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活在如來禪中
當活在如來禪中

當活在如來禪中


Bg B28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爲正觀。爲什麼觀色無常爲正觀,不觀色常爲正觀呢?我們不免要問,誰創造色無常而不創造色常呢?無論色無常或色常,我們更迫切想知道這宇宙的起源,爲什麼有這世間,有我,令我面臨世間常或無常的問題,這一疑問如魚刺橫鯁於喉嚨,若說不去除魚刺而得解脫,似乎是自欺欺人。我們從養子追尋生父母,不惜遺棄養父母之恩,從孤兒無父母之悲苦,可知人類尋根歸宗,探尋奧義的迫切及迷思。


   觀色無常是揭開奧秘的方法,是方法論不是肯定色無常,中國學者即此疏忽而判定如來於阿含經不說第一義,曲解阿含經爲不了義,致令中國學佛人遺棄正法律,斯爲可惜,中國佛教一向宣揚常恆不滅,大乘者闡述常恆不滅自性,而小乘者闡述現前眞實不虛,認爲世間常恆不滅,無論大小乘一個半斤一個八兩,都滿足了我們的欲望,我們希望宇宙恆常存在,也希望有我恆常不滅。


   事實上,無常與常都是邊見,世尊所不許,爲什麼呢?無常是故不免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諸法無常當斷,不應樂於無常。而無常的相對性「常」更可怖畏,學者竟然不知不見趨向於恆常,設若讓我們活 在常恆的世間,有恆常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謂天上人間餓鬼畜生地獄,輪迴不休,無止無盡的苦更非我們所堪忍受。若說常恆不滅不是這種恐怖的世間,而是西方極樂世界。當我欲心熾盛時,找不到共行淫欲的人,必然片刻也待不住。當我情緒低落時,找不到抬槓吵架的伴侶,必然片刻也不留。當我不甘寂寞時,沒有寵物可玩弄,沒有便宜可佔,沒有東西可偷盜,沒有情人可拈花,沒有傻瓜可失約,沒有凡夫可說妄語,彼佛國土雖然極樂,片刻也待不住,卻要常恆住於彼土,其恐怖不下於五濁惡世。由此而可知,我們巴望常恆不滅是一種盲目的期待,是畏死所激發出來的迷思,於是不切實際的預設有一不滅梵,有主宰上帝,能生萬法的自性,現前世間即眞實,宜知及時行樂……


   世間沒有恆常不滅的事物,所以世尊教導我們觀色無常,從無常變易中發現宇宙人生的眞相,色是壞法,彼色滅,湼槃是不壞法,捨無常壞法而趣入湼槃不壞法。涅槃不是常恆不滅梵,涅槃不是主宰上帝,涅槃不是能生萬法的自性,涅槃不是不可道不可名之道。涅槃是貪瞋癡永斷,解脫,空。若趣入涅槃,於西方極樂世界才樂於久住,於五濁惡世也不動如如,任世間過去未來現在,不壞其自在,爲什麼呢?譬如虛空,任何動亂都不壞虛空。


   而涅槃並非一絕待的境界,若是絕待而獨存,便是常與無常的邊見,涅槃不壞法要當於諸法中顯現,宇宙萬法不外色受想行識五陰,別無五陰外之第六陰,是故說當觀色無常,從色是壞法中趣入不壞湼槃,就叫做見法涅槃。若如是觀,則爲正觀。正觀者當發現,原來色無常或色常並非誰所創造,而是循業所見,譬如戴黃色眼鏡的人便見濛上一層黃的世界,同理,懷有常見的人便見常,懷無常見的人便見無常,常與無常都是邊見,學者應斷邊見。譬如關在牢獄中人四面撞牆,所見皆是牆邊,學者若不捨邊見便如自閉於牢獄中人,永無出期。


   觀色無常是敎令我們觀破無常邊見,不是敎我們固守無常,如今頗有學者以爲諸行無常,於是肯定無常,趨向無常變易法,任意扭曲佛法叫做進步佛法,實際上只是撞牆邊見法,不能由觀色無常而趣入涅槃,若如是觀者則不名爲正觀,只叫做邪觀。


   所謂正觀,就是世尊所教授的止觀,由觀色無常而趣入解脫,止於涅槃,觀於涅槃,就叫做正觀。此法是正宗如來禪,原無大小乘之分,一切學佛人皆應依此如來禪修習,及至大小乘對立分家,小乘者執世間實有從此不見涅槃,還有涅槃論只是彼等凡夫知見,已非佛說,若大乘者不屑與小乘者同法同味,小乘所行法一概被抛棄,而遺失了正法律,大乘與外道掛勾,樂行外道法,倡導祖師禪,如來禪便沉沒了。學者若想獲得此法正觀,但當端正行爲,實踐八正道便得循正道因而與正觀相應,發現正觀法,否則,本文雖錄自雜阿含經,學者也只得其文字,不得法要,譬如腸胃不健康,飽食美味而無法消受。

   文中斷一切行是名斷界,諸行無常故苦,厭彼法就是斷界。文中斷除愛欲是無欲界,貪瞋癡就是三界愛欲,離欲非我便是無欲界。文中一切行滅是名滅界,心解脫趣入涅槃就是滅界。


   斷一切行,往往令我們誤解以爲灰心泯智,什麼事也不做也不想,所以視阿含經中的止觀法門爲小乘禪觀,捨阿含道而不學,從此再也沒有修禪而得解脫界者,這是循業所見而誤解。雜阿含二八二經:

   如文所說,唯有盲者不見色,聾者不聞聲,乃至白癡死人才不想。所謂修諸根,就是修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時,正念正智趣入涅槃,也就是藉觀色無常時,觀於涅槃,止於涅槃,其實況如前文所說,觀色無常,厭,厭而斷一切行,離欲,而斷除三界愛欲,趣入涅槃,一切行滅。所謂斷一切行是斷一切煩惱行,斷除生活中的憂悲惱苦,若憂悲惱苦已斷,何介意於世間無常或世間常呢?斷除憂悲惱苦則離苦得樂,冀求恆常而掉入無止無盡的憂悲惱苦,這是正法與非法之別。


   我們的憂悲惱苦是在生老病死中,隨時隨地觸境而生,當我們眼睛看見美色時,欲心若已生,此時不滿足欲心不發洩欲心,苦即時而生,若滿足了欲心發洩了欲心,便增長了見色生起欲心之苦,若見惡色則心生瞋恚苦,若見不美不惡色則生無聊愚癡苦。是故我們應修眼根,見美色時當觀色無常,修如來禪。雜阿含二八二經大正二册七八頁中:

   所謂賢聖法律無上修根,就是如來所教授之正法律,爲學佛人無上修習止觀,令六根斷一切行,止觀於正念正智的法門。
   但學者究當如何修習如來禪呢?

   眼睛看見美色時必已生眼識,若不生眼識如同布娃娃的大眼睛,如同死人的眼睛,但眼不對色不生眼識,眼識是眼色相對時而生,如兩手合拍而有聲。而所謂眼對色,有眼睛之時已眼對色,若眼不對色何有眼睛何有色?是故當知眼對色時而有此世間而有我,所謂宇宙人生是眼對色所顯現,剎那生剎那滅,過去未來現在,過去未來現在,如似放映電影及電視,但我們在此種無常變易中錯覺宇宙人生眞實,見美色生可意,見惡色生不可意,見不美不惡色生可意不可意,於是憂悲惱苦生。


   文中說,若聖弟子如實知,即是眼見色時觀色無常而如實知色相剎那生剎那滅,無有眞實之現前,不活在現前,於現前美色但知其可意而不貪愛,於現前惡色但知其不可意而不瞋恚,於現前不美不惡色但知其可意不可意而不愚癡。於不貪不瞋不癡之際,心不顛倒,如實知所見色是壞法,任其色滅,涅槃是不壞法,是故說此則寂滅,此則勝妙,捨所見色捨愛欲,所謂俱捨,離厭不厭,譬如力士頃,俄爾盡滅,於一念間見法涅槃。若不如是知如是見,以爲世間眞實未嘗如實知,只做心理分析只叫做心理分析不是學佛,與佛法毫不相干,不是正觀。


   如是耳聲緣生耳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聖弟子如是如實知,我耳識聞聲,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則寂滅勝妙,所謂爲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譬如大力士夫彈指發聲即滅,如是耳聲緣生耳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是則爲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


   鼻香緣生鼻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聖弟子如是如實知,鼻香緣生鼻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則寂滅,此則勝妙,所謂爲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譬如蓮花水所不染,如是鼻香緣生鼻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所謂爲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


   舌味緣生舌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如是如實知,舌味緣生舌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寂滅勝妙,所謂爲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譬如力士舌端唾沫盡唾令滅,如是舌味緣生舌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所謂爲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


   身觸緣生身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聖弟子如是如實知,身觸緣生身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寂滅勝妙,所謂爲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譬如鐵丸燒令極熱,小滴水灑尋即消滅,如是身觸緣生身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所謂爲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


   意法緣生意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速滅,聖弟子如是如實知,意法緣生意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是則寂滅,是則勝妙,所謂爲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譬如力士斷多羅樹頭,如是意法緣生意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生已盡滅,


  所謂爲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
  阿難,是爲聖賢法律,爲聖弟子修諸根。


   觀色無常便是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如實知過去色未來色現在色無常,厭,離欲,滅盡,見法涅槃。意法緣生意識而如實知諸法,此諸法便涵蓋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無論多麼遙遠的過去,多麼遙遠的未來,無論眞實或虛妄,無論是非,要當於意根法塵相對時見法涅槃,任他過去未來現在不害見法涅槃,如是觀者則爲正觀。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