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 四封
第一 ~ 四封

第一 ~ 四封


 挖掘
 悉皆承引
 神明三守則
 超世之本願

Bg f88

  話說這次十七天報恩演講會期間中,聽到有各寺住持和其他人,大略得到信心決定之傳聞。
  可喜可賀,本望就是如此,但就此擱置不精進,信心會漸消失,「應謹慎挖掘一條信心之溝,好讓彌陀法水流潤」這事應該要做到。尤其女人(罪業深重之代名詞)身被十方三世諸佛遺棄不敢救,唯獨彌陀如來垂憐,發誓救度。


  那是因為女人之身,不管有多真實心,疑心仍很深重,禁忌之心仍難消淨。尤其是在家人,於世事、於子孫等事,更是糾纏不清,迷溺不放,明知人生無常,於瞬息間,老少不定,變化多端;更明白隨時都可沉墮三途、八難,卻心無露塵之憂徒然過日,這正是常人之習性也!歎其無知更應歎其愚蠢。


  因此應該一心一向歸依彌陀一佛之悲願,深深依賴,同時將修諸雜行之心與追從諸神、諸佛菩薩之心,一概捨清。然後深信「彌陀如來是為吾等這種無藥可救之女人,發誓救度為本願,其佛智之不可思議」,並認清「吾身是個惡重無用之人」後,一心一意歸命如來。


  也應知道「這種信心和念心,皆由彌陀如來之方便上所賜與起之」,有如述心得之人即可稱獲得他力信心之人。
  又將這種果位稱之為正定聚,或滅度,或等正覺,也可稱與彌勒相等。又可稱為一念發起,往生治定之人。
  有此心得後之稱名念佛,便是「報謝如來治定吾等易得往生極樂之喜悅與大恩」之念佛。


  ○為此先要遵守本流律規!所謂獲得如上述信心之過程後應深藏心中,對他宗、他人絕不可表露,也不談其體驗,同時不去追從眾神,要切記不可疏忽。聖人曾指得此信心相與表現良好之人為「得真實信心之行者」。大家應向心佛法,將心嵌佛法為要。
  〇文明五年十二月八日書此給本山住持,若尚有疑惑,可再問詢。
  〇所送寒暑,已過五十歲。
  〇書此為證與後代,法言法語為遺物。

  話說開山聖人之一流,是以信心一事為先,其信心何用?那就是;如吾等無善造惡,無用無益凡夫,也能容易往生淨土之根元開端也。


  若無獲此信心,絕不能往生極樂,而墮入無間地獄。那麼想得其信心應如何?就是要深深依賴彌陀如來一佛,其餘諸善、萬行皆不繫於心,也不向諸神、諸佛、菩薩求祈今生,捨清自力之僥倖心,一心一向信樂彌陀時,彌陀必將這無二心人,以遍照光明攝取不捨。想獲斯樣信心者,應瞭解於時時刻刻所稱之念佛,乃是為「報答彌陀救度」吾等之大恩度」吾等之大恩,能得如此人才是真實獲得本流之信心,也符合吾流信心之正義也。除此以外,若說有何信心,皆屬謬言,絕不可認同(承認)


  〇現在此文所記之要旨,正是本流親鸞聖人所強調信心之正義。對此若無深深瞭解之人,不可隨便對他宗、他人提此信心儀相,又對其餘一切佛、菩薩暨諸神等吾都不信此事很重要但也不可輕視之。
  其實於彌陀一佛之功德中,已囊括一切諸神。諸神。應作如此想之。總之,不可誹謗一切諸神諸法,才堪稱履守本流律規之人。
  聖人曾說:「過去是個盜牛人,也應以後世者、或善人、或佛法者視之,不可對他有任何造次。」應明白這意旨後勤修念佛之行。

  本流開山聖人所弘導之一流中,任何人都是勸化(勸信化緣)之對象,因機緣不同,此後從本山住持、僧眾外,那怕是只讀過一卷聖教之人,來集之眾人或是所有掛名於本門下之輩,都應該瞭解遵守以下三守則,以其成敗為己任。
 1・對諸法、諸宗不可誹謗之。
 2・對諸神、諸佛、菩薩不可輕視之。
 3・早日取得信心,遂願往生報土之。


  遵守上列三守則,謹記在心,若不以此為本者應停止他在本山出入。自從文明三年仲夏(陰曆五月)從華洛出發,於同年七月下旬,已在本山多是非之住處占一草庵而居,在這四年之間究其根元,別無他因,只想以此三守則之儀相,在北國中,為未得本流所倡之信心決定之人,能同獲一味之安心故,忍耐到今日此時。因此,人人都能信其要旨,才不枉費精神,也才符合經此歲月住此之本意。


  一・所謂神明是憐憫對佛法無信心,必墮地獄之眾生,設法營救而現身為神,視其機緣,終究勸誘入信佛法之方便相也。
  今時之眾生,倘能及時依賴彌陀早日完成信心決定,成就往生極樂之身時,一切神明也認為符合本懷而為之歡喜,即時轉為念佛者之守護,此時雖不崇信神明,只一心依賴彌陀一佛,其中早已囊括信神之功德故,不需刻意另信之。


  二・本流中不可有誹謗諸法、諸宗之言行。因為都是釋尊所說之教,如說修行便得其益;如吾等處於末代之在家眾,靠聖道諸宗之教行是來不及,只有不傾信依賴之。
  三・諸佛、菩薩可以說是彌陀如來之分身,被十方諸佛崇為本師、本佛之故,可說只要皈依彌陀一佛,即兼并皈依諸佛、菩薩之功德利益,因此可說阿彌陀佛一體中,就包含有諸佛、菩薩之一切。


  四、開山祖師親鸞聖人所強調之彌陀之他力真實信心是:捨棄一切雜行,專修專念,一心一向歸命彌陀,信樂本願為體。
  過去,承蒙先達們屢次闡說,彌陀如來之真實信心是由他力授與之不可思議佛智,以一念做為往生治定之時刻,其時之生命,自然達及多念之道理也。


  依此,應於平生得到一念往生治定後,為報盡佛恩之多念稱名之信心。開山祖師聖人相傳一流之肝要,便是指這一信心,以不知此要者稱為他門;以知此要者為真宗之據(證、標記)。其餘不必於外表,對他人顯露本流念佛者之儀相,以此做為獲得真宗信心行者之姿態與本分。

  所謂彌陀如來超世之本願是為末代濁世、造惡不善如吾等凡夫所發之無上救之誓願故。那麼應以何心態,又如何信奉彌陀才得往生其淨土,尚不能瞭解,再詳細授教之。
  答曰:當今末代之眾生,應該一向信奉彌陀如來,不信其餘佛、菩薩,此時彌陀如來便將一心一向歸命他之眾生,不論罪惡如何深重,發誓以佛之大慈大救度,便放出大光明,將此眾生一個不漏地攝取光明中故,此意於『經』說示「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因此於五道、六道之惡趣中,既定應赴之路,彌陀如來以不可思議之願力,將其堵塞。『經』裏說示「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故,只要信賴如來之誓願,絲毫無疑時,雖想墮入地獄,彌陀如來也不會放你走,彌陀如來將放出光明攝取不捨,此時之身,自計要墮入地獄即 自計要墮入地獄即時變為往生極樂之身也。


  既有如此道理,吾等受如來大悲之恩有如雨多,如山高,那麼應不分晝夜朝暮誦稱名號,為報謝佛恩來念佛,這才是得到真實信心之相也。
  〇文明六年二月十五日夜,想起大聖世尊入滅之昔日,於燈下拭淚書此畢。
  〇此時已滿歲月六十。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