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證了義

甲初 總釋名題
甲二 起教因緣
甲三 藏乘攝屬
甲四 歷明傳譯
甲五 別解文義
修證了義 「修證了義」是了義的修證,就是符合於「如來密因」所起的修證。「如來密因」是菩提涅槃的根本,是究竟了義的微妙真理,為了能夠體證了義的妙理,非了義的修證莫辦,而所謂「了義修證」,也就是如來密因——本覺理體——所發起的妙用。
世尊在解釋「如來密因」的地方,就是這部經前三卷半的經文中,對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的道理,說得非常詳細清楚。阿難尊者從世尊聽到「如來密因」是天然本具的道理後,就頓悟了如來藏性是圓滿週遍的,於是阿難尊者便對自己的領悟,譬喻為天王賜與華屋一樣,可是眼看華屋當前,卻不得其門而入,因此,祈求世尊開示入門的方法。這個譬喻,說明了雖然如來開示「如來密因」的道理,讓阿難尊者和大眾,都知道眾生本具有佛性,能夠成佛,也頓悟了三如來藏圓滿週遍之理,卻不知道要如何修行才能證入。於是阿難尊者請求世尊開示修證的法門,而世尊也就為阿難尊者及與會大眾,開示了三摩提的妙修行路,這三摩提的妙修行路,就是「修證了義」的道理。
分門決定二義 世尊在開示「修證了義」三摩提妙修行路的時候,分做二個部門,以決定「修證了義」的道理。
第一:決定以因同果,澄濁頓入涅槃義。「以因同果」是因與果必須是相同,必須相稱才行。如果修行時,把「因」弄錯了,以不能證果位的因拿來修的話,無論如何認真的修行,也沒有辦法證得聖果。譬如煮飯,米才是飯本,米才能煮成飯,如果拿沙或石頭來煮的話,無論煮多久,都沒有辦法變成飯。這是譬喻在修行的時候,如果採取錯誤的因地法門,就無論修行多久,都不可能證得無上佛果,所以,一定要「以因同果」,因與果一定要相符合,修證才能成辦。
澄濁的「濁」是混濁。眾生因為有煩惱,所以心就混濁,而不清淨;就像水裡面有髒東西,要把這些髒的東西沉澱下去,水才會澄清。這是譬喻眾生必須把五濁澄清了,才能頓入涅槃。
第二:決定從根解結,脫纏頓證圓通義。眾生本來是沒有結的,但自己卻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中,打了六個結,才會有生死。結既然是自己打的,就要自己解開,也就是只要把纏縛在六根中的煩惱之結打開了,很快就能夠證得圓通。
世尊向阿難尊者說:「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接著便開示從根解結的方法,從根解結是在六根中,隨選一根,迴光返照,一門深入,就能使六根同時清淨。阿難尊者承蒙世尊的開示,已經知道了從根解結的道理,但還不知道在六根中,應該要從那一根下手修行才對,於是又請求世尊開示修行三摩地的圓通本根。世尊應其所請,就勒令二十五位聖者,各述修證圓通法門。隨後世尊又令文殊菩薩,就二十五圓通法門之中,選擇適合於阿難尊者所修的法門。於是文殊菩薩就娑婆世界耳根銳利的眾生,特選觀音菩薩返聞聞自性的耳根圓通法門,為解六結、越三空,得證圓通的了義修證法門。這就是決定從根解結,脫纏頓證圓通義。
擊鐘勘驗聞性真常不滅 在本經中,世尊開示分門以決定二義後,就擊鐘勘驗聞性是真常不滅的。世尊開示阿難尊者說,聲在聞中有生滅,不是聞性隨聲音而有生滅。能聽的是我們的聞性,所聽的是外面的聲音,當外面的聲音響時,我們的聞性聽到有聲音,而聲音沒有了,聽到聲音消逝了。但聽不到動的聲音,並不是真的聽不到,而是聽到靜境。到了晚上「萬籟俱寂」很安靜的時候,能聽到「萬籟俱寂」的靜境,也是聞性的作用,只是白天所聽到的是動態的聲音,《楞嚴經》中稱為「動塵」;而沒有聲音時,感覺一片寂靜,就稱為「靜塵」。外面的聲塵境界雖然有生滅 ── 有動、有靜,但耳根的聞性,是不生滅的。
現佛證明生死涅槃無他 當世尊要為阿難尊者證明生死涅槃無他之前,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訴阿難尊者說:「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亦汝六根,更非他物。」這一段經文是十方一切諸佛,也都來證明生死涅槃無他,生死是六根,涅槃也是六根。六根中性加以分別作用,就是生死輪迴;六根中性不加以分別作用,就能證到涅槃。
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接受五祖弘忍大師的法之後,五祖要他趕快離開,六祖便與師拜別,離開黃梅,一直走到大庾嶺時,被惠明追到了。因為惠明以前是一位將軍,力氣很大,他認為要把衣缽搶回去,只是舉手之勞。當時六祖惠能大師把衣缽放在石頭上,躲在草叢裡面。可是很奇怪,雖然衣缽很輕,但是惠明雖然用盡力氣,也拿不動它,這時惠明才深深覺得,佛法不是隨便用搶可以得到的。惠明本來是要來搶衣缽的,因為衣缽拿不起來,於是凡夫心一轉,而成為求道的心,因此就大聲叫道:「仁者!仁者!我是為法而來,不是為衣缽而來。」六祖惠能大師知道他已經回心轉意,就從草叢中出來。並應惠明的要求,向他開示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也就是要他在沒有善念、沒有惡念的分別念的時候,迴光返照看看,那一個是你明上座的本來面目呢?得到六祖惠能大師的開示,惠明當下就開悟了!
為什麼六祖惠能大師向惠明講這幾句話呢?因為惠明一路上都是存著惡念,想要把衣缽搶回去,可是當衣缽搶不動時,心念一轉,就轉成求法的善念,可是,無論是惡念或善念,都是意識妄想的分別念。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要惠明,在內心沒有善惡念的時候,向內心迴光返照,找找看那一個是你自己本來的面目?六祖惠能大師的這種開示,成為以後禪宗修行的基本原則。修行者固然不可起惡念,可是為什麼連善念也不可以生起呢?因為無論是善念或惡念,都是起分別心;起了分別作用,就是生死輪迴的根本,不起
分別作用,才能得到菩提涅槃。
綰巾以示解結倫次 在經文中「綰巾以示倫次」的地方,世尊拿了一條劫波羅天所奉的毛巾,在毛巾上打了六個結,以這樣來開示眾生,依真起妄到返妄歸真的次第。世尊先在毛巾上打了一個結,問阿難尊者:「這是什麼?」阿難尊者回答:「這個叫做結。」於是世尊每打一結,都問阿難尊者,總共打了六個結。接著世尊又問阿難尊者:「要怎麼樣才能把這些結打開?如果拉毛巾的兩端,能不能把結打開?」世尊並開示說:「要把結打開,必須從結心解開才行。」這就是在告訴阿難尊者,乃至末法時代的修行者,眾生之所以會有生死輪迴,就是因為有這六個結,而要解結,就必須要用對方法才能夠成辦。
世尊用毛巾打六個結,就是要開示眾生六根打結與解結的倫次。六個結是從細到粗,要把它打開,就必須從粗到細。能夠把六結打開,就能夠超越三空,所以本經說:「解開六結,超越三空」。又說:「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這在《起信論》來說,就是依真如自性起三細相,再發展為六粗相,叫做「三細六粗」。「三細六粗」是從細到粗,繼續發展出來。從五蘊來說,就是從識蘊,次第發展到最粗的色蘊。在六結之中,最微細的是滅結,接著是空結、覺結、根結、靜結和動結。眾生在打結的時候,是從細到粗,所以解結時,必須從粗到細,這種道理,在觀音耳根圓通法門之處,說得很清楚。
冥授耳根圓通法門 世尊綰巾,除了開示眾生解結的次第外,同時也冥授耳根圓通法門。「冥授耳根圓通法門」,是世尊暗中傳授耳根圓通法門。因為阿難尊者請求世尊開示修證的方法,所以,世尊在開示完「修證了義」的道理,就先命二十五位阿羅漢及菩薩們,各自說出自己修證圓通的法門,再令文殊菩薩從其中選擇一個最殊勝的法門。於是文殊菩薩就選擇了最適合阿難尊者及娑婆世界眾生修行的「耳根圓通法門」。經文中文殊菩薩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此方」是娑婆世界,意思是說,在娑婆世界中,真正適合於阿難尊者和一切眾生修行的法門,就是耳根圓通法門,這對阿難尊者來說,正是「就路還家」。
阿難尊者的特色是耳根很銳利,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也是耳根比較利,看經文不容易看懂,用聽的就懂了,這就是耳根比眼根銳利的事實。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比較利,所以修行時要從耳根用功,就是要返聞聞自性。耳根向外去聽外面的聲音,就是「出流緣塵」;能向內照了,而不是向外緣聲塵,就是「入流照性」。當聽到外面聲音的時候,不是向外分別所聽到的聲音,而是回過頭來找是誰在聽?這就是把聞性的作用,向裡面轉過來,起照了的作用,這就是「返聞聞自性」。向裡面不斷迴光返照的過程中,首先會脫離動塵的結,再向裡面迴光返照,連靜塵的結也能夠脫離,這就是到了「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的境界。如此進一步將根結、覺結、空結、滅結,一一解開,而證得圓通,這就是耳根圓通法門修證的次第。
從耳根入門和意根入門,雖然下手之處不同,可是,方法都是一樣的。六祖惠能大師對惠明所說的「不思善、不思惡,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是從意根下手迴光返照,而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是從耳根迴光返照,過去的祖師大德,也有從眼根迴光返照的。總而言之,六根不向外攀緣,而回過頭來向裡面迴光返照,這樣才能脫纏頓證圓通。「修證了義」之修,必須一門深入,從外面到裡面,從粗到細,逆彼無始以來的織妄業流。我們的眼睛看外面的塵境,而起分別妄想,就是「順流」,也叫做「出流」;在看到外境的當下,能向內迴光返照,就是「逆流」,也叫做「入流」。我們眾生從無始劫以來,都是意識妄想心不斷的向外緣塵起作用,所以生死輪迴不斷。若能逆彼無始以來的織妄業流,就能解開六結、超越三空,而了生死,成就聖果。
從耳根來說,最外面的結是動結,耳朵聽到外面的塵境有動的聲音,就隨之起分別心,於是就打結了!如果能夠向內迴光返照,能遠離動結,就不會聽到外面的聲音。而遠離鬧動之後,會感覺萬籟俱寂的境界,這就是靜結。有人在打坐參禪的時候,會得到內心一片寂靜之境,而感覺到很舒服,於是就停頓在這種境界中,叫做內守幽閒的境界。這只是在靜塵之中,還沒有超脫塵境。譬如從高雄坐火車要到台北,火車到了左營車站時,看到了左營火車站的環境,不同於高雄火車站,以為台北火車站到了,就下車了,這樣的話,就永遠也不可能到達台北。在用功修行的時候,這是重要的關鍵,不可以認為沒有妄想了,心很寂靜,就執著在那裡,而成為向前進修的障礙。
世尊藉著觀世音菩薩的陳白「耳根圓通法門」,就是希望阿難尊者能夠一門深入。如果能夠返逆無始以來的織妄業流,就能夠把六個結解開,超越三空──我空、法空、空空,這才是「了義之修」;也才能夠像觀世音菩薩一樣,證圓通體,得到兩種殊勝,發出三種妙用,這才是「了義之證」。
在經文「次第解結修證」的分科中,是談得到兩種殊勝,發出三種妙用的道理。經文說:「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由於「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就能夠超越世間,得到十方圓明的境界,因此能夠得到二種殊勝,發揮三種妙用。
「二種殊勝」是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扼要言之,二種殊勝就是能發揮「慈悲」的力量,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三種妙用」是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四不思議。我們凡夫能夠依著耳根圓通法門,一門深入的修習,解開六結,超越三空,而證得圓通本體的話,也同樣的能夠得到二種殊勝,同時也能發揮三種妙用,就會像觀世音菩薩一樣,現三十二應身,在一切世界度化眾生;並有十四種無所畏,布施給眾生;還能夠發出四種不思議的妙用。
在〈普門品〉中,只談到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化身,卻沒有解釋為什麼會示現三十二應化身的理由,可是在《楞嚴經》中,就把它的理由說明得很清楚。乃是由於返聞聞自性,證得圓通本體,從圓通本體啟發其功能,才會發揮三十二應、十四無畏及四不思議的妙用。
在其他經典裡解釋「了義」的意義,「了義」是真實的、徹底的、究竟的、顯了分明的。而未盡之說就是「不了義」,是方便的。在《圓覺經略疏》說:「了義者,決擇究竟顯了之說,非覆相密意含隱之譚。」在《寶積經》五十二裡說:「若諸經中,有所宣說,厭背生死,欣樂涅槃,名不了義。若有宣說,生死涅槃,二無差別,是名了義。」也就是說,在所有的經典之中,所說的道理是厭背生死、欣樂涅槃,這就是「不了義」。眾生之所以在三界六道中,受生死輪迴的痛苦,就是因為不知道厭惡這個世界,不想了脫生死,也不知道有涅槃的境界,所以不會欣樂涅槃。為了讓眾生了生死、脫離輪迴之苦,世尊便告訴我們,世間是無常的,生死是痛苦的,是不值得留戀的。世尊要我們厭惡痛苦的世間,背離生死、欣樂涅槃。但厭背生死、欣樂涅槃,是世尊的方便教法,不是究竟之談,是「不了義」之說。
世尊所教導「生死涅槃,二無差別」的道理,才是「了義」之說。從體性來說,生死和涅槃本來是一體的。雖然眾生在六道中輪迴,但佛性並沒有遺失或減少,且眾生本具的佛性,就是世尊所證得的菩提涅槃。生死和涅槃,在外表上看起來是不同的,但從它的體性來說,是沒有兩樣的,所以「生死涅槃,二無差別」。
如果能夠瞭解佛性本自具足的道理,就不會厭背生死,因為若能從迷轉悟,就能夠了脫生死,證得涅槃,而這一轉,只是一念之間而已,所以不需背離生死、欣樂涅槃。《大集經》二十九說:「了義經者,生死涅槃,一相無二。」這是在說明生死涅槃是同一體,是沒有差別的。
以上所說「了義」的道理,是從教理方面來說的。但本經所說的「了義」,是約修行方面說的。其中含有二種意思,第一是用根不用識;第二是稱性不著相。
第一:用根不用識。所謂「用根不用識」,是說在修行時,是用根性而不是用意識心。如本經中所說的耳根圓通法門,就是教導我們用耳根的聞性來用功修行,不是用意識妄想心修行。假使用意識妄想心修行,就是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要求取不生不滅的佛果,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佛果是不生不滅的,因此必須要以不生不滅的根性為因地心,才是因果相符,才能成辦。第六意識妄想心,是境有則有,境無則無,是念念生滅、虛妄不實的。如用這種虛妄生滅的意識心,就不能成為不生不滅的佛果之因。世尊說: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 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世尊又說:「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就是這個意思。
本經說:「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這是真本。世尊從識精元明之中,開示見精,是顯示真本;文殊菩薩從二十五圓通之中,獨選耳根為修證法門,就是用真本,也就是用根不用識。用根,是依著不生滅的圓湛之性起修,然後圓成果地的修證,所以是了義之修證。在經文中說:「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乃至「云何不成,無上知覺」等,都是在說明了義的修證。
文殊菩薩在選擇耳根圓通法門時,對世尊說:「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這就是在說明文殊菩薩選擇耳根圓通法門,是了義中的了義。阿難尊者當初因見佛陀三十二相,勝妙殊絕,生起渴仰之心,出家親近世尊修行,這是用意識心的分別,攀緣世尊的勝相而生愛樂,這正是生死的根本,去佛道遠矣!世尊命二十五位阿羅漢及菩薩們,各述所修圓通法門,最後由文殊菩薩獨選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就是捨識用根的了義中,真了義修證法門。
第二:稱性不著相。所謂「稱性不著相」,是符合於理性,不著事相。著相的修行是事相的染修,心著在外表的事相,就是有修有得、有修有證。例如權教菩薩,雖然修六度萬行,但因為執著修證之相,認為有修行就有證果,猶未悟得染淨同源、生佛不二、無修無證的圓融妙理,這就不是究竟了義的修證。
「稱性之修」是隨順著根性,就是隨順著如來藏性的修行。因為如來藏性是無形無相,不是外表的事相,乃是理性的,所以隨順著理性而修,就不會著相。觀世音菩薩所修的耳根圓通法門,是由耳根一門深入,使得六根齊解脫,乃是「如幻聞薰聞修,金剛三昧」。「如幻」是修行就像魔術師的變化幻境一樣,是幻化不實的,這種「如幻聞薰聞修」,是修即無修,雖終日修行,卻不著修行之相,這就是「稱性之修」。
「稱性之證」是隨順法性而證果,就是「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乃是啟發本有家珍,開發顯現本具佛性,不是從外得來的。因此,當修行成就而圓滿菩提時,是歸無所得,證亦無證,這是「稱性之證」。
「修證了義」,經中占三卷半之文,是世尊答阿難尊者所請三名之中,妙三摩之問。在《楞嚴經》中,也說到道場的定慧及楞嚴神咒的利益,這無非是修證圓通的加行。經文第四卷說:「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此「決定義」,就是了義。若能依著了義而修行,證得自性本定,得耳根圓通,就是「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了。
「修證了義」的道理,在經文中發揮的很詳盡。總而言之,在修行的時候,不執著自己在修行,證果的時候,也不以為已經證得果位了。而要達到無修無證,就是要捨識用根,把意識妄想心放下,用六根中性修行,才能修而無修、證而無證,這才是真正了義的修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