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四執取
書籍目錄
第三章 四執取

第三章 四執取



Bg A1

   各位法律系的同學:

   我前天已講解過:佛教是為了「明了「什麼是什麼」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程序」,以及了解萬物「什麼是什麼」的真相,也講解到一切事物原來是無常、苦、無我,是沒有自我的。為了更能方便了解其內容,我們必須指出一切事物皆不值得以欲望習性去執著,因為這種行動就是苦,或說它是產生苦的方法。佛教只立下一個重點,即解決內心的苦,我們應該不斷地提醒自己,此一志向比起一般的道德更為高尚、深入。

   為了能更了解苦,我們把它分成幾個次第來做個比較,看出苦是有層次的分別,那最後的一層就必須依靠醒覺或高超的智慧才能熄滅它。為了更容易指出苦,我們拿疾病當作比喻,這些疾病可以完全的分為參種類:即是「身病」,也就是一般我們所看到的身體的疾病。稍微嚴重的心理方面的疾病,叫做「心病」,在這裡讓我們來思考一下,有什麼比心病更為嚴重?假如能明白這個題目是非常好的。現在依據佛法或宗教哲理,也有使用另一個有關疾病的名詞,我們以前已將它歸入精神方面的問題,我自己也不知道要用什麼名詞好。身體方面的疾病為 PHYSICAL DISEASE;心理疾病為 MENTAL DISEASE,最後的一種疾病稱為 SPIRITUAL DISEASE「精神疾病」。依照常理來說,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妖魔鬼怪在作崇,或是有什麼關於這方面的東西。但是事實上,SPIRITUAL不是那鬼怪的疾病,實際上它是由於被煩惱欲望燃燒而成的疾病。如果要指出這疾病的真相,那就是一個遭受到煩惱欲望所折磨的意識,但是這一種疾病出現在意識或精神中,純粹符合於精神意識這名詞,比心理的疾病更難解。因為MENTAL 和 PHYSICAL 較有關系,即是心病、身病。但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則更為深奧,雖沒有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但是假如還有無明欲望和執取存在的話,那也還有 SPIRITUAL 精神的病痛,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病。無明就是不知曉,欲望即是想要的感覺,執取就是內心緊握不放。這些都是使我們陷入精神病患的因緣工具,比起心理的病痛更為嚴重。

   心理和精神這些名詞是混淆不清的,所以別對文字太過於執取不放。希望能真正的掌握著它所生起的種種表現狀態。如果身體有病到普通醫院去治療;如果是心理的病那就到專科「心理」醫院尋求協助;假如是精神方面的疾病,那就必須直接到「佛陀醫院」治療。如果我們已能明白每一個人都有這參種病,那我們將能立刻更加的了解佛教的重要性和利益。它能超越道德的性質,可以解決精神疾病的問題,但必須依靠較深入的佛法,因為它能真正熄滅欲望煩惱,也是真正能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這將會使我們對佛教產生更濃厚的興趣。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佛教是為了「明了「什麼是什麼」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程序」,進而產生正確地明了「什麼是什麼」的知識。如果有正確的知識,最低限度也能明了萬物是無常、苦、無我的,執取為「我」和「我所有」的疾病就是苦;甚至沈迷、愛恨著「我」也是苦。我們所指的苦,或所承受的壓力,就是精神的疾病,是有色、無色眾生所共患的疾病。

   這裡又產生另一個問題:我們到底要以什麼方法,才能將自己從無常、苦、無我的萬物或因緣和合物中擺脫出來?答案是我們必須繼續學習「什麼是我們貪愛和執取的原因?」,我們必須要探究所迷執的世間物-無常、苦、無我。如果我們對執取的根源有所明白,才有能力斷除執著。因此我們必須直接對它有所明了,才有能力從迷執中脫離出來,或從一切事物—無常、苦、無我中解脫出來。

   此外,我認為學習並明白那染著根源的煩惱,即所謂的執取,將會幫助我們清楚又容易地明白佛教。因此請各位同學特別留意這「執取」,尤其希望各位去學習,直到你們了解每人所存有的執著真相,不論是你本身或那些你們正要幫忙的人,盼望大家都能脫離煩惱之苦。

   在佛教中,這執取的汙染心即是對所有事物執著、染取,巴利文叫做UBADAN。如果依據文字翻譯即為進執取、執持不放等,執取即是全力以赴地緊握不放。

   執取可區分為四種類:第一種稱為「欲取」,即是對所愛戀的事物執取;第二稱稱為「見取」,執著於自己的見解、觀念;第參種叫做「戒禁取」,對自己以前所擁有的戒條和行為方法迷信地執著不放;最後一種的執取稱為「我語取」,即是執著「是我」、「有我」。

Bg R

◎佛教的宗旨是要解除痛苦;要解除痛苦就不應執著任何事物。
◎煩惱是奇特的疾病,它引起的苦比起身病或心病的苦更為嚴重。

◎人類的身和心雖然沒有病痛,但是精神上卻有病痛,因爲人處於煩惱的圍籠中。
◎明白這種精神的疾病,必能看出佛教的價值,並對佛教感到興趣。

◎如果想從一切萬物中將自我解脫出來,必須先要學習認識使我們執著的東西。
◎認識執取的煩惱之後,就能更容易、更究竟地認識佛教。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