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目錄
第一章 慈悲喜捨.人類情緒的美感
第二章 十二緣起. 夢醒之際
第四章 正知當下
禪 緣

禪 緣


Bg j24

  尋、伺、喜、樂,一心就叫禪緣。這是初禪的五支功德,是初禪的五種特色。但這個初禪的五種特色,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沒有進入禪定也可以分別出現的。所以,我們要修四念處也好,要修正知正念也好,我們都要知道,尋伺是什麼?喜樂是什麼?一心是什麼?


  初禪的五個禪支,就是在破五蓋。尋破昏沈蓋伺破疑蓋喜破瞋蓋樂破掉舉蓋一心破欲貪蓋。這是絕對可以破的,而且是當下就可以破。你真的懂得五個禪支的意思,你真的懂的話,當下就可以破五蓋。


  “尋” 就是找一個著力點,省力點,找一個我們能駕輕就熟的點,找一個能減輕世間苦難的點、減輕互相煩惱的點。
  “伺” 就是確定這個點是否安穩、妥當,確定是否可以減少不安、減少苦惱,這個確定就是伺。


  當我們不確定,或確定後又感覺不安穩時,怎麼辦?把它放下,歸零,一切重頭開始。若不肯放下,就無法重頭開始尋起。感覺不夠安穩,就再重新尋一個較安穩的點。一直尋伺,那個尋伺就會越來越妥當,妥當以後,就會生出喜樂。


  世間就是種種欲望的組合。但沒有看到欲望是一種依靠,這個依是無常變異,有依不得不隨依轉。欲望是一種障礙、一種染色,這個欲的原文有染色的意思。欲是一種障眼法,它障礙你看到無欲的世界。


  有欲望就有引力和壓力。心在內、境在外,心遇境界,境界給心一種刺激,就會有拉扯的力量。我們去注意一件東西,就表示我們心被境界所拉,注意力被吸引時,就叫引力。有引力就有不安、緊張,心就會產生一種壓力,再往外膨脹出去,膨脹是為了要舒解心被境刺激的壓力。


  要如何減輕引力與壓力,就是要「一心」,心要能定著。因為如果心無定著,感受就會無定著,想也會無定著。一分鐘前你在想什麼?你已忘記了。若想知道剛剛在想什麼,心就要能定著,要能一心。一心所見的世界與多心﹙心無定著﹚所見的世界,那一個較真實?心猶豫、困惑與心有定著所見的世界那一個較真實?心煩惱、緊張與心有定著所見的世界那一個較真實?這是我們所要探討的問題。


  什麼東西蓋住我們的心眼?就是欲望。眼根被一件東西拉去,或是心被境界拉去,那都叫「欲望」。所有的欲望都會產生引力和壓力。對於不可意境,感覺有東西礙著就會產生不好的「意思」,意思不好,就有某種程度的惡意﹙心不善﹚,這個瞋恚心也會蓋住我們的心眼。當你有一種戒備,一種緊張,就會不安,無時閒,開始掉舉。掉舉以後,六根不守護,就會有漏,產生過患,產生後悔,開始消沈。有消沈就會對修行產生疑惑,因為準備不足、缺少體驗,自然就多疑。


  若有這五種蓋,就會蓋住我們的心眼,障礙我們的修行。禪緣就是說,我們要怎麼樣破蓋住心眼的五蓋?首先要能一心,意思是說我們做每一件事,包括走路、包括呼吸都要由衷。先能體會由衷的感覺,才有辦法一心。能一心就會有一種滿足和安定,能滿足、安定,心就能開,就會開心,就有喜樂。


  我們要如何尋伺,找一個著力點,尋伺是否能妥當?都決定於我們能不能一心?一個修行人,他寧願不說話、也不願講話言不由衷。到底什麼是心?心很微妙!嚴格來說是無心,但我們為了講話方便,或為了修行次第上,我們要有心,否則就像植物、像一棵樹一般無法做事。一開始要有心,有心是為了瞭解什麼叫「無心」。所以佛教講心,不是講心臟的心,也不是心理學的心,佛教所探討的是:什麼是我們動力的源頭?水有水源,火有火源、心也有心的源頭,我們講一句話,也有講一句話的源頭。


  因此我們說要由衷呼吸、要用心呼吸,就是說呼吸要從「心肝底」呼吸,而不是用肺部呼吸,也不是用橫隔膜、丹田或身體在呼吸,也不是用「我的心」呼吸,只是用心呼吸。這個心不是你的,不是我的,這個心是一種源頭,這個源頭就像外面的光,不是你的,不是我的,但若不藉著光,我不能看見你、你不能看見我。心和光是相同的意思,這是一個譬喻,因為它很難用語言表達。


  有人說地球在太陽系的中心,太陽系是宇宙的中心,實際上宇宙是沒有中心。就像你從頭頂到腳底,你也找不到那一處才是中心。但是我們可以去感覺,我們講一句話,那一句話的源頭是什麼?


  講話的源頭,禪宗叫話頭、參話頭。為什麼有話頭?是因為我們有感受、有取相。我們看一個東西,未有感受之前就已經有相,每一個看都是一個取相、取一個角度,那個取相就是想。剛剛所取的相已變成記憶,再把剛剛的記憶再叫出來,那也是一種想,這種想就已經在受的後面了。了解受與想是什麼東西叫念頭,念頭就是內在的受想,話頭的意思就是尋伺。


  是什麼東西在受,什麼東西在取相?是「心」,是心在感受、心在想、心在取相。剛才眼根所觸的想,再把它叫出來叫記憶,這已經跟原來的想不一樣了。去感受這個東西從那裡來,這叫念頭,叫心。


  我們能不能由衷的看,能不能由衷的呼吸?我們若能用心呼吸,呼吸就得到要領。呼吸能打開我們的心窗,能打開我們的心門,從頭頂到腳底的全身,整個細胞都打開的那種感覺。你如何能感覺?首先要去體會什麼是由衷的說一句話。傳統的語言就是,我們要誠誠懇懇、十二萬分誠意的說話,誠誠懇懇、十二萬分誠意的吸一口氣,十二萬分誠意的吐一口氣,要好好善待呼吸這個眾生。


  呼吸不是你的,不是我的,不是你在呼吸,不是我在呼吸,而是無數的眾生在呼吸,是整個世間在呼吸,是心在呼吸,要去體會這種感覺。這種東西要用感覺的,要如何感覺,就是要從「由衷」這兩個字下手,能由衷才有辦法一心,能一心才能體會世間是起起落落,世間是苦,世間是無我。


  再來就是如何尋伺?在修行裡面,最簡單的就是慈悲喜捨。慈悲喜捨就是一個很好的尋,它不但可以減少消沈,也可以減少對法的疑。尋就是指注意力要放在那裡?慈悲喜捨就是一個放注意力最好的地方。也就是說無論如何,我們都只選擇對人家好,因為感覺對人家不好是很費力,很銷磨的事,要一直去體會對人不好,起惡意是一種折損,一直去感覺欲望是一種銷磨,一直去體會欲望是一種抓癢、一種過癮。


  世間人以欲望的滿足為快樂,修行人看到,快樂是因為欲望的放下。佛經裡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位居士,他死了兒子很難過,就去找佛陀說:「我失去了愛子很苦啊!」佛陀說:「有愛才有苦啊!有欲才有苦啊!」居士說:「不是!是因為兒子死掉,欲望得不到才苦,如果他沒死,我就不苦了。」


  世間人就是沒辦法看到這個關係,沒辦法看到有欲就有依,欲固然使你樂,卻也會使你苦,依這個欲而樂,也依這個欲而苦,有依就不得不隨依轉,依會變成你的境,你就會隨境而轉。尋就是去看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欲望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去看我們到底在忙什麼?我們的忙能讓我們微笑嗎?


  正知也是很好的尋伺。比如少苦、離苦就是一種尋,然後看是不是省力、有效,就是伺。正知是有尋有伺,在有尋有伺中若遇到挫折,要能無條件的正面對待,即是喜心作意。


  歸零也是喜心作意,回到原點,這個原點是「截斷眾流」,一切恩怨情仇通通死掉,重新做人。只要肯真的放棄「成見」﹙對人我已有的認識﹚,真的肯對自己說「其實我們彼此都不認識」,從當下起,我們從陌生人開始交往,誰也不欠誰,重新從四無量心開始,只對人好,不對人不好。對自己,重新開始新生活,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從來沒有過的一天,面對每天,都有如回到原點。這個原點是起點也是終點,既可重新開始,也可當下結束,這叫做回心轉意。回心轉意也是回到心的源頭。心的源頭是什麼?就是世間,就是世間的無常、世間的苦、世間的無我。回到世間的源頭,看到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是無常,地水火風都是無常、六根無常。


  眼睛在看東西是無常,我們要看到不同的東西,眼睛就要一抓一放,一抓一放你才能看到不同的東西。比如我們要看到黑板上寫的「滿腔歡喜」你看到「滿」,你就已經抓住一個字,你要放掉前一個字才有辦法看到下一個字「腔」。無論何時六根都是一抓一放,這一抓一放本身就是無常、就是無我,這裡面有一個引力和壓力,那就是苦。


  當注意力一抓一放在尋伺時,若不知道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少苦、離苦,也不知道要怎樣才能省力、有效,若不知這兩項,就是不知道好好的尋伺,不知道善尋、善伺,若不知道就很耗力、就會折損、就會銷磨,那個耗力、折損、銷磨就是苦,對苦有抗拒,就會苦上加苦。


  雖然是小小的事情,但只要我們的心能靜,肯去注意,對世間的苦就會更敏銳,更容易看到世間苦的源頭在那裡。回心轉意,就是回來看我們六根的用力和無常。六根到底在抓什麼,在忙什麼,那個忙碌是否有意義?我們去感覺叫尋。去感覺我們的用力,我們的忙碌是否安穩、妥當就是伺。


  六根無論何時都在尋伺,尋伺不同的境界,一抓一放。耳根在聽也是一樣。你現在要聽到我在講什麼,你也是聽一個字,放掉一個字,聽就是抓,不聽就是放,再聽就是再抓。一直抓、一直放,一抓一放就是用力。為什麼這麼辛苦?為什麼一定要聽人家在講些什麼?我們去感覺世間就是這樣,一直在轉,一直隨境轉。如果我們有尋有伺,就是有正知,可以感覺到我們的聽是不是為了少苦、離苦。


  比如在看奧林匹克運動,很多人不是愛看球技,而是希望某一個人贏,他希望某一個人贏的心,是為了離苦嗎?還是為了要抓他自己所要的緊張?我們做很多事情都不是為了要減少緊張,而是讓我們更加緊張,而那個緊張,卻不是為了更能承擔。佛教講「離苦得樂」,這個離苦不是避苦。離苦的意思是要離開苦的源頭。苦的源頭是蓋緣,是障礙我們修行的東西,或者說貪瞋痴慢疑,這些東西才是苦的根源。


  我們若有尋有伺,就能找到最安穩、妥當的點,省力的點,一切歸零的點,最能回心轉意的點。轉意就是知道方向,知道世間是一種風浪、一種雲霧,不但能乘風破浪,騰雲駕霧,又知道方向。轉意這個意就是意向,這個意向簡單說就是慈悲喜捨,再進一步講就是涅槃寂靜。


  知道欲望是為了無欲,那就是知道方向。睡是為了不必再睡,吃是為了不必再吃,欲望是為了不必再有欲望。因為我們感覺欲望裡面有東西,有幸福喜樂,我們才會去追求欲望,滿足欲望,感覺幸福、喜樂是一種欲望的滿足。如果我們一直尋伺、思考,最後就會覺得欲望本身就是一種苦。


回心轉意以後,有了方向就開始有分別,知道要如何擇法。分別擇法之前要先有認識,認識要靠正知當下。你有正知當下,才知道要如何離苦、省力、歸零,包括雜念的歸零。


  雜念進來,我們都會有排斥、抵抗、緊抓,現在知道雜念來,你不抓,讓它流過去、歸零,第二個雜念來,讓它過去,歸零,第三個雜念再來,它來來去去,你一直看、一直去看。一直去看,表示你知道,心知肚明,一直知道,知道以後,正念的力量就慢慢加強起來,正念強時,雜念就減少。你若一直去看,那來來去去的力量就會越來越小,你就能看到來來去去是為了無來無去。


  你一直去看,就看到來來去去是一種用力,一種無時閒,你這樣看,這個覺照力就是正知,就是正念,這樣就是抓到了尋伺的要領。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