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初 總釋名題~1
書籍目錄
甲五 別解文義
乙初 序分
 丙初 證信序
丁二 廣列聽眾
戊初 聲聞眾
丙二 發起序
乙二 正宗分
丙初 正脩具示成佛妙定
丁二 如來答定
戊初 正說妙定始終
己二 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
庚初 初銷倒想說空如來藏
辛初 如來破妄顯真
壬初 斥破所執妄心以開奢摩他路
癸初 取心定判
癸二 正與斥破
子初 如來備破三迷
丑初 破妄識無處
甲初 總釋名題~1

甲初 總釋名題~1

Bg B98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諦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


菩薩戒弟子 前正議大夫 
同中書門下 平章事 清河 房融 筆受

  消文:「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是我國唐朝的時候,中印度沙門般剌密諦法師帶來翻譯的。從事這部經的翻譯工作者,除了般剌密諦法師之外,還有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菩薩戒弟子房融筆受潤文。


  分釋:這部《楞嚴經》的經題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總共有二十個字,在所有佛經中,算是文字很長的經題。依古德講經的方法,經題應該分為「別題」與「通題」來解釋。


  別題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十九個字,是這部經的「別題」。經典的題目是怎麼安立的呢?大部份的經典,都是當世尊把一部經將要講完的時候,弟子們就會請問世尊,這部經典要安立什麼名稱?應當如何來受持?於是世尊就會說出經典的名稱,並教導弟子們要如何修持。這部《楞嚴經》也是一樣,我們看分科「戊二、通示全經名目」經文的地方就可以知道,當時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從自己的座位站起來,頂禮世尊就請教世尊:「當何名是經,我及眾生,云何奉持?」也就是文殊師利菩薩請問世尊:這部經到底要叫做什麼名稱?我以及眾生,要如何來受持這部經?這是文殊菩薩代替楞嚴會上所有的大眾,向世尊請示這部經的經名,於是世尊就對文殊師利菩薩講了這部經的經名。


  世尊是約境智、機益、性修、要妙、因果等五種意義,說出這部經的經題。經文中世尊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說:「是經名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這是第一種以「境智」為名。其中「大佛頂、悉怛多、般怛囉、無上寶印」這十三字是以「境」為題,是密題;「十方如來、清淨海眼」是以「智」為題,是顯題。經文中所說:「亦名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徧知海。」是第二種以「機益」為名。其中「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是
「機」,為密題;「得菩提心、入徧知海」是「益」,為顯題,是顯密雙彰。經文中所說:「亦名如來密因,修證了義。」是第三種以「性修」為名。其中「如來密因」是以「性」為題,是性具,為密題;「了義修證」是以「修」為題,是修成,為顯題。經文中所說:「亦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是第四種以「要妙」為名。其中「大方廣、妙蓮華王」是以「妙」為題,是顯題;「十方佛母、陀羅尼咒」是以「要」為題,是密題。經文中所說:「亦名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是第五種
以「因果」為名。其中「灌頂章句」及「首楞嚴」是以「果」為名,是密題;「諸菩薩萬行」是以「因」為名,是顯題。


  在經題中的「大佛頂」三個字,是採取世尊所說「是經名大佛頂」而來的,也就是約「境智」而說的第一種題目;「如來密因」、「修證了義」是採取世尊所說的第三種題目「性修」而來的;「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是採取世尊所說的第五種題目「因果」而來的。從此可知,這部經的別題之所以會有十九個字這麼長,都是從經文中所採取出來的,也就是世尊所說五種經題的一部份。


  通題 「經」字是「通題」。因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是這部經才有的名稱,別部經就不是這種名稱,所以是別題。而「經」字是凡屬於經藏的,無論是《金剛經》、《法華經》,乃至其他的經典,都稱為「經」,所以,這個「經」字是通題。


  七種立題 世尊所講的經典,是由後來的弟子們所結集的,而所定的別名雖然很多,但依照過去祖師大德所分判的,不外七種立題的方式,也就是七種立題的體裁。
  這七種立題的體裁是依據人、法、喻而立的。
  第一:單人立題─人有「因人」與「果人」的差別,因人是菩薩;果人是佛陀。例如《佛說阿彌陀經》,因為《佛說阿彌陀經》中的「佛」字,是世尊,下面又有「阿彌陀佛」,是西方的教主,也是佛,所以,這部《佛說阿彌陀經》是以單人立題。


  第二:單法立題─也就是約法門、道理來立題。例如《大般涅槃經》,「大般涅槃」是法,所以是以法立題。
  第三:單喻立題─例如《梵網經》,因為「梵網」是譬喻,所以,《梵網經》是以喻立題。
  第四:人法立題─例如《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菩薩」是因人,「本願」是法,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以人法立題。


  第五:人喻立題─例如《如來獅子吼經》,「如來」是人,「獅子吼」是譬喻,所以,《如來獅子吼經》是以人喻為題。
  第六:法喻立題─例如《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譬喻,所以《妙法蓮華經》是以法喻立題。
  第七:人法喻立題─例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因為「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譬喻,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人法喻立題。


  《楞嚴經》立題方式 經題雖然各有不同,但不出以上這七種立題的方式,而這部《楞嚴經》是依什麼方式立題的呢?這部《楞嚴經》乃是依人、法為題而兼喻的。在經題中,「大佛頂如來」的「如來」是果人,而「諸菩薩萬行」的「菩薩」是因人,所以,如來與菩薩是以人為題,也就是以人立題的。「密因」是理法,「修證了義」是教法,「萬行」是修行的行法,「首楞嚴」是果法,因此,這部經也是以法來立題的。綜合所說,這部經是以人、法立題的。不過,有「大佛頂」這三個字,所以也可說是兼有譬喻,因為大佛頂可當做譬喻來解釋。也就是說,這一部經所顯示的道理是至為殊勝、高深、微妙的,因此以「佛頂」二字來做譬喻,以表示佛法的至高無上。由此可知,這一部經是以人、法兼譬喻立題的。


   大佛頂 「大佛頂」三字,是能讚歎、能表顯的意思,而下面的「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是所讚歎、所表顯的道理。
   「大」字是稱讚之詞,是很偉大的意思。就是讚歎下面所說的四種法是很偉大的,所以,將「大」字放在經題的最上面。
   把「大」字冠在「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之上,表示讚歎的話,「如來密因」是大因,「修證了義」是大義,「諸菩薩萬行」是大行,「首楞嚴」是大定。因為具足了大因、大義、大行、大定這四種意義,所以這部《楞嚴經》是一部大經,就是一部很偉大稀有難得的經典。

續讀下文按這裡↙,再點收起

  為什麼如來密因是「大因」?因為如來密因是得成菩提之因,也就是說,如來密因能夠成就無上菩提之道;是能夠成就佛果之因,所以是大因。修證了義為什麼是「大義」?因為這是了義的教理,是稱實相理而說的緣故,就是依著如實的真理而說的道理,是隨順於真理的,所以修證了義是大義。諸菩薩萬行為什麼叫做「大行」?因為這是如實修行的緣故,是從體會真理之後,隨順著真理而起修的,是悟理之後的起修。因為體會真理遍於一切法界,所以能夠隨順真理修菩薩的廣大無邊六度萬行,因此,諸菩薩萬行稱為大行。為什麼首楞嚴叫做「大定」?因為首楞嚴是三昧中之王,就是一切禪定之王,在所有禪定之中,它是至高無上最偉大的禪定,所以,首楞嚴是大定。


  這部《楞嚴經》,在經題的最上面加這個「大」字,其用意是要修持這部《楞嚴經》的人,應當要依著世尊所開示的大乘教法,體悟其中廣大甚深的道理,依著所體悟的道理,發起菩薩大行,修廣大萬行,滿足廣大萬行,證得廣大的佛果。因此,在經題之前,首先以「大」字,稱讚這部經確實是很偉大的經典。


  「佛頂」是表顯,就是表法,是表示「如來密因」乃至「首楞嚴」,是無上之法。「佛頂」是佛的頭頂,在世尊的頭頂上,有一肉髻頂相,又稱為「無見頂相」。無見頂相是應化身佛三十二相的第一相。這肉髻頂相是在佛陀的頭髮正中央的地方,周圍是紅色的,它的形狀就好像春山吐日一樣。世尊誕生的時候,嵐毘尼神為世尊的乳母,祂把太子抱起來想看他的頭頂,卻是看不到。世尊成道後,到波羅奈國去教化眾生,當時東方有位應持菩薩,想要看世尊的頭頂,可是一直上經恆河沙國度,仍是沒有辦法看到世尊的頭頂。菩薩看世尊的頭頂時,覺得差一點點就看到了,於是就用凳子,人站在凳子上,卻是看不到世尊的頭頂,還是差那麼一點點,於是用桌子、梯子,一直墊高,乃至上昇恆沙佛世界,還是沒有辦法看到世尊的頭頂。為什麼應持菩薩雖然上昇經恆河沙諸佛世界,仍看不到世尊的頭頂?這是一種表法,是表示世尊所體證的境界很高深、很微妙,不是菩薩所能夠體會的境界。《法華經》上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就是這個意思。因為菩薩未達世尊的程度,世尊所證得的境界,不是菩薩所能體會的。


  「佛頂」是表示至高無上、甚深微妙,就是讚歎「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這四法是甚深微妙的。所以,如來密因是「妙因」,修證了義是「妙義」,諸菩薩萬行是「妙行」,首楞嚴是「妙定」。


  如來密因為什麼是「妙因」呢?因為這是微妙的因,而不是普通的因,就是說眾生的因地心與世尊所證得的果覺是沒有兩樣的──「因心」、「果覺」無二差別,世尊的菩提涅槃是果覺,而這果覺是由眾生的因心所成就的。世尊所證得的無上真理,就在我們眾生的因地心中,所以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世尊所證得的果覺,就在眾生的因心中,這種道理是不是很微妙?因為因心、果覺無二差別,所以「如來密因」才叫做妙因。修證了義為什麼是「妙義」呢?因為這是微妙的義理,只要從耳根一門深入,六根便能夠得到清淨,所以說是妙義。在本經中,世尊要開示修行法門之前,先令二十五位的菩薩及阿羅漢們,分別說出自己修證圓通的方法,等他們都表白完了之後,就由文殊師利菩薩選擇圓通法門。文殊師利菩薩就在這二十五圓通法門中,選擇了最適合阿難尊者及娑婆世界眾生修行的法門。文殊菩薩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就是說,最適合娑婆世界眾生修行的法門,就是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


  要修習耳根圓通法門,必須一門深入,就是要「返聞聞自性」,也叫做「入流照性」。「入流」與「出流」是相對的,出流是向外聽聲音,我們耳根聽的作用都是向外面去分別聲塵境界,所以叫做「出流」;不向外聽聲音,而向裡面尋找能聽聲音者是誰,就叫做「入流」。能夠入流就能夠照性 ── 照了自己的本性。如果能夠從耳根一門深入的話,六根就能夠同時得到清淨。為什麼一門深入,六根就能夠得到清淨?因為六根是同一體的,只要一根向內迴光返照,其他五根也就能夠同時向內迴光返照,而不會向外面起作用,所以,只要從耳根向內迴光返照,其他五根自然就不會與外面的塵境結合,就不會起染污的作用,這種道理是不是很微妙?因此,「修證了義」是妙義。「妙義」是表示能夠了悟如來密因之後發起修行,其成就是很快的,就如本經中所說,如果我們了悟真理後,依著所了悟的道理修一天,比不了解道理修行一劫的效果還要廣大


  菩薩萬行為什麼是「妙行」?就是依妙理來修行,這與權教菩薩所修的不同,這乃是稱真如理、中中流入,是符合真如之理的修證,就是從中道實相中,流入於世尊的智慧海,這是不著相的修行。在《金剛經》中處處強調「無住」及「降伏妄心、安住真心」,而要如何才能安住真心、降伏妄心?就是要在修六度萬行時不著相,不執著世間一切法,才能夠安住真心。可見《金剛經》所說的道理和《楞嚴經》所說的諸菩薩萬行的妙行──「稱真如理而修行」的道理是一致的。從「如來密因」中,我們能夠瞭解到眾生本具有佛性,佛性便是在眾生的六根門頭,因此,必須從六根中下手用功修行,同時要不著相的修行,才能夠從中道實相中,歷位的修證,斷煩惱、了生死,證得法身理體。


  首楞嚴為什麼是「妙定」?因為楞嚴大定是眾生本具的自性之定體,是不必假藉修行而成就的;也就是說,這定體是眾生本具的佛性,是湛然、無動搖、無生滅、無來去的。這種湛然不動的定體,是自性本具,不假修成,所以,「首楞嚴」稱為妙定。因為具足了妙因、妙義、妙行、妙定,所以《楞嚴經》是一部很微妙的教法。在《楞嚴經》的經題上面用「佛頂」來表顯,是要使修持這一部經的人,依著經中所啟發的微妙法門修行,就是依著耳根圓通法門,了悟如來藏性的妙理,再從所悟如來藏性的妙理,發起修行,圓滿妙行,證得妙果,所以才用「佛頂」來表顯。


  結集經典的大德,將「大佛頂」三字安置在經題的最上面,也是要讓修持這部經的人,瞭解到這部經的偉大與微妙,知道這部經是大乘究竟了義的實教,而不是權乘漸教的法門。

   如來密因 「如來」是一切諸佛的通號,佛有十種德號,「如來」是第一種德號。約一般的解釋,如來是仿同先德號;因為佛佛道同,後佛之出世,如前佛之再來,所以稱為「如來」。可是按本經解釋,「如」是本覺,「來」是始覺,依著本覺不生滅的理體,起始覺智用,再依著這始覺迴光返照的觀智,照了本覺的理體,證得妙理,始覺與本覺合而為一,名叫做究竟覺,這才是成就佛道,才名為「如來」。

   約三身解釋如來,第一是法身如來;第二是報身如來;第三是應化身如來。「法身如來」印度話叫做毘盧遮那,翻譯成中國話叫做遍一切處。這法身是積聚理法以為身,是以真理為身,因為真如妙理,就好像虛空一樣遍一切處,所以,法身的毘盧遮那佛,譯為遍一切處。在經文中說到:「常住妙明,不動周圓,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就是說明法身如來的意義。

續讀下文按這裡↙,再點收起

  「報身如來」印度話叫做盧舍那,中國話叫做淨滿,就是積聚智慧功德以為身,修行到一切煩惱斷盡,智慧福德圓滿了,就是報身如來。在經典上說:「明極即如來。」就是說明報身佛的意義。


  「應化身如來」是千百億化身佛,我們常說的千百億化身佛,就是應化身如來。教主本師釋迦世尊,除了在娑婆世界的印度示現成佛之外,同一時間內,還在千百億個世界的菩提樹下成道,說法教導眾生,這是說明佛有千百億化身,能夠隨機緣應變,這是積聚機緣以為身,凡是有可度化的因緣,世尊就示現八相成道去度化。如經典所說:「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就是說,自己的覺悟已經圓滿了,就去教化別人,這就是「如來應世」的應化身如來了。報身如來和應化身如來的因,就是「如來密因」。


  「密因」是隱密之因,就是秘密的因地心。約本經所立妙修行門的解釋,「密因」是先悟了微妙的道理,再從妙理起妙智,修離相的妙行,這是不同於一般事相修行顯因可見的。一般的修行是事相修行,表現在外面,可以看到的。例如念佛、拜佛、誦經、禮懺等,都是從外表可以看得到的。可是,「如來密因」的修行,是從本覺理體,啟發始覺的智慧,迴光返照,照了本覺理體,是向內心用功修行,不是在外表的修持。因為不是顯因可見,所以稱為「密因」。


  密因遣除五種人過失 世尊將成佛的因地心,稱為「密因」,是為了要遣除五種人的過失。

  「密」字是遣除凡夫、外道、權教菩薩與小乘人的過失。因為凡夫、外道、小乘人與權教菩薩等,都不能了達自己的心中,隱密著本來具足的不生不滅的根性,更不知道這根性就是成佛的真因,所以,就誤認第六意識妄想為心,以致錯亂修習,因此,縱使經歷塵沙劫的劬勞修行,終究不能得到實果。如本經第一卷說:「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諸修行人不能得到最高的佛果位,而成了聲聞、緣覺、外道、魔王或魔眷屬,都是不知道有真本、妄本的二種根本,於是捨棄真本而不用,採用妄本而修行,這就好像拿沙來煮飯,因為沙不是飯本,所以縱經塵劫,也不能成為嘉饌;同樣的,意識妄想,不是成佛的根本,所以,誤認意識為真心,採取這虛妄根本的意識而錯亂修習,縱使經過微塵劫,也沒有辦法成佛。因此,在本經裡,世尊一再強調要「捨識用根」,就是必須捨棄虛妄的意識,用六根中性修習,才能證得佛果。


  性含藏在自己的心中,必須向內迴光返照,才能證得佛性而成佛。如果捨內而不求,以為佛道是在自心之外,而向外求法,便是外道了。縱使向內迴光返照,不以根性迴光返照,而以意識用事的話,也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可見真實修行是很不容易的。


  人問禪師:「要怎麼修行?」禪師說:「喝茶去吧!」學人問:「佛性在那裡?」禪師說:「外面樹上長了很多果實。」禪師的回答都是要打斷學人意識妄想的分別作用。過去的祖師大德不准說「思想」兩個字,而現在研究佛學的人,都說研究天台智者大師的思想、華嚴思想、唯識思想等等。思想是意識妄想分別,佛教是要以智慧來契合真理,所以不講思想。「捨識用根」是這一部《楞嚴經》修行最重要的地方,而《金剛經》的眼目「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說的是離相而修六度萬行,同樣的是啟示我們要捨識用根;真實修行者,應該要好好的體會!


  「因」字是為了要遣除利根狂慧人的過失。利根狂慧的人,一聽到眾生本具有佛性,便以為自己既然有佛性,本來是佛,就不必再修證了!利根狂慧者,不能瞭解眾生所具足的佛性,只是正因佛性,必須假藉了因佛性與緣因佛性才能顯現。也就是說,眾生有佛性,只是具有成佛的因性,這種佛性被埋沒在無明煩惱中,必須啟發智慧來迴光返照,把一切煩惱掃除淨盡,佛性才能顯現,才能成佛。因為利根狂慧者,迷執於有佛性,而廢棄方便修習,所以,世尊就以「因」字來啟示。意思是說:眾生本具有佛性,只是有成佛之因性而已,必須方便進修,才能得到佛果。世尊藉此啟示,遣除利根狂慧者,執理廢事的過失。


  理廢事是迷執於理,而廢棄事相上實際的修行。雖然沙不能煮成飯,米才能煮成飯,但米仍須經過煮的過程,才能成為飯,不是米就是飯;又如米和葡萄,雖有酒性,能夠釀成酒,如果沒有經過釀製的過程,米依然是米,葡萄依然是葡萄,是不會成為酒的。眾生雖有成佛的因,如果不修行,就只是具有佛性,仍是不可能成佛,所以,佛以「因」字,糾正那些自認為有佛性,就不必實際修行的人。


  根的人,很不容易體會深奧的妙理,而利根者,雖然比較容易了悟,卻因了悟未徹,而把它曲解了。學佛修行者,有些確實是執理廢事,而執理廢事是三世佛冤,雖了解道理而不修習,永遠也不能接近佛道。「理由頓悟,事必漸修」,這是在一切大乘經典中,都能看到的修行準則,我們縱能悟得深奧妙理,仍得腳踏實地修行,才能成就聖果!


  「悟」與「證」是不同的,是先悟然後才證,而「悟」與「證」,有一段很大的距離。例如有人聽到南部有一座很有名的寶剎超峰寺,想要去參拜。因為未曾去過,所以不曉得在那裡,問了人,知道超峰寺就在大崗山,於是就會鎖定目標往大崗山走。當走到靠近大崗山的山下,看到山上有一座寺院,請問人家,知道那一座寺院就是超峰寺了。可是雖然看到不遠之處有座超峰寺,並不是等於到達超峰寺了。在遠處看到超峰寺之後,必須繼續向前走,爬到山上,才能到達超峰寺,親自體驗超峰寺的風光。以此為例,知道道理是悟,親自體證,才是到達目的地──證果。同時在還沒有悟以前的修行,都只是緣修,是悟證的助緣,悟了之後起修,才算是真修。天台宗的圓教,所判的十信位以前,還沒有斷無明、證真理,是悟前之修,就是緣修;從初住以上,斷一分無明,證一分中道真理,才是進入真修,從初住位到等覺、妙覺佛果,都要一步一步腳踏實地,認真的修習,才能究竟成就佛道。


  「如來密因」,是十方一切諸佛,得成佛果所依的因地心,也是一切眾生所具足的六根中性,是菩提涅槃,本元清淨之體。十方一切如來,都是依著這不生不滅的六根中性做為本修因,才能圓滿成就果地的修證。


  佛的因地心,為何說是「密」?因為眾生雖然都具足了成佛的因地心,卻都迷而不覺,也就是成佛的因地心,隱藏在眾生的心中而不自知,所以才叫做「密」。六祖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說:「密在汝邊。」意思是說,秘密乃是在你眾生這邊。佛法本來是公開,沒有什麼秘密的,因為眾生不瞭解,所以把不是秘密的佛法也變成秘密了,所以說「密在汝邊」。


  「如來密因」,不但是因性,也是果性。世尊雖然證得究竟的佛果,卻不離因性,因為:「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就是說,在眾生的因心中,包含了佛地果覺,而佛地的果覺,乃是了徹到因心的根源而成就的。換一句話說:在眾生的因地心中,就具備有佛地果覺之理;而佛地的果覺,是透徹了悟眾生因地心的根源所證得的。世尊所體證的是眾生本具的佛性,眾生因為迷了佛性,所以淪為眾生,世尊是經過修行,體證了眾生本具的佛性而成佛,這就是迷與悟,眾生與佛的差別。


  《楞嚴經講義》中問到:「既即果性,何復名因?」就是說,「如來密因」既然是果性,為什麼還叫做因?回答說:雖然眾生的六根中性是不生不滅的,卻必須要親自見到,才是究竟果覺之因,並更進一步,依著這圓滿湛然的不生滅根性,做為修行的因地心,隨順著根性起修,才能獲得究竟的果覺,所以,六根中性雖然是通因徹果的,但約修位來說,就是「因」。在本經開始時,世尊三番破六識的妄心,十番顯示六根中性的不生滅性,是在顯示「密因」,就是在顯示眾生本具的佛性。


  「來密因」是二種根本中的真本。本經說:「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如來密因」是無始菩提涅槃的元清淨體,也是眾生的識精元明,這識精元明是能生諸緣,卻是緣所遺者。十方一切諸佛,所以得成菩提,都是依著這因地心,而成就果覺的。因為眾生在迷,佛性雖未失去,卻不知道自己有佛性,所以非失而似失。世尊在這部《楞嚴經》中,啟示我們眾生佛性本自具足,應採取本有的佛性,做為本修因而修行成佛。


  「密因」是寂常心性的體性,就是奢摩他的體。本經的十番顯見,就是在顯示「如來密因」,也就是在顯發眾生所具的佛性,從近來說,是具足在六根之中;會四科融七大都是如來藏性,乃是從遠來說,是包含一切萬法。「顯見」是顯示見性。世尊問阿難尊者:你的心在那裡?是要阿難尊者打破意識妄想心,而意識妄想心被打破之後,阿難尊者以為既然沒有心,我不就跟草木一樣了,因此就著急害怕起來。於是世尊就十次顯示見性在阿難尊者 ── 也是我們眾生 ── 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世尊在本經中,是從眼根中顯示根性,同時進一步會四科融七大。「四科」是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是地、水、火、風、空、見、識,無論是精神或物質的世界,一一都是如來藏性。所以「如來密因」不只是近在六根中,它是遠該一切法,普遍於一切處。


  題中的這句「如來密因」,總共佔了《楞嚴經》三卷半的經文。始而破妄識無處,斥妄識非心,推妄識無體,繼而剋就根性直指真心,會通四科即性常住,圓彰七大即性周遍,明三種生續之因,示五大圓融之故,全彰三如來藏性,不離一心,對「如來密因」的妙義,顯發無遺。


  什麼要破妄識無處?首先必須了解世尊講這部《楞嚴經》的緣起。因為阿難尊者遭到摩登伽女的災難,回來之後,很傷心的哭了。阿難尊者以為我是世尊的弟弟,能夠得到世尊的加被,自己不認真修行也沒有關係,但事實並不是這樣。因此,阿難尊者非常悔恨,從無始劫以來只偏於多聞,卻沒有在修行上努力用功,所以才吃了娑毘迦羅大梵天咒的大虧,自己感到很難過。


  句話說:「佛法如大海,點滴阿難心。」世尊成道時,阿難尊者才剛剛出生,到阿難尊者出家的時候,世尊已經講經很長一段時間了。因為阿難尊者是世尊的弟弟,世尊是他的哥哥,有深厚的親情,因此阿難尊者要出家時,向世尊要求五個條件。其中的一個條件,就是出家以後要常常跟隨在世尊身邊,世尊很慈悲的答應了,所以阿難尊者就作了世尊的侍者。第二個條件是世尊以前所講過的經典,要再為他重覆開示一次,而世尊也應允其所求。因此,世尊在公開場所講經說法,回來休息的時候,就把過去曾經講過的道理,再為阿難尊者說一次。所以,阿難尊者未出家前,世尊所講過的佛法,他出家後也全部聽到了,而且對於這些道理,都一一牢記在心中,到了世尊入涅槃後,大眾要結集經典時,就公推阿難尊者把所記憶的道理背誦出來。


  難尊者雖然是在世尊眾弟子中,聽聞很多佛法,記憶力最好的佛弟子,卻沒有修習禪定的功夫,以致遭受摩登伽女的災難,因此就向世尊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的最初方便。當時世尊問阿難尊者:「你為什麼要出家?」阿難尊者回答世尊:「因為看到世尊您殊勝的莊嚴相,這不是一般世間愛欲所生,所以生起敬仰心,發心隨佛出家。」世尊接著問阿難尊者:「你會分別莊嚴相的心目何在?」於是引發了本經的啟教因緣。


  處所講的心目,是指第六意識妄想心。因為有第六意識妄想心的分別作用,阿難尊者才會去分別世尊相貌的莊嚴,同時在分別心的比較之下,眾生的相貌是不莊嚴的,這就是第六意識妄想心的作用。世尊問阿難尊者:「你的心在那裡?」阿難尊者回答:「我的心在身體裡面,這是大家都這樣說的。」世尊又問:「如果你的心是在身體裡面,應該會先看到自己的五臟六腑,之後才看到外面的境色,而你看到自己的五臟六腑了嗎?」阿難尊者轉而一想:「心既然不在裡面,那麼應該是在外面了!」世尊又問阿難尊者:「如果心是在外面,身心就不相干,這樣的話,心所知道的,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夠了知。」阿難尊者想想又覺得不對。就這樣,阿難尊者經過世尊一次一次的追問,就一次一次的把心換了另一個不同的地方,這叫做「轉計」。在本經中,阿難尊者總共講了七處,第一是執心在身內;第二是執心在身外;第三是執心潛眼根;第四是執心分明暗;第五是執心則隨有;第六是執心在中間;第七是執心乃無著。無論阿難尊者執心在那裡,世尊都把它一一斥破,這就是「破妄識無處」。


  台宗把這一段叫做「七處徵心」,就是從七個地方尋找心的所在,這是不對的,因為此處世尊是破除心的所在,而不是建立心的所在,所以應該叫做「七番破處」,因為心既然是虛妄的意識,就沒有一個處所可言。例如晚上作夢,夢中的境界是虛妄不實、無可取得的。在夢中的人,夢的很逼真,有老虎要咬他,感覺到非常恐怖,可是老虎在那裡呢?既然是虛妄的東西,就沒有一個處所。


  到世尊的莊嚴相,而發起出家用功修行的心,也是意識妄想的分別。雖然意識妄想心,有時也有它的勝善功能,並不是都是不好的,可是,我們從無始以來,起顛倒煩惱、造罪業、受生死輪迴的痛苦,都是被這意識妄想心所害。世尊把阿難尊者的毛病找出來之後,就要破除它的意識妄想心,因此,一開始就「破妄識無處」。


  「破妄識無處」之後,世尊接著「斥妄識非心」、「推妄識無體」。這裡所謂的「心」是真心。妄識不是真心,既然是妄識,不但不是心,也沒有它的體性,這是世尊對阿難尊者所開示「備破三迷」的道理。因為阿難尊者和一切眾生,總認為心有一個處所,也以為心是真實,而有體性的,所以如來就破妄識無處、斥妄識非心、推妄識無體。


  難尊者被如來重重攻破之後,就恐慌起來,於是對世尊說:「世尊啊!這樣的話,我豈不是沒有心了嗎?沒有心不就跟草木一樣了?」世尊接著就告訴阿難尊者說,有一個真心在,並指出真心在什麼地方,這就是「剋就根性,直指真心」。所謂「根性」,是指六根中性,就是要在六根中尋找真心,所以,經文中有一段「帶妄顯真」和「剖妄出真」的開示。


  為我們還是眾生,要在眾生身上,找出一個純真無妄的真心是找不到的,因此,世尊要我們在六根中,找出真心,也就是要我們從六根中尋找。我們的眼睛會看,耳朵會聽,這種能看、能聽的作用,就叫做「性」,「性」是功能的意思。眼睛有看的功能,叫做見性,耳朵有能聽的功能,叫做聞性,而能見、能聽的功能的當體就是「真心」。可是,這種「真心」,它是帶著一分虛妄的真心,不是純粹的真心。


  「剋就根性,直指真心」的經文,有「十番顯見」的道理,就是從眼睛的見性,顯示真心。第一是「顯見是心」,顯示能見的見性就是心;第二是「顯見不動」,見性是不會動搖的;第三是「顯見不滅」,見性是不會消滅的;第四是「顯見不失」,見性是不會失掉的;第五是「顯見無還」,見性是沒有去來的;第六是「顯見不雜」,見性是不會和外境混雜的;第七是「顯見無礙」,見性是無障碍的;第八是「顯見不分」,見性和眾生的身體、無情的萬物,是一體而沒有分開的;第九是「顯見超情」,見性是超越妄情分別的;第十是「顯見離見」,見性是離開妄見的真知真見。


  尊向阿難尊者說明了妄識不是真心,不可以把它當作是真心,要在自己的六根中尋找真心,這就是「剋就根性,直指真心」。我們要如何體會根性就是真心、佛性的道理呢?過去有位居士去請教禪師:「禪師!禪師!什麼是佛性,什麼是無明?」剛好有一位小沙彌經過,禪師喊了一聲:「小沙彌!」小沙彌馬上回答:「阿彌陀佛!」於是禪師便向居士說:「這就是佛性了。」小沙彌聽到師父叫他,就不加以思慮,很自然的回答,這種一念直覺的反應,就是佛性的妙用。於是禪師又問小沙彌:「小沙彌!你的佛性在什麼地方?」小沙彌想一想搖頭說:「不知道!」禪師說:「這就是無明了!」因為起了妄念分別,卻不知道佛性在那裡,這就是無明啊!


  尊所說的「剋就根性,直指真心」,就是要我們從六根中尋找真心,因為它是在六根中,所以要在自己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中尋找,離開這個身體要找真心,是找不到的。《金剛經》第一序分中,就是在描寫世尊穿袈裟、走路、托缽、吃飯、打坐參禪等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而世尊就在穿袍搭衣、托缽吃飯的地方,顯示般若妙用,也就是顯示六根中性的妙用。如果當時的弟子們能夠體會這種道理,一部《金剛經》的道理就可以不用講下去了!為什麼世尊的托缽、吃飯等,就是在顯示般若妙用?因為世尊雖然穿衣、走路、吃飯,但他沒有在這些動作中起分別心,沒有分別心而有作用,這就是般若的妙用。有分別心就是意識妄想分別,也就是生死的根本。


  尊把意識妄想心推翻了之後,就從六根中指出真心,這就是「剋就根性,直指真心」。接著更進一步的「會四科即性常住」。


  「四科」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如果我們的真心只是在根性中,根性以外就沒有真心的話,這個真心就不普遍了,而法身遍一切處的道理就不能成立了。因此,世尊更進一步的說明,無論是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雖然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的;也就是說,世間上的精神、物質,都是虛妄生滅的現象,而它的本體就是如來藏性妙真如性。由此可知,真心不只是在眾生的六根中,乃是普遍在所有宇宙之間,無論有情眾生或無情的山河大地,都在真心之中。


  尊開示「會四科即性常住」的道理之後,接著開示「圓彰七大即性周遍」的道理,就是圓滿彰顯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之性,是周遍的,一一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說明三種生續之因,開示五大圓融之故。


  後世尊再「全彰三如來藏性,不離一心」。所謂「一心」,是一真如心,而「三如來藏」是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佛性含藏在眾生心中,所以叫做「如來藏」。如來藏從它的體來說,是「空如來藏」。可是,在空的本體裡面,又具足了一切相,從這意義來說,如來藏也是「不空如來藏」。六祖惠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在說明空如來藏的道理。六祖惠能大師開悟時說:「何期自性,具足萬法。」意思是說,還沒開悟以前,那裡知道自性是具足了一切萬法,自性具足萬法就是「不空如來藏」。因此,如來藏從體來講,是真空,從相來講,是妙有。「空如來藏」說明眾生本具的佛性,它的本體是空的;「不空如來藏」說明佛性的本體雖然是空的,可是它同時具足一切萬法的性功德,因為它不空,所以能隨緣顯現一切法。對於如來藏,如果只談到空是不圓滿的,只談到不空也是不圓滿的,它涵蓋了空與不空兩方面,所以也是「空不空如來藏」。


  《楞嚴經》第一卷,阿難尊者求世尊開示真心說:「開示我等,奢摩他路。」這三如來藏性,就是自性本定,而能夠對自性本定開解照了的,就是奢摩他微密觀照的功夫。本經前三卷半的經文,開示「如來密因」的道理,就是世尊回答阿難尊者所請三種名中,妙奢摩他的道理。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