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初 總釋名題~4
書籍目錄
甲五 別解文義
乙初 序分
 丙初 證信序
丁二 廣列聽眾
戊初 聲聞眾
丙二 發起序
乙二 正宗分
丙初 正脩具示成佛妙定
丁二 如來答定
戊初 正說妙定始終
己二 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
庚初 初銷倒想說空如來藏
辛初 如來破妄顯真
壬初 斥破所執妄心以開奢摩他路
癸初 取心定判
癸二 正與斥破
子初 如來備破三迷
丑初 破妄識無處
甲初 總釋名題~4

甲初 總釋名題~4

Bg B98

 首楞嚴 「首楞嚴」是大定的總名。其中包含了妙奢摩他、三摩、禪那的三種別名,而成一大定的全體。「首楞嚴」是一切諸法的本體,是自性本具之定,不同於普通的禪定,普通的禪定是由工夫所引起,或起心對境之定。


  世尊在《涅槃經》上,解釋「首楞嚴」是「一切事究竟堅固」。所謂「一切事究竟堅固」,是世間一切事相,其究竟之處是堅固的意思,就是把一切事相追究到究竟的地方─本體,是堅固不壞的,所以古德說:「首楞嚴」是徹法底源,無動無壞的。這也是在說明,雖然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是千差萬別幻化不實的事物,但推究其根源,有一個堅固不壞的本體,而這個本體就是「首楞嚴」的定體。


  在本經中,自「十番顯見」起,到四卷半的圓滿彰顯三如來藏性為止,都是極力在說明「一切事究竟堅固」,尤其是會四科即性常住與融七大即性周遍之處,正是詳盡說明「徹法底源,無動無壞」的道理。


  首楞嚴大定與通常的禪定所不同者,有二種意義:第一是首楞嚴大定是圓定;第二是首楞嚴大定是妙定。
  第一、首楞嚴大定是圓定:所謂「圓」是圓滿無缺,就是「首楞嚴」的大定,不只是採取自心不動,乃是總括一切萬法,本來都是不動,而這就是首楞嚴的定體。平常我們談到禪定,都會先想到心,也就是把散亂的心,藉著修行而使其入定,這是一般所說修行工夫的定。可是,這裡所說的「首楞嚴大定」,是說眾生本具的佛性是湛然不動的,而這本具的佛性,不只是在眾生的身上,乃是遍於一切處,就是這定體是遍一切處、遍一切諸法,是圓滿無缺的定體,所以才能叫做「圓定」。


  「首楞嚴大定」是既圓滿又普遍的禪定,在這部《楞嚴經》講的很清楚,也就是這定體,不單是取自性不動,更是統攝一切諸法,本來都是不動的,就是所謂「日月經天而不動,江河競注而不流」,所以稱為「圓定」。


  「首楞嚴」是把前面的奢摩他、三摩、禪那總合起來,歸納成一個總體,而成為大定的總名。這大定的本體,叫做法身真如,又名為一真法界,或稱為如來藏,儘管名稱不同,但都是在講宇宙人生的本體。
首楞嚴的定體,就是法身的真理,而這法身的真理,不只是具足在眾生的六根之中,更是普遍於一切法及一切處。本經說:『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周遍法界』,就是這個道理。由此可知,凡是不兼萬有,獨制一心的禪定,都不是圓定。


  第二、首楞嚴大定是妙定:因為首楞嚴的定體,是一切眾生自性本具、天然不動、不假修成的性定,縱然是在迷位的凡夫,其定體還是如如不動的,這就是所謂「長安雖鬧,我國安然」的意思,所以能稱為「妙定」。


  眾生是生生滅滅,不斷在那裡動搖的,可是,在動搖的眾生假體中,有一個不動的定體在,所謂「妙」,就是在此。在本經中,世尊放出光明,親自勘驗阿難尊者的見性,是雙離動靜的,以證明人人有本具妙定之體。在「十番顯見」中談到,假若不是在眾生的自性中本來具足,不假修為,天然不動,怎麼能說是徹法底源,無動無壞的妙定呢?根據這個道理,凡不是自性本具,別取工夫修成的禪定,都不是妙定。


  有了圓定與妙定二種意義,才能稱之為「首楞嚴三昧」。從凡夫位上,先啟發了解,依著所了悟的去修行,直到歷位修證成佛,從始至終,中間永遠沒有委曲之相,這便是「稱性起修」。不用意識分別計度,而能證到首楞嚴,乃是起因於如來密因,也就是能夠悟到自性本體;從自性本體啟發智慧來修行,向裡面不斷迴光返照,照了自己的本體,這就是「稱性起修」。在本經中,強調的是不用意識的分別計度,就是「捨識用根」,因為要把意識妄想分別心去除,才能與佛道相應。


  一般的禪定,有入定、住定、出定,而無入、無出之性具妙定,才可名為「首楞嚴大定」。一般世間的禪定,入禪就有定,出禪就沒有定了。而在定中,縱然能夠歷經多劫,也一定會以靜礙動,因為只要入了禪定,安住在定中,就沒有辦法去度眾生了;同時只要出定須臾,也必以動礙靜,使心分散,這都不是圓妙的大定。


  本經自阿難尊者請示世尊開示修定的法門,一直到提示經名為止,都是正說的部分。經文的前半,都是談如來藏性的道理,就是要開發圓通法門;而經文的後半,是全說圓通法門,就是要令修行者,能夠修證如來藏性。由此可知,從頭至尾,始終都不出首楞嚴大定。


  因為眾生不了解首楞嚴大定就是自性本具的定體,因此世尊在「如來密因」的地方,就把這道理說出來,可是開發出來之後,還是要修才能夠證;稱性起修而得證,就是回歸到首楞嚴的定體。


  在本經所說的三定 ── 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禪那,就是三因佛性 ── 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
  「正因佛性」,是離開一切邪非的中道真如,依此而修就能成就法身的果德;中道真如就是真正成佛的因性,因此稱為「正因佛性」。
  「了因佛性」,是照了真如之理的智慧。依著這智慧,能夠成就佛的果德,因此觀照的智慧,稱為「了因佛性」。
  「緣因佛性」,是作為了因佛性的助緣,開發正因佛性的一切善根功德;依此而修,能夠成就解脫之德,因此稱為「緣因佛性」。


  第一、妙奢摩他:是取本經前面四卷半所顯的正因佛性,略兼了因佛性作為定體。因為妙奢摩他是開顯如來密因,也就是開顯眾生本具的佛性,而要開顯本具的佛性,就必須要有智慧,因此略兼了因佛性。了因佛性是由慧心所開發,阿難尊者承蒙世尊的教誨而開解、了悟,對於本具的佛性已了然於心,這一種照體,就是了因佛性,名為奢摩他微密觀照;因為解從性發,是從本具的佛性啟發出來,就是從定體所啟發出來的智慧,所以是即定之慧。


  第二、妙三摩:是取正因佛性,略兼緣因佛性為定體。緣因佛性是由善心所開發的,選擇耳根圓通法門,一門深入,從聞、思、修入於三摩地,這是出世的善法。這裡所謂的「善法」,是指修行耳根圓通法門,不是通常布施修功德,或世間的善法,這種出世善法,就是「緣因佛性」;因為行依解起,有解才有行,所以是即慧之定。


  第三、妙禪那:是全取正因佛性,雙兼了因佛性與緣因佛性為定體,是寂照雙行,不浮不沉,不昏不散。寂是湛然不動的定體;照是由湛然不動之體所發起智慧照了之用。雖然定體不動,但有照了之用;雖有照了之用,而定體從來沒有動搖過,所以寂照雙行,也就是定慧均等,從中道實相中,流入妙莊嚴果海。


  「首楞嚴」是合三定別名,成一大定總名;又攝大定的總別,做為這部經的經題。別題共有十九個字,是整部《楞嚴經》的大綱,屬於所詮釋的道理。對於別題的意義,若能了解清楚的話,對整部《楞嚴經》就會有個概念了。


  「大佛頂」是稱讚、表顯之意,表顯「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這四種法的微妙至高無上;「如來密因」是世尊開示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能夠成佛,並進一步的要我們把妄識破除,從六根中開顯佛性,乃至山河大地,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修證了義」是了悟如來密因之後,世尊更進一步的教導我們如何修證,其中所推崇的就是耳根圓通法楞門,如能依此法門修行,就能夠斷除煩惱,證到本具的佛性;「諸菩薩萬行」是五十五階位菩薩的修行層次,就是世尊要我們在瞭解修證了義的道理之後,實際修諸菩薩萬行。五十五階位的菩薩,所修證的意境到底如何呢?


  這在五十五階位菩薩的經文裡面,都有所說明。而自己的心是修到那一個階段?心境如何?有沒有成就?從經文中都能夠對照出來,並不是自己認為有修行、有成就,或別人認為了不起就是有成就,這是假不了的。也因此,依據諸菩薩萬行所講的經文,就能夠破除外道的種種謬論,使我們清楚修行的層次,而不至於偏離了正道;「首楞嚴」是一大定的總名,也就是經過依法如實修行之後,所得到的究竟果覺。因此本經從頭至尾,是一貫始終的,也就是要我們了解眾生本具有佛性,經過歷位的修證,最後便可體證首楞嚴的定體,就是證到自性本具的佛性。


  這一部經的組織架構很完整,是先談教理,然後教導我們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階段層次,如果我們能夠好好把這部《楞嚴經》研究好,對於修行的道路,就會有一個很明確的理論基礎與方向,也就不會有盲修瞎練的情況發生。上來已經把別題的十九個字解釋好了,下面要解釋通題的「經」字。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