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二:
乙一、戒體相狀。
乙二、戒體作用。
乙一、戒體相狀
《事鈔》云:「謂法界塵沙二諦等法。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淨心器必不為惡,測思明慧,冥會前法。以此要期之心,與彼妙法相應,與彼法上有緣起之義,領納在心,名為戒體。」
《業疏》云:「於本藏識,成善種子,此戒體也。」
這一大科 —— 安住戒體,有兩個重點,先講「戒體相狀」。修行悟道,必須從持戒下手;想要持戒清淨,就要先得到戒體;有戒體,戒法才能產生作用。這一科「戒體相狀」是告訴我們如何成就戒體。有兩個重點:
先看第一段《事鈔》文,可以分成三小段來說明:
首先說明「所領受的戒法」:是『法界塵沙二諦等法』。
所謂「法界」,包含了整個十法界;十法界的法,就像恆河沙這麼多塵沙是個譬喻。那麼這個戒法是什麼内涵呢?『二諦等法』,包括了「眞諦」—— 不生不滅的無爲法,以及「世俗諦」—— 生滅的有爲法。
爲什麽說十法界的塵沙二諦等法,是我們所要領受的戒法呢?這裡,我們稍做說明:在還沒有受戒之前,十法界的法,都是我們造業的所緣境。爲什麼我們會去殺生呢?就是因爲有十法界雜染的因緣,才促使我們去造業,所以在沒有受戒之前,十法界的法都是我們造罪的因緣。那麼受戒之後,這十法界的因緣,就轉成我們持戒的對象,也就是把過失轉成功德。所以諸位要知道:在受戒的時候,我們的每一條戒,所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所面對的對象,含攝整個十法界有情無情一切法。因爲這樣,古德才說:十法界的妙善戒法,是我們所要領受的戒法;雖然只是受五條戒,但是所緣境卻是整個十法界。
其次「能領納的心」:『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淨心器必不爲惡,測思明慧,冥會前法。』
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方法,來領受十法界的妙善戒法呢?這裡強調一個重點:「以己要期」,就是心中必須要有希望 —— 一種想要成就廣大功德的希望,而這個希望有一定的時間期限;如果是受八關齋戒,則最少是一日一夜受持;如果是受五戒,則盡形壽受持,直到生命結束爲止。各有一定的期限、期誓。
而且,還要立下一個希望,依止要成就功德、離苦得樂的希望,而開始:『施造方便,善淨心器必不爲惡。』所謂「方便」,就是我們所要遵守的受戒儀軌。如果受戒的時候,該禮拜的地方沒有禮拜、該出聲音的時候沒有出聲,因爲身業口業沒有遵守儀軌、遵守這個方便,就得不到戒體;所以一定要遵守身業禮拜、口業稱念,以此來調伏心中的妄念;在三歸依 —— 納受戒體的時候,不能打妄想。
應該想什麼呢?『測思明慧,冥會前法。』所謂「測思明慧」是一種觀想:生命從現在重新開始 —— 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在三寶前,心中許下誓願:從今天起面對十法界要做三件事:第一、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第二、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第三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而不度。
不過,雖然我們許下這個誓願,並不表示馬上就能做到,重點是:先立訂一個目標,這樣生命才有方向、才有努力的使命感。而且在發願的時候,心中不能有任何的揀別,不管對方是我們的冤家、或者是仇人,都是我們所發願的對象,這一點非常重要!此時,就用我們的誓願去『冥會前法』,「前法」就是前面十法界的妙善戒法。這樣能領納的心,跟所領納的十法界妙善戒法,就能相契合——以「心」來會「境」。
第三段「總結」:『以此要期之心,與彼妙法相應,與彼法上有緣起之義。』
當我們心中的希望,跟十法界的妙善戒法,相應了之後,便形成一種緣起,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本來沒有這個目標,因爲對十法界開始發願,所以從沒有而轉成有,這就是「緣起」。
這樣,會產生什麼作用呢?一種非常有力的——斷惡、修善、度眾生,成佛的誓願,會在心中出現。這樣的功能,我們能牢牢的把它放在心中,這就是「戒體」,我們所有的斷惡、修善、度眾生,戒法的表現,都是從這裡發動出來的,所以說它是一個體 —— 戒法所依的根本。
再看下段:『於本藏識,成善種子,此戒體也。』這是對「戒體」最簡單的一個定義,就是在阿賴耶識當中,成就一種善的種子;這個善種子,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我們看下面圖表說明:

本來我們的阿賴耶識當中,並沒有這種功能,是因爲後來「緣境發心」—— 緣十法界而發願要斷惡、修善、度眾生,產生了一個「善種子」,這就是戒體。
簡單說:我們想要成就戒體,受戒的時候,必須要『發願』!
有些人受戒的時候念「阿彌陀佛」這樣不能感發戒體!念阿彌陀佛有念阿彌陀佛的功德、成就戒體有成就戒體的因緣,不對十法界發願,根本不能成就戒體。戒體到底是什麼呢?簡單說就是「要期誓願」 從今以後,生命中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來引導,能夠使令生命產生增上力量。
我來講一個現代故事,諸位可以從這當中去體會一下,這是講到美國好萊塢一位巨星,立志成功的一個實際例子。這位名星本來是中東依朗人,後來移民到美國。這位巨星的父親是一個酒鬼,整天喝酒,母親則整天賭博,父母親兩個人整天醉生夢死。他生活在非常破碎的家庭裡,所以讀到高一就不再讀書了,當一個無業遊民。
他自暴自棄,因爲在這種環境下,根本沒辦法成功。這樣遊手好閒了四年,到二十歲的時候,有一天一覺醒來,他突然有所感悟:再這樣下去,父母親的相貌就是他未來的寫照,他必須做一些改變!於是他就立下志向,一定要在今生有所作爲。但是,他想一想,他沒有錢做生意、也沒有一技之長可以找工作,因爲身體看起來很健康,而且他對演藝工作很有興趣,所以決定要做一個世界有名的演員。
之後,他去好萊塢應徵演員,但是他天生有一個缺陷,就是嘴巴歪一邊,相貌不夠莊嚴,被很多導演拒絕。但是他一直告訴自己不能放棄,於是他就往這個方向去努力,到好萊塢裡面去應徵掃廁所,希望藉由掃廁所的因緣,來接觸一些演藝人員。
他白天掃廁所,晚上研究世界著名的劇本,他自己也寫劇本。他在掃廁所的時候,如果遇到導演,也會把他寫的劇本拿給他們看。但是很多導演對於他的劇本沒興趣,有的導演想把劇本版權買下來,都被他拒絕,因爲他堅持當男主角;而導演認爲他的嘴歪一邊,不可能當男主角,所以他在好萊塢掃廁所五年,總共被拒絕了一千三百七十五次。
通常一個人在生命當中,遇到一千三百七十五次的挫敗,絕大多數會選擇放棄。當然,他也曾經考慮要放棄,但是他想他只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照原來目標繼續前進,達成他要的成就;第二個是放棄,那他的生命就會跟他的父母一樣醉生夢死,而這樣行屍走肉完全沒有意義!
終於等到第一千三百七十六次,他遇到一位年輕的導演,非常喜歡他的劇本,就對他說:「你把這個劇本賣給我,我付你三萬五仟元美金。」在當時,這對他來說是一筆很大的收入,他可以得少爲足,放棄當演員的目標,去過安樂的日子。但是他跟導演說:「當演員是我今生最大的心願,我不拿你一塊錢,只要讓我當故事裡的男主角就可以!」剛開始導演也覺得不太合適,因爲被他感動了,所以就讓他做男主角。果然,才拍第一集,就轟動了整個美國,這位男主角就是舉世著名的明星——「席維斯史特龍」,他寫的第一本劇本就是「洛基」。一般人不可能達成的目標,他堅持到最後,達到了!
其實,一個人最大的挫敗是「自我設限」!
每個人內心當中,都有一些善良的功能,偶爾也會去布施、放生;但是內心當中,也有一些邪惡的功能;而一般人對於邪惡,往往是採取妥協的態度,一天過一天,對於善良的功能也不會想去加強。所以一般人沒有受戒,生命只有一種情況,就是過去跟未來劃上等號,生命很難有所突破。如果我們不受戒,看看自己的過去,就會知道未來不可能有改變。要是受了戒,那就不同了;就是因爲想要改變自己,才來受戒,所以第一個重點,必須要「發願」!在三寶的證明之下,許下一個誓願:過去醉生夢死、無量劫流轉,不再說了;從今天開始,要努力力行三件事:第一、誓斷一切惡,第二、誓修一切善,第三、誓度一切眾生。把這樣的目標,迴向來生往生淨土,或者成就佛道,這就是所謂的「戒體」。
換句話說,從今以後,有一個目標來引導生命,生命不再是隨風飄盪。生命如果沒有目標,就會沒有方向,也就沒有使命感,日子一天過一天。所以我們以前造善、造惡是做不了主的,沒有目標的人,生命由環境作主——心隨境轉,遇到染污的因緣就造惡,反正別人都這樣做我也這樣做;遇到三寶的境界就造善。現在不是了,諸位要知道:受了戒之後,生命是由我們自己作主,不管遇到染污的因緣、或者是清淨的因緣,一定要 —— 斷惡、修善、度眾生!這是受戒後,應當要做的事。也就是我們想要生命有所突破,這樣的力量從哪裡來的呢?就在我們受戒的時候 —— 發願,這就是所謂的『測思明慧,冥會前法』。
總之,在持戒之前,必須先得到戒體,不得戒體,你就沒辦法持戒。對於戒體,剛剛有講過,一定要—— 緣境發心、開始發願,生命才有目標爲依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