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歸依三寶的意義
第一章 歸依三寶的意義

第一章 歸依三寶的意義

歸依三寶就像小孩回到母親懷抱時的安全感及信賴感。


Bg D20
Bg D21
Bg D22

一、何謂歸依

  「歸依」兩字,從字面上解釋,歸是迴轉、歸投。依是依靠、信賴。歸依是純一的、迴邪向正、迴迷向悟。未信三寶總是盲目跟從;現在則把心轉回來,轉回來依靠、歸向、信賴三寶。我們有歸向三寶的行為,才可以稱作「歸」才可以稱作「歸」;有依靠三寶的心才可「依」。歸依三寶就像小孩回到母親懷抱時的安全感及信賴感。


  信佛之人,自歸依那天起,就回到三寶的懷抱;依賴三寶的啟發與引導,使我們能走向光明的大道,一直到最終目標,大涅槃的解脫道。總括三歸的用意,即如《六祖壇經》說:「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二、三歸的種類

  大家不要太小看歸依三寶了!凡是一切眾生,想要信佛、學佛,應從歸依三寶著手。歸依三寶,是進入佛門的第一步。雖是第一步,但要走第二、第三步,必定先從第一步開始。而且,佛弟子的等第,是以所受戒別的層次而定。歸依三寶,是最先的基礎往上還有五戒、八戒、十戒、沙彌(尼)戒、比丘(尼)戒、菩薩戒。


  《戒壇儀範》云:「以佛、法、僧三寶,具足無量真淨功德,能息眾生無邊生死苦輪,遠離大怖畏故。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三寶,以為所歸;故先歸依三寶」。一切戒皆以歸依三寶為戒體,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以下依所受戒別,簡略說明三歸的種類:


  一者翻邪三歸:翻邪道而入正道時所受之三歸,是最初進入佛門時的歸依。
  二者受戒三歸
   1・五戒三歸:歸依以後,修學到一個程度,想進一步求受五戒,在正授五戒前所受之三歸。
   2.八戒三歸:在家眾欲求受八關齋戒,或受過菩薩戒之人,一個月中有六齋日,這六齋日,要受八關齋。受八關齋戒時也須三歸,就叫八戒三歸。


   3.十戒三歸:是指剃髮出家,正授沙彌(尼)戒時,必先三歸,就叫十戒三歸。
   4・具足三歸:沙彌(尼)已滿二十歲,並符合受具足戒條件,當正授具足戒成為比丘(尼)前,所受之三歸,就叫具足三歸。

三、三寶的含義

  三寶是佛、法、僧。

  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是個具有真知灼見,大覺大悟的聖人,他是我們人類最慈祥、偉大的導師;所以我們要常隨佛學。


  法:佛所行證之法。此法則,有一定的軌範,使人理解,與任持自性不失之能。佛所覺悟的道理經律論三藏一切經典,是一盞不滅的明燈,能夠引導我們走向幸福、安樂的境地;所以我們要深入研究經典。

  僧:和合眾,於事於理和合相處。是續佛慧命與傳承佛法的出家法師,他們棄捨人間富貴,弘揚佛法,普度眾生。是我們生活行為中的 中的善知識,我們要常常親近和請教。


  佛法僧為什麼稱為「寶」?根據《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佛陀答復五百長者中有詳細說明,如經文:「爾時五百長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聞佛法音,得悟三寶利益世間,然今不知以何義故,說佛法僧得名為寶。願佛解說顯示眾回及未來世敬信三寶一切有情,永斷疑網得不壞信,令入三寶不思議海。


  「爾時,佛告諸長者言:善哉善哉!汝善男子,能問如來甚深妙法,於未來世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譬如世間第一珍寶具足十義,莊嚴國界饒益有情,佛法僧寶亦復如是。




四、三寶的種類

  三寶的涵義,現依古來分別法,為 “事相” 和 “理體” 兩大類:
  事相上說:住持三寶、化相三寶。
  理體上說:一體三寶、理體三寶。


  住持三寶:佛陀入滅之後,由住持三寶,保持佛教的精神,傳佈佛教的教義,延續佛法的慧命。
  佛寶 –– 以玉琢、石刻、金鑄、泥塑、木雕、紙繪等等材料完成之佛像。
  法寶 –– 佛陀所說之法,經弟子結集之經、律、論三藏經典,或祖師大德的著述。
  僧寶—出家受戒之比丘、比丘尼。


  化相三寶:佛陀住世應化之相狀。
  佛寶 — 釋迦牟尼佛在印度成道、度眾至圓寂入滅的階段。
  法寶 — 佛陀向弟子所說的種種教法,例如:四聖諦、八正道。
  僧寶 — 當時隨佛出家的凡聖弟子。


  一體三寶:佛法僧三寶之中,各個具有三寶的功德
  佛寶 — 佛有覺照之能,所以是佛寶。
      佛能說法,於法自在,故有軌持之能,所以是法寶。
      佛無違諍之過,所以是僧寶。


  法寶 — 法的本體,具有能生諸佛之性,所以是佛寶。
      法的本身,就有軌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寶。
      法法平等,互不相妨,所以是僧寶。


  僧寶 — 僧有觀照之智者,為佛寶。
      僧為和合之體者,為僧寶
      僧有軌持之用者,為法寶。


  理體三寶:一切眾生,各個本具有之三寶。
  從修證上說:凡夫皆以「惑、業、苦」而流轉生死,若能翻迷成悟、捨妄歸真,即能成就般若、解脫、法身三德。
  佛寶 — 般若
  法寶 — 解脫
  僧寶 — 法身


  從理體(真如)上說:
  佛寶 — 能觀之理
  法寶 — 所觀之事
  僧寶 — 事理一如


  事相的三寶,是現實的,所以比較易懂。理體的三寶,是抽象的,並不太容易懂。歸依三寶,主要的當然是以住持三寶為所歸依的對象,而應以歸依內在的理體三寶為理想。我們應該明白,沒有住持三寶,無以顯現理體三寶;沒有理體三寶,住持三寶也無以安立;住持三寶是理體三寶的大用,理體三寶是住持三寶的全體。信仰佛教,應從信仰住持三寶開始,最後目的是追求理體三寶的顯現。若有在家的佛弟子,自己未證理體三寶,便以只信理體三寶為理由,而不敬信住持三寶,那是本末倒置,求升反墮的行為!


  實際上,歸依的傾向,固應先由歸依身外的三寶開始。歸投三寶,依賴三寶的啟發與指引,走向大涅槃城的大解脫道。但當走進了涅槃之城、解脫之道,自身的當下,也就是理體的三寶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由於無明痴闇,所以不見佛性。我們歸依三寶的目的,正是在於開發佛性的顯現。我們本來與佛一樣,本來就與三寶同在;只緣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到本性之家的路,所以名為眾生!我們若能回歸投向三寶,便是浪子回頭;唯有走向回家的路,才算是真正的歸依。試問自己已經走向回家的路了嗎?有些人初學佛,看到佛像就淚流不止,像珍珠斷了線,無法制止。為什麼?因為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家。

五、歸依三寶的要義

  各位了解歸依三寶的涵意之後,就可以清楚的知道,歸依三寶,不但是信佛學佛的根基,而且更可終身受持。
  歸依佛:盡未來際,歸依正覺佛陀;依佛陀人格,為行持模範。使我們從迷惑中回頭,依靠自性本有覺性。
  歸依法:盡未來際,歸依無上法典;依法典教理,為思想標準。使對宇宙萬法,有正確的理解,知道什麼是事實的真相,進而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歸依僧:盡未來際,歸依清淨僧伽;依清淨僧伽,為修學導師。使我們從一切污染迴轉過來,轉識成智,依止安住於清淨心中。


  三歸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歸依三寶,不僅我們凡夫天天要三歸依,即使到了菩薩位,乃至成佛,都要天天歸依三寶。佛門中的朝暮兩堂課誦,一定有三歸依。各位如果有注意的話,我們每次作法會,無論誦那一部經或那一本懺,在圓滿結束前,一定有三歸依;所以說,三歸依不僅是步向佛道的根基。這三歸依,還有發菩提心的涵意:





  佛陀在世之時,以佛為軸心;佛陀入滅之後,佛教則以僧寶為重心;所以今世信仰佛教,應以僧寶為歸依。僧人之中,固然有龍蛇混雜,我人歸依,不妨擇善而從。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