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苦聖諦?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愛別離是苦,求不得是苦:簡言之,說五取蘊是苦。
此苦聖諦,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生眼、智、慧、覺、明。
此苦聖諦,當遍知,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生眼、智、慧、覺、明。
此苦聖諦,已遍知,所未聞法,當正思惟,生眼、智、慧、覺、明。
(《相應部》,LVI, 11)
第一聖諦的三轉是:「此是苦,應知苦,已知苦」。這是個很善巧的教法,因為它是用一個容易記憶的簡單公式來表達,此外,也可以應用在過去、現在與未來所可能經驗、從事或思惟的每一件事情上。
「苦」是我們的共業。每個人不論到那裡都會受苦,人類在過去中受苦、在古印度受苦、在現代英國受苦,未來人類也會受苦。我們和伊莉沙白女王有什麼共同點呢?答案是: 我們都受苦。 我們跟一個在查靈十字街( Charing Cross) [1] 的流浪漢,有什麼共同點呢?那就是受苦。 從最尊貴的人到最卑微下賤的人,以及在這中間各階層的人,每個人到那裡都受苦,「苦」是我們彼此的共業,這點我們大家都了解。
當談到人類的痛苦時,就會引起我們的慈悲心。但當我們談到自己的意見,或有關你我對政治與宗教的想法時,我們可能會捲入鬥爭。我還記得大概十年前在倫敦看過一部電影,它試圖藉由拍攝一些俄國婦女與小孩,以及俄國的男人也會帶他們的小孩出外野餐,來說明俄國人也是人。在當時,以這樣的方式呈現俄國人並不常見,因為大部分的西方媒體都把他們描述成超級大怪物,或是冷血、卑鄙的人,導致我們從未把他們當人看。如果你想殺人,就必須把人都當作是怪物,如果你了解他們也與你一樣受苦的話,你一定下不了毒手。你必須視他們為冷血的、沒道德的,是廢物、壞蛋,最好把他們除掉。你必須視他們為邪惡的,除去邪惡是好的,有了這種態度,對他們轟炸或用機槍掃射時,就覺得有正義感。如果你將大家痛苦的共業謹記於心,就會使你做不出傷天害理的事了。
第一聖諦不是悲觀的、抽象的言論,說每件事都是苦。請各位要明白:在此所陳述的究竟(形而上)教義,與反觀的聖諦是不同的,聖諦是內觀的真理,並非究竟的,更不是「絕對」的。這便是西方人困惑的地方,因為他們將此聖諦詮釋為一種佛教的抽象真理,但是它從來就不是那個意思。藉由第四聖諦—離苦之「道」—我們就可以明白:第一聖諦並非絕對的言論,因為如果苦已是絕對(究竟)的,怎有可能又有所謂的離苦之道呢?是不是?那沒道理啊!但就是有人會將苦聖諦抓著不放,而說:「佛陀教我們一切皆是苦的。」
巴利語 dukkha (苦)意思是「無法滿足」或「無法承受或忍受任何事」,因為經常的變異,所以無法使我們真正滿足或快樂,感官世界便是如此—自然變遷。事實上,如果我們在感官世界裡真的尋獲滿足,那一定很可怕,因為這麼一來,我們將不會再去尋求更超越的了,我們只會被它所束縛。總之,一旦我們覺知痛苦,我們會開始去尋求離苦之路,讓自己不會再繼續束縛於感官的知覺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