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四 歷明傳譯
書籍目錄
甲五 別解文義
乙初 序分
 丙初 證信序
丁二 廣列聽眾
戊初 聲聞眾
丙二 發起序
乙二 正宗分
丙初 正脩具示成佛妙定
丁二 如來答定
戊初 正說妙定始終
己二 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
庚初 初銷倒想說空如來藏
辛初 如來破妄顯真
壬初 斥破所執妄心以開奢摩他路
癸初 取心定判
癸二 正與斥破
子初 如來備破三迷
丑初 破妄識無處
甲四 歷明傳譯

甲四 歷明傳譯

Bg D86

  這部《楞嚴經》的譯題和其他經典的譯題稍有不同,其他經典的譯題,只有標出在何時由何人所翻譯的,但這部《楞嚴經》的譯題,總共有四種,第一為主譯人;第二為譯語人;第三為證譯人;第四為潤文人。


  世尊出生在印度,佛教是發源於印度,因此,佛教的經典都是從印度或西域的國家所流傳過來。當時結集經典,所用的文字,是梵文或巴利文,所以要把經典流傳到中國來,必須經過翻譯的過程,所以每一部經典都有翻譯的人。


  譯題是把一部經的翻譯時代和翻譯的人列出來。經題之次,要記載譯題,有二種意義:
  第一、要我們在讀誦這部經而得到佛法的利益時,對於翻譯經典的這位大德生起感念的心。如果沒有祖師大德們,千辛萬苦的從西域或印度,把經典帶回中國,把它翻譯出來,今天我們就沒有辦法看到經典。


  例如唐朝的玄奘大師,他費盡千辛萬苦,到印度參學十幾年,把許多經典帶回中國,並加以翻譯。有些經典,是印度或西域國家的法師們,長途跋涉,極盡辛苦的帶到中國來。因此,現在我們研究經典,先要了解是誰所翻譯的,就是要我們感念祖師大德們的恩德。


  第二、要考據這部經到底是真的、還是偽造的。每一位翻譯的大德,筆法都不一樣,像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經典,大部份都是意譯,也就是把意思翻譯出來,不同於把梵文的原本,一句一字的都翻譯出來。在羅什法師之前所翻譯的經典,有些文句不大通順,因為當時從印度或西域來的法師,他們對中國的語言文字不精通,所以所翻譯的經文就比較生澀。


  而羅什法師是龜茲國的人,為什麼他所翻譯的經文,就比較通順呢?因為他從龜茲國要到長安的途中,在涼州(姑臧)待了十幾年,他在涼州的時候,就很認真的學習中文而精通中文,所以,他所翻譯的經典就很通順。以羅什法師和玄奘大師所翻譯的筆法作比較,就有很大的差別。如果不是這一位法師所翻譯的,硬要說是這一位法師所翻譯,從經文一看便能夠很清楚的辨別出來。所以,把翻譯人的名字,放在經題下面做為譯題,能夠用來考據這部經是不是這位法師所翻譯的。


  這部《楞嚴經》的譯題很特別,先有一位主譯的人,其次有一位語譯的人,再有一位證譯的人,最後還有一位潤文的人,這表示這部經,並不是由一個人所翻譯,乃是有四個人共同完成翻譯的工作。

  唐 是我國的唐朝,就是這部經典,是在我國唐朝的時代所翻譯的。根據譯經圖記裡所說,這部經是在唐中宗神龍元年(西元705年)所翻譯,就是在武則天以後,中宗繼位時,神龍元年的五月二十三日開始翻譯。


  中天竺 是翻譯這部經的般剌密諦法師的出生地。天竺,是印度的總名,翻譯成中國話為月邦,意思是說印度有聖賢在繼續教化眾生,就如月光的照臨,所以稱之為「月邦」。在唐朝的時候,印度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區域(東天竺、西天竺、南天竺、北天竺、中天竺)。在世尊教化眾生的時代,印度有十六個大的國家,小的國家就更多,猶如中國的東晉時代一樣,北方有五胡十六國,是屬於割據的時代,而不是統一的時代。翻譯這部經的般剌密諦法師是中印度人,所以稱為「中天竺」。


  沙門 是出家修道者的通稱,標明這位譯者的身份是出家人。沙門是印度話,翻譯成中國話為勤息,「勤」是勤修戒定慧;「息」是息滅貪瞋癡。在《四十二章經》中說:「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意思是說,能夠認識自己的心,通達自心的本源,叫做「沙門」,所以,沙門這二個字,並不容易稱呼。假若沒有勤修戒定慧三無漏學,沒有斷除貪瞋癡煩惱,沒有達到一心的本源,雖然是做一位出家人,也愧稱為沙門。這部《楞嚴經》的主譯人──般剌密諦法師,因為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到達一心本源的境界,因此,堪稱為沙門。


  依據《瑜伽論》二十九,沙門分為四種,第一是勝道沙門:就是稟受佛法,出家修行,能消滅煩惱而證果者,例如阿羅漢、辟支弗等,已經證到殊勝之道的出家人,叫做「勝道沙門」。第二是說道沙門:說道是宣說佛法,就是已經斷煩惱、證真理,而能弘揚佛法,化度眾生進入佛道的出家人,叫做「說道沙門」。第三是壞道沙門:就是不持守戒律,破壞梵行,行惡法敗壞佛門的出家人。


  第四是活道沙門:在日常生活中,能持戒修身,調伏煩惱,勤修種種善法,能使智慧命生長的出家人。活道是以道自活,在日常生活,都能夠遵守戒律,能符合於佛道,就是「活道沙門」。這一部《楞嚴經》的主譯者,般剌密諦法師,是屬於那一種沙門呢?他是屬於一、二、四種,而不是屬於第三的壞道沙門。有的經典翻譯者的身份,叫做三藏法師,表示這位翻譯經典的法師,是通達經律論三藏的,所以叫做三藏法師。而無論是沙門也好,三藏法師也好,都是在表明翻譯經典者的身份是出家眾。


  般剌密諦 是印度話,翻譯為中國話叫做極量,智慧之量無極,意思是說:他是一位智慧高超的出家人;這部《楞嚴經》就是由他所翻譯的。


  譯 是易的意思,本來經典都是用梵文或巴利文記錄,要經過翻譯,才能在中國流通,就是把梵文翻譯為華文,把梵語翻譯為華語,叫做「譯」。

  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 譯語
  烏萇國 是在印度,又叫做烏仗那,位於印度的北方,屬於北天竺。剛才的主譯者般剌密諦法師,是中印度的出家人,而本經的譯語人彌伽釋迦法師,是北天竺的出家人。


  彌伽釋迦 是印度話,翻譯為中國話叫做能降伏,就是說能夠降伏內心煩惱的意思。
  譯語 是把梵語翻譯成中國的語言。這部《楞嚴經》的譯語人為彌伽釋迦法師,其功德也很大,因此也把他列在譯題中。

  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 譯
  羅浮山 是山名,位於廣東省一座山的名稱。
  南樓寺 是這位證譯人懷迪法師所居住的寺院。
  證譯 是把前面兩位法師所翻譯的經文,作校正與證明,這就表示這位懷迪法師,不但精通中文,也精通梵文,所以有辦法承擔證譯的工作。

  菩薩戒弟子、前正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
  菩薩戒弟子 表示這位潤文人房融,是一位受了菩薩戒的三寶弟子。在《梵網經》的菩薩戒本中,有十重四十八輕的菩薩戒法;而《菩薩戒本經》是四重四十一輕的菩薩戒法,都是通於出家與在家所稟受;另外還有在家菩薩戒的六重二十八輕戒。無論上述的那一種戒本所受的菩薩戒,都是菩薩戒的弟子。


  一般解釋「弟子」兩個字,是學在師後稱為「弟」,解從師生稱為「子」,因為學習是在師父的後面,師父就把他當做是自己的弟弟一般;為弟子者,是從師父那裡生起對佛法的了解,師父就像父親,而自己就像兒子一樣,因此合起來稱為弟子。此處所說菩薩戒弟子,是說這位潤文者,在佛教中的地位,是一位菩薩戒弟子,不是一位法師,是一位深信佛法,虔誠奉行佛道,而且是受過菩薩戒的在家居士。


  前正議大夫 房融先前做過正議大夫的官位。「前」是先前,「正議」也叫正諫,是官位的名稱,「大夫」是大正風化,扶樹人才,就是有舉薦賢能、維持世道的責任,這種官銜等於現在監察院的監察委員。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也是官名。唐朝亦隨舊制,設有尚書、中書、門下三省以掌理政事。唐朝宰相屬多人制,中葉以後,凡不是侍中(門下省的首領)、中書令(中書省的首領)、尚書令(尚書省的首領),而居宰相之職的人,就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職位,以入政事堂,共議國政。由是可知房融不但做過正議大夫的官位,且曾權至宰相。


  平章事 是官名,唐宋宰相的職稱。「平」為均,「章」為顯;「平章」,是平和章明百姓的意思;又「事」為政務法度之事;所以,「平章事」是將九族與百官,都導之以禮儀,使他們協和,教導他們,章顯禮法,使他們平和有法度。
  清河 是地名,就是房融故鄉的縣名。


  房融筆受 是房融潤文,就是把文字修改潤飾的意思。房融的官至極品,且文學素養很高,由他來潤文,使得《楞嚴經》的文義俱美,為所有經典之冠。房融和《楞嚴經》有宿世的因緣,他禮請般剌密諦法師來翻譯這部經,然後筆授潤文,再奏請把這部經收藏於朝廷裡面,而沒有把它公開出來,直到後來神秀大師到朝廷裡,才把這部經典抄錄出來,重新得到家藏原本,也才能夠在中國廣為流通,成為中國佛教重要的經典。所以,房融不但有功於這一部經,更是對於中國的佛教徒和眾生,都有很大的功勞。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