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三 藏乘攝屬
書籍目錄
甲五 別解文義
乙初 序分
 丙初 證信序
丁二 廣列聽眾
戊初 聲聞眾
丙二 發起序
乙二 正宗分
丙初 正脩具示成佛妙定
丁二 如來答定
戊初 正說妙定始終
己二 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
庚初 初銷倒想說空如來藏
辛初 如來破妄顯真
壬初 斥破所執妄心以開奢摩他路
癸初 取心定判
癸二 正與斥破
子初 如來備破三迷
丑初 破妄識無處
甲三 藏乘攝屬

甲三 藏乘攝屬

Bg C1

  藏:是三藏十二部經。
  「三藏」是戒、定、慧三學之藏。經藏詮示定學,律藏詮示戒學,論藏詮示慧學。古德說:「三藏從正不從兼,從多分不從少分。」這部《楞嚴經》是阿難尊者請定,世尊回答首楞嚴大定,因此是正詮定學,雖然有少分的戒學與慧學,但只是附帶的,其戒慧是用來作為幫助成就大定的,由是可以知道這部經是屬於經藏。


  「十二部」是:長行、重頌、孤起頌、譬喻、因緣、無問自說、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廣、論議、記別。偈云:「長行重頌併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議論俱成十二部,小乘九部大唯三。」茲略釋於后:


  一、長行:依能詮之體而立名,字數不等,也就是簡潔地把要點敘述下來的散文體,依我們中國的文法是敘體文。在本經的十卷文中,除了第五卷及第六卷,有少數偈頌外,其餘都是長行的體裁。
  二、重頌:梵語衹夜,又名應頌,其本意為「可以唱出來的」,也就是隨方土所喜,或是為後來者所說,以一定字句,重述長行所詮義理的偈頌。如第五卷:「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等,就是重頌。


  三、孤起:又稱為諷頌或伽陀,亦屬於偈頌,但所詮示的義理是前面的經文所沒有的,所以稱為孤起頌。本經的第三卷中,阿難讚佛的偈頌,就是屬於孤起頌。
  四、譬喻:是用世間容易了知的事物,譬喻佛法難以了知的道理。如本經衣裡藏珠譬喻佛性,以及用空華譬喻世間諸法虛妄不實的經文就是。
  五、因緣:梵語尼陀那。是經文中說明見佛聞法的因緣,或世尊說法教化眾生的因緣等就是。


  六、無問自說:梵語優陀那譯為無問自說。因為所要宣說的道理,意義深奧,非小乘行人所能思及,沒有人會自動請問,所以世尊就不假他問而自動宣說道理。如《阿彌陀經》及本經五十陰魔等的部份就是。
  七、本生:是世尊說出過去世因緣事蹟的經文。世尊在行菩薩道時,曾做過沙門、婆羅門、國王、大臣、商人等,也曾做過諸神及種種動物。敘述在這不同的角色中,所修的波羅蜜善行故事,就是本生。


  八、本事:世尊說出弟子們過去世因緣的經文。如《法華經》中藥王菩薩本事品,本經中二十五位聖者,各說因地修證的經文,也都是屬於本事。
  九、未曾有:是經文中記載世尊示現種種神通力等,不可思議境界的經文。如本經中,佛放光集眾,是未曾有「事」;所詮示的一心三藏,是未曾有之「理」;於一毛端中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是未曾有之「用」。因此,無論從體、從用上來說,都是眾人以前所未曾見聞,今日才得以見聞的,所以名為未曾有。


  十、方廣:梵語為毘佛略,是宣說方正廣大道理的經文。在經文中,廣說種種甚深的法義,如本經所說三如來藏的道理,妙覺湛然,含吐十方,不是局限於小乘之法,稱為方廣。
  十一、論議:梵語優婆提舍,就是論議問答法理的經文。在本經中,七番破識、十番顯見、會四科、融七大之文,都是屬於論議。
  十二、記別:梵語和伽羅,又稱授記,是世尊授記菩薩或聲聞弟子,說出將來在何時何處成佛的經文。如本經流通分中所說:「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咒,如我廣說,窮劫不盡,依我言教,如教行道,直成菩提,無復魔業。」這也是屬於授記。


  由上可知,本經所說的道理含攝極廣,可以說是概括了三藏十二部。乘是車乘。以車輛的能運載人,以譬喻佛法能運載眾生,從生死此岸到達目的地。分為大、小二乘。本經乃大乘所攝。


  小乘人的根機小、志願也小,但求自利,獨善其身,只希望自己趕快超脫三界、了脫生死,就如小車,只能自度不能度人。大乘行者根機大、志願也大,能夠深信實教圓教的大理、修大行、證大果,自利利他,就如大車,不但能夠自度,還能度人。在本經第四卷中,阿難尊者請求華屋之門時說:「惟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捨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


  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又如來告訴富樓那尊者和諸阿羅漢們說:「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由此可知,這部經正是圓教一乘,兼屬別教一乘,且不廢棄小乘,不但教化菩薩,也兼化二乘人。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