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經的四種意義

甲初 總釋名題
甲二 起教因緣
甲三 藏乘攝屬
甲四 歷明傳譯
甲五 別解文義
經 是能詮顯真理的文字, 梵語稱為「修多羅」, 華語翻譯為「契經」,是上契諸佛所說的真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也就是契理契機的意思。
「上契諸佛所說的真理」是世尊所說的真理,和過去一切諸佛所說的真理,是互相契合的,這就是佛佛道同。「道同」有二種意思,第一是所修及所證的道是相同的;第二是所說的道理是相同的。過去一切諸佛所修、所證的道理,是相同的,所證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理,而所說的法與度眾生的方式,也都是一樣,因此稱為「佛佛道同」。
在《法華經》中,有一段世尊說出回憶成道當時的話,談到自己成佛以後,本來是不想度眾生的,因為所證悟的真理很深奧,而眾生智慧淺薄、業障深重,對他們講道理,也不一定能夠接受和了解,因此就打算不想度眾生了。這個時候,帝釋天的天主與梵天王,就下來請世尊無論如何得發心度眾生,因為這世界是黑暗的,眾生是痛苦的,沒有世尊的教化,眾生將永遠在黑暗中受苦。於是世尊就發起大悲心,就依照過去諸佛教化的方式,先以方便的法門來度化眾生,再以真實的法門來教導,也就是由淺入深,一步一步引導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這是世尊在法華會上,回憶當時開悟成佛時的一段心路歷程。由此可知,世尊教化眾生的方法,和過去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方法是一樣的。
「下契眾生可度之機」是世尊所說的教義,能契合眾生的根機,也就是能符合眾生之所需。世尊有無量的方便度化眾生,在《法華經》中說,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世尊就以八萬四千法門對治之。也就是說,世尊針對不同根性的人,便以不同的方法去度化他們,這就是佛教和其他宗教所不同的地方,無論是那一類的眾生,世尊都有辦法教化他們。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是用來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的,因為有某種煩惱,就以某種法門來對治,所以,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得去修習八萬四千法門,而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法門去修。這也譬如醫院的藥品一樣,患病的人有什麼病就服用什麼藥,不是每一種藥都要服用,而是要對症下藥;修行就是要適合自己的法門修持。
可是身為弘揚佛法者,因為所面對的是各式各樣的眾生,所以要盡量廣學法門,以適應眾生的需要。對念佛根機的眾生,就要向他開示念佛法門,針對喜歡參禪的眾生,就要告訴他參禪的法門,須要隨機教化,否則就沒有辦法廣度眾生了。因此,身為弘法者的法師,是要廣學多聞的,這就是四宏誓願的「法門無量誓願學。」廣學佛法就是為了要廣度一切的眾生啊!如果只是為了自己的修行,那就得針對自己的根機而學習,不必無量法門都要學習。如果要「下契眾生可度之機」的話,就是對於無量法門都要學習,唯有如此才能夠下契眾生可度之機。因為是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所以叫做「契經」。
經的四種意義 「經」有貫、攝、常、法四種意義。「貫」是貫穿,「攝」是攝受,「常」是不變,「法」是法則。「貫」是貫穿所應知的道理,使它不會散失掉。「貫」是說明經典文字的功用。世尊隨機散說所說的道理,如果不用文字把它記載起來,這些道理早就散失掉了。世尊當時講經,並沒有文字記載,也沒有固定的題目,是隨機說法的,也就是根據當時的因緣,在什麼地方,面對著什麼人,有什麼問題,就說什麼道理,這就是「隨機散說」。
世尊的講經說法,都是隨眾生的要求而說,都是有因緣的,這部《楞嚴經》是由於阿難尊者,遭受到摩登伽女的災難而說的,這就是「隨機說法」。世尊離開世間才幾個月,就有弟子把他所說的道理背錯了,因此迦葉尊者很擔心,認為這樣下去,不用多久佛法就會變質,而為了讓正法能夠久住,所以就發起了第一次的結集。第一次結集時,阿難尊者背誦經典,下面有五百位阿羅漢在聽他的背誦,印證阿難尊者所背的是不是世尊所說的道理。印度人有背誦的天才,世尊當時的道理,都是用背誦而沒有文字的記載,後來時機成熟了,才有文字的記載。而文字的記載,就等於用一根線把散落的花貫穿起來,就像我們串念珠一樣,一粒一粒把它連串起來,所以「貫」是說明經典文字的功用,也就是用文字把佛法貫串起來,使它不會散失。
「攝」是攝受所應度之機,令得解脫。「攝」也是度化的意思。經典所記載的道理,就是要攝受眾生、度化眾生,使眾生都能得到解脫,而不致於墮落。世尊的言教,都能適合眾生心理之所要求,所以才能廣度無量無邊的眾生,這也就是下契眾生根機的意思。「攝」也是攝持,從攝持的意思來說,世尊的言教,能夠攝化眾生,使眾生保持善根而不散失,使眾生保持在善道中,不會墮落到三惡道的深淵裡,這正是佛法能令眾生離苦得樂的功用。
有一句話說:不怕你不信,就怕你不接觸。著作《楞嚴經講義》的圓瑛老法師,有無碍的辯才。有一次在講經的時候,門口站了一位貢高我慢的將軍,他認為自己地位很高,佛教所講的道理都是迷信的,因此起初是很好奇的站在門口,一副貢高我慢的態度在那裡聽,可是聽了一會兒之後,就很注意聽,再聽一會兒之後,就開始頻頻點頭,表示認同圓瑛老法師所講的道理。等到講經完畢之後,那位將軍就來請教老法師,並發心皈依他老人家了。這就是佛法攝受的功用。因為圓瑛老法師的智辯無碍,看到貢高我慢的將軍站在一旁,便把話題一轉,針對他講道理,於是就把他給攝化了,這也是隨機說法的巧妙方便,正是表示佛法有攝化眾生的功用。
「常」是不變的意思,是說佛法是不會隨著時間的演化而改變的,也就是真理是盡未來際,永遠不會改變的意思。佛法的真理,是不會被時代的潮流所改變,也不會被世界的文明所淘汰。
不會改變的道理,才是真理;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被推翻的道理,就不是真理。例如科學家所發明的理論,會隨時間的推移而被推翻,這就不能叫做真理。世尊所發明、啟發的真理,是不會被推翻的,而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因果的道理。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自然法則,在世尊的時代是如此,現在也是如此,未來仍是如此,是不會有所改變的。在世尊時代,肚子餓了要吃食物才會飽,現在也是一樣,因為有吃飯、吃點心,所以肚子才會飽,這就是因果。以此為例,世尊所說的道理,是歷萬世而不易的。
「法」是常法、軌則的意思。佛法不但是歷萬世而不易,也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世尊所開示的真理,是十方一切眾生,都應該要共同遵守的。例如世尊所制定的道德規律,我們能夠照著去做的話,就能夠得到解脫,這就是能夠做為一切眾生修行軌則的意思。
「經」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妥當性與必然性,是於一切時、一切處,都能適合於眾生的需要。「經」又譬喻為「鏡」,鏡子是用來照面孔的,我們面對鏡子一照,面孔的美、醜、潔、穢,都能夠一目了然;同樣的,以經典所說的道理為準則,反省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到底是善是惡、是正是邪,都能夠了然於心,因此以鏡子為譬喻。「經」又譬喻為「徑」,是道路的意思。經典上所記載的道理,是指示我們走向於涅槃的道路。我們能夠依照經典所指示的方法修行,必定能超出生死輪迴,達到究竟快樂的目的地 ── 成佛,所以把經字譬喻為「徑」。
約本經論「經」義 「經」的貫、攝、常、法等四種意義,若約本經來說,又另有意義。「貫」是本經貫穿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所應該知道的道理,所以叫做「貫」。「攝」是攝受親因,度脫阿難尊者,及性比丘尼 ── 摩登伽女,使他們能夠發菩提心,證入於佛的智慧海,所以叫做「攝」。圓通法門的「過去諸如來,斯門已成就;現在諸菩薩,今各入圓明;未來修學人,當依如是法。」可見這圓通法門是十方所共遵,三世不易的。而三世不易,是「常」義;十方所共遵,是「法」義。
經的五種意義 若按《雜阿毘曇心論》來解釋「經」字,就有出生、湧泉、顯示、繩墨、結鬘等五種意義。
一、出生─依佛的經教修行,能出生一切善法的因果功德,因此是「出生義」。
二、湧泉─佛所說的經典教法,一一字中總含一切法,其所包含的意義無量,就如水的泉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此是「湧泉義」。
三、顯示─佛所說的經典,能夠顯示世出世間的一切因果事理等法,因此是「顯示義」。
四、繩墨─佛經所說的道理,能夠讓眾生,分辨邪正,知因識果,去惡修善,就如木匠的繩墨一般,能定曲直,知所取捨,因此是「繩墨義」。
五、結鬘─以線穿花,作裝飾品,叫做結鬘;佛經能夠貫穿事理因果等道理,使之不散失,因此是「結鬘義」。
世尊所說的一代時教,可綜合為經藏、律藏、論藏。經是佛所說;律是佛為弟子們所制定的生活道德規範;論是佛弟子們闡述經藏中的深義妙語。《楞嚴經》是屬於經藏,而「經」字是通於一切經藏,所以「經」字是通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