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推斷 – 十二
書籍目錄
二、奇經八脈
三、十五別絡
病態推斷 – 十二

病態推斷 – 十二



血脈營衞,週流不休,上應星宿 1,下應經數 2。寒邪客于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寒氣化爲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爲,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薰于五藏,藏傷故死矣。 (靈樞癰疽篇)

詞 註

1・「星宿」:辭源:「天空之列星也。」
2・「經數」:是指水在地面上流行的經緯度。馬蒔說:「天宿失度,則日日爲之薄蝕,地經失紀,則水道爲之流溢。」

語 譯

   人身的氣血,循環周流,象徵天上的星宿,地上的經水,都有他一定的行徑,寒邪侵入經絡,血行就滯澀不通,使衛氣不能反復的循行,而聚集在局部,形成癰腫。寒氣化熱,薰蒸血肉,腐爛成膿,膿不排除,就要侵蝕筋骨,使病毒侵入深部,無從排泄,因而血液虧耗,筋骨肌肉得不到營養,經脈腐爛,影響到五臟而死亡。   

按 語

   這節經文,概括的說明了一般外瘍的成因和傳變過程。從這裏可見癰瘍的發生,是由於外界致病因子的侵入,阻碍了經脈氣血的運行,促使衛氣聚集局部所致。至於癰疽的致病因子,包括很廣,如寒、熱、濕等都是,這裏所說的「寒氣」,應看作是代表性的例子,同時,說明癰瘍的形成,是由於氣血凝滯,這是後世外科使用「活血通絡」法的理論根據。在臨床上,特別是用於癰瘍初期的消散,有着很好的療效。另外又指出癰腫化膿以後,必須及時排除,讓病毒得有出路,才不致内攻,這些處理方法,到目前爲止仍然沿用不衰。

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岐伯曰:營衛稽留于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爲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爲焦枯,五藏不爲傷,故名曰癰。黃帝曰:何謂疽?岐伯曰: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藏,血氣竭,當其籬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領之皮。癰者,其皮上薄以澤,此其候也。 (靈樞癰疽篇)

語 譯

   黃帝問道:老師所說的癰和疽,以什麼來區別呢?岐伯說:營衛之氣在經脈中,不能暢通流行,衛氣受了阻遏,便要發熱,大熱不止,使肌肉腐化成膿,毒氣並不內陷,骨髓和五藏都不受損害的叫做癰。黃帝問:什麼叫疽呢?岐伯說:如果熱重而毒陷肌肉筋骨,甚則影響五藏,使血氣枯竭,筋骨好肉腐爛無餘的就叫做疽。疸的膚色枯暗,堅如牛頸項的皮;癰的皮薄光亮。這些就是癰疽所表現的證候。   

按 語

   癰和疽是外科疾患的兩大類型。一般的說:凡是高突紅腫、疼痛灼熱、皮薄色澤的爲癰;漫腫無頭,皮色不變,甚或晦暗、按之木硬,但麻而不甚痛的爲疽。癰屬陽症,病淺而輕;疽屬陰症,病深而重,容易內陷。這是外科鑑別診斷最基本的知識。

五氣 1 所病:心爲噫 2。肺爲咳。肝爲語 3。脾爲吞。腎爲欠,爲嚏。胃爲氣逆,爲噦 4,爲恐。大腸、小腸爲泄。下焦溢爲水 5。膀胱不利爲癃 6;不約 7 爲遺溺。膽爲怒。是謂五病。 (靈樞癰疽篇)

詞 註

1・「五氣」:爲五藏之氣。
2・「噫」:說文:「飽食息也。」唐容川說:「胸中結氣,哽之使出。」卽胸有不舒,因噯氣而通暢的情況,稱爲「噫」。
3・「語」:詩疏:「兩人相對曰語。」
4・「喊」:張景岳說:「噦,呃逆也。」後世方節所謂「有聲無物」的乾嘔亦稱噦。
5・「水」:此處指水腫病。
6・「癃」:音隆,小便不通。
7・「約」:約束節制。

語 譯

   五藏之氣,在疾病證候中,各有不同的表現,如心氣病則爲噫氣。肺氣病則爲咳嗽。肝氣病則爲按語。脾氣不運爲吞酸。腎氣病則爲呵欠噴嚏。胃氣病則爲呃逆(或爲恐懼)。大腸小腸病爲泄瀉。下焦病,水液泛濫爲水腫。膀胱不能通利則爲小便不通;不能約束則爲遺尿。膽病則易發怒,這是五臟六府病的主要證候。   

按 語

   五藏六府所產生的疾患,其證候羣的表現,是錯綜複雜、變化多端的。但是以每一藏府來講,在病理反應上是:心爲噫,肺爲咳 ……。這都是症狀中的特徵。本節經文,主要就是說明這一問題,這樣在臨床診斷時,對疾病的認識,便可以有一初步的概念。

五藏所惡 1: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謂五惡。 (素問宣明五氣篇)

詞 註

1・「惡」:讀如污去聲。與喜好相反,卽「憎厭」的意思。

語 譯 (略)   

按 語

   五藏所惡,主要是說明外界氣候的變化和五藏易於發生關係的情況,這一問題的說明,不僅是有利於臨床治療,更可以作爲攝生上的參考。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