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在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爲數近萬卷的經典中,有一卷字數最少,而「辭約理著、文簡義豐」的佛經,就是這卷<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卷經,簡短到只有兩百六十個字,但卻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菁華。<大般若經>二十萬頌、六百四十萬言的精要,全攝在這兩百六十個字中。
   更推廣來說,<心經>包括了佛教空有兩大系統的思想,也網羅了人乘、小乘、以及大乘佛教的結晶。若熟讀並了解一卷<心經>,就等於讀畢了六百卷<大般若經>,亦可說具體的了解佛經要義。
   這卷經,由姚秦到宋代(公元四〇〇~一〇〇〇),前後六百年間,共有十一種譯本。其譯者如下:

   譯這卷經的玄奘法師,俗姓陳、名諱,河南洛陽人,他有胞兄早年在洛陽淨土寺出家,法號長捷,因之玄奘亦於隋代大業末年,年十三歲時在淨土寺出家,爲道基法師弟子。
   奘師幼年聰穎過於常人,出家後潛心經典,並周遊國內,參訪知識,發願研究大乘佛學。是時國內佛經尚不完備,加以早年所譯的經典,亦有隱晦難明之處,師決心西遊求法,乃於唐太宗貞觀三年,冒禁西行,一路歷經險阻,歷時三年餘,行程五萬里,始入印度。

   玄奘法師這卷<心經>,雖然千餘年來,在民間流佈最廣,家喻戶知,但由於其「辭約理著、言簡義豐」——文字過於簡略,含義過於高深,在佛經中是一卷「甚深最甚深,微細最微細,難通達極難通達」的經文,所以讀誦的人雖多,而瞭解其深妙義理的甚少,一般社會人士,知道這包<心經>,而不解其深義的,往往斷章取義,誤解曲解,鬧出許多笑話來。
   譬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本是因緣所生法,緣起性空,而性空相有的圓融妙義,但是有多少人把「色」說成女色,把空說成虛無或沒有,甚而以此曲解謬論,作爲對佛教或出家人揶揄的材料。

讀<心經>,要能把握要點,<心經>中有三點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先爲介紹出來: 
一、<心經>的根本思想,是強調「般若」——無分別智的妙用。般若的一貫主張是否定一切差別觀,而說萬法皆「空」的理——以般若正智,體認我人四大五蘊假合的身心,以及我人賴以生存的環境,了知四大苦空、五蘊無我。以破除我人對於我、法的執著,以獲得身心的解脫和自在。

   歷代註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那就是必先科目,以提示綱宗。這種辦法,始自晉代的道安法師,道公根據佛經中的初、中、後三義,把每部佛經分成序分、正宗分、 流通分三部分。後人把這種分法稱之爲「彌天高判,古今同遵。」
   序分,是序述佛講此經的緣由;正宗分,是闡明全經的要義;流通分,是講完此經,必使此經輾轉流通於後世。科判之後,再依次釋經題,釋譯題,判經文,一層一層的解釋下去。例如<金剛經>,開頭的一段:

在討論本經經文之前,應先把經題中的這個「心」字,加以解說,原來心的種類和意義頗多,略舉數則,以見一斑:
一 肉團心:肉團心在我人的胸腔之中,卽生理學上所稱的心臟,它的作用是壓唧血液,使血液循血管流行全身,以供給身體各部組織的營養,這是物質的心,與心經的心無關。
二、緣慮心:這是我人的第六識——意識的作用,是攀緣六塵外境的妄心,這顆心終日昏昏擾擾,隨塵觸境,起滅無常,若離塵境,此心本無。正如水上波浪,遇風則 起,風靜則滅,隨風起滅,本無自體,它也不是<心經>上所稱的心。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