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三、結示勸修
甲三、結示勸修

甲三、結示勸修

Bg B97

 簡單回答幾個問題:

   

如德瓶,善加守護,不令壞失,功德具足;輕忽放逸 放逸,殘缺破損,前功盡棄。

  最後一科結勸:這一段,講一個譬喻,是說我們受了戒之後,就有了德瓶 —— 以前是貧窮人,現在得到一個功德寶瓶,心中有理想、有願力。如果能夠透過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好好的守護這個德瓶,就能具足諸多功德。不管以前如何,從今以後好好的持守五戒的戒體,必定受用無窮 —— 今生決定趨吉避凶,來生一定是所求如願。五戒的戒體力量,足以讓你生天、或者是往生極樂世界。反之,如果受了五戒之後,『輕忽放逸,殘缺破損,前功盡棄。』不把戒體當一回事,沒有好好的憶念它,也沒有用持戒的行爲來保護它;則戒體也是生滅之法,會因爲我們的發願而生起,也會因爲我們的放逸而消失,到最後殘缺破損,前功盡棄。所以受戒不是一勞永逸,必須戰戰兢兢的守護它。以下合法:

行者亦爾,持戒之人,所求如願,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常憶受體,於諸過境,正念觀照,謹慎防護。


  修行人也是這樣,能好好的持守戒法,肯定要什麼有什麼,希望健康可以給你健康、希望財富可以給你財富、希望美好的眷屬可以給你美好的眷屬,持戒的人可以仰仗戒體,而得到種種安樂。反之,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我們看這個因緣,其實破戒是非常得不償失的,可以說是因小失大,本來有機會得到廣大功德,結果一時的差錯、一念的無明,把這個功德寶瓶打破,又回到過去的貧窮卑賤,生命當中沒有依靠,也就沒有希望。


  我們長期修學佛法,對三寶要有信心,它眞的是離苦得樂的方法,但是要用心,怎麼辦呢?『常憶受體,於諸過境,正念觀照,謹慎防護。』所以希望大家能好好發願、成就戒體。受戒回去後,要『常憶受體』,憶念心中光明的戒體,讓它慢慢的廣大,就像一個貧窮人去憶念德瓶一樣,好好的保護它,當過失境界現前時,觀照自己是受過戒的人,一定要調伏心中生滅的念頭,好好遵從自己當初的本願,身口二業不要有所違犯。


  每一個佛弟子,對於自己的修行,都希望有一個善終,這個善終是很重要的!希望臨終的時候能夠正念分明、無所畏懼。然而,當死亡現前時,能夠無所畏懼並不容易,一個人沒有依靠,臨終一定會畏懼。我保證如果你的生命沒有做規劃,那你臨終一定會畏懼。因爲臨終的時候,今生所有的財富、地位、眷屬 … 可以依靠的一切,都將失去;如果生前內心沒有創造一個功德法瓶,當這些因緣要失去時,對自己的一無所有,就會生起恐懼。你想要臨終正念分明不可能,因爲你沒有依靠,怎麼正念分明呢?所以我們想想臨命終的狀態,就知道要好好爲臨終做一個準備,不管你要去那裡,臨終一定要安穩、要有正念。而能夠保持正念,戒體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常憶受體』!

  好,這次五戒就跟大家共同學習到這個地方。

問:如果此地無蟲做蟲想是不是犯戒?反之,如果有蟲作無蟲想?

  答:本沒有蟲,你認爲有蟲;比如說前面有一塊石頭,在黑暗中,你懷疑它是一隻青蛙,結果你還是把它踩下去,有沒有犯戒?這是「有心無境」—— 犯戒,但沒有犯到根本重戒,因爲無境。反過來說,地下是一隻青蛙,你以爲是一塊石頭,踩下去,有沒有犯戒?「有境無心」沒有犯戒。但是雖沒有惡意,彼此的因果關係仍然存在!

問:家中花園很雜亂需要整理,怕會殺到眾生。

  答:沒有錯,這是一個現實問題。好比我們洗廁所,廁所有很多的細菌、徽菌,那怎麼辦?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的廁所沒有人敢掃,因爲怕傷到微小眾生。佛陀就派一個比丘去打掃,對他說:我叫你去掃廁所,有叫你去傷害眾生,這樣懂嗎?就是你在做的時候,不能有殺害眾生的意念,動機很重要!又,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比丘有神通,看水中有很多蟲;而經典也提到:「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因爲這樣所以比丘連水都不敢喝。佛陀就制定:以後喝水不能用神通。


  其實,我們生活在娑婆世界,有很多無奈、不可避免之事。如果什麼都不做,那死了更不能修行,對不對!所以必須用最少的損失,來創造最大的功德。大家懂嗎?一個凡夫,要你完全沒有過失,不太可能,除非有初果的定共戒,才做得到,否則喝一杯水,也會傷害到眾生,走路、開車的時候,不知壓死多少眾生。但你不能生起這樣的念頭,大家懂嗎?事實上,我開車不是要壓死眾生、我去掃廁所也不是要去傷害眾生 … 這個念頭要端正。因爲很多事不可避免,除非往生到極樂世界,才能遠離所有的惡因緣。我們過去因爲造了很多有漏的業力,所以生長在有漏的國土,在這種情況下要出離,本來就要付出代價,只能讓代價降到最低點,然後趕快跳脫出去;就是要趁一口氣還在的時候,好好的修學戒、定、慧,趕快出離三界,這個比較重要!因爲當死亡到來的時候,就不能修行了。

問:家裡有壞掉不堪使用的佛學錄音帶,或者有佛字,應該如何處理? 

  答:諸位要知道這是我們的歸依境,三歸依裡面有歸依佛,而佛像、佛號都是佛,都是我們的歸依境,處理上就要特別謹慎小心。我提供大家兩個建議:一、如果你有足夠的地方,可以把這些字剪下來保存。如果你覺得太多了,而且已經不堪使用了,什麼叫「不堪使用」?好比佛像已經破碎,不會讓人生恭敬心,可以用乾淨的塑膠袋包起來,持大悲咒向佛前禱告,然後丟到深海當中,或者埋在不被人踐踏之處。這是印光大師教的。也就是:已經不能產生住持三寶的作用、不會令人生起恭敬心,或是經書的字體,已經看不清楚了,無法讓人從中了解道理,那就恭敬的把它埋在泥土裡,大家踩不到的地方,或者丟到深海裡面去。如果有足夠的空間,就把它保存起來。

問:我曾受過五戒,結婚後有墮胎過,還可以受滿分五戒嗎?

  答:這是犯「邊罪」(曾受過戒,犯了四重,即是佛法海外人,故名邊罪),理論上是不能再受,必須要懺悔清淨見到好相,才能再重受。當然你說犯了上品罪,拜八十八佛可以懺除嗎?一定可以懺除!罪從心起將心懺,我們的本性是清淨的,沒有一個罪能夠侵入到心性的本體。問題是你沒有見好相之前,依律是不能再重受的。

問:請示法師,爲了子女,作月子煮酒給孕婦養身有犯戒嗎?

  答:煮酒不是給自己吃,受五戒者不犯,因爲五戒只制自己不能飲酒。(受菩薩戒則犯,菩薩戒只要拿酒請人喝,五百世斷手。)另外,受五戒不一定要吃素,但是只能吃三淨肉:第一個、不見殺,因爲會傷害我們的慈悲心,在我眼前被殺的不吃。第二個、不聞殺,牠被殺的時候,放出哀嚎的聲音,我聽到了,這也不能吃。第三個、不能爲我而殺,好比去海產店,指定 要這條魚,請他幫你處理一下,犯殺罪。如果說這些魚肉是現成的,你買回來,持五戒者,不犯戒。所以受了五戒以後,不能買活的眾生回來煮。

問:弟子在複講菩提道次第廣論時,講到親近善知識時,弟子引用幾位法師來做比喻,但沒有提到法師的法號,請問犯了說四眾過?

  答:你的意思是說你有講到一些法師的過錯,但是沒有提到他的法名。我覺得動機很重要!所有的業都跟内心有關,所以動機比較重要。重點是你是否有挑撥的意思?還是當作一種教育性質,心中沒有惡念,是爲了護持三寶,那這樣子就沒有犯戒。

問:在菩薩戒當中,妄語開緣的部份,除了救他人命斷以外,如果爲了不讓他人爲難、難堪、難過可否開緣?

  答:這在律上,是不能開緣的,因爲難過的定義很難講,所以這條戒是對方有生命危險,才開緣的。

問:菩薩戒不是退失菩提心,才破戒嗎?

  答:犯殺,或是犯盜、淫、妄戒,四根本戒破了之後,菩薩戒就破了,因爲殺、盜、淫、妄的罪太重了,已經傷到出離心以及菩提心。

問:非婚生子,子女是否會有不好的果報?

  答:非婚生子是犯邪婬,子女會不會有不好的果報?子女是無辜的,怎麼會有果報呢?果報是你要承當的,所以這跟子女沒有關係。但是,如果他因爲是非婚子,而受到別人的歧視,那這個業就跟他前生有關係。

問:法師慈悲,阿闍世王破根本不可悔罪,怎麼能夠往生上品中生,如何稱爲「不可悔罪」?

  答:這是因爲阿闍世王很誠心向佛陀懺悔,有那個福報,我們只能向佛像懺悔,因緣不同。當然,也許諸位會覺得很奇怪,律上說「不可悔」,爲什麼還可以取相懺呢?所謂「不可悔」是說不能用事相的方法來懺悔。什麼叫事相的方法?我向你發露、對首懺悔,這叫可悔。因爲不能用一般事相懺法,所以用取相懺法。

問:五戒納受戒體,是在三歸依的時候,那受五戒跟受三歸依有什麼不同?

  答:三歸依,是所有修行的總相,不論受五戒、菩薩戒,或是修行戒、定、慧,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 所有善法都必須跟三歸依相應。如果你只是受三歸依,而不受五戒、菩薩戒,這叫做「但三歸」;如果是五戒跟三歸依合起來,叫做「五戒三歸」。其實所有的法都跟三歸依有關係,所以是在三歸依時得戒體,因爲你要歸依三寶,才能發願!諸位要知道一個觀念:爲什麼我們早晚功課做完,還要三歸依?放完蒙山就離開,行嗎?不行,一定要三歸依後再離開。爲什麼呢?就是要把所有的功德,歸向於三寶,我之所以做這些功德是三寶的加持。這樣有助於修行無我觀,也就是把所有的功德,都會歸三寶的加持。所以經上說:「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歸依」,因爲仰仗三歸依的關係,修習六波羅蜜才能成佛的。

問:我曾經撿到錢包沒有歸還對方,事隔很久不知道對方的姓名。 

  答:我想這件事你要先懺悔,因爲這是犯盜戒。這些錢你可以做慈善事業、護持三寶,都可以,重點是要先懺悔,否則這個業會影響你來生的果報。

問:販賣盜版的光牒,買的人跟賣的人所犯的戒有何差別?

  答:從戒律來說,兩個都犯盜戒沒有差別 」—— 買方跟賣方都犯盜戒。但從因果來說有差別,賣的人比較重,買的人比較輕。從因果來說,如果從事文字的工作,不得寫一些婬欲的現象,別人看到以後會生婬欲想,這個有什麼過失?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犯綺語罪,折損你的陰德。

問:戒子全村人都是以種花營生,爲了賣得好價錢,不得已去殺生,是否犯了殺罪?

  答:是的,犯了殺罪。你明明知道這些農藥噴下去,這些蟲會死,犯了殺罪—殺畜蟲等是「下品可悔罪」。明天在三歸依 —— 受戒的時候,是對十法界的有情無情 ——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所以你不能說:「吃我種植的這些蟲除外。」那你就沒有辦法得戒體,我們講慎始善終,剛開始種下去的種子——發心,要正確,只要肯發願,你的因緣、你的生命就會有改變的機會。

問:經營賣酒是否犯戒?

  答:賣酒不犯五戒,但是菩薩戒制得很重。在菩薩戒裡,自飲酒是輕戒,賣酒是重戒。如果你的規劃是有志於繼續受菩薩戒,那你遲早不能賣酒,要把這個賣酒斷掉。

問:工作上如果有妄語是否犯戒?

  答:當然犯戒。生命就是一種抉擇,看你願意追求眼前的快樂,而犧牲來生的快樂;或是願意犧牲暫時的快樂,而得來生永恆的快樂,都是你的抉擇。生命永遠是 —— 自作自受,佛陀只是把眞理告訴大家,怎麼做是你個人的抉擇,沒有人有權利去規劃你的生命。就是:因爲你前生做出了抉擇,所以有今生這個相貌,而你今生的抉擇,也會影響來生。如果你說:我沒有賣 酒、我不打妄語,會失掉很多生意,是的,我也承認,所以說這是你自己的抉擇。換言之,你希望過一個什麼樣的人生?是要追求眼前的快樂?還是要追求來生永恆的快樂?佛法是告訴我們一切法因緣生,造這個因就有這個果、造那個因就有那個果,那到底要怎麼做?你自己要去規劃。


  其實,要先知道你的目標在那裡,才知道今生什麼該取、什麼該捨,要以未來的結果來做你現在的選擇。如果你希望未來能到天上去,那你今生就要犧牲很多東西;如果你對來生無所謂,那你今生就可以無所謂。但是因果的招感,有一定的道理,這樣做就有業力、就會產生一定的牽引力,跑不掉的。所以很多人說不敢受戒,這是錯誤的觀念,你不敢去面對,不表示你跑 得掉因果,反而把事情看清楚,才知道如何取捨、才可以趨吉避凶。所以受戒是對的。

問:如果烹飪的時候煮到雞蛋,不知是否犯殺生戒?

  答:這個雞蛋有沒有生命現象你要判定,如果你明知有生命現象,卵中有胚盤者,那你去煮就犯戒了,如果你知道它沒有生命現象,只是一種「副產品」那就不犯戒。

問:大殿上的法語文字,「觀照實相境界眷屬」什麼意思?

  答:它是一個智慧的次第,先從文字產生觀照、由觀照悟入實相,然後在境界裡面歷練,最後產生眷屬。什麼叫眷屬?就是布施、持戒、忍辱進、禪定。就是先成就智慧,然後再成就五度,般若智慧所帶動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叫眷屬。簡單說:六度的修學,是先成就智慧,然後再成就其他五度。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