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論與地論師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地論與地論師

第一章 地論與地論師


Bg f71

  既有「恒沙佛法佛性」一觀念,故須對于修行中一切流轉還滅之法有一根源的說明,而此種說明是開始于唯識學。但中國之吸收唯識是開始于地論師。地論師者,講世親早年作品十地經論之法師也。但此書並不是正式講唯識學者。唯識思想是講此書者帶進來的,因此,遂有地論與地論師之不同,而地論師中亦有不同之見解。十地經論乃天親菩薩造,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等譯。「等」者除菩提流支外,尚有中天竺勒那摩提,以及傳譯沙門北天竺伏陀扇多參與其事。


  此只是解釋華嚴經十地品,並未正面分析八識。文中只有時提及心意識及阿黎耶識,但並未詳細分疏。如卷第一:

  曰:復次,善男子!汝當辯說此諸法門差別,方便法故,承諸佛神力如來智明加故,自善根清淨故,法界淨故,饒益眾生界故,法身智身故,正受一切佛位故,得一切世間最高大身故,過一切世間道故,出世間法道清淨故,得一切智人智滿足故。


論曰:此十句中,「辯才」者,隨所得法義憶持不忘說故。「諸法門」者,謂十地法。「差別」者,種種名相故。此法善巧成,是故名「方便」。依根本辯才有二種辯才:一者他力辯才,二者自力辯才。他力辯才者,承佛神力故。云何「承佛神力」?如來智力不闇加故。如經「承諸佛神力如來智明加故」。自力辯才者,有四種:一者,有作善法淨辯才,如「自善根清淨故」。二者,無作法淨辯才,如「法界淨故」。三者,化衆生淨辯才,如「饒益衆生界故」。四者,身淨辯才。是身淨中,顯三種盡。一者,菩薩盡,有二種利益;二者,聲聞辟支佛不同盡;三者,佛盡。菩薩盡者,法身離心、意、識,唯智依止。如「法身智身故」。二種利益者,現報利益,受佛位故。後報利益,摩醯首羅智處生故。如經「正受一切佛位故,得一切世間最高大身故」。二乘不同盡者,度五道、復涅槃道淨故,如經「過一切世間道故,出世間法道清淨故」。佛盡者,入一切智、智滿足故。如「得一切智人、智滿足故」。自力辯才校量轉勝上上故。


  此中只于言「菩薩盡」處,提及心意識:「法身離心、意、識,唯智依止」。又卷第二:


  解此四偈中之首偈云:
  此偈云何?彼智已顯方便壞涅槃,復示性淨涅槃。偈言「定滅」故。定者成同相涅槃,自性寂滅故。滅者,成不同相方便壞涅槃,示現智緣滅故。此智是誰證?偈言「佛所行」故。誰說誰聽?無說無聽。偈言「言說不能及」故。「言說」者,以音言導(「以」、一作「口」),謂名句字身。何故不但說無言?示現以言求解故。彼智旣如是,地行復何相?偈言「地行亦如是,難說復難聞」。「地」者境界,觀行者智眷屬。智眷屬者,謂同行。同行者謂檀等諸波羅蜜。


  解第二偈云:
  此偈示現思慧及報生識智,是則可說。此智非彼境界,以不同故。偈言「智起佛境界」故。如「陰界入」可說,此智不爾,離文字故,是故不可說。偈言「非陰界入說」故。非耳識所知,非意識思量,是故不可聞。偈言「心意所不及」故。「智」者是地。「智起」者,以何觀、以何同行、能起此智?云何可證,而不可說,而不可聞?今復以喻證成此義。偈言云云(卽第三偈。易曉,解略)



  此論解經偈「智起佛境界,…… 心意所不及」,並提出「出世間清淨心」以滿足之。此清淨心非心意識也,非陰界入心也,非「念」、亦非「心道」,「離念及心道」故。…… 接續內容,請看書籍。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