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我執與道德客
第七章 我執與道德客

第七章 我執與道德客


Bg A79

   
   為了超越地球的時空,我們必須放下「假我」,找回「真我」,解脫從表相認識自我所形成的種種無明。  

   西方著名的哲學家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東方的禪師卻說:「無思無念的時候,真我方得彰顯。」


   佛陀與許多智者都體會到,在我們這個有形有相的形體之外,還有另一個我。外在的我其實是假的,雖然他有名字、形體、能夠說、聽、嗅、行動、思維分析……這些能力其實是來自於內在靈性本體。這個靈性本體,在不同的語言文化與修煉系統中,有著不同的稱呼。佛家稱為「佛性」、道家稱為「真人」、西方則稱「靈性」。


   這個外在的我,原本只是靈性本體的投射或居所,相對於不生不滅的靈性本體,因為它有生必有滅,所以其實是虚假的,但是人往往誤以這個形體為主人,所以產生了喜惡、愛想、佔有、競爭的心,進而衍生出諸多痛苦;而種種痛苦更加速了物質體生滅的過程。


   回想從我們出生後,耳朵可以聽到聲音、眼睛可以看到人事物開始,我們就學會了感官注意的焦點放在外在事物上,以滿足各種需求;這段期間,我們也學會如何抓住別人對我們的注意力。


   在這個注意力互相吸引的過程,我們的假我逐漸成形,我叫某某某,我住在那裡,我的父母兄弟姐妹、親朋好友是誰,我讀什麼學校,我是那一班,我喜歡做什麼活動,我擁有什麼樣的東西,車子、房子、玩具、收藏 ……。


   在社會化的過程之中,外在的我愈來愈強,雖然他是假的,他卻拼命的想證明自己是真的。因此,假我當道,內在的真我逐漸隱晦。一直到假我努力達到一生的高峰,不論是功成名就,或者是隨份平淡,慢慢地假我發現他的生命現象在走下坡,他的體力、智能都隨著時間耗損,直到無以為繼時,幾十年走過的痕跡,經歷過的豐功偉業、愛恨情愁、喜怒哀樂,都像夢境一般,倏忽掠過心頭,物質的生命此時還歸於地水火風空,真我則很無奈 地繼續隨著假我所造作的幻境,以不同的面貌降生在另一個時空中。

   以上對生命現象的描述,出自三千年前墨西哥的一個靈性修行傳統,稱為「道德客」(Toltec),他 們是西元十至十二世紀,居墨西哥社會統治地位的古印地安民族,這群原著民族其實是一群科學家與 藝術家,他們致力於保存原古人類所留下的靈性知識與實踐方法。他們經常以納古魯大師(naguals)與學生的身份,聚集在由金字塔所組合成的古老城市「特歐帝華墾」(地理位置靠近現代墨西哥市郊 區)。


   當時的人們都知道,在金字塔的神殿裡,「人可以轉變成神」。這個傳統於西元十世紀末,由於歐洲人征服了中南美洲,並在當地建立殖民地,以及部份不肖學徒濫用所習得的超能力,使得納古魯大師將這種靈性開發的知識隱藏於野,默默流傳至今。(註)


*註:有關道德客傳統的介紹,取材自「老鷹騎士」(Eagle Knight )法脈的傳承者唐・魯伊茲(Don Miguel Ruiz)所著《邁向自由的四大協定》(Four Agreements for Freedom)(中譯《讓心自由》,天下文化 2001 年出版)。


   在接觸道德客傳統的著作之後,筆者深深體會,浩瀚宇宙中証悟的靈性本體,在不同時空因緣下,順應不同的語言與文化,傳承著許多寶貴的靈性智慧。道德客源自於三千年前,一位不知名的先生,有一天晚上在睡夢中,看到肉身外還有一個光明的自我,並體會到自己與其它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是息息相關的。


   那晚之後,那位智者有了遽大的改變,大家都看到了他的改變,他的眼睛與聲音散發出某種美麗的光芒,即使不知道他因何改變,他把自己解脫痛苦而徹底蛻變的方法傳了下來,迄今未絕,成為道德客法門。


   一般人為什麼無法像這位智者一樣有這種覺知和洞見呢?依據道德客的觀點,這是因為人在尋求他人注意力的過程中(道德客稱為「地球文明的洗禮馴化」),逐漸喪失了原本單純快樂的赤子之心。


   小孩子從父母、師長、社會、媒體……學到種種觀念,這些觀念在我們的意識與潛意識裡,成為難以撼動的、至高無上的律法。於是,在內在的靈性之外,附著了一個無時不刻扮演著法官或受難者的假我:一旦我們的想法、言行沒有依循這套律法,內在法官便自動審判,於是便有了罪惡感、自卑、恐懼、憤怒、生氣、嫉妒……等種種負向的情緒。


   由於我們始終覺得自己不夠完美,別人也時時提醒我們,告訴我們怎樣才是好的,怎樣是壞的 ……這些人類社會集體創造出來的虛幻假相,帶來了種種的苦,我們成了痛苦的受難者,生活世界也成為各個宗教所描繪的地獄了。


   要如何解脫這種種的苦惱,重獲生命的自由和喜悅呢?道德客認為人們若能在生活中實行四大協定(The Four Agreements),便可以擁有自由與快樂的人生:


   一、使用無瑕的語言,特別是要避免用負向的語言來貶抑自己或他人。

   人能使用語言,係來自於高貴的神性,語言不僅只單純地表達我們內在的想法,具有溝通的功能,語言也會反過來影響我們內在意識與行為。


    正向的話語如同使人提昇的神咒一般,可以創造時勢,轉黑暗成光明,成就各種功業;同樣地,負向的話語,對我們自己,對於他人都是一種無益的咀咒、不祥的魔法,只會削弱我們內在光明的力量,使人由強轉弱,向下沉淪。歷史上有許多例子,有的人用語言在困難的時代鼓舞了人心,如美國人權鬥士馬丁路德於1963年以「我有一個夢」為題的演說;也有如仇視猶太人的希特勒,不當地運用語言,為這個個世界帶來更多戰亂痛苦。


   前一陣子一齣非常轟動的連續劇,男主角常說:「如果讓我不爽,我就會送你一枝番仔火,一粒雞蛋糕」,一時之間成為人人朗朗上口的用語。接著台灣社會陸續發生了幾起縱火事件,看似巧合,但或許是這些話語或多或少影響了某些人的潛意識。


   許多人在憤怒、沮喪或是挫折的情緒中,會說出「真是氣死人!」「真是倒楣透了!」「希望(什 麼壞事)發生他身上!」這樣的話來,這些話語不僅是發洩情緒而已,它其實是一種有力量的魔咒,就如同毒藥一般,最終將會影響我們的身心,在自己內心的土壤裡,埋下負向的種子,長出醜陋的樹,甚至成為一片黑森林。


   二、勿固執我相:每個人經過地球文明化或馴化的結果,使我們各自活在不同的夢境當中。所見所言,無非是個人內心狀態的投影。只是我們常常會因為別人對我們所說的話,所做的行為,而感到痛苦。


   事實上,每個人只要對內在的真實負責即可,不需要活在別人的夢境裡面。當別人對你生氣,或對你的表現不滿意,這只反映了他內心世界的狀態,與你無關。別人丟給你30公斤的石頭,你可以選擇接受,帶著這個30公斤重的石頭回家,與你的家人分享,明天一覺醒來繼續帶著它進辦公室或學校,週而復始;同樣地,你也可以選擇不接受這個石頭,讓它留在原處,繼續輕鬆自在地過自己的生活。


   過去幾年台灣社會流行的八卦文化、call-in 節目,讓很多人不自覺地將一些與己無關的事物攬上身,甚至心情隨之搖擺起伏。如果我們缺乏自覺,我們就會盲目的加入八卦、嬉笑怒罵、甚至產生憤怒、怨恨、詛咒。原本是來看戲的,結果卻不自覺融入其中,攪得自己心緒大亂,進入八卦陣裡,喪失了本有的心靈自由。


   三、勿妄下假設:很多時候,我們會失去身心自由,是因為我們在潛意識裡面,埋下了各種不同的假設或期望。例如:「我一定要考前十名,才是一個好學生,父母才會愛我!」「我一定要功成名就,才能給家人安定快樂的生活!」「如果別人不答應我的請求,一定是他討厭我!」「別人都要同意我的看法,才彰顯出我是一個有見解的人!」


   我們內心,存在著種種期望,當這些期望在現實環境無法實現時,負向情緒便油然而生,捆綁自己。某些時候,即使我們的假設或期望得到了滿足,也可能因為害怕「失去」的執著心態,而開始選擇性地只聽我們想聽的,只看我們想看到的。一旦建立這種「選擇性訊息處理」心態,人的心思行為便越來越僵固窄化。


   勿妄下假設,提醒我們要時時檢視內心的假設 與信念是否符合現實狀態。對於我們內心真想知道的事情,鼓起勇氣,以正向的態度提出問題,不論我們獲得「是」或者「否」的答案,我們都因為澄清了內在的疑惑而活得坦然。


   四、永遠盡全力去做個人在 “體能/智能” 方面的表現,會隨著個人的生理、心理情緒、信念、環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倘若我們對所謂的 “成功/失敗” 或表現的 “優/劣” 有這樣的了悟,那麼,行動的結果是什麼,其實並不那麼重要。真正要緊的是我們是否已經盡了全力。倘若我們盡了全力,我們就已彰顯出內在最完美的自我,那麼就不會也不必對結果有所後悔,而這種盡全力的精神也會慢慢地由內而外影響我們,讓我們不再自我設限,並積極地開發內在潛能。


   有位英國婦人在情急之下,竟徒手搬開 1・5 公噸重的車子,挽救了壓在車底下的兒童的生命。事後,她也無法解釋為何她會突然生出這種神力。這種神力源自於內在心靈那股不可限量的力量,傳說中也有孥箭入石或拔出石中劍的故事中,類似的經驗並不少見,可見得,人其實並不應該看輕自己。


   前陣子有位社工界學者發表了一篇令人憂心的報告,指出:有 20%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在過去一年內有自殺的念頭。這些小朋友雖然只有十來歲,卻已經遭受到來自家庭暴力、同儕認同與相處、課業學習等不同性質的壓力,而產生了灰色與悲觀的心態。


   聖經上說「凡要承受神國的,若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去。」(路加福音第18章17節,Luke 18:17),「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不得進天國。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馬太福音 18 章第3、4、5 節 Mat.18:3,4&5 )。


   在中國文化傳統裡也有相似的說法,修煉者師法「嬰兒之未孩」,儒家要「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 心」。赤子之心有什麼特性,如此受東西方傳統的肯定呢?有則西方謎語是這麼說的:



   據說 80% 的幼稚園孩童很容易就能答對這個問題,而只有20%美國名校史丹福大學的學生可以答 出正確的答案。名校的高材生竟然無法回答三歲小朋友都能輕易回答的問題?果真如此,十多年的教 育,豈不白費心力?



   答案竟是這麼簡單!有趣的其實不是答案,而是為什麼小朋友可以答對,大人卻搜索枯腸不得其解?

   在聖經舊約〈創世紀〉,亞當與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樂園,是因他們受蛇的誘惑吃了知識樹上的果實,擁有了分辨善惡的能力,因此受到上帝的懲罰,從樂園流放出來。上帝曾事先提醒他們,如果他們吃了知識樹的果實,眼睛就會明亮,就會死。


   若按道德客以及禪宗傳統,重新解讀這段故事,或許,亞當與夏娃之所以被逐出伊甸樂園,並不是受到上帝的懲罰,而是因為他們吃了果實,有了分辨善惡的知識,從而落入意識界,所思所言所為,再也無法脫離地球有限概念的範圍。失去了純真的心靈,自然便遠離了樂園,自己把自己放逐了。


   六祖壇經中有一則惠明和尚悟道的公案,當年六祖自黃梅弘忍和尚處得了法脈傳承而去,路途中被惠明追上,待惠明表明他是為了法而不是為衣缽來尋六祖,請求六祖指點迷津時,六祖問他:「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如何「不思善、不思惡」正是「如何去除這一輩子已然形成的我執的問題」。回想我們小學時代的生活,四歲以前自己的模樣往往只能從泛黃的相片中尋得一點點蛛絲馬跡,但多數成年人都覺得:「照片上那一個小娃兒,比現在的我真是可愛太多了。」


   雖然同樣的一個我,已經長大成人,也許擁有了頭銜、身份、房地產、車子……,卻再也找不回那份與生俱來的純真心境了。


   因為我們執著這個色身與意識久矣,要捨棄這個我執,就如同剝洋蔥一般,中間的辛辣會模糊我們的雙眼,但仍要一層層剝去,才能得見最後那一塵不染的真性。體證到那個真性,我們才會知道如何找回自己最真實的快樂。

對於即將到來的情境,覺得難以應付嗎?
靜心觀想 ——
觀想那你認為最有能力處理這個情境的
人、神、上帝或是佛 ……
觀想他/祂與你合一, 
他/祂就是你,你就是他/祂。 
這是最可貴的加持・灌頂, 
讓你以神(人)、上帝、佛的心性與能力,
在生活中歷練、超脫。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