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佛教說:世上一切事物,可分有變、無變二種;凡有變的,都是虛幻的,惟不變的,才是實在的。佛教給實在的,取了一個專門名詞叫做「眞法」;又名虛幻的,叫做「妄法」。
妄法包括甚廣,如内之身心,外之器界,以及九界依正二報,皆屬生滅變幻,虛偽不實,故名之曰妄法。又眞法亦有多種,如實相眞理,正智如如,以及佛界智斷二德。皆是永久不變,實際存在,故稱之謂眞法。
我們對眞法與妄法的分別,既已略知大概,現在要問這兩種法,是生來並有的呢?還是先後生起的呢?究竟先有眞法,然後才有妄法?還是先有妄法,而後修成眞法的呢?這是佛教緣起論,緣起有多種:有業感緣起,賴耶緣起、眞如緣起,以及法界緣起;雖各宗說法不同,要之,都是主張依眞起妄的。現在姑以眞如緣起來說,依起信論謂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等三細六粗諸相,眞如是眞法,無明等乃妄法。妄法是因無明依眞如而有,故知妄法是依眞法而起,俱是無始而有的了。這是教下一致的見解,獨有佛教中的禪宗,則不如是主張;它用截流之說,只說當下,不說先後,連依眞起妄之義,亦不主張。
禪宗不但不說依眞起妄,或返妄歸眞,連這個眞也不取,它指出眞、妄二字是對待名詞,凡是對 待的都不徹底的。禪宗最基本的典籍是「六祖壇經」,壇經中指示眞妄不二的地方很多,茲摘錄數則如下;第一行由品中說「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又說,「一眞一切眞,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卽是眞實」。第九護法品亦說「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卽是實性」。
其次「永嘉證道歌」也是禪宗的主要典籍,證道歌開篇使說:「絕學無爲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眞,無明實性卽佛性,幻化空身卽法身」。又說,「不求眞,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無相無空無不空,卽是如來眞實相」。其他解說眞妄的語句尙多,玆爲節省時間,不能枚舉。總之禪宗只說自心(亦曰自性),不言其他,此心本是清淨,本自具足,能包太虛,能生萬法,明之者卽成聖人,昧之者卽爲凡夫,所以禪宗教人,只叫他究明心地,不談眞妄,頓超直指,不落階位,這是宗門與教下的最大不同處。
但話又得說回來,前面所說的頓超直指,不落階位,是初期禪宗祖師的作略,彼時人心純樸,根器混厚,只要一言半句,便能直下承當,或一棒一喝,即可了脫生死。厥後世風日下,人根漸薄,表裡難明,言行不一,非但言句喚不醒他,卽棒喝亦驚不醒他,善知識爲切救時弊,乃改用「參話頭」一法。參話頭卽隨取一句語話,令學人日夜參究這句話是什麼?這是晚期禪德接人的一種方便法門,其用意因後世禪和子身雖出家,心却放不下,二六時中,不是打妄想,便是鬧昏沉,所以叫他盤起雙腿,柱直脊樑,一心專注話頭,心無二用,若能話頭得力,自然放下萬緣,果能放下萬緣,功夫方能落堂,此卽教下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是也。禪宗至此,已非達摩門風,換句話說,宗教二門,實已合流;既已合流,則不得不承認有眞有妄,依眞起妄,而謀返妄歸眞,斷妄求眞矣。
茲以宗門參話頭功夫與敎下修持進境比類發明如下:按眞如緣起,由眞如不覺而生無明乃至造業受報,共有九個步驟,今約爲六相說明之。六相卽:一眞心、二無明、三妄心、四妄境、五妄身、六妄塵。眞心爲一切諸法本體,無始無終,具有體、相、用三大。無明是一切妄法生起之因,無始有終,具有薰習成事之用。妄心乃八個識之總名,由無明薰眞如,眞妄和合所起之妄用。妄境卽妄心所對之境,包括根身、器界、種子,如翳眼所見空花。
妄身係妄心對境起惑造業所感之五根報身。妄塵則爲五根身所對外界之五塵境像。禪宗參話頭功夫,正合敎下返妄歸眞捨妄求眞的逐漸行履。今設一喻明之:比如人穿衣服,(四件:1無明妄心、2妄境、3妄身、4妄塵,)穿時必須由內及外,脫時則須自外向內。依眞起妄是穿衣,返妄歸眞是脫衣。
參話頭參到外境不入時,楞嚴謂之「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卽是返妄塵的境界,等如脫去最外面的一件衣衫。再繼續參究,如能參到根塵雙亡,打破我見,滅却粗重妄想,不再起惑造業,卽是離妄身的境界,等如脫了次外一件衣衫。功夫到此,不可停滯,停則不能前進,必墮小乘見坑,所以還要加功用行,破除内外粗細境像,洒洒脫,不爲法相所擾,所謂「至此一些子亦不可得」,意卽一切放下,連放下也要放下,如有一些子未放下,便是妄法的存在,就不能降伏妄心了,此是離妄境的階段,等如脫去較内一件衣衫。功夫雖已至此,還要百尺竿頭,再進一步,更要破除微細無明,翻轉無始妄心,脫除最後一件貼體汗衫,現出本原清淨眞體,所謂妄窮眞露,等如撥雲見天,雲開月現之境。從此興起利他大用,或於十方世界,說法度生,或入微塵芥子,轉大法輪;學佛至此,乃可告一段落。而眞妄之議,宗教之諍,亦不辯自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