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八聖道
1
1
1
1
1
1

第二念處——於諸受中念受
第二念處是「於諸受中念受」(mindfulness of the feelings in the feelings)。《阿毘達磨》的論師們列出五十一種心所,『受』(vedana)是其中之一。我們内在有一條感受之河,其中每一滴水都是一種不同的感受。要觀察自己的感受,我們只要坐在河岸,在每個感受流過而消失時清楚地辨識即可,感受可能是快樂的、苦的或不苦不樂的。當我們擁有樂受時,可能會傾向執著這種感受;有苦受時,則很可能會想去之而後快。但就這兩種情形而言,比較有效的作法是回歸自己的呼吸,單純地觀察現前的感受,靜靜地分辨它:「吸氣時,我知道心裡有樂(苦)受;呼氣時,我知道心裡有樂(苦)受。」為每種感受命名,例如「喜悅」、「快樂」、「憤怒」或「悲傷」,這能幫助我們分辨、看清感受。在幾分之一秒間,就有許多感受會生起。
若呼吸變得輕鬆平穩,這是有意識地呼吸的自然結果,我們的身、心也會慢慢地變得輕鬆、平靜而清晰。感受也會有同樣的變化,它們並非獨立於我們之外而存在,也不是僅由外界的某個事物所引發,它們「就是」我們本身,在感受存在的那一刻,我們就是它們。無需因為它們而沉醉或驚恐,也不必排斥,修習不執著或不排斥感受是禪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若以關懷、慈愛和非暴力來面對感受,就能將它們轉化為健康而有益的能量。
任何一種感受生起時,正念會辨識它們,並僅僅去辨識它是什麼,以及斷定它是樂受、苦受或不苦不樂受。正念就如同母親,孩子可愛時,她愛孩子,而當孩子哭泣時,她的慈愛也不曾稍減。發生於我們身心的一切都需要平等地照顧,我們不掙扎,而是對感受說「嗨!」以便更深入地相互了解,那麼下次當相同的感受再生起時,我們就能更平靜地問候它。
我們可以擁抱自己所有的感受,即使如瞋怒這種令人難受的感受也不例外。瞋怒,是我們內在一把熊熊燃燒的火,讓我們七竅生煙。嗔怒時要自我安撫:「吸氣時,我平息自己的瞋怒;呼氣時,我照顧自己的瞋怒。」一旦母親照顧懷中哭泣的孩子,多少能減輕孩子的難受;當我們以正念擁抱瞋怒時,立刻就能減輕自己的苦。每個人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若受情緒掌控,就會變得筋疲力盡。當我們不知如何照料自己的情緒時,它們就會變得更強烈,而當它們比正念的力量更強大時,我們就會受苦。倘若我們日復一日修習有意識地呼吸,正念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別等到被某種感受完全控制住了才開始修行,那可能就太遲了。
第三念處──於心中念心
第三念處是「於心中念心」(mindfulness of the mind in the mind)。覺知心(chitta)即覺 知心行(chitta samskara)。「行」(samskara)19 是佛教的專用術語,任何組合而成的或由其他事物所構成的事物,都是「行」。一朵花是一種「行」,不善瞋怒是一種「行」,即心所。有些心所自始至終都存在,因此稱為「遍行」(如觸、作意、受、想、思),有些只在特定情況下才生起(如欲、勝解、念、定、慧)。有些令人振奮,幫助我們轉化苦(善心所),其餘的則是沉重的枷鎖,把我們困在痛苦中(不善心所)。
譯註19:「行」(samskara)一詞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意:
(一)行法:是指「有為法」,即因緣和合而成之法。
(二)五蘊中的行蘊:是指五十個心所,與心同時生起,執行個別的作用,以認知對象。
(三)十二緣起中的「行」:是指能造善、惡業的「思」心所。
有些心所有時善有時不善,例如眠、悔、尋和伺。當我們的身心需要休息時,睡眠是善的,但假如整天睡覺,那就是不善。若因為傷害了人而後悔,這樣的懊悔心是善的,但如果懊悔導致罪惡感,因而影響自己未來的一切作為,那種懊悔就是不善的。當尋和伺幫助我們看清楚,它們就是善的,可是若心散亂,妄念紛飛,那種尋和伺便是不善的。
我們的意識有許多美好的層面,例如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和不害。相反的,不善的心所就如混亂的線團,我們想解開糾結,卻只是將亂線纏繞在自己身上,直到動彈不得為止。因為這些不善的心所會為自己與他人帶來痛苦,所以有時稱為「煩惱」(kleshas);有時則稱為「蓋」,因為它們讓我們困惑而迷失方向;又因為它們如破裂的花瓶,有時也稱為「有漏」。根本的不善心所包括貪、瞋、癡、慢、疑與不正見,源於這些根本煩惱的隨煩惱20,則有:忿、恨、諂 21、惱、嫉、慳、誑、覆 22、放逸、害、無愧、憍23、昏沉、掉舉 24、不信、懈怠、無慚、失念、散亂、不正知。根據佛教唯識宗的說法,總共有五十一種心所,感受也包括在內。既然感受本身是第二念處,那麼其他五十種心所就成為第三念處的範疇。
譯註 20:隨煩惱:具破壞性的障礙,屬於較小的煩惱。
譯註 21:諂:心的諂曲,源於邪見,為取悅他人的心意,不表現出自己的本來狀態,故意矯揉造作。
譯註22:覆:心的覆藏,源於貪或癡煩惱,對自己所作的罪惡,恐怕別人知道而失去利養,便以種種方法將它隱藏起來。
譯註 23:憍:心的驕傲,源於貪煩惱,內心自舉,貪著自己的一 切,以為自己勝於他人。
譯註 24:掉舉:心的散亂,源於困擾的念頭,有導致心、心所不 寧靜的作用。
每當一種心所出現時,我們可練習「純粹的辨識」。當我們處於掉舉時,只要說:「我掉舉。」此時正念已經現前。在未清楚辨識掉舉之前,它會擺佈我們,使我們不明白當下的狀況,也不知背後的原因。修習心念處並不代表不起掉舉,而是表示在掉舉時,明白自己是掉 舉的。在我們的內心中,掉舉有個好朋友——正念。
所有的心所都以種子的形式埋在藏識中,即使掉舉還未在意識中現行,它已是埋在藏識中的一顆種子,而當我們所做的某件事灌溉了掉舉的種子時,它便會在我們的意識中現行。每個現行的心所都需要辨識,若那個心所是善的,正念就會培育它,否則正念就會促使它回歸藏識,暫停活動。
我們可能以為自己的掉舉只屬於個人,但仔細觀察,就會明白它是從所處的整個社會和許多世代的祖先那裡繼承而來的。個人意識由集體意識所構成,而集體意識也由個人意識所構成,兩者無法分割而獨立。深入探察自己的個人意識時,便會觸及集體意識,例如我們對美、善、快樂的觀念,同時也是整個社會的觀念。每年冬天,服裝設計師展示來年春天的時尚,而我們透過集體意識的鏡頭觀賞他們的創作,正因是以集體意識的眼光觀看,我們才會購買流行服飾;相反的,深居在亞馬遜河上游的人,肯定不會花同樣一筆錢來購買這樣的服飾,因為他們根本不認為它漂亮。從事文學創作時,我們也同時運用個人意識與集體意識。
我們常說意識不同於藏識,但藏識只不過是深層的意識而已,若仔細觀察自己的種種心所,就能看見它們根植於我們的藏識中。正念幫助我們深入觀察自己藏識的深處,每當五十一種心所中任何一種生起時,我們識知它的存在並深入觀察,進而看到它無常與相互依存的本質。如此修習的同時,我們解脫了恐懼、傷痛和内在燃燒的怒火。當正念擁抱我們的喜悅、悲傷與其他種種心所時,我們遲早會看見它們根源的深處,隨著正念中跨出的每一步、呼吸的每一口氣,我們看見心所的根,正念照亮它們並促使它們轉化。
