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初 總釋名題~3
書籍目錄
甲五 別解文義
乙初 序分
 丙初 證信序
丁二 廣列聽眾
戊初 聲聞眾
丙二 發起序
乙二 正宗分
丙初 正脩具示成佛妙定
丁二 如來答定
戊初 正說妙定始終
己二 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
庚初 初銷倒想說空如來藏
辛初 如來破妄顯真
壬初 斥破所執妄心以開奢摩他路
癸初 取心定判
癸二 正與斥破
子初 如來備破三迷
丑初 破妄識無處
甲初 總釋名題~3

甲初 總釋名題~3

Bg B98

  諸菩薩萬行 諸菩薩萬行是所有一切菩薩所修的種種妙行,就是五十五階位的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
  「菩薩」是印度話,全名為「菩提薩埵」,因為中國人有好簡略的習慣,所以簡稱為「菩薩」。「菩提」翻譯為中國話是「覺」,「薩埵」為「有情」,合起來就是「覺有情」,就是已經得到覺悟的有情,又名為大道心的眾生。


  「菩薩」之所以名為「覺有情」,有三種意義。第一是自覺的有情,第二是覺他的有情,第三是自覺覺他的有情。


  第一、自覺的有情:有情就是眾生,而有情又分為覺悟的有情與迷惑的有情。一般人以為只有六道凡夫,才叫做有情眾生,超出三界的阿羅漢、菩薩等聖賢,就不叫做有情。可是從究竟義來說,唯有世尊才究竟斷煩惱,究竟了生死,阿羅漢和辟支弗所斷的煩惱,只是三界內的見煩惱和思煩惱,實教菩薩雖然更進一步的斷了塵沙煩惱,但對於無明煩惱,也只斷了一部分,並未把所有的煩惱都斷盡,不思議變易生死猶未究竟,因此,菩薩以下的三聖人,煩惱未盡,證理未圓,都還是有情眾生。


  六道的凡夫眾生,因為迷而不覺,所以稱為「迷惑的有情」;而聲聞、緣覺、菩薩是已經覺悟到真理,所以稱為「覺悟的有情」。聲聞、緣覺二乘人雖然已經覺悟了真理,但其所覺悟的是偏空的道理,不同於菩薩所覺悟的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真理,所以,三乘聖人,雖都有覺悟,但所覺悟的道理,卻是有深淺之別。


   第二、覺他的有情:菩薩把自己所覺悟的真理,去教化眾生,使無量法界眾生,都能得到覺悟,所以叫做「覺他的有情」,這也是菩薩和二乘人所不同的地方。

  二乘人雖有覺悟,可是他所覺悟的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的道理,因此,便觀三界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認為生死很痛苦,在三界中不得自由,因此要趕快了脫生死、超出三界,但期自度,而不欲度人,所以雖有自覺,卻沒有覺他。可是菩薩就不同了,因為了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道理,所以能夠運「無緣慈、同體悲」,去教化眾生。


  「無緣慈、同體悲」是菩薩們發心度眾生的理論依據,因為把眾生的痛苦,當做是自己的痛苦,把眾生的快樂,當做是自己的快樂,所以要解救眾生,出離生死之苦,而獲得涅槃之樂。
  「無緣慈」是無緣的慈心。「慈」是與樂,也就是要讓沒有快樂的眾生得到快樂。凡夫眾生待人,常會因為「有緣」和「無緣」而分別親疏,對於和自己較「有緣」的,例如父母、兒女、夫妻、兄弟、姊妹等,就會特別的關心照顧、幫助,給予快樂。若從「無緣慈」來說,無論對方和自己有緣或無緣,是親屬或仇人,只要他缺少快樂,我就要使他得到快樂,只要他需要我幫助,我就要無條件的去幫助他,這樣的慈心,就是「無緣慈」。


  「有緣」與「無緣」還有另外一種解釋。所謂「緣」,是指心的動念,就是內心的攀緣;而「無緣」是不起心動念,雖然不起心動念,卻能夠去做讓眾生得到快樂的事。凡夫眾生都是因為發「心」想要幫助對方,才會付出行動去幫助他,這就是心有「緣」到對方的身上,心攀緣在「我要讓他得到快樂」的地方,就是有緣的慈悲。而佛菩薩與凡夫眾生不同,本具的慈悲心時時刻刻都在發揮它的妙用,能夠運用自如,所以不需特別起心動念發慈悲心;也就是說,雖然不起心動念,要讓眾生得到快樂,但卻能夠自自然然的去幫助眾生,使眾生得到快樂,這就是「無緣慈」。


  「同體悲」是視眾生和自己是同一體的,也就是能夠體會到眾生和自己是同一生命體,因此而發出同體悲的心。世尊曾經告訴過弟子們:「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而且每一眾生的佛性,都是同一體而沒有差別。」由此而論,你的佛性,我的佛性,眾生的佛性,都是同一個佛性。若能真正體會到眾生和我都是同一體性的話,眾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看到眾生有痛苦時,就會無條件的拔除、解決眾生的痛苦,這就是「同體悲」。


  菩薩因為以「無緣慈、同體悲」的理念去教化眾生,所以不會希望有任何的回報,而凡夫眾生,只要稍微給他人一點好處,或曾經解救過別人的苦難,就會常常記在心中,這就是不瞭解「無緣慈、同體悲」的道理,於是就成為有相的菩薩六度萬行,不能無相修行。菩薩因了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理,所以能夠以「無緣慈、同體悲」的精神去教化眾生,因此稱為「覺他的有情」。


  第三、自覺覺他的有情:菩薩是悲智雙運,自利利他的。菩薩雖然已經覺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真理,但所覺悟的真理,猶未究竟圓滿,所以必須運用智慧,上求佛道以自利;而菩薩是具有慈悲心者,所以能運用悲心下化眾生、利益眾生,以圓成利濟眾生的功德,因此,「菩薩」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廣修六度萬行的有情眾生。唯有上求佛道、下化有情,自利利他,才能夠究竟得成無上菩提,所必須具足以上三種條件,才夠資格稱為「菩薩」。


  「菩薩」是因人,「佛」是果人,如果想要成就佛道,就非要行菩薩道不可,非要自利利他不行,所以,世尊不斷鼓勵弟子們,要回小向大,要自利利他,唯有這種菩薩的因行,才能夠得到究竟的佛果位。


  「諸菩薩」是五十五階位的菩薩,這是約修行的階次而說的。五十五位,是「十信」有十個階位、「十住」有十個階位、「十行」有十個階位、「十回向」有十個階位、「四加行」有四個階位、「十地」有十個階位,以及「等覺」的一個階位,合起來共有五十五階位的菩薩。這是依據《楞嚴經》中菩薩修行的層次來論,其他經典所說的,有些不盡相同。


   「十信」是一、信心,二、念心,三、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護法心,八、迴向心,九、戒心,十、願心。


  佛法如大海,唯信為能入,又「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學佛修行者,必須以具足信心為先決條件。凡夫眾生對佛法的信心,稱為露水道心,也稱為雞毛信心。凡夫眾生學佛修行的心,就像露水一樣,露水在清晨的時候,一點一滴的停在草葉上,雖然看起來很漂亮,可是太陽出來一晒,露水就全都乾了。這是形容眾生學佛修行的道心,不堪受到外境的一點點考驗,只要稍微受到一點刺激與考驗,道心就動搖,甚至消失了。而我們學佛修行的信心,就像雞毛一樣,因為雞毛很輕,只要手一放開,就會被風吹走,風從東邊吹來,它就向西邊飛去,風從西邊吹來,它就向東邊飛去,只要輕微的風,它就飛來飛去,這就是在比喻眾生學佛的信心,是不堅定的,是容易隨著外界的環境而產生動搖的。


  菩薩從初發信心起,乃至信心圓滿,分為十個階位,是為「十信位」。但這裡所謂的「信」,並不是一般所講的「信」,是指相信「中道真如」之理。依據天台四教斷惑位次來說,圓教菩薩在初信(信心位),就已經斷了見惑八十八使,四信(慧心位),就斷盡思惑八十一品的現行,七信(護法心位),更進一步能夠斷除思煩惱的習氣,到了十信滿心(願心位)時,就已經斷了塵沙煩惱,而且又能夠制伏無明煩惱了。


  十信位,是具足了信根的力量,而播植成佛的種子,所以,信心位是成佛的種子之位,是很重要的階位。阿羅漢證到初果位以上,就已經信心堅固,就如此處的初信位菩薩,初信位的菩薩,已經斷了見惑八十八使,也就相當於聲聞四果的初果位一樣,因為斷了見惑八十八使,所以信心就堅固不動搖了。例如一位已經得到初果位的在家居士,他的信心就很堅固,縱然布施到自己的生活發生困難,沒有飯吃,他還是會照樣布施,所以戒律上有所謂「學家羯磨」的規定,就是僧團中宣布某某居士已經證到初果、二果或三
果,可是生活環境不好,所以,出家眾不可以再到他的家裡去接受供養了。為什麼在斷了見惑八十八使之後,信心就堅固了呢?因為斷了見惑,就是把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及戒禁取見都斷掉了,而五見中的邪見,就是撥無因果,因此,若能把撥無因果的邪見去掉之後,就能絕對的相信因果,就會具足堅固的信心。我們必須精進修行,直到把見煩惱斷盡,才能夠進入信心絕對堅固的階位。


  「十住」是一、發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


  如約天台所判的圓教菩薩,從初住位就開始斷無明證法身了。天台宗是根據根機的不同,而分為圓教、別教。圓教菩薩的階位與別教菩薩的階位,斷煩惱、證真理的次序是不一樣的,圓教菩薩是具有圓頓的根機,程度比較高,所以,到了第十信,就能夠把無明煩惱降伏了!


  十住的「住」,是既得信心滿足,進而「住於佛地之位」的意思。「十住」從第一發心住到第四生貴住,叫做「入聖胎」,表示已入聖胎,不是凡胎了,也就是已經轉凡成聖了,不過還是在聖胎裡面,就像一個小孩子已經投胎,可是還在母親的肚子裡面,所以叫做「入聖胎」。從第五方便具足住至第八童真住,叫做「長養聖胎」,就是在母親肚子裡慢慢的長大,具足了手和腳。第九法王子住,是「形具足而出胎」,等於一個人的六根都完備而出胎了。第十灌頂住,是菩薩「既生於佛家為佛子」,堪行佛事,佛就以智慧水來灌頂他,這就是像剎帝利王子受職灌頂一樣,表示他已經有能力行佛事,能夠弘法利生了。所以,「十住位」是生佛家為佛子而行佛事之位。


  「灌頂」是世尊時代,印度的風俗習慣,當老國王要把王位讓給他的王子時,就會派大臣到四邊的海或四邊河川有水的地方,把水取回來,倒入一個寶瓶裡面,在王子登基時,就把寶瓶的水從王子頭頂上的皇冠灌下去,稱之為「灌頂」。「灌頂」是一種象徵,因為灌頂的水是從四海取來的,以這樣來表示已經把四海之內的責任交給你了,整個國家的責任都要由你來負責了。所以,「灌頂住」就是佛已經把弘法利生的責任交給菩薩的意思。


  「灌頂」的另一種意思是「受職」,也就是當你接受某一職務時,要舉行一個儀式,選擇一天宣誓,對於所要承擔的責任,必定會好好的承擔,所以「灌頂」是承受責任的意思,也就是菩薩發心承擔起如來弘法度眾生的家業,因此,「灌頂」並不是像有些佛教徒所認為的,是一種消災賜福的儀式。


  「十行」是一、歡喜行,二、饒益行,三、無瞋恨行,四、無盡行,五、離癡亂行,六、善現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


  《楞嚴經》中說:『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這就是說,菩薩修行十信、十住,已經滿足自利,也已經具足如來度化眾生的妙德,所以能夠到十方世界,隨順教化眾生了,因此名為「歡喜行」。


  「十行」是廣行六度而行佛事,就是攝物利生,念念具足波羅密。「廣行六度」是積極的修習菩薩的六度 ──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行佛事」是做弘法利生的事,也就是說,已經能夠去度化眾生、利益眾生,時時刻刻都是在行菩薩道教化眾生,且念念都能具足波羅密,這就是「十行」之位。


  「十迴向」是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二、不壞迴向,三、等一切佛迴向,四、至一切處迴向,五、無盡功德藏迴向,六、隨順平等善根迴向,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八、真如相迴向,九、無縛解脫迴向,十、法界無量迴向。這十種迴向,就是把所做的佛事,與度眾生的功德迴向之。


  迴向的方法有三,第一種是迴事向理;第二種是迴因向果;第三種是迴自向他。
  第一、迴事向理:把所做的佛事,迴向於真如實際的理體。「度眾生」是外表的事相,而在度眾生時,把度眾生的功德迴向,希望能得體證真理,這就是「迴事向理」。
  第二、迴因向果:把所修的因行,希望能夠證到佛果位,也就是所做的一切,不是為了現世的利益或權乘小果,而是希望能夠證到究竟佛果位,這就是「迴因向果」。 


  第三、迴自向他: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布施給一切眾生。所做功德的大小,並不是在於所做的是什麼,而是在於自己是發什麼心去做。從世間上的事實來說,如果把自己所賺的一百元,分給十個人,每個人給十塊錢,自己就沒有錢了。可是,迴向的功德並不是這樣,把自己所修的功德迴向給他人,自己的功德不但不會因此而消失,反而會增加。


  「十迴向」是迴佛事而向佛心,而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的,佛心就是真如,具足了佛道和眾生,所以這「迴佛事而向佛心」,已具足了三種迴向的意義,主要是要我們在修行時,必須念念都趣向於真如果海。


  「四加行」是一、煖地,二、頂地,三、忍地,四、世第一地。《楞嚴經》的「四加行」,名稱雖然和小乘一樣,可是意義卻不同,第一煖地是「佛即心」,第二頂地是「心即佛」,第三忍地是「即心即佛」,第四世第一地是「非心非佛」。這四加行是「泯心佛而滅數量」,就是說,一旦到達四加行位時,就能心佛雙泯,便能夠把能修所修、能斷所斷、能證所證的差別對待觀念消除,而進入於無著相的修行。


  「十地」是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


  「十地」的「地」有二種意義,第一是「成實義」── 就是地地都以真如實相為體,是堅固不壞的;第二是「發生義」─「發生」是能生的意思,就是每一地都能發生佛地的功德,且其功德的作用是廣大而重重無盡的。菩薩從初地開始,就能夠以自心的本覺,與諸佛的妙覺,融通無二,就能到達諸佛的微妙境界,所以「十地」是契真如而覆涅槃之位。


  「等覺菩薩」是五十五位菩薩中,最高之位。從十信到十地,就有五十個階位,加上四加行的四個階位,就有五十四個階位,如再加上等覺菩薩的階位,總共就是五十五位了。


  菩薩修行到這個地界,所覺悟的真理,與佛齊等,所以叫做「等覺」。本經說:『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如來逆流」是世尊雖已到達涅槃的彼岸,但不忍眾生苦,所以就倒駕慈航,回過頭來三界六道中度眾生,因此稱為「逆流」。而菩薩是從生死的此岸走過去,一個從彼岸回來,一個是從此岸過去,二者互相遇到了,這叫做「覺際入交」,就名為「等覺菩薩」。所云「覺際入交」,是說等覺菩薩,已到了佛覺之際,但是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未破,如果能把這最不容易破除的生相無明破除了,便是妙覺佛果了。


  「萬行」是六度萬行。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為「六」。「度」是對治的意思,就是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瞋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六度的名目,只是舉出其類別的大要,如布施行就有種種的不同,乃至其他五度的內容,也有種種不同。由六度發展開來,就有無量的功行,所以叫做「萬行」。


  「萬行」是形容其功行很多,不是局定的數目。五十五位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或自利,或利他,在自利方面,必須斷見、思、塵沙、無明等一切煩惱,才能得到解脫;在利他方面,就要修六度,也就是要廣度一切眾生,所以叫做「諸菩薩萬行」。


  「諸菩薩」是每一位都是證到果位的菩薩,而所以叫做因位者,是因為菩薩的五十五位,正是因行未滿,帶果修因,深入真修之位,要到了成就佛果,才是極果之位。


  在經題中,「修證了義」推重圓通;「諸菩薩萬行」分修行階級,主要就是在對治狂慧學者,也就是要令他們知道,理雖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究竟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的道理。
在經典中曾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因果相即圓融不二,就叫做「圓融」。「行布」是歷位的修證,也就是從理方面來說,是講究竟圓融的道理,可是在事相修行方面,還是要一步一步的修,這就是「究竟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的道理。


  經題中的「諸菩薩萬行」,占了半卷的經文,其中從初信菩薩,一直介紹到等覺菩薩,這就是世尊回答阿難尊者所請三種名中妙禪那之問。


  在這部《楞嚴經》第八卷的經文裡。世尊解釋經名,而阿難尊者在聽了這部經的了義名目之後,就頓悟禪那、修證聖位。由此可知,因修行證聖位所得到的禪定,乃是自性本定,從此就能入於妙莊嚴海,就能得到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整部《楞嚴經》,就是記載阿難尊者請教世尊,以及世尊回答所提出整個的問題。在經文中,講到「諸菩薩萬行」的部分時,已經把這部經的重要道理都講完了,所以在開示完首楞嚴大定的別目之後,世尊便總結這部經的經名,也就是把這部經的經名,做一個結論而說出來。至於經文
後面的七趣五十陰魔、五陰妄想等部分,乃是這部經正說以外的道理,也就是另外詳細說明,學佛修行的初發心者,在修行上最重要的,就是要以戒慧來助定。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