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三世宿命流
突破三世宿命流

突破三世宿命流


Bg B30

   仔細觀察世間就是觀色無常的初步,如實知世間苦而發現世間眞相,俗稱悟道,領悟修如來禪的方法,然後才能於觀色無常時,念念厭,離欲,滅盡,見法涅槃。但實際上於梵行過程中,因爲久遠以來所熏習的貪瞋癡很深重,不用心觀照時就在五欲中醬染貪瞋癡,不知厭,不知離欲,要當身心安穩時才又隨憶隨覺隨觀,進步極爲緩慢,這是對於厭離還沒有深刻決心,猶在厭離邊緣喜貪五欲之樂,譬如皮膚癢,頗有抓癢之樂,猶在厭離抓癢之邊緣,乘機享抓癢之樂。因此縱然已悟,只停留在初果境界,還須精進於觀色無常,直到刻骨銘心厭離喜貪,才可能突破七生之期,永盡喜貪。


   釋迦牟尼佛最初於波羅奈國鹿野苑說四聖諦令憍陳如證初果須陀洹,次說觀色無常,觀受想行識無常,令憍陳如永盡喜貪證阿羅漢果。原來四聖諦是第一義,闡述宇宙人生的眞相,而觀五陰無常苦空非我則是四聖諦思惟法,是趣入四聖諦第一義之法,是修如來禪法,是悟後修梵行之法,也是未悟者爲悟入四聖諦第一義應修之法,所以不論已悟未悟,修如來禪必先如實知四聖諦。雜阿含三八二經:

   所謂苦聖諦,是說宇宙人生憂悲惱苦,而有情類明明在苦中強顏歡笑,卻不知不解,是故文中說學者當知當解,當觀色無常觀受想行識無常,如實知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別離苦,怨憎相會苦,所願求不得苦,不知五受陰眞相愚癡苦。如實知苦,就譬如自知口渴的人,毫不遲疑喝茶解除口渴。


   苦聖諦是把宇宙人生攤開來看,刻骨銘心的話,可是我們多欲的有情卻不領情,認爲苦聖諦之論消極悲觀,不樂聞苦,佛法自公元元年王莽自爲太傅時傳入中國,將近兩千年來,我們還不知四聖諦是第一義,可知正法律並不公開在中國流布,這就是「五陰熾盛苦」活生生的展現,大家都活在不知五受陰眞相的愚癡中。


   所謂苦集聖諦,就是說我們活在苦中不知苦,爲了滿足五欲之樂寧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中醉生夢死,以苦爲樂的結果,聚集了一生所造善業惡業不善不惡業,增長貪欲瞋恚愚癡,不得不有來生的苦受。譬如爲了愛欲娶妻生子,不得不有養育子女的責任。若如實知苦集聖諦,則知苦果必有苦因,既然我們所做的行爲必定要負責後果,可想而知,我們現在所受的際遇,必有因,絕非無因而有現前,我們很明顯的活在過去未來現在的境況中。是故經文說,當知當斷,若不願受苦當斷苦,別無迷信之途。


   可是很不幸,我們迷信現前,彌漫著不負責任的生活態度,若有說借錢還債,計劃未來每月攤還若干,便被譏爲宿命論。若我們履行契約,依約行事,當享權利則享權利,當盡義務時盡義務,也被譏爲宿命論。否認以前之約,不承認未來之責任,台灣佛教界正陷入歪邪而自詡正法之邪見中,竟然不知不見苦集聖諦正是三世宿命之論,論衆生愚癡墮入三世宿命中不知出離。


   若如實知苦集聖諦之理趣,則知衆生難出宿命,惟有智者當知當斷,斷宿命流,然而斷宿命流並非否認三世,要當正視三世,瞭解宇宙人生真相才可能解脫,才可能見法涅槃,昧於三世宿命者,即未悟,法眼不淨何堪自詡正法,何堪自詡已得什麼果證呢?學者宜知非即捨,捨則善,乃能自饒益法饒益。


   苦集聖諦即貪瞋癡集聖諦,貪瞋癡即是心即是識,貪瞋癡向外投射而映現宇宙人生,令我迷惑以爲世間眞實,是故說宇宙人生非誰所創造,非自然生,而是唯心唯識所現,我們若不滿意宿命,不樂所住世間,但當永盡貪瞋癡,在未永盡無餘之前,循善戒因,斷除一分貪瞋癡將改善一分際遇,將循業發現一分未曾見之宇宙人生,無須求神求鬼求咒術求風水算命。


   苦聖諦及苦集聖諦之實況說明即是十二因緣法(詳見阿含經正見),衆生因爲無明不知宇宙人生虛幻不實,譬如做夢,不知夢境不眞而有夢中行爲際遇,行緣識與同類共鳴,識緣名色投胎而爲人子女,名色緣六入處欲心向外奔馳,六入處緣觸,眼見色,耳聞聲,鼻聞香舌嚐滋味,身觸細滑,意分別諸法,六觸入所觸,觸緣受而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受緣愛而喜貪宇宙人生,不忍聞說世間無常,愛緣取而見取世間,拒絕世間空之教示,取緣有而有未來再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之宿命,有緣生而生,如欠他人債不能不還,既已生而緣老病死憂悲惱苦。


   十二因緣法說明三世因果輪廻不休之宿命,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所以每一有情衆生所見之宇宙人生觀都不同,個別有他個人獨特的遭遇。我們若如實知此實況,要當於眼見色時,耳聞聲時,鼻聞香時,舌嚐味時,身觸細滑時,意分別諸法時,觀色無常,觀受想行識無常,厭,離欲,乃能念念改變宿命之流,逆流行舟,改善生活,乃至見法涅槃。


   所謂苦滅聖諦,就是貪瞋癡永盡無餘,突破宿命流,空,寂靜涅槃。若無明滅則行滅,乃至憂悲惱苦滅,於生老病死不憂悲惱苦即是寂靜涅槃。釋迦牟尼佛成佛即是證此寂靜涅槃,活生生爲我們說法四十幾年,其他阿羅漢也是活生生證此寂靜涅槃。由此而可知,涅槃不是死後境界,不是常與無常,不是有與無,不是生與死所能動搖。宇宙萬法唯此五陰別無第六陰,別無絕對眞實之涅槃,而是即此五陰清淨無漏,見法涅槃,因緣法法住法空,唯有自知自證,不悟者才以爲空後不空,不悟才以爲絕待而有,不悟才以爲預設之眞實。是故文中說苦滅聖諦當知當證,若已知已證,不至於傻傻以爲世間眞實,不至於以爲有一能生萬法之自性。


   因爲我們中國不知四聖諦是第一義,不重視不宣揚四聖諦,以致中國學者不善分別法非法義非義,不知涅槃法味,所以始終不知咒術非法,以爲持咒修止觀能入佛知見,實是離佛越來越遙遠。譬如有病不去對症治療,卻吸食安非他命,短暫之麻醉卻誤以爲有效,從此永無回頭路,持咒學佛者,速速捨去安非他命之咒吧,捨咒才可能脚踏實地依教奉行,於觀色無常時見法涅槃。


   所謂苦滅道跡聖諦,就是八正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詳見遺失的佛法,修行在日用中一文)是實踐佛法,修如來禪證入涅槃的途徑,是永斷宿命不受後有的捷徑。正見正志正方便是慧學,是苦集滅道四聖諦如來慧;正語正業正命是戒學,是如來戒;正念正定是定學,是如來禪。


   若不實踐八正道,學佛只是玄談,只是宗教信仰,只是學術研究,無濟於解脫憂悲惱苦,隨順宿命而流轉,永不脫算命先生的鐵口。是故經文中說,苦滅道跡聖諦當知當修。若已知已修,則知戒定慧並 行學,斷無捨戒不學而可得定慧之學,爲什麼呢?戒學若可擱置一邊,有時空不適應症,八正道只剩五正道,四聖諦缺角,四聖諦已壞失,四聖諦自身不免三世宿命之流變,何堪令衆生離苦得樂呢?我們輕賤戒學,可知我們不樂實踐八正道,不知四聖諦,未嘗入佛知見。


   四聖諦之理趣如前所說,我們若如實了知因果絲毫不爽,每一貪欲念,每一瞋恚念,每一愚癡念都逃不掉責任,於一生中所作所爲,若有虧負他人之處,如欠他債,債權即落入他人手中,我們若發心學佛,精進於修梵行,欲求解脫不再生也難,不承認三世宿命也游不出宿命之流。


   學佛要當求福不厭倦,以饒益一切衆生爲自饒益,饒益他而得免於虧負他,若有人虧負於我,債權在我邊,而我願捨,空無我我所,於八正道上樂意布施五欲之樂以用去除貪欲,發菩提心以用斷除瞋恚,持戒以用斷除愚癡,於觀色無常時,乃能厭,離欲,滅盡宿命流,見法涅槃。


   這是修如來禪不二法門,然而大部分學者不如實知此,費盡力氣坐禪,妄圖坐斷煩惱,卻往往散亂昏沉時多,有覺有觀少,有時縱然有覺有觀,卻不能觀色無常,不能厭,不能離欲,不能滅盡,不能解脫,這是福德資糧不足,只能乾瞪著眼睛任令貪瞋癡放肆。若已知已悟者,一心想實踐八正道卻寸步難行,沒有刻骨銘心的向厭離欲心,自也不樂求福,以福德欠缺故,譬如旅費不足不能到達彼岸,不能突破七生之限,不能突破宿命流。


   學佛是爲了離苦得樂,不是爲了斷滅生命毀滅自己,這是學佛的前提,若有此前提,今已知已解苦集滅道四聖諦,已知貪瞋癡是苦源,永斷貪瞋癡是爲了離苦,爲了斷宿命流,見法涅槃是爲了得樂,此一離苦得樂的行爲便是求福的行爲,既是求福要當不厭倦,自利利他彼此饒益,一旦厭離心已堅固,求福不怨不悔時,福德具足時,智慧也已具足,終將永盡喜貪。


   所謂喜貪,就是愛喜,愛欲的異名,喜貪是厭離的相對詞,貪瞋癡的代名詞。喜貪,貪瞋癡以用享受五欲樂,不見三世宿命之苦無窮無盡,肆無忌憚一意只求活在現前,卻順著三世宿命流一去不回頭。若 厭離貪瞋癡,於五欲不是不受苦樂,只是不計不住苦樂,身受而心不受,清清楚楚的看見過去未來現在,見法涅槃,突破三世宿命流,自不樂喜貪,是故厭離者則喜貪盡,究竟苦邊。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