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一、安住戒體-2
甲一、安住戒體-2

甲一、安住戒體-2

Bg- B85

 分二:
 乙一、戒體相狀。
 乙二、戒體作用。

  當我們受了戒,在煩惱、染污的心中,生起了一朵清淨蓮華,這個叫戒體。那我們靠什麼修持,把這清淨光明的力量擴大,使它發揮最大的作用呢?

   

《業疏》云:『由有本種熏心,故力 故力有常,能牽後習,起功用故,於 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輾轉,能淨妄源。』

  這段文,我們分成兩小段來說明,先看第一小段:『由有本種熏心,故力有常,能牽後習,起功用故。』所謂「本種」,就是我們當初受戒,在三寶前,所許下的誓願—— 成就了第一個善種子、第一個清淨誓願,就叫「本種」。然後,不斷的憶念它 —— 熏習,就是經常憶念自己當初所發的誓願;如此則『故力有常』,「常」就是相續,使令願力的功能,能在心中不斷的加強。如何加強呢?『能牽後習,起功用故』,它能夠牽引後習,所謂「習」是指種子的功能


  換言之,我們剛開始在染污的心中,產生了一道光明,不能這樣就結束,應該要不斷的憶念戒體,使令這個光明再牽引後面的光明 —— 第一個光明轉成第二個更大的光明、再轉成第三個光明 …… 讓戒體的功能,慢慢的輾轉增勝,而生起淨化內心 —— 轉染成淨的作用。這是總標。


  再看別釋:又,我們如何把已經成就的戒體擴大呢?以下說明:『於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隨心動用,還熏本識,如是輾轉,能淨妄源』。前面說過「由本種熏心」—由第一個善種子來熏心,產生第二個善種子、第三個 善種子…這是怎麼回事呢?就是受完戒之後,當我們遇到過失的境界,按以前的習慣,一定會造下殺盜淫妄等罪業,但現在我們會去做三件事:首先是「」——憶念戒體,提醒自己不能再做惡事,生命有新的目標在引導,已經在佛前許下誓願了,不能放棄目標;如果放棄目標,那生命就沒有價值了。由於憶念的關係,進而產生「」—— 執持不失,把我們的心抓住、攝持住了。然後,由「持」產生「」—— 防非止惡的功能。所以說:『隨心動用,還熏本識』。


  就是剛開始,對煩惱產生一分的調伏力,就加強戒體一分的力量,慢慢的『還熏本識』,又形成另一個更強大的力量。所以,戒體 —— 你每用一次,它的力量就大一次。『如是展轉,能淨妄源。』如此不斷的去憶念戒體,使令它防非止惡的力量慢慢增大,那麼染污的力量,也就慢慢的減少,就能夠轉染成淨,淨化我們的內心。


心 境

   再看這個表解: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時,第一件事先憶念戒體 —— 自己是受過戒的人,在佛前已經立下目標,不能放棄這個目標!因爲憶念戒體的緣故,即產生持守不失的律儀,使令我們身口不敢亂動。只要心中有力量,我們的身口就不會亂動;一個人身口會造業,一定是心中六神無主,才會沒辦法對抗惡法,就會被煩惱所掌控。因為心中憶念戒體的關係,我們的身口不會去活動,能產生防非止惡的功能來;那麼一次又一次成功之後,就把染污的心,轉成清淨的心。所以有人說只要多做好事就行,為什麼還要受戒?這個觀念不對!如果沒有受戒,你根本不可能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你如何抗拒內心的煩惱呢?


   佛陀制戒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幫助我們從煩惱的繫縛裡,解脫出來,這是佛陀的善巧方便,幫助我們提起正念。對於這個戒體,我們說過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領納戒體」,第二個是「憶念戒體」而能而能憶、能持、能防的關鍵,是在憶念戒體,如何把戒體的力量擴大,這是我們受戒後,必須要做的事。


   什麼叫「憶念」?其實,我們過去因爲沒有好好利用憶念的功能,而喪失了很多機會。「憶念」,心理學叫做「心靈的聯想」,有正面的聯想、也有負面的聯想。比方說:當你看到巧克力,你是如何憶念、聯想這個東西?如果你認爲巧克力會讓你發胖、增加血糖,你對巧克力產生負面的聯想,那保證你這一生,會去碰巧克力的機會很少,你跟巧克力的因緣就會漸漸脫離。反之,如果你對巧克力產生正面的聯想:誒,巧克力能增加能量、吃巧克力有一種幸福的感覺,你對巧克力安立正面的聯想,那你這一生接觸巧克力的機會,就會比較多。


   其實,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 —— 心中的憶念,影響我們的行爲!又比如說男女的婚姻關係,如果你一想到婚姻,就會害怕 —— 婚姻是一種束縛、是一種痛苦,那我想你今生不太可能結婚。如果你想到婚姻,都往好的方向去聯想,那婚姻的因緣也會維持得久。


   問題是說:當我們心中許下了這個目標,而這個目標到底能產生多大的力量,必須利用憶念的方式,來讓它擴大。有些人受戒之後,也無所謂,不去憶、持、防,那麼這個目標在他的生命當中,就變成沒有價值。所以才說必須把生命中,最想要的東西,跟目標聯想在一起。好比你身體不好,渴望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或是今生爲病魔所折磨,希望以後的生命永離病痛;那你就要跟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聯想在一起 —— 斷惡、修善、度眾生,一定能得健康。有些人一生過著卑賤的生活、被別人瞧不起,希望得到尊貴的生活,那就要把尊貴跟心中的目標聯想在一起。當然,修習佛法,最重要是得究竟安樂,希望遠離三界 —— 生老病死的折磨、希望往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具足莊嚴的正報、神通、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 那也必須把戒體跟往生極樂世界聯想在一起,這樣我們的戒體才會有力量。


   我引用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對於戒體的功能,講一段小故事,來給大家鼓勵。龍樹菩薩說:有一個貧窮人,從小就很貧窮,爲了遠離貧窮,他去請示善知識致富的方法。善知識說:有一個天神很靈,任何人向他祈禱,都有求必應,你應該去向他祈禱。這個人在工作之餘,每天就一心一意向天神禮拜祈禱。這樣經過了十二年,天神終於被他感動了,就在晚上的時候出現。天神問他說:「你拜我十二年,這種眞誠感動了我,你到底有什麼祈求呢?」貧窮人回答說:「我一出生就非常貧窮,希望能夠得到生活上的富足。」於是天神就給他一個瓶子,叫德瓶。天神教他說:「你只要向德瓶祈求什麼,它都會滿你的願!」哦,貧窮人就對瓶子祈求,先要有一棟美麗的房子,果然出現了房子;房子裡面還要有一些傢俱、裝璜、寶物,所有的設備也都齊全了;出門的時候,還要有車子,莊嚴的車子出現了;貧窮人因爲這個德瓶的關係,變成非常富有。


   當然一個人有錢,就要向他過去的朋友炫燿一下,就把他過去那些貧窮朋友,請到家裡慶祝一番。這些貧窮朋友看到就問說:「哎唷,你以前跟我們一樣貧窮,怎麼現在這麼富足呢?」貧窮人說:「我因爲向天神禮拜了十二年,他送給我一個德瓶,讓我所求如願。」他的朋友說:「那你可不可以現場表現一下,讓我們看一看?」「好,沒問題!」他就向德瓶祈求,希望出現一個漂亮的寶珠,果然就在大眾當中,出現了寶珠。那些貧窮的朋友看了,就非常的讚歎並熱烈鼓掌。這時候,主人得意忘形,又跳又唱,結果一不小心,把德瓶摔到地上,就打破了,然後從德瓶變現出來的東西,就全部消失了,他又恢復爲原來的貧窮。


   其實,龍樹菩薩故事中的德瓶,就是指我們的戒體;本來這個目標,如果好好去實踐奉行,生命當中即能所求滿願,要什麼有什麼。不幸的是,現在很多人受了戒之後,不經常去憶念戒體、不把戒體當一回事,還是隨順妄想而轉,所以戒體的力量慢慢薄弱,到最後就消失了。


   我不知道諸位有沒有這種感覺,我有注意一件事:現在傳戒,有一個情況,比如說這地方的戒子有三百位,其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都是來重受的。「重受」諸位知道吧?就是第二次受戒。爲什麼要重受?就是對自己戒體的力量,沒有把握。問題是:不是我們這裡這樣,很多寺廟,我探聽的結果,很多都是重受的。就是很多人受戒回去之後,不憶念戒體,失掉之後,第二年再受一次;受一次他又不珍惜、又失掉;不斷的發願、然後又忘失本願,時間久了,會產生一種痲痺性,這樣比一個完全沒有受戒的人更可怕,因爲對修行已經產生一種疲憊感。


   受戒是很珍貴的!更重要的是:回去以後,要不斷的憶念戒體。怎麼憶念呢?就是剛才說過的,產生正面的聯想,把它當德瓶一樣,能讓你所求如願;如果不經常憶念戒體,那就什麼都得不到!


   我們應該讓戒體在生命當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以後遇到染污的因緣、想造業的時候,它會提醒你:等等,這樣做會把戒體破壞掉!由戒體所產生的種種快樂,也將會破壞。所以一個人爲什麼能夠抗拒自己的欲望?其實抗拒欲望並不容易,就是因爲我們把戒體的重要性,賦予強大的力量,然後在生命當中,產生主導力,而不是讓欲望來主導我們;以這樣心態來受戒,受一次就夠了,之後就是讓它增長廣大的。


   那麼,成就戒體之後,第二個是憶念戒體,這兩個同等重要。就是我們在奉持戒法之前,應該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緣境發心」,成就戒體;第二個、對於心中的目標,產生正面的聯想 可以讓我們今生業障消除、福慧增長,也可以讓我們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是我們生命中的寶瓶。若這樣憶念戒體,即能將戒體的力量漸漸擴大起來。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