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南投國姓,在農曆七月半,也有包粿粽祭拜的習俗。有位道士王祿,在家鄉鄉下,無論婚喪紅白事,都少不了請他來坐鎮,可說是家喻戶曉的人物。有一次,在七月半受託作法事,圓滿後,主事家敬備酒菜答謝,席上有好事者問說:
「這麼晚了,法師一個人敢不敢回家?聽說在墓埔處不太乾淨哦!」
「笑話!我經歷過那麼多場面,而且我還會法術,怕什麼!」
道士王祿做這種宣示,老實說,全村裡的人,沒有一個會懷疑。也許是今晚有人故意挑起這個疑點吧!王祿經過大墓埔時,心神確有些在意周遭的變化,就在這個時候,他突然聽到有一個與他相同步驟的腳步聲,回頭一看,並沒有任何人。可是當王祿快走時,它也跟得緊,走慢時,它也放緩腳步。此時,開始懷疑是否真有如傳說中的鬼怪。依職業慣性,很自然念起咒語來驅鬼,但不管怎麼念,跟蹤的腳步聲,從來沒有停過。
王祿想起師父傳授的最後絕招,祭出隨身配帶的六甲神印,然後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當王祿跑回家中,向家人說:「當道士那麼久,今晚才真正遇到難纏的鬼,連祭出祖師留下的六甲神印,都無法制止它的跟蹤。」
家人掌燈過來,安撫情緒激動的王祿,並燒冥紙淨身,在王祿的長褲上,發現有一片包粿粽的竹葉,牢牢地粘貼著,家人以調侃的口吻嘲弄著王祿說:「吃了粿粽還不夠,連包粿粽的竹葉都要帶回來!」此時的王祿,才恍然大悟,剛才跟蹤他不放的難纏鬼,竟然是一片包粿粽的竹葉。
附註:

佛法中,信為能入,若無信的人,雖在佛法中,只能說他是在研究佛教的哲學理論,並不是真正在學習佛陀的教化,如此,得不到佛法中的真正實益。猶如有人入寶山,若沒有了手,就無所能取。
因「疑」在諸法中,不能得到定心,沒有定心,對於佛法就無法有所收獲了,故須急棄之。疑又可分為三種:
1.懷疑自己:有人常常這樣想:「我自己的根器暗鈍,罪垢深重,實在不是修道的好材料,如何能修得正果呢?」如果這樣懷疑,定力就發揮不出來。其實不必妄自菲薄,因為在過去生中,所修的宿世善根,很難逆料到。
2.懷疑師父:有人認為師父只不過是個凡夫僧,自己沒有什麼道行,怎能來教我呢?這就是因疑起慢心。其實只要依教奉行,教行中就是佛陀的化身;也許師父雖未證果位,但他的教行中,確是代表著佛陀的真理,我們依之修行,可以證果。
3.懷疑佛法:世人多妄執自己的本心是對的,對於佛法中所說的道理,不能信受。其實佛陀的言教,均載於三藏十二部經中,近代的祖師大德,依之修行,一樣得證果位。可見不因時空的改變,佛陀的真理而有所變質失效。我們又何其有幸,尚生在有佛法的時代與地方,豈能空入寶山而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