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四聖諦
1
1
1
1
1
1

體證完全、圓滿的覺悟(samyak sambodhi,正等正覺)後,佛陀必須找到適當的言詞來分享他的洞見;他已經有了水,但得找到像四聖諦、八聖道這樣的水罐盛水。四聖諦是佛陀教法的精華,佛陀持續宣說這些真理,直到大般涅槃(mahaparinirvana)7 為止。
譯註 7:「大般涅槃」的意思是大入滅息、大滅度或大圓寂,意 指佛陀度世已畢,最後達到偉大的安息狀態。
「四妙諦」或「四聖諦」是 Four Noble Truths 的中譯。若我們擁抱、深觀自己的苦,苦就是神聖崇高的,否則它毫不神聖,我們只會淹沒在自己的苦海中。針對 truth 一字,中國人使用「言」、「帝」兩字組成的「諦」——任何人都不能與帝王之言爭辯。這四諦不是用來爭辯,而是用來修行及體證的。
第一聖諦是苦(dukkha)。「苦」這個字的中文本義是「苦澀」;快樂是甜蜜的,痛苦是苦澀的。每個人都承受某種程度的苦,我們的身、心多少都會不舒服。我們必須辨識、承認苦的存在,必須接觸苦,要做到這點,我們可能需要老師與修行上的善友(僧團)提供幫助。
第二聖諦是苦之集(samudaya),亦即苦的起因、根源、本質、產生或生起。接觸自身的苦之後,我們需要深觀苦,以看清苦如何形成,我們需要辨識與確認所攝取的、會導致自己受苦的心靈或物質的食物。
第三聖諦是止息(nirodha)苦的產生,憑藉的方法是避免做出讓自己受苦的行為。這真是好消息!佛陀不否認苦的存在,但同樣也不否認喜悅、快樂的存在。要是你以為佛教說:「一切皆苦,對此我們束手無策。」那正違背了佛陀的本意,他教導我們如何辨識、證知苦的存在,但是也教導苦的止息。倘若苦不可能止息,修行又有何用?第三聖諦說的即是療癒的可能性。
第四聖諦是道(marga),它讓我們避免做出讓自己受苦的行為,這是我們最需要的道路,佛陀稱之為「八聖道」,中國人譯為「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及正定 8。
原註 8:「正」(巴利語 samma;梵文 samyak ),此字在原語中是副詞,意為「正確地」、「正直地」、「端正地」,不彎曲歪斜。以正念為例,那表示有正確、端正與有益的攝念之道,而邪念意指有錯誤、扭曲與無益的修行之道。我們進入八正道,學習有益的修行之道,也就是「正確地」修行道。「正」、「邪」並非道德評斷,也不是外來地」修行道。「正」、「邪」並非道德評斷,也不是外來強加的專制標準,我們透過自身的覺知,發現何者是「正」(有益的)或「邪」(無益的)。
【圖一】 四聖諦與八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