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二、奉持戒相-3
甲二、奉持戒相-3

甲二、奉持戒相-3

Bg B94

 分五:
 乙一、不殺生。
 乙二、不偷盜。
 乙三、不邪淫。
 乙四、不妄語。
 乙五、不飲酒。

   

染情逸蕩,污穢交遘,名「不淨行」。
除己妻之外,一切世間,若男若女,若人若鬼,若畜生等,並不得染心交遘,但有干犯,並名「邪婬」。

  邪婬,律上是怎麼定義呢?就是『染情逸蕩』。所謂「逸蕩」—— 是放縱的意思,對於內心染污的感情,不加以克制而放縱。「染情」染污的感情,或者簡單說就是「婬欲心」,這是約著內心的意業來說。那麼,從意業的放縱,進一步變成身業的行動 ——『污穢交遘』男女間就有不正當的身體接觸,交遘是指身體的接觸,也就是『不淨行』。


  當然,世間講情、理、法三面都要顧到,人是感情的動物,在沒有成就聖人之前,人有感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感情必需用理跟法來加以克制,讓它能夠合理合法。而「邪婬」是沒有用理、法來約束情感,形成一個不正當的行爲,這是邪婬的意思。


  再看內涵:『除己妻之外,一切世間,若男若女,若人若鬼,若畜生等,並不得染心交溝,但有干犯,並名「邪婬」。』

  五戒,可以說是佛法中的一個方便戒,修五戒能得人天安樂果報,還沒有想要修學出世聖道者,佛制五戒,允許在家居士有正婬的情況。什麼叫正婬呢?就是夫妻之間叫正婬。那麼,只要夫妻以外的,『若男若女』,這有三種情況:男跟男、女跟女、男跟女,都叫做若男若女,不管是同性或是異性。第二『若人若鬼』或是人跟鬼神。第三『若畜生等』乃至人跟畜生行婬也是犯邪婬。也就是:只要是有情眾生,都不應該以染污心做身體之接觸,並不得與他染心交遘,但有干犯(行婬),並名「邪婬」。


  這條戒,我們從它的定義,可以知道比較特別。前面殺戒跟盜戒的所緣境,佛陀所制定的主要是人,殺生 —— 殺人命斷,偷盜 —— 對方也是人、値五錢。但在邪婬當中,不管什麼對象、是男、是女、鬼神、畜生,只要染心交遘,全部犯到邪婬根本罪。佛陀制定這條戒非常嚴格,除了合法夫妻之外,跟任何對象染心交遘,都犯根本重罪,沒有開緣的。這地方大家要留意!

淫戒

  婬戒具四緣成犯,具足以下四個因緣,便會犯到根本罪:


  第一、是正境:什麼是正境呢?就是男二處 —— 男子二道,女三處 —— 大便道、小便道以及口。
  第二、興染心:有染污的心,不是睡眠無知狀態,是在清醒的狀態。
  第三、起方便:爲了達成邪婬目的,而採取種種方法。
  第四、與境合:乃至入如毛髮許,就犯根本,結重了。


  簡要說,犯到本戒的根本,主要就是男根入到五個處所——男二處、女三處,不管你心中做任何的轉想(如婬非人、畜生,轉想是人);不管你認爲對象是什麼,只要入於正境,而且生起一個念頭受樂,就犯根本罪了,本戒不揀擇對象,俱重。


  不過,律上有一個開緣情況:假設是被逼迫的,對方用強迫的方式而入於正境,在整個過程中,不起受樂想,則不犯;如果生起一念快樂的感受,也犯到邪婬的根本罪。
  再看犯此戒,判罪之輕重。

犯戒輕重 (1)

  一、『非己妻入道,上品不可悔罪 。』只要對方不是自己的妻子、丈夫,入於男二處、女三處,就是邪淫,這樣就破戒了。


  二、中品:雖然雙方是合法夫妻,但是『非時、非處、非道』而交媾 者,犯中品可悔罪。什麼叫非時?比方說以己妻在懷孕期間、或者生理期間,叫非時;非處不是在隱閉的臥室;非道和合,指非婬根處而交媾者 另外,『和合止而不婬』, 是與非己妻,雙方身體和合、接觸就停止了,沒有行婬,則犯中品罪。

  三、下品:『發心欲婬而未婬』 假若內心有想要行婬的念頭,後來念佛調伏了,這是屬於下品方便罪。


  還有另外一點值得注意的,就是「八關齋戒」;五戒的優婆塞、優婆夷,偶爾也會受八關齋戒。受八關齋戒時,不但禁止邪淫,即便是合法夫妻間的關係,也不可以;就是要將五戒中的「不邪淫」改爲「不淫戒」,所有婬欲都要斷。假設受了八關齋戒,破了淫戒,那你不但破了八關齋戒,同時也破了五戒、菩薩戒,全部都破了。諸位要知道:若犯五戒根本重罪,雖僅犯一條,戒體全破!我覺得得不償失,所以特別提出來,希望大家要時時警惕自己。

  一、爲怨家所執,如熱鐵入身等,惟苦無樂。

  如果你是被對方所強逼,本來就沒有婬意心,而且有如熱鐵入身苦的感覺,完全沒有婬樂。重點就在:不染之相 —— 惟苦不樂。就是不能有樂受的感覺。所以,廣化律師在開示中說:不管是男、是女,萬一被逼迫,可以咬自己的指頭(指頭咬不到,或咬自己的嘴唇),一定要咬到痛,才不會有快樂的感覺。


  諸位要知道:受戒人的戒體,比生命還重要。因爲生命死了,還會再有一個新生命,但是戒體失掉之後,整個生命就沒有依靠,那來生就很可怕了。即使被逼迫,在過程當中,只要產生一念的樂受,就算犯戒,戒體就被破壞了,要注意 —— 惟苦無樂,才不犯。


  二、熟睡不覺知。
  指熟睡時被姦不覺知,完全不受樂,當然也不犯。
  三、狂亂壞心。
  爲痴狂、心亂所纏,自己無法作主,這種情形不犯,通於所有戒條。

  總之,邪淫戒的重點在於「入道」,然後「受樂」就犯根本重罪。

持犯 (2)

  毁犯婬戒的過失,果報墮三塗,餘報則「生死熾然」。雖然說殺、盜這兩條罪,都會產生痛苦的果報,但不像婬欲,生死的業力那麼強。所以嚴格來說,如果諸位有志於求生淨土,就是你有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目標,那你連正婬都得要斷,因爲婬欲爲生死根本,我們會在三界受生,就是由一念婬欲心而起的。所以大家要知道,貪著婬欲——則生死熾然,因爲你每造作一次、你的生死業力就隨著增強。


  第二個餘報是『障諸聖道』。婬欲對於聖道所有障礙,婬欲心太重,就沒辦法把心靜下來修止、修觀;心太躁動,念佛也沒辦法成就;修習出世的聖道會產生障礙。〈唯識學〉上說:一個人犯了邪婬,就算來生能夠勉强得到人身,也會生長在污穢卑賤的地方。爲有些人生長在貧民窟髒亂地區、有些人出生在尊貴家?這跟婬欲也有一點關係。持不婬戒,果報是『得生人天,乃至佛果。』


  而且在成佛過程當中,具有三個功德:一、人天敬重:天人、鬼神看到你特別的尊重。二、染欲微劣:沒有邪婬這樣的行爲,慢慢的婬欲心也會淡薄,內心比較寂靜。三、如此才「堪修聖道」,不論是念佛、持咒、修止觀也好,法的力量比較落實。


  關於「堪修聖道」,如果我們從因果的關係來說,殺盜淫妄這四條根本戒,以殺生和邪婬的業最嚴重。怎麼說呢?大都現生就可以看到花報了。好比殺業重的人,不要說來生墮三惡道,今生就容易短命多病,很多從事殺雞、殺鴨的,最後命終恐怖惡死。那麼犯邪婬呢?會折損陰德,今生本來可以做到院長、部長,但邪婬在算命學上叫破格,你這高貴的格被破壞,功名也就失掉了。所以說:邪婬的人折損陰德、殺生的人短命多病,這個大多現生就會受報。


  爲什麼說邪婬大損陰德?以儒家的文化思想來說: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有一定的倫理,所謂五倫 —— 君臣、父母、兄弟、夫婦、朋友,這五倫當中,那一倫最重要?夫妻倫最重要!因爲夫妻是整個家庭的中心,如果有一方犯邪婬,那麼彼此間的關係破壞之後 —— 問題家庭製造了問題子女,問題子女製造了問題社會、問題國家。所以五倫當中,夫妻倫一破壞,其他的就全部受到傷害,所以大家要特別警惕,不要犯。


  佛法中,對治邪婬,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免邪婬的發生,往往是日久生情、情久生欲、欲久就採取行動,所以剛開始就要注意了。當然,如果沒有受戒,生命就沒有目標,想做什麼都可以,生命充滿了不確定。但是既然已經受了戒,應該要 —— 經常憶念戒體!不能等到彼此間的因緣已經很深了,再來踩煞車,那來不及了。剛開始就要防犯!


  身爲佛弟子,要有一個觀念,我們都希望能離苦得樂,這是所有眾生所追求的目標 —— 安樂,但是我們也應該花一點時間,去了解安樂的本質是什麼?佛陀在經典中,講到安樂有兩種:一種是「有過失的安樂」,這種安樂夾雜一些過失,譬如說邪婬就是這樣,雖然會讓你產生暫時的快樂,但是快樂當中有過失。所以佛陀在〈四十二章經〉裡,講一個譬喻說:貪婬就像刀上的蜂蜜,其實也吃不飽 —— 不足一餐之美,但有割舌之患;你爲了貪圖一時樂受,用舌頭去舔刀鋒上的蜂蜜,結果把舌頭割傷了,付出更大的代價!我們不要以爲佛陀不近人情,佛陀知道哪些可以追求、哪些是不能追求,所以才制邪淫戒,因爲這種快樂,有無窮的過患在裡面。


  既然不能追求這種快樂,那應該追求什麼快樂呢?佛陀要我們追求沒有過失的快樂。什麼是沒有過失的快樂呢?就是追求永恆的快樂 ——心靈的安樂。不要貪著追求色身的快樂,色身的快樂都夾雜過失,身爲佛弟子,要把自己的心理層面調整一下,不要再造作過去習慣性的愚癡行爲。


  心靈的快樂是無窮盡的 —— 常常修習善法、拜佛、靜坐、思惟法義,使令我們離開了煩惱,也能得到輕安快樂。所謂快樂,就是一種心念的感受而已;比如說你喜歡吃榴槤,心跟榴槤接觸時,會產生快樂的感受;如果榴槤吃太多,產生厭惡的感受,你就不想吃了。所以我們在乎的是那個感受、愛著於自己的感受。


  佛陀在經典中,講一個譬喻說:什麼叫感受呢?就像『狗囓枯骨』。一隻狗肚子很餓,求得一個沒有肉的骨頭,這個骨頭沒有滋味,狗卻吃得津津有味。其實,乾的骨頭並沒有味道,牠以爲有味道,是牠把自己的舌頭咬破了,流很多血,吃到自己的血,而覺得這個骨頭甜美。意思是說:我們不斷的去追求五欲快樂,其實五欲並不能給我們帶來快樂,是我們的妄想造出一種快樂的感受來滿足自己!要遠離這種貪愛,就要用智慧去觀察,而不是強迫自己、壓抑自己,所有的修行,都要以智慧來作引導,應該用智慧來觀察、調整我們的身口意,使令我們能夠遠離過失、趨向功德。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