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 1 色,而血菀 2 于上,使人薄厥 3。 (素問生氣通天論)
詞 註
1・「形氣絕」:馬蒔說:「形氣經絡,阻絕不通。」奇病論說:「胞之脈絡絕。」故丹波元簡解爲「亦阻絕之按義,非斷絕之謂。」
2・「菀」:音鬱,作鬱積解。
3・「薄厥」:「薄」讀如博,是逼迫的意思。因氣血逆而上行逼迫。
語 譯
大怒可使陽氣上逆,因而血液也隨着上升而鬱積於上部,形氣皆絕,發生昏厥,叫做薄厥。
按 語
「氣爲血之帥,血爲氣之母」,氣與血本是相輔而行的,血沒有氣來推動就會滯澀瘀凝,氣無血爲依附,也會散失無歸。因此,逆氣向上,血也隨之上逆,上部爲氣血所鬱積,因而發生昏厥。
又以上三節,煎厥、薄厥和熱厥的成因,都是由於陽氣偏盛所致,而引起陽氣偏盛的原因,煎厥是由於過度煩勞,以及時令的暑熱;薄厥是由於大怒;熱厥據厥論的記載:「酒入於胃。······ 夫酒氣盛而慓悍,腎氣日衰,陽氣獨勝 ……。」由此可知,一切内外因子,只要它的性質屬於慓悍的、亢盛的、溫熱的,都可以引起陽氣的偏勝,所謂煎厥、薄厥、熱厥,僅是誘因上的差別,相對的引陰氣偏勝,而釀成寒厥的誘因也就不言而喻了。
血之與氣,並 1 走于上,則爲大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素問調經論)
詞 註
1・「幷」:張景岳說:「幷,偏勝也。」
語 譯
血和氣,若發生偏勝而走於上部,就要發生「大厥」。「大厭」的症狀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與暴死一樣。如果上逆之氣能够下降,則有回生的希望;若上逆而氣不復返,則多半死亡。
按 語
本節指出了「大厭」的原因,是由於血氣並走於上,而不能下行所致。它的特徵是猝然昏倒不省人事,這種正是後世所說的中風實症。較之「煎厥」、「薄厭」更爲嚴重,經文所說的氣復返則生,不返則死,正是講大厥的預後。
因于寒,欲如運樞 1,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于暑汗,煩則喘喝 2,靜則多言,體若燔炭 3,汗出而散。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 4,大筋 5 軟短,小筋 5 弛長,緛 6 短爲拘,弛 7 長爲痿。因于氣爲腫,四維相代 8,陽氣乃竭。 (素問生氣通天論)
詞 註
1・「運樞」:說文:「樞,戶樞也。」這裏所言「運樞」,卽開閤的意思。
2・「喘喝」:「喘」,氣逆。「喝」,聲嘶。
3・「燔炭」:「燔」,音煩,焚燒的意思。「燔炭」是高熱的形容詞。
4・「攘」:清除的意思。
5・「大筋」「小筋」:素問氣腑論:「項中大筋兩傍各一。」」素問刺腰痛論:「在內踝上大筋前。」中國醫學大辭典:「筋脈之細管附於骨肉外者。」
6・「緛」:萎縮的意思。
7・「弛」:一作施,弓釋弦曰弛,放鬆的意思。
8・「四維相代」:「四維」卽四肢。「相代」交替的意思。
語 譯
人感受了寒邪,陽氣好像門戶開合一樣,向外來的寒邪抵抗,如果起居不慎,很容易導致神氣不内守而外浮。感受了暑邪,則多汗,煩燥時喝喝而喘,靜止時,多言語,周身發熱得像火灼一樣,出汗以後就可熱散身涼。因於濕邪,其症狀頭重如裹,如果濕熱不能除去,長久了可以使大筋緛短拘攣,小筋弛長痿廢。因於氣,所表的症狀,爲四肢腫脹,腫勢彼此更代,凡見此種現象,說明陰陽氣已衰竭了。
按 語
本條原文,是緊接在「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之下,所以原文的主要精神,是着重說明陽氣在衛外機能上的重要性,陽氣如失卻其衛外作用,則隨時可遭到疾病的侵襲。文中所說的寒、暑、濕等,都是一種舉例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