己政治信仰的基本原則是「以仁愛來征服仇恨」。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1915年,甘地正式返回英國殖民地的印度。1916年2月在貝拿勒斯印度教大學的成立典禮上。
甘地發表他回印度以後的第一場演說。這場演講有許多印度王公及達官顯貴都趕來參加,因此甘地不得不以英文演講,他對於自己用「一種外來語言對自己同胞們講話」表示深感「羞愧和恥辱」,並對那些渾身珠光寶氣的王公直言:「除非你們摘掉身上所有的珠寶,並說明是受印度同胞委託代為保管的,否則印度就不可能得到拯救。」
接下來的日子,甘地不斷地對印度境內所發生的種種不公平事情發聲,並於1920年發起對英國殖民政府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包括號召全國實行普遍抵制英國貨幣和各種機構。
當時印度人民的衣服都是由英國以低價從印度買來棉花,在英國做成衣服後,再運回印度用高價賣給印度人,所以拒買英國製的東西後,衣服成了印度人民最大的問題。於是,甘地以身作則,用最傳統的紡紗機自己製作衣服,並呼籲印度人民每天撥空一起來紡紗,解決衣服問題。甘地這種堅持的毅力深深感動印度人民,於是印度人民將英國製的衣服丟掉,並且一起投入紡紗工作。
甘地一方面對外反對不公正,一方面對內教導受壓迫的工人和農民要擺脫無知與無能。甘地指出,一個民族如果想要獲得自由,就必須依靠自己的雙腿站立起來。他鼓勵印度人民要為自己的權利展開鬥爭的時候,也告訴他們應該要履行自己的職責,並採取非暴力的鬥爭。
甘地曾多次被捕,以及進行十六次絕食。他堅持所有的抗爭一定要是非暴力的,當有暴力產生的時候,他便以絕食來喚醒大家。他在許多的演講中指出:「不可以用瘋狂來對抗瘋狂,而是應該以明智來對待瘋狂的行徑,這樣整個形式將會對你們有利。」絕食幫助甘地擺脫道德上的困境,並將他從無法忍受的、孤立無援的心境中解救出來,這種自我加強的痛苦帶給他一種精神上的昇華,同時也使他的對手處於道德的困境之中。毫無疑問的,絕食觸動並軟化人們的心,並產生一種強制性效果。
甘地放棄自己的頭銜和榮譽,並旋風般地四處演講,喚醒沈睡許多世紀的人民,讓他們重新認識自己身為人而應有的尊嚴。有很多人嘲笑甘地想要在一年之內獲得自治的信心,但這一切確實在一年內實現了。在印度各地看到充滿了獻身勇氣與精神的人們,律師不再開業,學生也離開學校,成千上萬的市民艱苦跋涉,前去農村,號召農民與政府進行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甘地如同燃燒的光火,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男男女女。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在一封公開信中,熱情地讚揚甘地,在危險關頭回到人民之中,並擁戴他為「聖雄」和「人類偉大的領袖」。泰戈爾和一位美國記者談到不合作運動的時 候說:「這場運動很幸運的是由甘地這樣的人來領導,他聖潔的一生全印度為之敬慕,只要由他掌舵,我就不用擔心船隻會沉沒,相信它一定能夠平安抵達彼岸。」
1954年新上台的英國工黨,飽受各方的壓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日軍,逐漸逼近印度,基於對戰局的評估,英國終於同意印度獨立。但由於印度境內的印度教、伊斯蘭教無法取得共識,經過漫長的討論與爭辯,英國裁示一邊一國。1947年8月15日,由印度教徒所成立的印度獨立,二天後伊斯蘭教徒成立的巴基斯坦也宣佈獨立。
獨立之後的印度,甘地不願意擔任任何公職,這個新生的國家百廢俱興,宗教紛爭並沒有因為分治而平息,國內仍然動盪不安。次年,甘地參加一項公眾活動時,竟在眾目睽睽下,被印度教徒槍殺身亡,遭受槍殺時,他口中唯一發出的聲音是「羅摩」,這是他稱呼上帝時最喜歡用的名字。甘地受槍殺的消息舉世震驚,印度舉國哀痛,痛失印度千年來僅見的聖雄甘地和平抗爭的手法,備受後人讚賞,世人譽他為二十世紀三大革命—— 反殖民、反種族和反暴力主義的促進者。
甘地語錄
◎ 我認為肉食對於人類通常生活所可能遇到的任何場合來說都是沒有必要的。我認為肉食對我們人類來說是不適宜的。如果我們比動物高等的話,那麼我們重複動物的行為就是錯誤的。
◎ 我今天再次重申我過去曾經堅持的觀點,我認為一隻羊生命的價值絲毫不次於人的,我不願意為了保養人身而去奪取一隻羊的生命。我認為越是無助的生命就越需要人們的保護以遠離那些野蠻的人。
◎ 一個民族的偉大之處和他道德的進步,可以用他們如何對待動物來加以衡量。活體解剖是人對造物主及其傑作所犯的所有罪惡之中最黑暗的罪惡。
◎ 我不僅要瞭解與被稱之為人類的生靈之間的友誼和等,而且還要瞭解與所有生靈之間的平等,甚至是與地上爬行的動物。
◎ 我整個心靈都在厭惡活體解剖,我認為所有沾染無辜鮮血的科學發現都是沒有價值的。
◎ 不與邪惡合作是我們的義務,就如同我們必須要與正義合作一樣。
◎ 我覺得,當心靈發展到了某個階段的時候,我們將不再為了滿足食欲而殘殺動物。
◎ 人之所以是人,不在於人以動物為食,而是必須保護動物。
◎ 我是一個謙卑的真理追求者,兢兢業業地追求自我的實現,並要在此生得到靈性的解脫。我為使靈魂脫離肉體的羈絆,要經過一種訓練;而我為國家服務便是訓練的一部分。若從這個觀點去看,我的服務可以說是純粹自私的。我殊無意於那終必朽壞的世上的王國,我所追求的是天上的王國,那就是靈性的解脫。
◎ 非暴力並不是在暴力和膽怯之間選擇逃避危險而置親愛的人於不顧,二者之間我寧願選擇暴力而不是膽怯。真正的非暴力要求的是更多的勇氣而不是暴力。
◎ 非暴力是我們人類所遵循的自然法則,正如暴力是野蠻的動物所遵循的自然法則一樣。對於動物這一精神蟄伏於體內,反映出只有體格強壯才能生存這一法則。而身為人的尊嚴應要求其遵循更高的法則,即服從於精神的力量。
◎ 如果一個人不能在人際交往中運用非暴力,那麼他就徹頭徹尾錯了。非暴力如同博愛、寬容一樣,必須從內部做起。
◎ 東西方的暴力往往是東、西方文明的差異造成的,其實,非暴力不是要消滅對手,而是要把對手變成朋友。非暴力的基本出發點是:對一人運用的原則便可用於萬物。人類從本質上是相似的,於己可行,則人人可行。
◎ 不管怎樣,非暴力是工具,真理是目標。工具必須觸手可及,所以非暴力是我們至高的責任。只要我們注意方法,我們終有一日會達到目標。一旦我們掌握了這一點,最終的勝利勢必屬於我們。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無論遭受多大的挫折,我們都不會放棄對真理的渴求。
◎ 真理力量不像暴力那樣將對手排斥在問題的解決之外;相反的,它重在改變對手,讓他參與到問題的解決之中並從中獲益,從而使雙方共同昇華。真理的力量不是把對手看作一個要攻克的敵人,而是一個攜手探尋消除爭端的至真辦法的伙伴。真理的力量不是試圖消滅對手,而是要將對手爭取到真理的一邊,要他棄暗投明。
◎ 真正的非暴力,威力超過最強大的暴力。
◎ 當你把一切奉獻給神明,作為真理的依歸,你會發覺一切有情眾生,都成為你侍奉的對象。這成為你的樂趣。為他人服務,我永不疲倦。
◎ 印度獨立前一位美國作家對甘地說:「非常可惜,你們的野獸已在森林中消失。」甘地答道:「不錯,同時牠們正在城市裡增加。」
◎ 你不能拿非暴力來當作懦弱的藉口,因為非暴力是勇者的最高道德。非暴力運動者,比那揮刀弄槍的人,需要更大的勇氣。懦夫的行為,與非暴力的精神,是完全相反的。
◎ 若人人採用以眼還眼的原則來彼此對待的話,人類早晚將成瞎子。我們無法在傷害他人的同時不傷害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